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全名亚历山德里娜·维多利亚(Alexandrina Victoria)。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英国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1876年-1901年在位)。

1837年6月20日,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八天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1840年2月10日,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时同阿尔伯特亲王结婚。1851年,在阿尔伯特亲王的主持下,英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1876年5月英国颁布了新的《女皇称号法案》,维多利亚女王被加冕为印度女皇,次年元旦,在印度首都德里举行了加冕礼,正式宣告该新头衔。1901年1月,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逝世,她的继承人为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实力达到巅峰,经济、军事力量、科学和文化都走在世界前列。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于1840年和1856年两次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19年5月24日,国王乔治三世的第四子·肯特公爵爱德华·奥古斯都亲王与肯特公爵夫人的孩子的诞生。爱德华亲王与肯特公爵夫人为这唯一的孩子取名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亚历山德丽娜"是为了纪念她的教父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维多利亚"则是取自其母亲的名字(肯特公爵夫人本名玛丽·路易丝·维多利亚)

从四岁起,维多利亚的母亲就聘请了乔治·戴维斯牧师辅导维多利亚,直到她登上王位。此外,托马斯·路易斯·德·维多利亚还跟随歌剧歌手路易加·拉布拉什(Luiga Lablache)学习声乐,并跟随以拜伦勋爵的肖像这一作品而闻名的理查德·韦斯特尔(Richard Westall)学习绘画。

维多利亚的母亲有着极端的保护欲,维多利亚在所谓的“肯辛顿体系”下与世隔绝般的被抚养长大,“肯辛顿体系”是公爵夫人和审计官约翰·康罗伊(也有传言称约翰·康罗伊是公爵夫人的情夫)设计的一套详尽的规则和礼仪。维多利亚被这套体系阻止了与她母亲以及康罗伊认为不受欢迎的人的会面,其中包括她的绝大部分父系亲属。这套体系还希望维多利亚变得更加软弱和依赖他们,由于公爵夫人对威廉四世非婚生子女的不满,她选择远离宫廷生活,以免维多利亚展现出任何不当举止。这或许也促使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的出现。维多利亚曾声称,尽管她有家庭教师莱岑男爵的陪伴,但在肯辛顿宫的童年时期,她依然感到孤独和压迫。

1830年至1835年,公爵夫人和康罗伊多次带着维多利亚去参观莫尔文丘陵、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其他地方。维多利亚港在每一站都受到了热烈欢迎。1835年10月,在拉姆斯盖特的维多利亚开始生病发高烧,但康罗伊却认为这只是维多利亚的谎言,康罗伊和公爵夫人开始纠缠维多利亚让她任命康罗伊成为维多利亚的私人秘书,但此事最终并未成功。

施政方针

王位功勋

维多利亚于1837年6月20日继承了王位。维多利亚不甘心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她要利用自己的地位力争国家最高权力,她要以自己的意志影响国家的决策,左右英国的政治。统治即位之初,维多利亚就全力支持执政的内阁首相辉格党人墨墨尔本及其内阁。此后,女王和首相不仅在公务上配合得默契,而且还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墨尔本是一个深谙政治的政客,而女王是个不足20岁的女孩子子,她没有政治经验,事事都把墨尔本当做靠山,对他无限的钦佩、信赖,每天的活动都以墨尔本为转移。公务之余,墨尔本就给女王讲授有关英国宪法、历史以及英属海外领他的各种知识。这不仅扩充了女王的知识领域,而且启发了女王"为人君"的权势欲。墨尔本和女王的密切合作遭到了以罗伯特·比尔为首的在里的托利党人(保守党前身)的强烈不满。他们对辉格党内阁的内外政策展开了全面攻进,导致墨尔本内阁危机四伏、困难重重,迫于压力的墨尔本政府于1839年5月向女王提出辞呈。女王不得不授命托利党人罗伯特·比尔组阁。

