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汤坑战役

汤坑战役

1927年9月28日至30日,南昌起义军贺龙、叶挺部队欲攻占汤坑,在丰顺县汤坑和揭东区汾水村前后作战的重大战役,史称“汤坑战役”。

1927年9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进入广东省,激战大埔三河坝,扫荡留隍镇残敌,直取潮安城,转战揭阳市,并向汤坑镇进发,在汤坑附近的汾河与敌人相遇,展开激战,揭阳农军2000余人和丰顺农民自卫军支援、迎接起义部队。因受薛岳、陈济棠二师的主力阻击,且弹药不足,经两昼夜的战,部队朝陆丰市方面转移。

汤坑战役经过两昼夜激战,南昌起义军伤亡很大,伤亡2000多人,国民党军伤亡4000人。战斗结束后,揭阳、丰顺县群众收埋起义军官兵遗体1250具。

起义军第24师余部1200多人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大队,于10月中旬和海陆紫农军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下辖两个团。红二师于1928年1月5日与红四师(广州起义军余部)在海丰红场会师,成为东江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示着东江地区新的革命风暴的到来。汤坑战役虽然最后起义军失利了,但这场共产党领导下的重大战役,是人民军队历史档案上记载的有名的战役,它进一步激发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情绪,使群众认识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重要性。

战役背景

南昌起义军南下

1927年8月1日,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部队,在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向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南昌起义胜利之后,按中央预定计划,南昌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后,入粤经大埔县而下潮汕地区,攻陷丰顺县,并于9月23日至24日分别占领潮州市汕头市。在这之前,前敌委员会决定由朱德率第九军教导团和第11军25师留守大埔三河坝。起义军占领潮州、汕头后,前委决定再次分兵,周逸群率20军第3师两个团和政治保卫处警卫团留守潮汕,贺龙、叶挺、刘伯承率20军第1、2师和11军第24师,和以彭湃为总指挥的东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部28人随行,继续西进向揭阳、丰顺进发,拟攻占汤坑,进而出兴宁、五华,攻取惠州等。

地理位置

汤坑地处潮汕平原莲花山脉山区之间,是潮汕地区到兴梅地区,乃至河源市、惠州以及赣州市龙岩市的必经之地,山区和平原交通的咽喉所在,是重要的区域军事重镇。新中国成立前,汤坑镇包括丰顺县今县城汤坑周边六镇。1927年9月28日至30日,南昌起义军贺龙、叶挺部队欲攻占汤坑,在丰顺县汤坑和揭东区汾水村前后作战的重大战役,史称“汤坑战役”。汤坑战役整个战场范围包括丰顺县汤西镇和西村、北斗镇古驿道“蛤蟆落井”(地名)和汤坑镇铜盘村汤南镇至揭东县汾水之间的乡村、山岭,纵深达40公里。

战前准备

1927年9月26日前,中共丰顺县委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决定粤省委即刻以全力在东江接应”“迅速地在东江组织农民暴动,以策应南昌起义”的指示,一方面在县城策划外攻内应,举行暴动;一方面则派出地方干部和农民自卫军配合起义军入境,牵制中国国民党保安队和美国国民警卫队。同时,县委于25日指派梁若尘(丰顺砂田人)前往汕头市向南昌起义军报送情报,说明汤坑驻有国民党王俊部队两个团。1927年9月26日,贺龙、叶挺按西进计划,率部到达揭阳榕城。27日,起义军总指挥部接到一个错误情报,说有敌军1000多人在汤坑集结,企图向揭阳起义军进犯。总指挥部经过研究,认为必须全力歼灭汤坑来敌,于是决定驻揭阳市的11军和20军第1师全部向汤坑,并令20军第2师迅速从潮州市开来,投入战斗。

