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韦曜

韦曜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孙吴官员、史学家、经学家。因避司马昭之讳,《三国志》称其为韦曜。韦曜擅长写文章,曾任丞相掾、西安市令、尚书郎等职,后任太史令编撰《吴书》。孙休时期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等职。孙皓即位后,韦曜先任中书仆射,后任侍中、左国史。因多次惹怒孙皓而被下狱处死。韦曜曾参与主持编撰《吴书》,著有《汉书音义》《国语注》《三吴郡国志》等作品,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其中《吴书》为《三国志》提供了主要素材。

人物生平

早期为官

韦曜年少时喜好学习,善于撰写文章。初任丞相的掾史,外出授任西安县令,回到京城后任尚书郎,升任太子中庶子。韦曜和蔡颖同在东宫任职期间,喜好围棋。太子孙和认为此事没有益处,故让韦曜著文论说博弈之事。

侍讲之争

孙和被废黜皇太子之位后,韦曜转任黄门侍郎孙亮孙亮即位后,诸葛恪辅佐朝政,上表推荐韦曜担任太史令,撰写《吴书》,与华覈薛莹等人一起参与撰写。孙休孙休登基后,韦曜被任命为中书郎、博士祭酒。孙休命韦曜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核审定各类书籍,并准备请韦曜担任侍讲。孙休的宠臣左将军张布忌惮韦曜,害怕韦曜用古今事例警戒孙休,反对韦曜担任侍讲。孙休因此对张布不满,而韦曜最终也未能入宫担任侍讲。

孙皓责怒

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当时孙皓周围的人为了迎合孙皓,多次说出现祥瑞感应现象。孙皓以此询问韦曜,韦曜回答说:“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东西而已。”有一次,孙皓想为自己的父亲孙和作“纪”,而韦曜坚持以孙和未登帝位为据,只宜将其历史记载文字定作“传”。多次争论之后,韦曜受到孙皓的责怒。韦曜深感忧虑,借当时身患疾病,需服药医治监视护理之际,请求辞掉侍讲、左国史二职,希望能够完成所写之书,将他从事的工作交给别人,孙皓没有同意。

被捕入狱

韦曜不受孙皓宠幸后,在宴席上常被孙皓强迫喝酒。韦曜酒量小,往往因所饮不足量而受惩罚。孙皓喜欢酒后和官员玩益智问答游戏,让侍臣在官员面前提问,以问倒官员为乐,并藉此嘲弄他们;或者当场揭发隐私,给他们难堪。在这其间,如果官员犯了什么忌讳,或应对不得体,会被当场收押,甚至处死。韦昭也是提问的侍臣之一,但他不认同这种整人游戏,所以提问的问题不难,大都是儒家经义。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皇帝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将他对韦曜的所有嫌隙忿恨积累一起,于不死鸟二年(273年),把韦曜拘捕入狱。

惨遭杀害

韦曜在狱中,通过狱吏上呈奏章企求赦免,孙皓反怪其奏章有墨污,并以此诘问韦曜。华覈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的请求,并将韦曜诛杀,终年七十岁。孙皓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个人作品

吴书》(合著,合著者:华覈、周昭、薛莹、梁广)

《洞记》

《博弈论》

《国语注》

《辩释名》

《官职训》

《吴兴录》

《汉书音义》

《孝经解赞》

《注孝经论语》

《三吴郡国志》

《春秋外传国语》,统称《国语》,别称《左氏外传》,也称《春秋外传》《国语注》等。

家族成员

儿子:韦隆

轶事典故

姓名疑问

韦曜本名韦昭,《三国志》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将其更名为曜。但《三国志》对于其他“昭”字的出现均不避讳(如张昭胡昭昭仪等),只改了韦昭的名字。据后代学者考证,得出结论,韦昭本身就有一个别名,叫做韦曜,《三国志》借用了这个别名。

以茶代酒

孙皓每次设宴,常常都是一整天,入席之人无论酒量如何都要以七升为最低限,即使自己不能全部喝完,也要被强迫灌完够数。韦曜一向饮酒不过二升之量,起初他受到特殊礼遇时,孙皓常减少他的酒数,或者暗中赐给他茶水代替酒,这也是以茶代酒历史典故的来源。

陵寝墓地

《韦氏族谱》载,韦昭死后,葬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境界延陵“九女墩”,后来,韦氏后人散居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全国各地。《明隆庆丹阳县志校注卷八》载,“射仆韦昭墓,在延陵镇,刘宰碑尚存。”《延陵韦氏族谱世表卷之九》记载:“昭公字弘嗣………狱死与天玺丁酉八月十六时年七十余岁,公体魄墓葬九女墩。”

纪念活动

2005年,位于镇江市丹阳延陵镇彪塘村的九女墩被盗,《扬子晚报》报道了《遭盗掘“九女墩”系三国韦氏墓》新闻,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2013年3月3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韦氏宗亲于延陵镇彪塘村九女墩开展大型而隆重的公祭活动。2013年4月2日,《丹阳日报》社会新闻专门配发相关的报道,标题为《延陵韦氏公祭“三国司马迁”》,对九女墩即为韦昭墓给予了客观的阐述。

人物评价

陈寿:“韦曜笃学好古,博见群籍,有记述之才。”

刘知己:“若南、董(南史氏、董狐)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韦曜、崔浩)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於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王安石:“扬雄有前言,韦曜存往牒。”

叶适:“王蕃楼玄贺邵、韦昭、华覈,吴之将亡,孙皓酷暴,尚有此人。孔子称‘殷有三仁’,殷圣贤数十世之天下,其亡,有此仁人,固其宜也。悲夫!”

宋庠:“先儒自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韦昭之徒并治其章句,申之以注释,今惟韦氏所解传于世。韦氏以郑、贾、虞、唐为主,而增损之,故其注备而有体,可谓一家之名学。”

黄震:“《国语》文宏衍精洁,韦昭注文亦简切称之。”

华曾说:今曜在吴,亦汉之司马迁也。

参考资料

韦昭.华韵国学网.2024-09-29

韦曜.手中三国.2024-03-22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TextProject.2024-03-22

《三国志 裴松之注》·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汉程网 国学宝典.2024-09-29

孙和命韦曜著《博弈论》.国学网.2024-09-29

韦昭.族谱网.2024-09-29

二代接班的麻木不仁症候群.族谱网.2024-09-29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国学网.2024-09-29

【韦曜】韦曜以茶代酒.历史上今天.2024-03-22

韦氏族谱-延陵韦昭祠寻踪.族谱网.2024-09-29

韦昭死后葬地.族谱网.2024-08-25

遭盗掘“九女墩”系三国韦氏墓.新浪网.2024-09-29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国学导航.2024-08-25

第四章 宋辽夏金元.国学网.2024-08-25

国语补音序.国语补音序.2024-08-25

《三国志·韦曜传》:一个被写进史书的丹阳人.丹阳新闻网.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