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指生活在闽南地区的闽南人共同创造的,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晋唐时期的汉族南下,闽南的原住居民文化与移民社会的文化碰撞融通发生变异,随后产生了闽南文化,宋元时期,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改革开放后闽南文化分布范围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

闽南文化狭义上包含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闽南传统文化是较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具有开放性、海洋性的特性,在教育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对台湾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目前正在积极让传统融入现代,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

历史沿革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闽南地区的闽南人共同创造的,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早在远古时期,作为闽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的闽南文化,就广泛存在着相当于商周时期的、以几何硬陶为主要内涵的物质文化遗存,即被普遍认同为古越族(或称为百越族)独具风格的文化标识的“印纹陶文化”。基于上文人口的大迁徙,特别是晋唐时期的汉族南下,闽南的原住居民文化与移民社会的文化碰撞融通,发生了很大变异,一些特质如“善舟栅”“好勇”“爱拼”却顽强地保留下来,并与移入的异质文化相渗透,由此酵发产生了独具风神的闽南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闽南文化是在越文化、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汉人大规模南下闽南地区始于西晋末年。西晋末年,中州发生“永嘉之乱”,此后兵连祸结。动荡不安。许多门阀士族纷纷举族南下至今苏、浙、皖、鄂、湘、赣等地散居。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省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现在闽南文化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形成原因

客观成因

闽南地区面山临海的地理环境,是产生闽南文化客观因素之一。福建省远离中原,长期被视为蛮荒之地。北向崇山峻岭阻隔,南向滨临大海,生存环境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闽南人找到了新的出路。他们可以在艰难的农耕基础上,多了一条向海要生存的谋生之路。因此,他们把闽南创造成东方古国与世界商品交流的重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进一步延伸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

闽南社会多元层叠的复杂构成,也是产生闽南文化的一个客观因素。闽南地区历史上是古闽人和闽越的居住地。秦汉时期,北方军兵曾入闽并滞留下来。其人数与原住民比尚属于少数。刘彻平闽之后,汉族才开始大批入闽。早期入闽汉人除了秦汉时期的军兵后裔,大抵上还可以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唐高宗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南宋末期等几个大批次。北方汉人多批次进入闽南,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大融合。古代越人粗犷剽悍的作风、善于舟船的生活,使得闽南文化更富个性。宋元及以后几个时期,闽南地区的开放,又引来诸多番人入住和族群融合(“番人”,本地人对阿拉伯等外国人的统称)。这些阿拉伯人轻生疾仇的性格,使闽南文化又增添了一层色彩。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闽南人闯荡海外,扎根东南亚。他们不忘祖根,保持与家乡联系,把在海外融合了西方市场意识的闽南文化带回来。这种文化的回归也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主观成因

家族和宗亲观念是造成闽南文化双重性的一大原因。历代成批进入闽南地区汉族,大多是举族、举乡迁徙。只有依靠完善的家族组织,才能在迁徙过程中、在移入地中获得相互扶助。巩固的血缘关系是保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闽南人喜欢寻根认祖、讲究血缘;推崇建聂氏宗祠、修族谱、重祭祀、认乡族。这种家族观使移居海外的族人不时眷念故土,一有盈利,便想为家乡造福,留取好名声。这种家族观同样会使闽南人因为家族利益而发生封建械斗;“一个山头一只鹧鸪”,不容他人利益均沾。不仅在大陆,在台湾、在海外亦如是。

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是闽南文化双重性的另一主观原因。传统的中华文化是不主张从商的,重农抑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在“三山六海一分田”的八闽大地上,为了生存,面海的优势、商业交流的可能,使闽南人产生了经商意识。闽南地区俗谚:“杀头生理有人做,蚀本生理无人做”(“生理”,即 “生意”),说的就是这种重商逐利的生意意识。具有全球视野的宋元泉州刺桐港,之所以繁荣昌盛,正是因为经济交流、商业往来催生的。商品经济促成宋元时期泉州市社会的开放,培植了闽南文化的兼容性。

文化内容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茶文化

闽南盛行功夫茶,潮汕地区盛行工夫红茶。功夫茶与工夫茶,音近形拟,具体泡饮方式也大同小异,考究起来,系出同源。功夫茶是一种新型的泡饮方式,先有其实,后有其名。形象地说,工夫茶是小名、乳名,功夫茶则是大名、正名。所以,功夫茶与工夫茶,讲的是同一件事,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別。

武夷名山出乌龙茶,但是重要的事实是,闽南人特别是漳人在武夷乌龙茶的创新研制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茶界的共识是:武夷乌龙茶“漳人制”。

