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名亚种
最先发现或者最先命名的就是指名亚种或称模式亚种。指名亚种的亚种名和种名相同。模式种的概念相同,就是指该属中最先发现或最先命名的,模式种的种名和属名相同。例子,狞猫指名亚种的学名为:caracal。
发展历程
是逐渐在消失的一个说法,我国新的学者和以前的老一辈多以模式亚种代替
但也有很多人说指名亚种,这个差异没什么。
而所谓的什么承名亚种,也只是小小地区的自己给的称呼,在多数地区是没市场的
模式亚种的定义还得看模式标本的,理解了模式标本也就理解了模式亚种的。
模式亚种和模式标本。
最初用预定名的那批标本,一般理想的情况是一下子研究一批标本而不是一个。
就是说在最初发现的一类新动物往往有数个标本,而非只发现一个,如果开始就只发现一个的话,单独就“种”这个概念来说还是可以鉴定的。
在这第一批标本里,其中选一个作为正模,这个就是最重要的标本,这一标本对该物种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果模式标本的正模损坏了,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这一批中其它的叫做副模,副模中和正模性别相反的是配模,有这样一个标本群就比较可靠了,但是只有一个的时候也能鉴定,那这个就是正模了。
比如说你采到了10个标本,6个公的,4个母的,那一个公的作为正模,那其余9个就是副模,那4个母的就是配模,这一组都可以叫做模式标本
不是相反性别的就可以叫配模
只有模式标本中的才算,我的意思是说你采集并研究了10个个体后发表了个新种,那么这10个就是模式标本,以后再采到的就不再是模式标本,也就谈不上是配模了。
此外还有一类叫地模,就是在模式标本产地再采到的标本,但那个已经不能叫模式标本
说跑了
简单来说,模式亚种的有无取决与模式标本,而模式标本就是新生物第一次发现后首次取得的一个或者一组标本。
举例说明
一般来说,在一般说法上我们习惯于说孟加拉虎,如果正统的叫就是:虎模式亚种
但我们没人这么叫,都是孟加拉虎
而锦龟,我们都习惯叫红腹锦龟啊、西部锦龟的,正统的叫法也是:锦龟贝氏亚种
我们是玩家,怎么叫就无所谓了
如果在生物命名学上,就不允许了,只能保留一个名字。
其他的都要废弃
而同物太多的不同的名字的泛滥,就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生物命名学更是混乱,主要就是一些科学家勾心斗角的结果
有的朋友可能还是对种和亚种的概念混淆。
分类介绍
不同分类级别的后缀(仅供参考)
虽说不同的分类级别都有其特有的后缀,但是也有不少是使用其他后缀的,或者一些近似的级别可以用相同的后缀,甚至根本不使用后缀,所以这个名单只是说比较常见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仅供参考。
总目-morohae
目-iformes或者-a
亚目i
下目-ides
小目-idas
总科oidea
科-idae
亚科inae
族-ini
亚族-ina
举个例子,就目来说,灵长目灵长目就不符合常规,但是原猴Prosimii符合,而狐猴科型下目Lemuriformes用的却是目的后缀。偶蹄目的猪型亚目用的是Suiformes,反刍亚目用的是Ruminantia,都是可以用在目一级的后缀。
分类级别创立
论域,域(已不常见)
Kingdom,界
Class,纲
Order,目
Genus,属
物种,种
Variety,类(已不常见)
还增加了Phylum(门)和Family(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任何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但是这些基本分类单位是不够用的,还经常需要加上附加单位,附加单位有两种,一种是在基本单位上加上Super(超,总),Sub(亚),Infra(下,次)等形成新的单位;另一种是在基本单位之间设立有自己名字的新单位,比如在科和属之间设立Tirbe族。辅助分类单元种类很多,但是不是一定要用的,比如有的科有亚科,有的就没有,有的科之下有族,有的就没有。
在古生物方面,尤其看重进化历程中得分支。遵循这种分类学的分类体系将每个分支都会定为一个分类单元,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分类单元,原来的基本分类单元肯定是不够用了,过去的辅助分类单元有时也不够用,这样就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分类单元。
分类群的阶级
由高而低
界(kingdom)
亚界(subkingdom)
门(division)
亚门(subdivision)
纲(class)
亚纲(subclass)
目(order)
亚目(suborder)
科(family)
亚科(subfamily)
族(tribe)
亚族(subtribe)
属(genus)
亚属(subgenus)
节(section)
亚节(subsection)
列(series)
亚列(subseries)
种(物种)
亚种(subspecies)
变种(variety)
亚变种(subvariety)
品种(form)
亚品种(subform)
个体(individual)
分类群的名称
纲以上的高阶级的学名无特别的规定,但劝告里有:门要附-phyta,亚门要附-phytina,纲要附-opsida,亚纲要附-idae。依规定目要附-ales,科要附-aceae,亚科要附-oideae,族要附-eae,亚族要附-inae。
名称变革
有下列情况及其名称要废弃-
1. 在同一的分类群已经有正名,以后再有多余的名称发表时,后者(称为superfluous name)要废弃。
2. 在同一的分类群已经有比较早的正名,后来由别的著者发表有相同名称时,后者(称为later name)要废弃。
3. 某一名称适用于很明显的由于不一致的要素而来的性质分类群时,除非其要素的一个被选择为模式,其名称要废弃。
4. 被废弃的属名被采用为种小名时要废弃。
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有下列各种类-
1. 正模式标本(holotype specimen)
2. 标准式标本(paratype specimen)
3. 等价模式标本(syntype specimen)
4. 选定模式标本(lectotype specimen)
5. 新模式标本(neotype specimen)
6. 复模式标本(isotype specimen)
这些仅仅是参考,是在分类上,这个是简单化的了
如果是全面的更加复杂,绝非一般人能接触到和理解的。
经常是1、2个字母,而翻译后的分类结果是差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想彻底弄明白,也是不套容易的。
说远了。
种的简介
种(也做物种,种: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和一定的生态区系。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以生殖隔离作为依据。
而亚种~是生物分类最低的单位,提一下,我们还有可能接触到变种、型的概念,这些都是非正式的分类单位,可以当作废话,不加理睬。
亚种常见的有地理亚种、时间亚种、变异亚种和粗壮亚种等多个
后面多用于古生物分类
亚种可以根据地理区域的隔绝,骨骼的差异等划分,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是相当的混乱。
而古生物里更加混乱,例如根据时间来划分一种本来独立的生物就有了几个甚至十几个亚种。
亚种的命名没什么规矩,可以以人物、国家、地理、历史等。
就是说,亚种的划分是可有可无的,亚种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种的存在
当然也有一些无聊的人为了名利,去折腾,去树立一些新的亚种,这些举动和那些拿着别人书的东西却口口说自己研究的所谓的民间科学家一个类型的,手段拙劣到极点。
而存在的亚种里,有些东西有大多数人认同的,但是有些东西是没有的,分类就是这样,分类其实只是个人意见而已,看谁的名气大,材料多而已。
所以我的建议是对分类的事,不要深究。
还可以这样来说中国是独立国家,划分为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实呢划分成10个也可以,划分为150个也可以,就是说人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