女王长期以来倾向于自由主义观点,因而对托利党人怀有明显的敌意。比尔接受组阁任务后,向女王提出在重新组阁的同时,部分地更换宫廷女侍的要求。对此,女王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托利党人对王室的极大不敬。盛怒之下,她收回了要比尔组阁的成命,命墨尔本继续主持内阁。但内外交困的墨尔本内阁勉强维持了两年,终于在1841年的议会大选中被托利党人击败。女王不得不重新任命布拉德利·比尔组阁并且在女侍问题上也作了让步。虽然如此,女王还是不甘心扮演"统而不治"的"虚君"角色。不久以后在对外政策上又同内阁发生了新的冲突。1846年,辉格党人的约翰·罗素任内阁首相帕麦斯顿出任外交大臣。女王夫妇和帕麦斯顿在一系列对外关系问题上出现了矛盾。女王夫妇特别注意维护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君主的利益,以增强英国君主的地位。帕麦斯顿虽非革命运动的同情者,但他想利用欧洲大陆上民族、民主运动的力量,打击那里的封建君主势力,扩大英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女王坚决反对这些运动,竭力维护欧洲大陆国家王室的统治,帕麦斯顿根本不把女王放在眼里,不理睬她的意见和要求,发出的外交公文不给她过目,重要的外交活动也不向她拍告。在此后的矛盾冲突中,女王再也不能容忍帕麦斯顿这种无视君上的态度,向他发出最后通牒,强烈要求他改弦更辙。但帕麦斯顿却一如既往。女王终于行驶了她的权力,罢免了帕麦斯顿外交大臣的职务。

在六七十年代以后的首相中,维多利亚特别推崇保守党人迪斯累里。正像她即位初期崇拜墨尔本一样,在位后期则同迪斯累里结成至交。迪斯累里尊称维多利亚为仙女王",维多利亚则深深赞许他通过购买苏伊士运河一半股票而一举控制了这条东"西海上交通命脉的"高超"手腕。迪斯累里收买苏伊士运河成功后,给女王写了一句名言:"陛下,(苏伊士运河)终于成为陛下的。"女王支持奴役印度,迪斯累里则通过努力,使她实现了她的皇帝梦,把印度女皇冠献给了她。虽然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维多利亚女王的政治权利愈来愈少,但她作为英国"象征"的政治价值却越来越大。

印度女皇

欧洲的纷争结束后,时任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建议提升维多利亚女王的威望,加强1858年立法后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对首相的提议,维多利亚女王十分认同。长期以来,维多利亚女王对自己与印度的关系引以为傲,并且从未减少对印度定居者福利的关心。为加强维多利亚女王与印度的关系,本杰明·迪斯雷利的第一项提议是让威尔士亲王爱德华七世代表维多利亚女王出访印度,并且在印度全境巡游,拜访印度各地的王公。维多利亚女王立即同意了这项建议,并且命人迅速安排出访的必要事宜。1875年9月17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巴尔莫勒尔为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送行。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的这次出访十分成功。1876年5月,出访印度的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回到英国。抵达伦敦当天,维多利亚女王亲自迎接他。与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一同回来的还有印度对维多利亚女王的忠诚。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印度政策包括一项直接涉及维多利亚女王的措施。他建议授予维多利亚女王一个新头衔。

1876年,议会的主要工作是讨论《王室头衔法案》,该法案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印度帝国女皇的头衔。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带着的热情,亲自参加了议会开幕大典。在讨论中,自由党强烈批评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提案,但本杰明·迪斯雷利向下议院保证这个新头衔仅用于印度和印度事务,其目的是完善英国君主与叛乱后建立的印度帝国的关系。1876年5月1日前,《王室头衔法案》获得通过,维多利亚女王心满意足地正式昭告天下,自己成为印度帝国女皇,正式宣告维多利亚女王对印度的最高统治权。

印度各地王公热情拥护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在信中,他们表达了对维多利亚女王的感激。他们的话充斥着东方式的拥戴,维多利亚女王感到十分有趣。在提到印度人对这个新头衔的看法时,一位印度王公写道:“这是印度第三次由一位女皇来统治。第一位女皇是印度国王阿耆尼博纳的遗孀,第二位女皇是莱西娅女王,伊斯兰教皇帝阿尔塔米谢的女儿;第三位女皇是维多利亚女王。但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因为还从来没有一个地域如此辽阔的帝国君主统治过印度。”对自己“印度女皇”的新头衔,维多利亚女王很高兴。虽然本杰明·迪斯雷利保证印度女皇这个头衔仅用于与印度相关的事务,但不久,维多利亚女王打破了这一限制。起初,维多利亚女王在与印度相关的文件上才使用“维多利亚女王和女皇”的署名。然而,1878年年初,她在所有文件上都这样署名。1893年,“印度女皇”的字样还出现在英国的货币上。

殖民主义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统治着全球,尽管其统治和影响形式参差不齐且多种多样。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是持续的、复杂的和多方向的。英国塑造了帝国,帝国塑造了英国,殖民地也塑造了彼此。英国在国外的工作包括民事和军事服务、传教工作和基础设施发展。来自不同帝国地区的人们前往英国,在英国学习和定居。金钱也是双向流动的——帝国是利润的来源,移民把钱寄回英国——黄麻、印花布棉布和茶叶等商品也是如此。