饮食文化

当沙县小吃努力向全国的干饭人科普炖罐概念时,宁德市福安市人,也修炼出十八般武艺,成为一代炖罐大师。地上长的、海里游的、天上飞的,一天三顿,一周不带重复。福安炖罐的精髓,在于将肉类、海鲜和各式草本植物搭配,形成具有食疗作用的滋养膳食。外人眼里的野草,猫尾木、艾、根生果、葛、溪黄草等在客家人眼里,都是既美味又保健的烹调食材。客家人对于药食同源和以形补形的运用,称得上是出神入化。福建省是茶叶主产区,客家人将茶叶的食用价值,也发挥到极致。擂茶,便是一款是茶是药还是主食的创意之作。

戏剧文化

福建戏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名花,它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其中,以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五大戏曲最为出名。

宗教文化

闽南地区为闽之南,也就是福建的南部,主要指厦门市、泉州、漳州市三地,因此讨论的闽南宗教也就是曾经在这三地存在的并影响人们生活的宗教形式。在中国,宗教信仰不仅仅对广大信徒产生影响,对其他民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也都会产生影响。闽南宗教类型多而庞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制度化的成熟宗教都在这里传播过。闽南宗教文化是国内难得的多元和谐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系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闽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本)、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师(陈普足)。

雕刻文化

闽南地区的木雕文化历史悠久,是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巧夺天工的手法,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山地面积广、森林覆盖率高,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木材资源,有银杏、杉、松、樟、楠、枣、杨、桃等品种,这些既给木结构建筑使用木材提供了保障,这么多的树种也给闽南木雕的发展带来了便利。

同时闽南木雕具有明显的本土性文化特征,但它是雕源于中原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所以闽南木雕既有中原雕刻古朴淳厚工艺痕迹,又有南方文化的精巧流畅。闽南地区的传统木雕广泛应用在建筑中,在建筑中依附建筑结构上利用木材的质感进行加工,使得各木雕结构紧密贴合,确保在结构和审美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如梁柱、束木、雀替、垛头、兜肚、垂花、笼扇等建筑部件的装饰纹样雕刻,还常用作香案、窗门、檐、床、柜、桌、椅等的装饰雕花。开元寺的飞天、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省新镇林路、石井中宪第等古民居是闽南建筑文明史的最好证明。并且,木雕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出现了寺庙建筑的梁楣、拱斗、插角、瓜筒、狮座、竖木、笼扇、窗格、神、藻井等部件雕塑,依照民民俗传统雕刻出内容丰富传神的民俗建筑。

建筑文化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聂氏宗祠、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及桥梁、海防建筑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大厝”建筑,座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归侨蔡资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该民居建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其主体建筑同闽南地区习见的古大厝一样,三开间或五开间,带护厝,突出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厅为组织院落单元、厅、廊、过水贯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该民居建筑群既沿袭,保留了传统的闽南民族建筑风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中的装饰艺术特点,堪称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与中国域外建筑艺术合璧的杰作。此外,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地区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结合闽南民系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闽南建筑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闽南民居即为极具特色的“天詹”民居代表,由条石墙基、红砖砌筑壁体、曲线詹脊、红瓦屋构成主体形象,构成了泉州市为中心的“红砖文化区”。闽南民居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市漳州市地区,及龙岩市的部分县市。闽南居民从营造工匠技艺上可分为泉州、漳州两大匠派—。从平面格局上看,有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有向横向方向发展的,有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的。但都是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核心,或中心单元组合演变而成的。另外,结合用地需求、城镇发展状况、防御等,衍生出竹筒屋、土楼、土堡等。

语言文化

闽南语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市台北市稍偏泉州腔,台南市高雄市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族,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语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民俗文化

形成

闽南地区民俗是讲闽南语的族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的民俗,闽南民俗史的发展轨迹与闽南移民史大体一致。闽南民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闽南的民俗”,不能与闽南民俗形成前的闽南闽越民俗混为一谈。在我们所说的闽南民俗中,汉民俗居主体地位,同时保留了部分古闽越民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的内涵与特色。在福建省现存最古的旧方志《三山志》卷40《土俗类・岁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主要岁时春节习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宋代时都已在福建普遍流行,闽南地区也不例外。《三山志》的作者梁克家(1127-1187)为南宋初年的泉州人,志中所载的岁时土俗绝大部分至今在闽南与台湾等地仍然可见。而古闽越人风俗的遗留在现代的闽南民俗中亦能见到,如泉州市城乡旧时端午节独特的驱邪消灾习俗“采莲”,即被认为是古闽越人的遗风。

