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汾河

汾河

汾河(Fenhe River),古称“汾”,又称汾水,地处山西省中部(35°13′4″~39°4′4″N、110°26′42″~113°26′56″E),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干流自北向南纵贯太原、临汾两大盆地,全长713公里,穿越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市辖区内的29个县(区),控制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河流域地势北高南低,南北长、东西狭,按地形地貌和水沙条件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段自河源至太原市兰村烈石口,属山区性河流;中游段自兰村至洪洞县石滩,属盆地平原性河流;下游段自洪洞石滩至入黄口,该河段为汾河干流中最为平缓的一段,河流泥沙淤积严重。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33.6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2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4.1亿立方米;且流域内岩溶大泉发育,泉水流量动态稳定、水质良好,是流域内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流域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392.8毫米。地形以土石质山地、黄土丘陵及河谷盆地为主。土壤类型有潮土、褐土、棕壤、粗骨土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及草地,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2.69%、26.55%及25.38%。

汾河总面积39721平方千米,流域范围涉及忻州市吕梁市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长治市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9个市51个县(市、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与采煤复合区,集中山西省宁武、西山沁河等煤田,且铁、铝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和经济发达区。汾河干流美化治理三期已完成,形成长32千米的蓄水区域及滨河休闲公园带,流域内分布着众多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与湿地公园,此外还有汾河源头等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的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汾河作为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序列非常完整,从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二期文化、龙山文化展现出人类文明演进顺序。

河名溯源

汾河,古名汾、汾水。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台骀在太原治理汾河成为汾水之神,这是汾河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

位置境域

汾河流域东以云中山太行山山为界与海河水系相邻,西以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吕梁山为界与黄河北干流接壤,东南隔太岳山沁河毗邻,南隔紫金山稷王山涑水河相望。流域位居山西省中部和西南部(35°13′4″~39°4′4″N、110°26′42″~113°26′56″E),东西宽为188千米,南北长为412.5千米,呈带状分布,流域面积39721平方千米,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25.3%。以2000年行政区划为据,汾河干流流经忻州市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辖区内的29个县(市、区),全长716千米,流域面积39721平方千米,流域范围辐射忻州、吕梁、太原、晋中、阳泉市长治市、晋城、临汾、运城9个市51个县(市、区),最后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历史变迁

汾河的形成与发展与山西省中部断陷盆地的发育密切相关,上新世时期,汾河贯穿忻州、太原、临汾、运城四个盆地,滹沱河上游便是原汾河上游,经石岭关流入太原盆地。早更新世以后,随着沱河改道,同时由于系舟山的隆起,加之太行山东侧的河流向源侵蚀的结果,使流经忻州盆地的汾河上游向东流去。此外,忻州盆地与大同盆地呈现分割状态,发源于沁潞高原的河流,伴随高原的隆起不断变化,原先受高原内部构造控制的水系,为适应东侧太行山断裂带与西侧断陷盆地的发展所造成的地势变化,而进行调整。如寿阳县一带在早更新世时曾出现过湖泊,却成了桃河与潇河分水岭,古湖被分割,水系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四纪以来,太原盆地临汾盆地相通,从灵石张家庄至夏门一带的汾河峡谷,发育有六级阶地,第六级阶地上面的上新统砾石层,最高者顶面高出现代河床317米,其发育历史与兰村以上汾河峡谷相似。中更新世晚期,随着紫金山——孤山的隆起,原流经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的汾河最终改道西流,形成了现代汾河水系格局。

流域水系及其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概况

汾河发源于管涔山,穿越云中山吕梁山之间的峡谷,至兰村以上为上游,中下游贯穿省境中部的太原市临汾市两大盆地,在禹门口下游的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