帝国的急剧扩张意味着这些商品从世界各地来到英国。在1820年至1870年间,帝国不断发展壮大,向东转移了方向,并增加了它所控制的非白人人数。这种扩张大部分涉及暴力,包括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59 年)、牙买加莫兰特贝叛乱(1865 年)、中国的鸦片战争(1839-42 年、1856-60 年)和新西兰的塔拉纳基战争(1860-61 年)。印度成为帝国地位和财富的中心。有大量移民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定居者殖民地,后来又移民到加拿大南非。从 1870 年到 1914 年,持续的积极扩张(包括英国参与所谓的非洲争夺战)得到了包括铁路和电报在内的新技术的帮助。英国控制了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埃及苏丹肯尼亚),这些地区总共居住着约30%的非洲人口。同一时期也见证了反殖民运动的开始,这些运动要求摆脱英国在印度和其他地方的统治。这些最终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非殖民化

鸦片战争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为了满足国家寻找原料地和销售市场的要求,英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领域。1840年英国占领了新西兰,这标志着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形成。英国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英国与中国的贸易最早始于茶叶、丝绸的贸易,但是这些商品是英国市场上的奢侈品,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的产品毫无用武之地。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开始在女王陛下政府的支持下倾销罂粟。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极大程度上打击了英国政府的倾销政策,1840年初,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上发表演说,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英国打败,双方签订了清朝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市厦门市福州市上海市宁波市,作为通商口岸。

也正是这次战争,让维多利亚女王意识到殖民时代的到来。她此后的执政理念,基本上都倾向于殖民派。整个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清朝犯下的罪行,维多利亚女王也都亲历了。

《南京条约》中,英国尝到了甜头,以至于美国也来和清朝签订了《望厦条约》,法国和清朝签订了《黄埔条约》。不过这些条约,都不能够满足列强们的胃口,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再次发动了对清朝的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火烧圆明园。因此《北京条约》也问世了,连九龙都割让给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可以说是踩着清朝作为梯子,登上了大英帝国的宝座。

与世长辞

到1901年,维多利亚变得非常虚弱,不得不使用轮椅。她这一时期幸存的连衣裙揭示了适应她上背部腰椎骨质增生驼峰的适应性。虽然几乎失明,但她继续在日记中写作。最后一份记录的日期是年1901年1月13日,当时她的力量开始离开她。当她的生命退潮时,她的第一个孙子,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比尔皇帝”)从德国赶来陪伴在她身边。她于1901年1月22日在怀特岛的奥斯本宫死于他的怀抱。

维多利亚的遗体被带回伦敦,当她的葬礼车队经过她最后的安息之地温莎圣乔治教堂时,人群排成一排。维多利亚要求在她的棺材里放一些物品,包括戒指、小盒坠子、孩子们的手模型和阿尔伯特的睡袍。

女王希望她的葬礼“尊重但简单”地进行。在这里,皇室哀悼者跟随女王的灵柩乘坐炮车(按照她的要求,车轮被遮住)穿过高街,前往温莎古堡的圣乔治教堂。爱德华七世国王走在她的棺材后面。他的左边是维多利亚的第三个儿子亚瑟王子,国王右边是德皇威廉二世。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作为君主,维多利亚的爱情当然也会引起臣民的关注,但她一直十分排斥婚恋。她清楚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也知道婚姻无可避免,总抱着能延后几年是几年的想法。维多利亚曾与到访的俄罗斯皇储亚历山大二世互有好感,但墨尔本勋爵明确表示反对英国与疯狂扩张的俄国产生任何瓜葛,所以两人并未走到一起。而舅舅利奥波德一世一直希望维多利亚和她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王朝的阿尔伯特(弗朗西斯.阿尔伯特.奥古斯塔斯.直尔斯.埃曼纽尔,1861年12月14日成婚,为自己的国家谋利,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但维多利亚出于对母系亲属的厌恶,自然并不热衷这桩婚事。不过,出于对舅舅的敬意以及国家利益的考量,维多利亚最终答应与阿尔伯特见面。1836年,两人在英国相见。

当时他和他的兄弟欧内斯特与他们的叔叔利奥波德一起参观了肯辛顿宫。他们的家人几乎从出生起就计划了结合,当这对夫妇在 1839 年再次见面时,维多利亚决定她准备嫁给这位英俊的年轻王子;部分是为了获得王室职责的帮助,部分是为了赢得公众的认可,但也是为了爱。