发展

闽南民俗形成之后,又随着闽南人移民的脚步进一步向海内外传播。随着北方汉族不断迁入,宋代以后,福建经济快速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突出。面对生存的压力,福建省逐渐由移民的迁入区域转变为移民的输出区域。闽南地区民俗是闽南文化中的小传统部分,比较能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从民俗史的角度,对闽南民俗的形成及传播进行考察,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闽南民俗的内涵、外延及其特征,而且有助于当前学术界对闽南文化概念的解读。

民间艺术闽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除剪纸、纸画、漆雕姓漆器等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外,还有被誉称“宋元南戏活化石”“东方古典音乐明珠”“古代戏曲艺术瑰宝”的闽南语系梨园戏、高甲戏、南音(中国四大古乐之一)和木偶等。此外,还有融合释、道二教之法事活动形式发展而成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

特点

一体多元

闽南文化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慎终追远、崇文重教、重礼尚义等优秀品质,还保有敢拼爱赢、开拓进取、开放兼容、务实逐利等地域文化特色。

兼容性

闽南文化具有强烈的兼容性。早在宋元时期,闽南地区重镇泉州就已经向世界开放,近如东南亚、东北亚,远及阿拉伯国家,都是这里的座上客。泉州呈现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有力地推进了闽南社会的发展,使之成为世界瞩目的商业中心。各种宗教也纷纷介入,各自寻找立足之地。例如泉州,不仅有佛寺、道观,还有伊斯兰教清净寺、天主教堂、景教庵庙、印度教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闽南语中的外来成分也显示了文化的多元性。

排他性

闽南文化的排他性不是那种传统说法上的封闭性,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坚韧不屈的民风上。闽南人崇尚自主,敢于抗争,反对约束,不守规矩;有时还缺乏理性、感情用事,争勇好斗。他们会为了某种经济利益产生冲突,发生宗族争端,引发封建械斗。他们喜欢族群认同、宗亲认同和乡党认同,注重同族、同乡、同郡凝聚,共同经商;会以大姓为王,凭藉血缘、地缘形成集团势力。在闽南地区社会中,普遍存在“卖三文钱阳芋都想当头家”的心态,多数人不甘屈居人下当“伙计”;大融合大整合意识较差。

开放性

闽南传统文化是较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具有开放性、海洋性的特性。一代代闽南人远离祖居的大陆,奔赴大洋彼岸,使闽南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环境、新条件、新变化,做好闽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独特性

历史上,戚继光成功抵御倭寇侵扰、郑成功击溃荷兰统治者收复台湾、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成就,以及厦门市拍胸舞等民间体育活动和风狮爷等习俗的背后,都有着海洋文化背景。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独特性,彰显其海洋性特质,才能真正把握闽南文化的内涵。

作用

闽南文化在教育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具有作用。闽南地区的高校都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与嘉庚文化密不可分;华侨大学与华侨文化息息相关;闽南师范大学更是在校名上彰显了其与闽南文化的关系。这些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和整理闽南传统文化资源,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可专设融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比如,让民间艺术进入校园,创建学校与民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的契机,这不仅可以给学校专业教育提供想象力和灵感,还可以在借鉴学习中传承和保护传统闽南文化。

意义

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帮助了解闽南文化中蕴含的开放性、包容性,弘扬“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和树立自信,也有利于创造出既体现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闽南地区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于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圈,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对台湾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闽南文化圈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

传承与保护

2020年4月22日厦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将闽南地区话、闽南传统音乐、戏剧、曲艺等列入保护名录。

让传统融入现代,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研究课程。让闽南文化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对闽南文化传承是好事。

参考资料

闽南文化的渊源与特色.闽南网.2023-12-06

创新思路保护传承闽南传统文化.光明网.2023-12-06

中国评论社:福建两岸闽南文化圈可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闽南师范大学.2023-12-06

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厦门人大.2023-12-06

保护闽南文化 厦门有新动作.厦门人大.2023-12-06

闽南文化的双重性特征.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23-12-06

闽南功夫茶的前世今生.澎湃新闻.2023-12-09

懂闽丨在吃这件事上,福建人的想像力有多丰富?.腾讯网.2023-12-09

福闻话·曲艺文化|福建戏剧,到底有多了不起?.澎湃新闻.2023-12-09

传承千年木雕技艺 雕刻古建灿烂文化.中国网.2023-12-09

闽南语方言 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网.2023-12-06

闽南民俗的形成及其传播.光明网.2023-12-06

闽南日报:融汇闽南文化为办学特色.闽南师范大学.2023-12-06

彰显地方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我校开设《闽南语与闽南文化》通识课程.厦门华厦学院.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