战役经过

1927年9月28日凌晨,起义军分两路,一路由榕城西门过东仓桥,一路由北门渡浮桥而上,向汤坑方向西进。为策应起义军,丰顺农民自卫军7000多人,从八乡山镇、河西开出汤坑镇接援,古大存带领的五华农军2000多人也赶到丰顺县支援起义部队,分别在汤西镇河西宝霖祠和北斗镇猴子岽山下的古驿道“蛤蟆落井”受到中国国民党薛岳、陈济棠部队阻击,丰顺、五华两县农军便在外围策应起义军。揭阳市2000多农军也大力支持起义军,还有群众帮助运粮食、弹药,肩挑船载,水陆并进。驻在新亨镇之敌王俊一个营,闻风丧胆,往汤坑方向逃窜,狼狈退至与丰顺交界的揭阳汾水村,才喘了一口气驻扎下来。起义部队马不停蹄跟踪追击,直追到离汾水村只有3里左右的鸿安亭。当晚,国民党薛岳新编第2师、陈济棠的11师已先后来到汤坑(加上王俊、何辑伍四个团,敌人约有15000人),在汤坑镇铜盘一带,安营扎寨,到处拉丁,在铜盘等山岭修筑战壕,并延伸至汾河,准备和起义军决战。竹竿岭是扼守着揭丰两县水陆交通要道的咽喉,是双方必争的重要阵地。深夜三更刚过,王俊部在援军薛岳部配合下,企图占领鸿安亭和汾水相联的独山竹竿岭,分成几个队汹汹而来。起义军有所戒备,即吹起冲锋号,迅速向竹竿岭猛攻。双方在此激战,反复争夺竹竿岭。29日凌晨,起义军终于占领了竹竿岭阵地。

1927年9月29日的战场,基本上形成品字形,从竹竿岭直下至揭阳市一带,是起义军的阵地。西片的汾水村和东北片的瞭望岽驻扎着国民党军,瞭望岽是品字形制高点,连着丰揭交界一片大山脉,汾水和瞭望岽以上汤坑一带,是国民党军的阵地。起义军要西进汤坑,向敌人猛攻,寸土必争,在汾河周围和敌军展开激烈的决战。29日拂晓,起义部队在竹竿岭炮火掩护下步步逼进,双方在竹竿岭与老鼠山之间进行了激战。起义军居高临下,英勇奋战,占领老鼠山,并于中午时分,乘胜前进,兵分两路,一路冲向前边的汾水村,同国民党军进行巷战,一路紧追老鼠山败退之敌军,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向瞭望岽进攻。在汾水村经过一场肉搏战,国民党军被赶出村西,向九斗、铜盘郭屋楼等地逃跑。起义军一路追击一度攻入九斗和铜盘附近。经过几次冲锋,国民党军边打边向北面另一高地四岭排逃跑,起义部队又占领了瞭望岽。此时,国民党军后援陈济棠部队已全部赶到汤坑和汾河,并加强了四岭排的防御。同时,当地反动武装作向导在榕江县上游的汾水河道布防,又从西南片迂回包围汾水村,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有利的地形,对起义部队进行阻击。29日从中午开始至晚上9时,起义军以瞭望岽为前沿阵地,国民党军也以四岭排为前沿阵地,双方隔着一个不大的山头,攻防激烈,形成拉锯战。贺龙等指战员都亲临前钱,官兵上下一致团结战斗。24师营长廖快虎,带头冲锋和国民党军反复争夺阵地,敌方冲上来了,部队拼光了,他仍守在阵地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夜间,起义军才摸清敌人兵力有15000人,而且武器精良,便改变战术,组织两个团对敌夜袭。但因敌防地极险,并据河道抵抗,未能取胜。

战役结果

汤坑战役,经过两昼夜奋战,国民党军伤亡4000人;起义部队伤亡2000多人,其中牺牲1250人。由于敌众我寡,粮弹不足,加上地形对起义军极为不利等原因,起义军总指挥部于1927年9月30日凌晨,下令向揭阳城主动撤退。随后国民党军也撤离。9月30日拂晓,贺、叶的部队退到揭阳城。当天上午10时,部队进至揭阳玉窖时,闻知潮州市已被国民党军攻陷,即改道集中炮台,经关埠镇、贵屿,向海陆丰市方向撤退。

