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rex)是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等地,常见于岩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万县。贵州菊头蝠的体型较大,体长4.8~5.8cm,尾长2.4~3.3cm,前臂长5.4~5.8cm,体重9~13.5g。其鼻叶中的鞍状叶和马蹄形状独特。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近危NT。

形态特征

头蝠、鲁氏菊头蝠等共栖于一洞,数量较少。体型较大,雌性,头体长55 mm,前臂长55 mm,尾长28

mm,胫长23 mm,尾长略大于胫长。第Ⅲ掌骨长39 tam、第Ⅳ掌骨长40舢、第V掌骨长39 mm,第Ⅲ、Ⅳ、V掌骨近等长,其中第3指第3节长27 mm,为第1节的1.6倍。翼长13mm,翼宽72 mm。鼻叶奇特,全长14 mm。蹄状叶宽达12mm,超出吻部许多,腹缘中央缺刻较深,两侧无小附叶。鞍状叶顶端宽圆,两侧基部内fLq,长ll mill,宽7 mm,侧翼较薄,与鼻孔内缘f:翘而宽大的侧叶联成较大的碗状叶,犹如蹄状叶内部再衍生蹄状叶。联接叶从鞍状11r至背部顶端的基部,低而窄作弧形,两侧有暗褐色细绒毛,顶叶为二角形,窄小。鞍状叶顶端显著高于顶叶,并将后者完全挡住。耳巨大,耳长31 mm,周围有波浪型皱折,有比较发达的对耳屏,长19mm。背毛长15 mm,纤细茸密。毛棕褐色,背毛基和腹毛略淡。

生态信息

采集地点湖北省兴山县石家坝镇坤檐山坤檐洞,海拔1090 m,l 10。49’33.7”E,31。lO732.3”N。坤檐山为喀斯特地貌,坤檐洞洞宽5 m,高6—7 m,温度13℃,相对湿度90%。捕获前静止地倒挂在岩洞洞顶,用捕网捕获掉落在地面时发出两声“吱吱”叫。此与罗蓉(2001)报道贵州菊头蝠夏季倒挂分布于洞顶,冬季留在洞内的个体多是单个平卧在避风的岩缝石壁上越冬,而且栖息的位置多接近洞底有别(黎道洪等,2001)。洞内捕获的哺乳纲还有短翼菊头蝠两只。

保护级别

贵州菊头蝠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近危NT。尽管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但其生存状况仍需关注。

地理分布

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贵州见于习水县安龙县清镇市(罗蓉,1993;黎道洪等,2001)。该蝙蝠在湖北省的新发现使湖北省成为其第5个省级分布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