上游河长216.9千米,流域面积7705千米,除局部相间有河川地,小型盆地及阶台地约共占10%以外,其余多属砂页岩变质岩或灰岩土石山区。宁化县以上为管涔山林区、植被优良,宁化以下植被一般,水土流失较强,尤以黄土地区为最,岚河是本段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出兰村山口以后,进入太原盆地,直至灵霍山峡入口,是为中游。河长157.6千米,流域面积15526千米,其中太原盆地5050千米。中游灌溉事业发达,早在2000多年前即开始引水灌溉。汾河两条最大的支流——潇河文峪河分别在本段东、西岸汇入。潇河属植被条件一般的砂页岩地层土石山区及黄土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文峪河上游为关帝山林区,中游浅山区植被相对较好。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地处其北端,往下还有晋中市汾阳市介休市等重要城市,城市及工业需水量及农业灌溉用水量庞大,当地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水要求。

自义棠进入灵霍山峡后,即为下游。河长335.4千米,流域面积16595千米。灵霍峡谷长约50千米,流域面积4200千米,属砂页岩及灰岩地层土石山区,为下游洪水主要水源之一。出灵霍山峡后,即进入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本区水资源相对富饶,土地肥沃,光热条件殊佳,享有山西粮仓之誉。

主要支流

汾河源远流长,支流众多,干流自源头到入黄口,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59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岚河、杨兴河、潇河、昌源河、文峪河、磁窑河、双池河、洪安涧河、浍河9条。

岚河,亦名岚州河,《岚县志》称:“绿水河”,发源于岚县河口乡马头山脚下,上源亦称岚城河,有普明河、合会河等较大支流,至曲立入娄烦县境后江入汾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68亿立米,年平均输沙量为547万吨。该河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平水期流量仅有1.8立米/秒,洪水期流量为170立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879立米/秒(1958年)。

潇河,发源于昔阳县沾尚乡陡泉山西麓的马道岭,流经寿阳县榆次区、清徐县的王答乡,于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乡洛阳村南注入汾河。全长147千米,沿途有众多支流汇入。河床下游宽70米至150米,最大流量达120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为3894平方千米。上游建有水库,沿途筑有干渠若干条,两岸多系平原区,土地肥沃,灌溉受益较大,该流域属农业经济发达区。

昌源河,是汾河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平遥县仁义乡老峪底,流经武乡县南关村进入祁县,在苗家堡村东南与乌马河汇合后,注入汾河,全长88.55千米,流域面积1011.16千米。上游祁县境内建有子洪水库。

文峪河,古称文谷水,又名文水,为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元和郡县志》谓:“文谷水,出交城县西南文谷。”又因河水多波纹,故名。河发源于关帝山脚下,自上而下接纳了东西葫芦水、窑儿河、三道川、二道川水、西冶河、头道川水、峪道河、禹门河、向阳河、阳城河、虢义河、孝河等,至孝义市南姚村东1.5千米处汇入汾河。全长155千米,流域面积411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3203平方千米,平川区909平方千米。据1956年——1984年实测资料,年平均径流量2.56亿立方米,其中最大值5.84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值0.921亿立方米(1972年),汛期径流量为1.11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43%;最大洪峰流量为1751立米/秒(1959年)。该河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12月至下年1月为结冰期。

洪安涧河,发源于临汾市古县北平镇的北平林场水眼沟,是汾河一级支流,自北而南,流经北平、古阳、岳阳三个乡镇。于洪洞县苏堡镇的南铁沟入县境,流经苏堡、曲亭、大槐树3镇,于常青村汇入汾河。洪安涧河主流全长59.7千米,流域面积1121平方千米。河型为单式河谷,河床稳定,基本为砂砾卵石冲积而成。

浍河,古名浍水、翼水,汾河第三大支流。河长118千米,流域面积2060平方千米,该河以大河口村为交汇点,上游分南北两支,北支流域面积338平方米,南支流域面积143平方米,河道平均比降4.4‰。上游山区基本为不规则的V形河谷,下游段为不对称的箱型河谷。河床两岸多为裸露岩体,属于二叠、三叠系的砂岩页岩层,整体性强、耐冲刷,河床较稳定。地形多为纵横交错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切割发育,河床两岸高100~200米。山丘植被稀疏,多被松散的红色砂页岩风化层和贫瘠稀落的黄土覆盖。农田多为支离破碎的阶地,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进入临汾盆地,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