战役后续

1927年10月3日,南昌起义军部队到达普宁流沙镇。起义军在抵达普宁流沙后,于10月3日中午,在流沙教堂西侧厅,周恩来带病主持了起义军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史称“流沙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并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取消中国国民党的旗号,上山挂红旗,把武装人员撤往海陆丰,保存革命实力,使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准备作长期斗争;领导人员撤离战区转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另行分配工作等重大决策。10月7日,起义军第24师余部1200多人抵达碣石溪。9日进入梅丰县朝面山及中洞后方基地休整,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大队,于10月中旬和海陆紫农军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下辖两个团。红二师于1928年1月5日与红四师(广州起义军余部)在海丰红场会师,成为东江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示着东江地区新的革命风暴的到来。起义军的声威使反动派十分害怕,加上起义军部分人员与当地的农民武装相结合(如李井泉等后来到了潘田铁坑,参加丰顺革命斗争近两年时间),给丰顺人民的革命斗争带来鼓舞和力量。1927年10月,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在丰顺县九龙嶂柑子窝成立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以为是南昌起义军到了九龙嶂,终日惶恐不安,工农武装趁势扩大和加强了力量,陆续举行了著名的潘田暴动、畲江暴动等,成立了丰顺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对周边地区影响巨大,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逐步形成了东江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梅埔丰革命根据地。后来梅埔丰革命根据地、八乡山镇革命根据地和铜鼓嶂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为东江特委机关迁来丰顺西山和八乡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5月1日,在丰顺县八乡山滩良村召开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八乡山根据地成为东江地区的革命中心和最大的红色区域,标志着东江地区掀起了新的革命高潮。

战役影响

汤坑、三河坝战役失利后,虽然使当时的革命形势有一定减弱,一些地方的反动派勾结国民党军,纠集反革命武装,大肆烧杀抢掠、摧残革命村庄,使革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各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情绪,武装斗争烈火越烧越旺。他们从以往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认识到武装斗争必须利土地革命相结合;认识到不但要有正规的革命武装,而且要将武装逐步转入农村,转入边远丘陵山区和深山区,对梅州市革命斗争影响深远,是梅州地方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走向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34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战略转移已然迫在眉睫,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无论往哪走、怎么走,都要跨过敌人重兵把守的层层封锁线,再不有所作为,红军将难逃覆灭的命运,此时的周恩来,有个大胆的设想:从敌人内部打开缺口,让一部分敌人不要进攻,尽可能减小突围阻力。红军即将战略转移的消息传到陈济棠的耳朵里,7年前汤坑战役“挨过揍”的阴影仍在,面对红军主力,他难免担心“噩梦重演”,不仅如此,陈济棠更不愿意看到中央军以“进剿”为名插足粤系地盘自己的政治利益就会受到根本性动摇,于是希望能和红军展开谈判,周恩来先前看似不可能的设想竟成为现实。根据协定,中国工农红军不进入广东省腹地,粤军也不顽强阻击就做做样子演演戏,双方只发生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局部战斗。

后世纪念

中共丰顺县党组织在战役结束后,组织丰顺汤南镇隆烟村上洋揭丰崇德善堂民间组织收埋我阵亡官兵1250人。由于当时白色恐怖,在战役结束数年后的1936年1月,才在崇德善堂内勒碑记载:“丁卯收埋贺叶阵亡官兵一仟两佰伍拾人,用去银元柒佰伍拾元。”

八一南昌起义军汤坑战役旧址项目位于汤南镇隆烟村狮脚崇德善堂,东临榕江北河,西接龙光村,南接姑山村,北部与隆烟村隔河相邻。总体规划范围约100公顷,分两期建设。根据功能结构划分为“一心、一轴、六片区”,既以纪念碑为主景观视觉中心,贯穿景区流线的历史文化轴以及入口服务区、革命纪念区、爱国教育区、红色文化拓展区、丛林探险区、传统民宿区。场地内的崇德善堂内勒碑记载汤坑战役阵亡官兵。

参考资料

【梅州丰顺历史】汤坑战役: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攻占潮汕后,挥师丰顺汤坑的一场重大战役.南方+.2024-11-02

南昌起义军入粤和八七会议对梅州的影响丨二、汤坑战役.梅州网.2024-11-02

汤坑战役.中国老区网.2024-08-18

南昌起义军入粤和八七会议对梅州的影响丨三、三河坝战役.梅州网.2024-11-02

汾水战役烈士陵园: 书写英烈功绩 传承红色基因.揭阳市人民政府.2024-11-03

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丨未必为敌的敌人.新华网.2024-11-02

曾永祥率队到汤南镇调研八一南昌起义军汤坑战役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丰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