维多利亚的婚礼1840年对阿尔伯特非常公开。这是第一次以伦敦公众的享受为目的安排的皇室婚礼。她乘坐敞篷马车前往圣詹姆斯宫的皇家礼拜堂,以便每个人都能看到她。为了表明她既是女人又是女王,维多利亚穿着简单的白色连衣裙而不是皇室长袍,从那时起,许多新娘都遵循这种风格。维多利亚的婚礼——白色礼服、马车穿过街道,以及它的公开性质——为王室内部主要血统的每一次婚礼奠定了模式。在与阿尔伯特的婚礼上,维多利亚选择了一件时尚的白色缎面宫廷礼服。由于皇家礼拜堂的客人太多,女士们被要求不要在礼服上加宫廷列车以缓解拥堵。新娘的游行队伍在大张旗鼓的喇叭声中进入,墨尔本勋爵在首。公主由她的叔叔苏塞克斯公爵代替她已故的父亲支持。

阿尔伯特与他这个年龄的许多男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男人会在婚姻中占据主导地位。关于什么是成功的婚姻,更广泛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当时的一位作家劝告她的女性读者,幸福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真理之上的:“你的丈夫作为男人的优越性”。女王在1840年第一次怀孕有助于缓解这种情况。当她感觉不够好时,艾伯特给她读了政府每天发的信。随着她怀孕的进展,他们在白金汉宫并排放置了办公桌,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工作。渐渐地,阿尔伯特掌握了更多的控制权,实际上成为了维多利亚的私人秘书。

成为母亲

婚后不久,维多利亚就怀孕了。某日当她与阿尔伯特外出探望母亲时,一名18岁少年企图暗杀她,两度开枪皆未射中,身怀六甲的维多利亚受到了不小的惊吓。但这次暗杀事件却缓和了公众因弗洛拉.黑斯廷斯事产生的不满情绪,使维多利亚的声望再度得到提升。1840年11月21日,维多利亚生下一位公主,也取名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对1840年出生的维多利亚公主"维姬"的到来感到高兴。尽管维多利亚写道,她发现怀孕很困难,但一个大家庭是她的抱负。1841年,爱德华七世(后来的爱德华七世)紧随其后,然后是爱丽丝(1843年)、阿尔弗雷德(1844年)、海伦娜(1846年)、路易丝(1848年)、亚瑟(1850年年)、利奥波德(1853年)和比阿特丽(1857年)相继出生。

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安排欧洲皇室之间的婚姻,被后世称为欧洲的老祖母,其实欧洲皇室以前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联系,很多的皇室成员之间都存在着血缘关系,而维多利亚女王就是维系这些血缘关系的纽带。

爱与悲伤

挚爱的阿尔伯特离世后,维多利亚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时间似乎随着深爱之人的离去而停滞,她开始了长期的幽居生据,终日穿着黑色丧服。在此后儿女的婚礼以及后来的登基60周年大典中,维多利亚也未脱下这一身黑色。维多利亚的伤痛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逝,她命人绘制阿尔伯特的肖像、细思念章和半身像等纪念品,佩戴哀悼珠宝。由于皇冠太大,维多利亚还特地命人设计了一款小巧的、没有过多色彩的皇皇冠,和黑色面纱一同佩戴。她每日睡在阿尔伯特的画像旁,在这种忧郁的情绪中度过每一天缅怀亡夫的日子。佩戴哀悼珠宝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却因为女王对亲王的思念开始盛行。贵族和富人纷纷效仿女三王,开始定制相片盒、手镯、项链和戒指等饰物来缅怀他们挚爱的人,不知不觉间成为一种时尚。

陷入无尽哀思的维多利亚长期幽居,她刻意与公众隔离,拒绝参与任何国家事务。由于长期须与女王一样着装素,喜爱华服的贵族们渐渐无法忍受,怨声载道的情绪弥漫开来,她的声望大不如前维多利亚的自我隐退削弱了公众对君主制的向往,鼓励了共和运动的兴起。反对君主制的人指出,已无实权的君王如果只需履行象征性的职责,那么每年无须必要在他们身上花费大量钱财。在一次特拉法尔加广场的共和党人集会中,人们甚至要求女王退位。虽然后来维多利亚也在公众中露面,但依然仅限于温莎古堡、奥斯本宫(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修建的夏宫)以及苏格兰的私邸中。在阿尔伯特逝世十周年时,维多利亚和威尔士亲王参加了伦敦的一次公众游行,并在1872年的感恩节上为圣保罗大教堂捐赠大笔财富,使得共和气氛消散不少。同年,一名17岁的少年向维多利亚放了空枪,被判12个月监禁。这次事件点燃了民众的怒火,他们对女王的同情再次拉近了君民之间的关系。

