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
白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寺,又名百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迦班智达)与蒙古帝国皇子、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统帅阔端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的条件,并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白塔寺因此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1992年9月21日,国务院发表了《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提出武威白塔寺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750多年的历史见证。2001年6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白塔寺“凉州会谈”旧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有塔林、白塔寺遗址、萨班灵骨塔、凉州会谈纪念馆等。
历史沿革
1235年7月,蒙古第二任大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在漠北答兰答八思地方召开忽里勒台(最高贵族国务会议),决定出兵进攻南宋。蒙古军分兵三路,向南宋发起了全面攻势,由四皇子孛儿只斤·阔出率中路军,攻取湖北襄阳和钟祥;宗王口温不花率东路军,攻取淮河流域;三皇子阔端率西路军由陕西入四川,进攻陇、蜀,规复陇右。
阔端,元太宗窝阔台之三子,为三皇后(皇妃)忽帖尼所生。
阔端奉命攻宋时,正驻军于今陕西勉县,没有立即率军南下入川,而改道西进,首先攻取了甘肃省的天水市(包括今天水、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巩州(包括今陇西县、漳县、武山县、通渭县及定西市一部分)。在巩州招降了原金朝巩昌府总帅汪世显以后,即令千户按竺尔攻取了会昌(今会宁县)、定西、兰州市等地。随后又回军攻入陕西略阳,击杀南宋州知州高稼。1236年8月,阔端亲率汪世显等将领出大散关,令按竺尔领炮兵手为先锋,攻破宕昌县、武都、文县等州县。破城后,为招徕吐蕃酋长勘陀孟迦等十族,皆赐以银符。令甘肃临潭、迭部县、临洮县等地的吐蕃部落也都纷纷归降了蒙古军。原金朝熙州(今甘肃临洮)节度使赵阿哥昌父子归降元军后,被阔端任命为迭州(今甘肃迭部)安抚使,管辖其地。
1236年蒙古军进攻四川,令宗王末哥率按竺尔等,出兵阴平道,按期会师于成都市。阔瑞率军与南宋利州路统制曹友闻大战于阳平关,覆其军。蒙古军降服了南宋的利州东路、利州西路、潼川府路等地之后,于同年10月攻入成都胜利会师。1237年,阔端统军北上,驻兵武威郡。宋军乘机收复了成都等地,其后阔端派大将汪世显和按竺尔率兵再次夺回。1241年,因孛儿只斤·蒙哥孛儿只斤·窝阔台驾崩,宋元战争暂行休止。
从当时的行政区划看,吐蕃三面受敌,势单力薄。阔端在吐蕃的东北面,已经占领了凤翔路、临洮路;在其东面已经占领了利州西路、利州东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对吐蕃形成包围之势。吐蕃的北面,早在成吉思汗降畏兀儿、灭西夏时,已经直接交界了。除东南角上有个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权尚存外,可以说吐蕃是时已经处于蒙古大军的战略合围之中,蒙古统一吐蕃势在必行。
阔端为了实现统一西藏的宏伟战略目标,实施了恩威并举的策略,向西藏活佛萨迦班智达发出诏书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争取西藏僧俗的支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39年秋,阔端派其部将多达那波率领一支蒙古军途经青康多堆、多迈和索曲卡,进入前藏。当时有三座有名的寺院,分别为热振寺、杰拉康寺和达隆寺。蒙古军在藏北由于遭到部分武装僧人的反抗,烧毁了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热振寺、杰拉康寺,数百名僧俗群众被杀,其中包括一个名叫赛敦的佛教法师。而位于热振寺和杰拉康寺之间的达隆寺因为当时大雾环绕,能见度非常低,蒙古国武装部队没有发现达隆寺,才使该寺免遭一劫。
而《西藏王臣记》中却说,多达那波率蒙古军打到了拉萨河上游著名的止贡寺,可是由于寺主法术无边,祭起一阵神奇的石雨,击退勇猛无敌的蒙古军,以致蒙古军未曾将该寺破坏掉。现在看来,所谓的“法术”和“迷雾”显然不能解释达隆寺和止贡寺未遭破坏的真实原因。被毁的热振寺和杰拉康寺都是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在当时属僧人较多一派,是因两寺僧人进行了武装反抗,以致遭到蒙古军的报复。
蒙古军与西藏自治区寺院一部分武装势力的战斗平息后,多达那波供施了许多布施,修复了被毁寺院和佛殿,重塑了释迦牟尼金身佛像,并作了开光法事等,得到了当时西藏僧俗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支蒙古军在西藏留驻两年多,多达那波还与当地藏族僧、俗势力,进行了和平接触和频繁友好交往,调查了解西藏的宗教、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向阔端写了一封详细真实的调查报告《请示迎谁为宜的祥禀》。阔端从这封《祥禀》中得知后藏萨迦派直接控制着当地宗教、政治、经济权力,是西藏自治区地区实力最强的一个教派,邀请寺主萨迦班智达来武威郡商谈西藏归属问题,是最合适不过的一位代表人物了。萨迦·班智达是当时萨迦派的第四代传人,年幼时跟随三伯父学法,受严格的佛典经学教育。25岁时,拜前来西藏的印度那兰陀寺主持克什米尔高僧释迦利跋陀罗为师,受比丘戒,学习经论及大小五明之学。他不仅懂梵文,还懂祝夏语(即唐代的勃律),在佛学方面,除了精通萨迦教法外,对其他教派如噶当派、希解派的教法都有较深的理解。当时,曾传说有一批以绰切噶瓦为首的印度人,他们并不是僧人,也不是佛教徒,专程来到西藏自治区的吉隆,要求与佛学知识渊博的萨迦班智达进行辩论。经过13天的激烈辩论后,这些印度僧人以失败告终,并且都出了家,拜萨班为师,信奉了萨迦派。尽管萨班的宗教活动主要以后藏的萨迦寺为中心,但他在前藏地区也有很大的声望和影响。由于萨班学识高超,著述甚丰,品行高尚,声望极佳,人们尊称他为精通大小五明的“班智达”,于1216年接替其伯父主持萨迦寺,成为当时西藏地方很有影响的一名佛教大师。
