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菊头蝠
大耳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macrotis)是菊头蝠科、菊头蝠属蝙蝠。体型较小,耳朵特别大,耳长23-27毫米。鼻叶之马蹄计宽大,中间具明显缺刻,前面两侧均具一小附叶。鞍状叶宽约为其长之半,顶端呈圆形,两侧缘平行,基部扩大并与鼻问叶联成一线形杯状叶。连接叶特别低,呈圆弧形。顶叶之高度与鞍状叶相似,侧缘微凹,顶端圆钝。下唇具3条纵行唇沟。前肢第3掌骨较短,第4、5掌骨近乎等长,第3指的第2指节长不及第1指节之1.5倍,第4、5指的第1指节均略短于其第2指节。通体毛暗灰色或灰褐色,基部灰白色,腹毛毛色浅淡。
大耳菊头蝠习性生活于山洞中,数量不多,与其他蝙蝠共栖,一般停留在洞边缘或近洞口岩石顶壁上。以夜行性飞行生活的昆虫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老挝、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菲律宾。
动物学史
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属philippinensis种组,Csorba等(2003)记录了该种组6种菊头蝠: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马氏菊头蝠(Rhinolophus marshalli)、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帝汶菊头蝠(Rhinolophus montanus)和菲律宾菊头蝠(Rhinolophus philippinensis)。Wu等(2008)发表philippinensis种组的一个新种——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大耳菊头蝠分布广,种内亚种分化较多,曾记载7个亚种,即:指明亚种(Rhinolophus 毛腿夜鹰 macrotis)、印度尼西亚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dohrni)、菲律宾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hirsutus)、四川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episcopus)、福建省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caldwelli)、泰国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siamensis)和巴基斯坦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topali,Csorba&Bates,1995;Csorba et al.,2003;王应祥,2003)。大耳菊头蝠泰国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siamensis)体形最小(前臂长36.6毫米,颅全长15.2毫米),Simmons(2005)将其独立成为一个种(Rhinolophus siamensis),并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Wu et al.,2008;Smith,解焱,2009)。因此,philippinensis种组应该包括8种菊头蝠,其中大耳菊头蝠种下可分为6个亚种。大耳菊头蝠在中国已记录2个亚种:四川省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episcopus),分布在四川、重庆市、贵州省和陕西省;福建省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caldwelli),分布于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Allen,1938-1940;罗蓉,1993;Smith,解焱,2009)。湖南省发现的大耳菊头蝠的前臂长、颅全长、颧宽、乳突外宽、上齿列长和下齿列长等测量数据与重庆万县及贵州开阳的近似,而与福建亚种(前臂长43.0毫米,颅全长18.0毫米)区别明显(Allen,1938-1940;罗蓉,1993)。虽然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的外形与大耳菊头蝠非常相似,但前者的体形大小(前臂长41.4毫米,颅全长16.6毫米)介于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和泰国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siamensis)之间(Wu et al.,2008),易与之区别。因此将湖南湘西采集的大耳菊头蝠鉴定为四川省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episcopus)。
形态特征
体型较小,体重4.7(4—5)克,体长36.4(32—40.0)毫米,前臂长42.4(41,、--43.2)毫米。耳朵特大,耳朵长23---,27毫米。第3指的第2指节长不及第1指节之1.5倍,第4,5指的第1指节均略短于其第2指节。通体毛暗灰色或灰褐色,基部灰白色,腹毛毛色浅淡。颅骨吻部之鼓泡发达。矢状脊不明显,腭桥长度超过上颊齿列长1/3。眶间距狭缩,颧宽等于或略大于后头宽。下颌之冠状突低。上颌第1前臼齿较发达,位于齿列之中。下颌第1前臼齿位置偏向齿列外侧。
生活习性
习性生活于山洞中,数量不多,与其他蝙蝠共栖,一般停留在洞边缘或近洞口岩石顶壁上。以夜行性飞行生活的昆虫为食。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分布范围
大耳菊头蝠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包括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老挝、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菲律宾。
在中国,其分布范围广泛,包括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山西省等地。
此外,大耳菊头蝠的分布可能延伸至不丹,但其存在性尚未得到确认。
参考资料
野生蝙蝠才是非典元凶?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4个种的菊头蝠携带“类非典冠状病毒”--青岛新闻网.青岛新闻网.2024-09-02
菊头蝠 _中国绿色时报电子报.中国绿色时报.2024-09-02
蝙蝠疑为非典病毒源头 专家提醒勿对蝙蝠开杀戒--青岛新闻网.青岛新闻网.2024-09-09
专家:南宁17份蝙蝠样本曾发现非典病毒抗体(组图).梧州红豆网.2024-09-02
专家:南宁17份蝙蝠样本曾发现非典病毒抗体(组图)|手机广西网.广西新闻网.2024-09-02
蝙蝠引起市民关注,不少人“谈蝙色变”!其实,扬州城区最常见的是这种……_扬州发布.扬州发布.2024-09-02
老挝菊头蝠病毒 更接近新冠病毒.今日头条.2024-09-02
世卫组织报告:新冠病毒与菊头蝠冠状病毒有关联 什么是菊头蝠冠状病毒?.今日头条.2024-09-02
新冠病毒与菊头蝠冠状病毒有关联.今日头条.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