磁窑河,为汾河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059.83平方千米,河道长86.4千米。山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3.5%,地形沟壑纵横,沟道纵坡较大;出山后河道纵坡变小,泥沙淤积严重,交城县城附近6.2千米已形成悬河,直接威胁交城县的安全。磁窑河上建有石壁沟、瓦窑、磁窑河东沟、西沟等4座小型水库。

泉水

汾河流域是中国北方泉水最多的流域之一,主要有雷鸣寺泉、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霍泉、郭庄泉、龙子祠泉、古堆泉等,这些岩溶大泉具有水质好、流量稳定的优点,是汾河清水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村泉,是山西省省属重点岩溶保护大泉之一,泉域面积2500平方千米,出露于太原市西北25千米处上兰村汾河流入盆地的出口处,泉口出露标高为811米,主要由冽石寒泉、大海子、小海子泉群组成。该泉为非全排型岩溶大泉,是由大气降雨在泉域北、北西、北东部山区裸露溶岩区入渗,向太原盆地汇集,大部分受到边山大断层一侧第四系弱透水层阻挡而溢出成泉,小部分则向太原盆地潜排补给西张盆地第四系孔隙水。

晋祠泉,是山西19个岩溶大泉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泉水出露于太原西山悬瓮山下,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出露高程802.59~805米。泉域总面积2030平方千米,行政区划太原市古交市、清徐县、晋源区万柏林区所辖范围为主,局部涉及尖草坪区娄烦县交城县静乐县等县(区)。

洪山泉,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约10千米的洪山镇孤岐山脚下,出露较为集中,为一群泉,由小池泉、黑虎泉、七里泉、槐柳泉、源神池泉等组成,属断层溢流泉,自古以来水量平稳、水质良好。洪山泉是介休市最重要供水水源,承担着洪山灌区0.833万平方千米农田灌溉、附近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供水的任务。1995年以前年平均引水量为3248万立方米,其中工农业用水2403万立方米,水库蓄水504万立方米,泉水长系列(1955—1995年)多年平均流量为1.25立方米每秒。洪山泉流量衰减是从1980年开始的,1998年开始泉水流量急剧衰减,2000年平均流量降到0.6立方米每秒,到2012年仅为0.01立方米每秒,2013年泉水出现持续性断流。

郭庄泉,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区南7千米处东湾村至郭庄村的汾河河谷中。郭庄泉以泉群的形式大部分出露于河漫滩上,少部分出露在一级阶地。该泉群共有6个泉组,汾河西岸有累山泉、五龙泉、马跑泉,河东岸有普济泉、海眼泉、方池泉,大部分以散泉形式出露。

水文特征

径流量

汾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3亿立方米,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其径流量6.78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62.0%。河津水文站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34.6立方米每秒。历年最高水位372.66-376.80米,变幅达4.14米,最高水位一般发生在7月和8月;历年最大流量37.5-3320立方米每秒,变幅3282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一般也是发生在7月和8月。70、8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比60年代分别减少42.0%和62.8%;9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比60年代减少71.6%;2000年左右平均年径流量比60年代减少74.6%,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8.5%,年径流量呈逐年代减少趋势。

水质

由于汾河每年沿途接纳流域内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尽管水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1世纪初期进行的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中,汾河评价河长673千米,无Ⅱ类水质,符合Ⅲ类水质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5%左右,劣Ⅴ类河长占60%。汾河下游河段水体氮磷仍呈重度污染态势,除了沿河村庄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排放,农业阶段的肥料也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积累,雨水和灌溉中的地面径流量形成了非点源的污染。