当多达那波向阔端报告了西藏的一切情况,详述了各教派的特点与相互关系,并说明萨迦班智达兼掌后藏政教大权且享有“学富五明”的崇高声望之后,阔端便采纳了多达那波的建议,决定向萨迦·班智达发出邀请诏书,请这位僧人来凉州会晤。
1244年秋,阔端向萨迦·班智达发出正式邀请诏书,请他前来武威郡商谈西藏自治区归属问题。并委派多达那波为“金字使者”偕同另一位名叫杰曼的将领率兵,带着邀请诏书和丰厚礼品,不远千里深入后藏萨迦寺,迎请寺主萨迦·班智达。
以萨迦·班智达为代表的西藏上层人士清楚地知道,新兴强大的蒙古国武装部队所向无敌,从蒙古高原到中原内地以至到中亚到欧洲,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长期分裂割据、不相统属的西藏地方,根本无力对抗蒙古铁军,为西藏的前途和命运考虑,只有归附蒙古,才是上策。萨迦班智达高瞻远瞩,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一方面为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负责;一方面为佛法更加弘扬,也为萨迦派获得更大发展。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年迈体衰,毅然决然带领两名侄子及众多僧人和经卷应邀前往武威郡。
萨班(简称)先遣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等人直接奔赴凉州,他本人抵达前藏拉萨市,与拉萨僧俗各界上层人士,充分商议归附蒙古事宜,集思广益,以便思想上有充分准备,然后于1246年途经青海省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到达凉州。当时,阔端正在蒙古和林参加推举其长兄孛儿只斤·贵由继承大汗汗位的王公大会,待1247年返回凉州,才与萨班活佛举行了首次会晤。
阔端与萨迦班智达见面后,据藏文史料称:“阔端甚喜,谈论了许多教法和地方风俗民情”,佛法也“得到王的敬信”。阔端作为蒙古汗廷代表,萨班作为西藏地方代表,互相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谈判活动,并就关键性问题达成共识。会谈的结果,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了当时西藏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它一传到西藏,“卫、藏之僧人、弟子和施主等众生阅读了此信件后,无不欢欣鼓舞”(《萨迦世系史》第94页)。当时阔端以和平谈判方式代替武力征讨解决问题,是高明正确之举。可以说,一张谈判桌胜过了千军万马,当今的说法叫“对话解决问题”。它使蒙藏双方避免了一场战争所造成的惨重伤亡和破坏,并且两族人民从此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成为相互关系的主流。西藏自治区僧俗各界保持与蒙古统治者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方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一正确而有效政策后来为孛儿只斤·忽必烈继续采取沿用,蒙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发表,也可以说是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元朝版图,西藏属于中国。关于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问题,尽管以往官方文书和专家论述中说法不同,诸如“西藏是元朝版图的一部分”,“元代西藏地方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西藏地方归元朝版图”,“西藏在元代才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系统”等等。但实质并无分歧,都是说明中国的行政区域,中国的西南边疆,从此正式固定下来了,中国完整的领土从此不可分割了。
至此,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对西藏自治区的统治由此开始,西藏结束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在阔端的支持下,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城周围改建、扩建了4座佛教寺院,这4座寺院即东部幻化寺、西部莲花寺、南部金塔寺、北部海藏寺。其中幻化寺规模最大,是元代武威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凉州佛城”,它是萨班在凉州期间讲经布道和驻锡之所,成为蒙古王室、各族官员和僧众听经礼佛的圣地。
