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鲮鲤科穿山甲属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印度老挝越南泰国、中国等地,是中国境内分布最广的一种穿山甲。2021年,中国的中华穿山甲数量为6000-16000只,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濒危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扩张带来的栖息地岛屿化;中医药对甲片等穿山甲制品的使用;地下野味市场的需求等。

中华穿山甲多栖息于山地、丘陵或灌丛杂树林、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体长50-100厘米,体重1.5-5千克,身体狭长,鳞片间、两颊、眼、耳、颈腹部、四肢外侧及尾基部分长有白色和棕黄色硬毛,极少数为绒毛,背侧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鳞甲,遇到危险或受惊时,时常蜷成球状以保护自己。它们视觉较差,嗅觉灵敏,口中无齿,舌长20厘米,可舔食蚂蚁、白蚁等昆虫,能控制白蚁对森林的危害。它们的四肢粗短,前足第三爪特长,爪尖锋利,非常擅长挖掘洞穴,其废弃洞穴可供其它动物使用。

2007年,中国就已停止一切从野外猎捕中华穿山甲的活动。2016年,中华穿山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2018年10月起,严格执行禁止野外猎捕中华穿山甲的措施。2019年,中华穿山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中国台湾台北动物园实现了中华穿山甲人工繁育。

形态特征

中华穿山甲体长约50~100厘米,尾巴长度为30~40厘米,体重1.5~5千克,雄性体长和体重均比雌性大。身体狭长,头呈圆锥形,眼小,吻尖,耳小,无齿,舌头能够伸缩长达20厘米,表面满布带腥味的黏液,有利于其摄取食物。匍匐在地时,背部隆起。腹部为淡红色。

中华穿山甲鳞甲颜色有黑褐色以及浅棕色,不同产地鳞甲颜色不同。鳞甲有三种形状:背鳞甲呈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定,随鳞甲大小而定。

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甲呈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老年中华穿山甲的鱗片边缘为橙褐色或灰褐色,幼年鳞片未角质化呈黄色。

中华穿山甲四肢粗短,足具有5趾,前足爪长且大,尤其是第三爪特长,用于挖掘,后足爪较为短小。爪尖锋利。雄体肛门后面有凹陷,外生殖器明显。尾基部较宽,向后逐渐狭小。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华穿山甲是广布型物种,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国分布

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安徽、湖南省、湖北、河南省福建省、台湾、海南省等16省(区)。

亚种分布

中华穿山甲有3个亚种:

栖息环境

中华穿山甲栖息在海拔760~1500米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地、丘陵或灌丛杂树林、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喜栖息在针阔混交林中树木类型。

生活习性

社会行为

穿山甲为独居动物,只有繁殖交配时期才成对生活,其虽有独居性但仍存在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主要受气味控制。穿山甲通过在领地周围留下粪便和尿液,以及用尿液和肛腺里的分泌物在树上做标记来表明其存在。这些气味可能传递了主人的优势和性别,促进个体的识别。

节律行为

中华穿山甲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活动较少),白天在洞中休息,傍晚开始外出觅食,其爬树和游泳能力可以帮助它扩大活动范围,夜行程可达5~6千米,常常会在一定地段内作周期性迁移。

防御和攻击行为

中华穿山甲性格胆小,遇到危险或受惊时,时常蜷成球状以保护自己,遇敌蜷缩成球后,会利用肌肉让鳞甲进行切割运动,割破试图吃掉穿山甲的动物,使其重伤,也会在排便后用泥土掩盖粪便,以防捕食者根据气味追捕。在繁殖时期与同类争夺交配权时它们也会用尾部两侧锋利的甲片攻击竞争者。

挖掘行为

中华穿山甲非常擅长挖掘洞穴。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了前进的阻力有利于挖洞,挖洞时,它们会用尾巴紧紧附在地面,前爪迅速向前挖掘,后爪则配合向后方推土。当前进挖掘时,中华穿山甲的全身鳞甲紧闭,可起到将洞顶抹平的作用。后退时,会把全身鳞甲张开,将洞顶的土铲下,并带到洞外。如此反复,可将洞顶开得又大,抹得又平又坚固。

中华穿山甲主要选择在土质松软湿润、土层厚、地表有机质丰富的黄壤土中打洞。洞穴分为夏洞和冬洞。因夏天多雨,夏洞通常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防止雨水灌进。洞穴较浅,隧道长约30厘米,结构也较简单。冬洞常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洞穴较深,隧道长可达10米左右,结构也较为复杂,每隔一段距离还建有“土墙”。冬洞还是中华穿山甲繁殖后代的场所,为幼仔提供了适宜生活的温度,提高了幼仔的存活率。

觅食行为

中华穿山甲为特化物种,视觉较差,嗅觉灵敏,用长舌舔食蚂蚁、白蚁等昆虫。中华穿山甲的觅食行为谱,主要分为6个类别:行走、搜寻、挖掘、取食、暂停。

行走:中华穿山甲会抬起头,使鼻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前足爪背着地,后足性。

搜寻:中华穿山甲用鼻嗅闻,用鼻吻堵住蚁道,用力向洞内喷气,通过蚁类的气味确定它们的存在和位置。

挖掘:待蚁巢位置确定后,它们会用尾巴紧紧附在地面,前爪迅速向前挖掘,后爪则配合向后方推土,挖掘行动主要见于冬季

取食:当遇到蚂蚁或白蚁时,中华穿山甲会用舌作舔食运动,或身体俯卧地面,张开鳞甲,用带有粘性和腥臭的舌头吸引蚂蚁,当蚂蚁爬满舌头后,收回舌头,将舌头上的蚂蚁吞食;或者吸引蚂蚁布满身体然后将鳞片关闭,爬到水中,松开鳞片,用舌头捕食水中蚂蚁。