泥沙

汾河多年平均输沙量0.2554亿吨,含沙量为23.4千克每立方米。汾河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其输沙量为0.2329亿吨,全年输沙量的91.2%,汛期输沙量比径流量更为集中。河津水文站断面,历年最大含沙量0-286千克每立方米,一般发生在6-8月。

水资源

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33.6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2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4.1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资源重复量11.2亿立方米。汾河流域山西省经济发展中心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20世纪后期汾河多次出现断流,干流有记载的断流现象最早出现在1958年4月的介休市义棠镇。一年内断流天数最多的亦出现在此河段,如1999年累计断流达320天。

地理特征 

气候

汾河流域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为半干旱、半湿润型气候过渡区,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即河谷热、丘陵暖、山区凉、高山寒。流域内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回暖快,雨水少,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炎热,雨量集中,伴随有暴雨或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秋季气候凉爽,雨量减少;冬季严寒干燥,雨雪较少,多偏北风,常有冷空气侵入。

流域年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由南向北锐减。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04.8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和枯水期界限分明,年头与年尾降水量最少,7—9月降水集中,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流域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由南向北950~1300毫米之间。

汾河流域年均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汾河流域多年年均气温为11.0℃,其中最高温为1999年的12.6℃,最低温为1956年的9.6℃。汾河流域进入21世纪初期气温上升幅度减小,且上、中、下游气温悬殊差距缩小;经气温变化的突变分析得出54年来汾河流域气温不存在突变年,1960年、1996年分别是汾河上游、汾河中、下游小的气温转折年,1993年是汾河流域大的气温转折年。

汾河流域内无霜期在230~155天,一般在秋季末期开始有霜冻,具有从南向北逐渐缩短、谷地多于山区的分布特点。日照时数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年日照时数在2200~3000小时之间,基本上是盆地少于山区、南部少于北部。流域地势起伏不平,地面气流受到很大影响,风速自北向南呈减少趋势,年均风速2~4米每秒;年均风速最大月多出现在4月份,最小月基本出现在8、9月份。

地质

汾河流域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和西南部,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至新有:太古界(阜平群、五台群);元古界(滹沱群),震旦亚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系、上奥陶系地层。

流域内属于纬向构造体系的断裂带有阳曲县盂县东西向构造带、绛县~驾岭东西向构造带、霍州市隰县东西向隆起带和霍山南北隆起、九原山~塔儿山隆起;属于经向构造体系的断裂带太岳山南北向构造带包括狐爷山山字型构造、霍山至塔儿山、二山一带的构造,以南北向压性断裂为主,次一级构造中有近于平行的小背斜、小向斜、小断裂以及近东西向的张性断裂。北起太原市以东的山前断裂,太谷的侯城断裂,平遥县的南依涧断裂、普洞断裂,介休市的龙凤断裂,霍山西麓的山前断裂,洪洞县的苑川断裂、李曹断裂,孤山、稷王山的山前断裂,马头山、罗云山的断裂,清徐至交城的断裂,以及晋祠断裂等,使断裂围绕范围内的地区下陷。又因有霍州市隰县隆起横跨其间,将下陷地区分成太原盆地临汾盆地

汾河上游河长约216千米,流域内大多属于砂页岩、灰质岩或灰岩土,约占流域面积的90%;中游河长约158千米,多属砂页岩地层土石山区及黄土区;汾河下游河长约335千米,大多属砂页岩及灰岩地层。流域内探明储量的有煤炭、铝土、铁、耐火黏土、锰、水泥灰岩、石膏、铜、白云岩、溶剂灰岩以及水晶等,贵重金属矿产有金和银。

地形地貌

汾河流域地形地貌总体上表现为南北长、东西狭,呈不规则宽带状分布在省境中部地区。从东西两大山系分水岭到干流河谷盆地,地貌形态一般依石质山、土石山、梁、缓坡地带、阶地河谷顺序过渡。西南是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最高峰是海拔为2831米的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面是以太行山为主的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米以上;最高峰是海拔为的2428米云中山,河道总高差1308米,平均纵坡1.12‰,其地貌特征为南北长,东西狭,南北长约413米,东西宽约188米,呈不规则宽带状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地势高峻的石质山区位于流域的东西两侧,中间地带是广阔的覆盖着不同厚度黄土的平原丘陵区,丘陵起伏,地势较平缓,自北向南依次为太原盆地、临汾盆地,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其中,呈现出山西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形态。