萨班在幻化寺5年多时间,于1251年藏历11月14日圆寂,享年70岁。阔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动。据史料记载,萨班被紫白檀木火化真身,并修建了一座巍然耸立高约42.7米的藏式喇嘛灵骨塔,方形基座上为十字折角塔座,宽约8米。塔座之上为覆钵。自基座至覆钵高5米,全部夯筑。白塔内装10万模制小塔,外表包饰青砖。灵骨塔周围环绕着高低不等的99座白塔。
99座白塔,守候在武威郡大地上的99位神祇,搬一峰祁连雪山当子,赌一赌——看谁先开口说话,月亮作证,月亮像是从大地升高的第101座白塔——围绕在萨班灵骨塔周围。
《凉州四寺志》记载,萨迦班智达的妹妹索巴让莫是位瑜珈行者,她跟随萨班赴凉州后,常住在莲花寺禅修。萨班在幻化寺得病时她常常向彼处观望,后听闻萨班圆寂的消息,也随之而逝。据说她是站着逝世的。
为进一步加强与西藏自治区的友好往来,孛儿只斤·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八思巴还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并受命创制了以藏文为体式的官方“蒙古新字”,学术界称作“八思巴字”。
保护维修
由于凉州白塔寺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甘肃省、青海省、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各族各界普遍要求寺庙修复工程早日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对凉州白塔寺的修复进行了缜密的规划设计。著名建筑学家傅熹年率领专家学者分别考察了西藏萨迦寺和北京白塔寺,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争取尽可能还原这座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寺庙。2000年,白塔寺修复工程开始起动,在萨班灵骨塔塔基四周,分别修建了高约19米的萨迦四祖的佛塔,其余小塔围拱周围,其中5米塔共有5座,7米、9米、11米塔各30座,形成了一片白塔塔林。这些塔以十字折角形分布,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在院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使白塔寺显得格外肃穆庄重,蔚为壮观。2004年,一期工程竣工。经过四年的修复建设,白塔寺修建了长2500米、宽50米的景区专用道路,完成了景区绿化、引水、配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累计投入资金3700多万元。白塔寺景区现由白塔寺塔林、白塔寺遗址和白塔寺“凉州会谈”纪念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
2001年以来,武威市、区两级领导十分重视白塔寺文物保护及景区建设工作,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萨班灵骨塔遗址加固保护工程、复原萨班灵骨大塔工程、白塔寺九十九座佛塔塔林建设、“凉州会谈”纪念馆工程。修建了长2500米、宽50米的基地专用道路,完成了绿化、引水、配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700多万元。2010年后,百塔寺管理处继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完成了“凉州会谈”纪念馆提升改造,萨班铜立像建设,新建了景区大门。同时,管理处着重做好景区整体保护规划,将逐步完成白塔古镇、白塔寺遗址保护区、学术研究区及宗教区的建设和开发,使白塔寺成为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目前,管理处已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白塔寺遗址保护整体规划》。
现状
2001年5月,武威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武威白塔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03年6月白塔寺管理处正式成立,2004年在白塔寺成功地举行了白塔寺一期工程恢复建设竣工典礼并邀请国内知名的藏学专家召开了“凉州会谈”报告会,成立了甘肃武威藏学研究会。以“凉州会谈”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月圆凉州》也在武威市成功拍摄,它是我国第一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首映式活动的影片,对宣传、提升武威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6年9月19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出品的四集纪录片《凉州会盟》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
凉州会盟是西藏地方和中央王朝关系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和平归属问题,也促进了汉、蒙、藏等多个民族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互相交流,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旅游信息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
参考资料
游客打卡凉州会盟纪念馆 实地聆听“会盟”故事.凤凰网.2023-11-02
凉州白塔寺--西藏归属祖国的见证地.澎湃新闻.2023-11-02
纪录片《凉州会盟》(二).澎湃新闻.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