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新毛猬(学名:Neohylomys hainanens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以及次生林。这是一种身上没有刺的猬科动物,大小如一般田鼠亚科,但嘴部尖而长。其体长132-147mm,尾长大于后足长,为36-43mm。毛的颜色呈鼠灰色,稍带棕黄色调。背中央有一条隐约的黑色纵纹。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形态特征

体重52~70g,体长123~146.5mm,尾长37~43mm,后足长22~26mm,颅全长33.4~36.2mm。该种与毛猬的区别在于:尾相对较长,明显超过后足长但不及体长之半;下前臼齿3枚,齿式3.1.4.3./3.1.3.3.=42,头面部鼠灰色,略带棕黄,耳深灰色。自头顶至尾基有一逐渐由深变淡的黑色脊纹,下体毛基浅灰色,毛端乳白色,尾上灰黑色,尾下白色。颅骨狭长,眶上突明显,脑颅较扁平,人字嵴发达。I1长而尖,向后稍弯。

种群分布

海南新毛猬为1957年首次发现的新种,只见于海南岛中西部山区。目前先后发现的分布点有尖峰岭、吊罗山白沙、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

栖息地与习性

海南新毛猬生活在热带雨林、次生林及灌丛中,多在杂木林下或乱石堆中活动。它是夜行性的,地栖、穴居,行动不太敏捷。以昆虫为主食,也吃少量草及种子。

保护

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海南岛。

IUCN/SSC 的食虫类专家组(1995)认为由于海南省的森林已然遭到砍伐和农业发展的压力,根据IUCN的新标准之B1和2(c)将它列为濒危级。 由于新标准没有设"稀有"这一级,而本种的濒危状况实际上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濒危",故这里仍定为稀有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