1. 简单百科
  2. 菊头蝠科

菊头蝠科

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是分布于旧大陆的小型到较大型蝙蝠的一个科,以其独特的马蹄形鼻叶结构而著称。这一科的蝙蝠因从鼻孔而非从嘴中发出声纳信号进行定位和捕食而闻名,且耳朵较大但没有耳屏。菊头蝠科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地区,并在冬季进行冬眠。菊头蝠科是许多病毒(如狂犬病毒尼帕病毒等)的自然宿主。

它们广泛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包括许多太平洋岛屿。在中国,菊头蝠科也有广泛的分布,包括云南省、安徽、浙江省江苏省、湖北、湖南省等多个省份。

形态特征

菊头蝠科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

体长4.1~5.3cm,尾长1.8~2.9cm,前臂长4.5~5.2cm,体重9~14g,颅全长1.9~2.3cm。马蹄叶较大,两侧下缘各具一片附小叶,鞍状叶左右两侧呈平行状,顶端圆,连接叶阔而圆。背毛毛尖栗色,毛基灰白色,腹毛赭褐色。颅骨矢状嵴明显,颚桥短。第3、4、5掌骨近等长(3.4~3.8cm)。齿式为1.1.2.3/2.1.3.3=32。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

分布范围

菊头蝠科的蝙蝠主要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亚洲欧洲和澳洲。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的马铁菊头蝠在冬季会进行冬眠。它们可以栖息于洞穴、树洞、树林和建筑物等多种环境。

物种保护

针对菊头蝠科的蝙蝠,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评估了92种的保育状况。其中,1种为极危物种,13种为濒危物种,9种为易危物种,4种为近危物种,51种为无危物种,14种为数据缺乏。为保护这些蝙蝠,需要加强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研究,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的影响。

与人类关系

菊头蝠科的蝙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栖息地破坏、病毒传播等。部分地区的马铁菊头蝠被用作食物和药用。菊头蝠被认为是某些病毒(如正冠状病毒亚科)的自然宿主,与人类疾病的传播有关。

参考资料

中华菊头蝠 Rhinolophus sinic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9-07

中菊头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9-07

中华菊头幅.生命大百科.2024-09-07

中华菊头蝠.科普中国网.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