土壤

汾河流域土壤类型含潮土、褐土、棕壤、粗骨土、红黏土等8类,褐土为主要土壤之一。

生物

在汾河流域有水鸟105种(约占山西省鸟类总数的1/3),兽类27种(约占山西省兽类总数的1/2),两栖和爬行类有41种,鱼类有40余种。其他水生生物已查明的有藻类523种,浮游动物80多种,底栖动物150多种。汾河流域还有种子植物83科,308属,686种。

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种,就是黑鹳;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种,比如大天鹅白琵鹭等;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有8种,苍鹭池鹭金眶鸻等。除此之外,白鹭、绿头鸭、黑翅长脚鹬等是经常能看见的鸟类。

结合历史资料,汾河共有鱼类31种,分属6目9科。截止2022年,只有23种,大部分分布在汾河上游,中下游鱼类分布较少。汾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物种多样性较低,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的产卵场、种类减少严重,很多河段的鱼类只有少量棒花等小型鱼类,如鲤鱼、鲫鱼、黄鳝多鳞白甲鱼鲇形目、鳣鱼、黄、鲂鱼等鱼类。

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森林群落主要有华北落叶松林、青林、白扦林辽东栋林、油松林等;灌丛群落主要有黄刺玫灌丛、胡枝子灌丛;草本植物群落主要有山蒿草丛、铁杆蒿草丛、幕草等。此外还包括中国特有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山西省重点保护植物有刺五加黄耆等。

社会经济

历代航运

汾河的开发历史很早,西周、春秋时期,汾河上航运就开始了,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用可载数万斤粮的木船渭河平原出发,沿渭河黄河、汾河向晋国源源不断地输运了大批粮食。

战国秦汉汾河流域的水利灌溉事业和垦植业受到重视,刘彻时,为了发展河东的农业生产来避免三门峡市以东漕运的艰难,河东郡太守番系建议穿渠引汾溉皮氏(河津市)汾阴下,后来,按照番系的建议,发卒数万人作渠,渠成后有所收益。东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曾计划在滹沱河之间修一条东西向的运河,以转山东省之漕,用实秦晋,其路线据清代地理学家杨守敬考证,当自交城县,太原北山,绝汾,经阳曲。忻州市之北至定襄会滹沱。

隋唐两代,是汾河漕运和灌漉事业兴盛发达时期,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长安仓储空虚,诏漕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可见汾河通航能力很高,漕运量极大。

宋元时代,由于首都的迁移和宋初多次引汾河与晋水太原市,人为地破坏了汾河在太原段的堤防。因之,汾河航运较前急剧低落,长时期内没有漕运的记载,仅有少量的行船活动。

唐代中叶以后,秦岭关山一带的树木已砍伐尽,不能够满足建筑宫殿的需要,吕梁山又成了采伐术材的一个重点地区,因为它距离开封市洛阳市、北京较近兼有黄河、汾河及陆运之便,在诸都城附近砍伐完后,必取诸山西。到北宋大中祥年间(公元1010-1016年)为修筑宫殿,在岚县离石区汾阳市一带采伐柏木,伐木工多达三四万人,砍伐的大量木材,先沿支流漂入汾河,后束为木筏顺汾河而下,至河津市入黄河,沿河东下至于开封,因此,当时就出现了万筏下河汾的情景。汾河流域历经唐宋金元各代垦殖、采伐,以前林草茂密的青山绿水变成了满目荒芜的光山秃岭,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灌溉航运便利的汾河逐渐变成了旱涝无定,水源日渐枯缩,赤足可涉的小川浊流。