暂停:当中华穿山甲受到惊吓,会突然停止觅食,注意力高度集中,停止活动。

生长繁殖

繁殖

野生中华穿山甲的平均寿命为12年,人工饲育下寿命可长达14年。中华穿山甲繁殖期长,几乎一年四季都在繁殖,发情交配期主要为夏季和秋季,雄性穿山甲发情持续时间较长、不呈现周期性;雌性发情期有2~5个发情周期,每次12~25天。雌雄交配时间通常为清晨或是傍晚,地点在洞外,每次交配约3~5分钟。交配时,雌雄穿山甲侧卧在地面上,互相抱紧四肢,头部相互摆动,尾巴扭在一起。雄性中华穿山甲寻找配偶时会在自己经过的山脊上排泄,用爪子抓地留下抓痕,这种求偶行为称为“放骚”。在人工繁殖条件下,穿山甲每次交配的开始时间主要是在天黑以后,其中大部分是发生在进食后。

哺育

雌性中华鳞甲目受孕后不再发情,妊娠期5~6个月,多在12月至翌年1月分娩。中华穿山甲指名亚种的妊娠期至少为68天。华南亚种的妊娠期至少为101天。雌性中华穿山甲每年产1~2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2年时间可产3胎;雌性穿山甲在育仔期可以再次受孕,并能同时照料前、后两窝幼仔。幼仔出生后会立马爬到雌性穿山甲的尾巴上牢牢地抓住,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到3个月后断奶。穿山甲在出生时有着很小很软的鳞甲,体重为90克~130克,出生半个月后才会睁开眼睛,一个月后体重在200克~500克,鳞甲逐渐角质化,由黄色变为黑褐色。出生两个月后,幼仔可与母亲一同出去觅食,常伏于母亲背尾部,当母亲快速行动时,幼仔前肢会抱紧母体膀间,鼻吻伸入母体鳞甲之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2年,中原地区大陆地区有5~10万只中华穿山甲,之后20年中中华穿山甲的数量减少了90%。

2008年,中国中华穿山甲的数量有25100~49450只。

2019年6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宣布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功能性灭绝。该组织花了4年时间在中国南方7个省份调查,仅有效观测、记录、查证到中华穿山甲11只,中国台湾地区有1.5~2万只。

2010~2020年,中国境内确认的野生中华穿山甲共记录不少于155只,就省级行政区而言,台湾是记录数最多的地区(占确认记录总数的34.51%),其次是浙江省(19.01%)和广东省(14.08%)。近十年来,中华鳞甲目的记录数量明显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2021年,估计中国中华穿山甲数量为0.6万~1.6万只。

致危因素

栖息地遭到破坏

由于经济高度发展,人口迅速扩张,使得中华穿山甲栖息地岛屿化严重,碎片化的栖息地很难为野生中华穿山甲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且阻碍了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加大了小种群的灭绝风险,栖息地的破坏是中华穿山甲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来物种入侵

中国南部沿海省份是非法运输穿山甲的重要区域,相关监管部门每年都会扣押上千只穿山甲,这些穿山甲的品种不同,其中一部分来自非洲和印度地区。它们被放生后,与中华穿山甲形成了竞争关系,威胁到中华穿山甲物种的生存资源。

非法贸易

过度捕杀是导致中华穿山甲濒危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对穿山甲制品(以甲片为主)的使用以及地下野味市场的需求,导致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锐减。

保护等级

1998年,中华穿山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等级为易危级(V)。

2016年,第十七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缔约方大会将中华穿山甲列入附录Ⅰ,严格禁止一切穿山甲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

2008年,中华穿山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列为濒危(EN);自2014年起,保护级别变为极危(CR)。

2021年,中国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中华穿山甲的保护级别由国家二级提升至一级。

保护措施

2007年,中国就已停止一切从野外猎捕穿山甲的活动。2018年10月起,全面禁止商业性进口穿山甲及其制品,严格执行禁止野外猎捕中华穿山甲的措施。中国台湾台北市立动物园实现了中华穿山甲人工繁育。中国广西林科院正在建设新的穿山甲救护繁育中心,建设仿自然穿山甲圈舍、野化训练场、生理实验室等设施,为穿山甲人工繁育研究提供支撑。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中华穿山甲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因其捕食大量白蚁,可以控制白蚁对森林的危害,维持生态平衡;其洞穴在生态系统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一些营穴居生活的鼠类或小型食肉动物会利用中华穿山甲的弃洞营巢,用来产仔居住。

科研价值

穿山甲是一种古老的生物,进化程度低,有8000多万年的进化史。其毛发特化形成鳞甲,虽无齿却与牙齿锋利的食肉目(Carnivora)亲缘关系很近。其生活方式特殊,树居或穴居,靠其细长的牙齿取食白蚁或蚂蚁,可作为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代表性物种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价值。

参考资料

Manis pentadactyla.ITIS.2024-08-22

IUCN...2024-08-22

中华穿山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1-07

..2024-08-22

..2023-01-07

..2023-01-07

..2023-01-07

中华穿山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1-07

..2023-01-07

..2023-01-07

..2023-01-07

穿山甲.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2025-04-26

..2023-01-07

..2023-01-07

..2023-01-07

..2023-01-07

中国科学家突破穿山甲繁育难题 助力解救濒危物种.新华网.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