维多利亚逐渐走出阴霾,开始重新投人国事中。她与臣民在公共事务问题上的看法也逐步统一。繁琐的政务流程常常令年事已高的她疲惫不堪,但她依旧坚持亲力亲为,直到后来勉强同意某些文件只需她口头批准便可。在大量公众活动中,阅兵式、展览会、揭幕式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1876年,她又被冠以“印度女皇”的头衔。臣民愈发拥戴他们的女王,曾经的仇恨与分歧渐渐消除。

1899年,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爱情,伊丽莎白女王将其改名为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Albert Museum),是目前英国国内第二大国立博物馆,地位举足轻重。

家庭成员

以上资料来源:

文艺影视

以上资料来源: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她曾经使用过的怀表,是具有“表王”之称的百达翡丽。这是一枚拥有蓝色装饰,镶嵌钻石的精美怀表。维多利亚女皇在伦敦举行的大博览会上,选中了这枚怀表,它伴随女皇度过了近半个世纪。

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历史上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维多利亚女王名列第18位。

后世纪念

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象征着英国的一个时代。在维多利亚港当政期间,英国国民团结,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女王给英国人留下的遗产,也是对她一生施政的评价。维多利亚完成了女王应有的职责,同时又拥有如此平凡的作为女人的幸福。她在位时期,特别是1851年以后,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几十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稳定,科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君主立宪制成熟,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影响与评价

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正值英国繁荣兴旺达到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大英帝国的领土扩大了两倍,英国及殖民地几乎遍布每一块大陆和所有的海洋。"永不落日的大英帝国"并非夸口和渲染,而是确凿的事实。它曾是举世闻名的首富之国,亿万人口是它富庶的一个方面。它拥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它的海军握有强大的制海权。它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左右乾坤,伦敦的决策影响到每一个国家和地球上的整个人类。政治、经济、军事的强大,带来了英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以致形成英国高度发达且富有特色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文明。女王统治英国长达64年,在她统治期间,英国没有发生任何动乱。1897年,在她登基60周年庆典的时候,是她统治时期的巅峰,被看作是是英国对世界各国的挑战。英国军队及各殖民地的当地军队都奉诏返回英国,其庆典之盛犹如一次罗马庆祝英雄凯旋的欢迎仪式。女王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我相信,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受到如此热烈的欢呼。"——《世界上最成功的帝王

维多利亚统治的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Era)。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四通八达的铁路。经济繁荣,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人们相信科学、又对工业革命充满信心,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召开更是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潜力与人类的无穷想象力。文学、艺术界也呈现出多面发展的盛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热爱生活,讲究饮食,那时便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调学校,茶话舞会的盛行也将世界闻名的英国下午茶传承至今。"日不落客帝国"站在世界之巅,得到了长时期的和平与繁荣发展。——《维多利亚女王 女性和王权》

参考资料

维多利亚女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1

Victoria queen of United Kingdom.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024-12-02

维多利亚女王的人生日历:从任性的女儿到温莎的孀妇.新京报.2024-01-28

伊丽莎白二世VS维多利亚 看两位女王的超长君王人生.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2024-01-28

QUEEN VICTORIA FROM PAMPERED PRINCESS TO ELDERLY EMPRESS: WIFE, MOTHER AND QUEEN.hrp.org.uk.2024-01-28

英媒给王室成员比身高 威廉高他人一等(图).搜狐.2024-05-21

皇室用过的鼻烟盒、海螺杯……南山博物馆展欧洲盛宴.深圳商报/读创.2024-01-28

史上最强女王到底干了什么才这么强?答案是“什么都没干”.澎湃新闻.2024-01-28

三分钟人物故事 |18岁即位,在位64年,并不勤政的她,凭什么让大英帝国称霸全球?.网易.2024-03-26

Victorian era.大英百科全书.2024-05-22

维多利亚女王,她是欧洲的祖母,也是一个失败的媒人.今日头条.2024-05-23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背后的爱情故事.今日头条.2024-05-23

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的全部作品 (7).豆瓣.2024-05-21

维多利亚女王10岁时著童话书今日出版.安康新闻网.2024-05-21

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WIKI.2024-05-21

历史上的这些大人物,曾经都戴过什么表~.万表.2024-03-26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经典名著《名利场》开播.wyzs.cnr.cn.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