到光绪三年大旱前,由于人口的压力,乱采滥伐森林,垦荒屯植的现象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日益剧烈,汾河水量大减。到明代,河上只能秋夏置船,冬春以土桥为渡,而到清代,虽曾有人设想通舟于汾,制船如南式,但汾河已无航运之可能了。

流域经济

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总面积25%,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主要分布在边山丘陵及盆地平原,中下游地区也是山西省粮棉经济作物主产区;垦殖指数从北往南递增,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从南往北递增,粮食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种植油料、蔬菜、林果、杂粮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集中养殖猪、禽、羊、牛等为主。第二产业相当一部分大中型工矿企业集中分布于汾河干流两侧的大中城市里,以传统企业技改提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引进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园区。三产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以及物流、金融、专业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文化旅游业兴区工程,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8年全流域总人口1438万人、占山西省的39%,地区生产总值6805亿元、占山西省的46%,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543亿元、占到山西省的48%,粮食产量531万吨、占山西省的41%。

水利工程

汾河全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3座,即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另有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50座。总控制流域面积为17665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总库容为15081亿立方米。为解决汾河水源供水不足问题,在20世纪末先后在汾河上游和下游兴建了2处跨流域引水工程。即上游的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和下游的临汾马房沟引沁入汾工程。

水库工程

汾河水库位于汾河干流上游段,是汾河流域第1座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是山西省目前最大的水库,也是太原市生活用水重要水源地,其上游流域地面物质组成及侵蚀特征,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库特性。40地处娄烦县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北,水库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5千米,最大回水长度18千米。水库面积32平方千米,设计库容7.2×108立方米,防洪库容0.91×108立方米,兴利库容2.64×108立方米。汾河水库是一座以省城太原城市与工业供水、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又肩负了引黄来水的蓄水、储水与调节库的功能。

汾河二库,距太原市的兰村出山口约16千米。汾河二库枢纽由大坝、洞径4米的供水发电隧洞和总装机9600kW的水电站等组成。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总长225.00米,坝顶宽7.50米,坝顶高程912.00米,最大坝高84.30米;表孔溢流坝段为开敞式溢流堰,堰顶高程902.00米;4孔泄洪冲沙底孔,孔底高程859.00米,每孔出口尺寸均为5.80米×6.00米。

文峪河水库,文峪河水库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文水县北峪口村北,距太原市约60千米,坝址以上河道长90.4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87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1.7亿立方米,总库容1.16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475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年调节水库。文峪河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泄洪供水发电隧洞、水电站等建筑物组成。右岸滑坡体是水库存在的两大滑坡之一,位于水库右岸坝顶与右岸山体接触部位,其一旦滑动将威胁右坝肩、泄洪供水发电隧洞出口及水电站的安全,因此需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跨流域引水工程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自黄河万家寨水库引水,向山西省太原、大同市、平朔等城市供水,设计流量48立方米每秒,年输水量12×108立方米。整个线路由总干线、南干线、北干线及连接段4个部分组成,总长457千米。其中,一期工程包括总干线、南干线及连接段3个部分已经建成,并于2001年9月起开始试通水,2002年10月通水至太原呼延水厂,2003年8月起实现连续供水。

山西省引沁入汾和川引水枢纽工程位于临汾市安泽县和川镇岭南村东的沁河干流上,总库容1756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城市及工业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坝顶总长235米,坝顶高程900米,最大坝高27米,正常高水位898米。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大坝、泄洪排沙底孔为3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大坝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生态破坏与环境保护

汾河流域山西省能源基础工业分布带,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增大,导致流域煤的大量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地表塌陷和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趋于严重化,使得流域内环境承载压力更大。

生态破坏

湿地污染加剧、环境恶化

湿地被肆意侵占,并常成为沿江建筑垃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泄区和承泄地,污染在不断加剧、环境在不断恶化.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获、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除了受自然条件、水库截流等因素影响,河道自然径流量较小,使水体失去稀释和自净能力外,沿岸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

汾河干流流量衰减或季节性断流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大,有限的水资源无法承受过量开采,造成采补失调,部分浅层地下水含水层被疏干,从而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地下水将袭夺地面径流量,导致河川径流量不断减少,有些河段甚至出现断流的现象。以汾河下游入黄口的河津水文站为例,1950~1959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7.5亿立方米,1960~1979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4.1亿立方米,80年代以来河津站径流量锐减,到21世纪初河津站实际年平均径流量仅为3.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衰减率达80%。在1980~2016年系列观测中,汾河最长年断流天数为208天,最长断流河段长度为90千米,占总河长比例的13%。

地下水开采,产生地质灾害

由于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层释水压密,引发大面积地面沉降,并引发横向地裂缝。而由于地裂缝两侧粘性土层厚度差异与土体松动破裂程度不同,地裂缝两侧释水压密变形沉降程度不同,又加剧了地裂缝的垂向活动。太原市地面沉降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沉降加剧,2003年形成西张和城区2个沉降区,西张、万柏林、下元、吴家堡4个沉降中心。图3为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迎新北三巷的地面沉降监测井,通过延长至2楼的井管可以看出,由于地面沉降楼体整体向下沉降了约30厘米,对楼体稳定性造成了安全威胁。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通过分析地下水开采量与地裂缝发生的程度和数量发现,开采量与地裂缝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也证实了汾河流域内地下水的超采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环境保护

财政助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

太原市截止2022年,安排7.8亿元统筹推进饮用水、流域水、地下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努力实现“水质好起来”。做好杨兴河(阳曲段)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太榆退水渠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三河”复流水生态建设工程、清徐县温南社断面水质改善强化工程、阳曲县水环境治理人工生态湿地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治理项目、晋源区水污染攻坚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等资金保障工作。建成水质自动监测标准站7个、小型水站8个,为太原市汾河流域及重要水域水质监测夯实了基础。开展“九河”综合治理工程,整治黑臭水体20处,整治黑臭河渠126.9千米,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实现消除。

截污纳管,消除汾河污染

截至2022年,山西省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34座,其中黄河流域就有86座,总设计规模441.6万立方米/日。2019年,山西省污水排放量 11.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11.3亿立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48%。除了水质监测站,生活污水和城镇工业废水排放问题也需要突破。为解决向河道直排污水的问题,2019年山西省完成汾河流域2039个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同时对汾河流域保留的1124个入河排污口按月组织监测。

法律支持,推动汾河治理

2015年,《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出台。2016年4月,水利部与省政府联合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这让山西省成为国内首个全流域生态修复的省份。2017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首次上升到了法律保护的层面。2019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组织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水环境问题。

风景名胜

汾河流域由北向南贯穿山西省中部和西南部,东有云中山太行山太岳山,西连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吕梁山,南临孤山稷王山,地跨太行、长城、黄河等山川江河,涵盖了众多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成为山西省重要的旅游资源集聚区和旅游目的地,截至2020年,汾河流域共有5A级景区6处,4A级景区70余处。

人文景观

汾河源头

汾河源头由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组成,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忻州市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源头处是一个水塘,塘上的石壁上刻有四个大字“汾源灵沼”,且壁上雕有一个龙头,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汾源阁建立在水母洞和金龙池之间,为18米高的三层建设,其中一层的水母殿内塑有水母像,是古代建筑艺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结合的典范。在与汾源阁相邻的小山上有雷鸣寺,原来汾源暗流奔涌而得名的雷鸣寺早已毁坏,于1997年恢复重建。

太原汾河景区

汾河公园第一期,北起胜利桥,南至南内环桥,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景区建设始终围绕着“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而展开,古韵广场中的汾神台骀雕像,再现始祖文化之悠远。汾河公园第二期北延段长约7公里,称为汾河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按照湿地特性而建,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城市闲居野逸;汾河公园第二期南延段,北起南内环桥,南至南中环桥,全长5.1公里,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至此,汾河公园全长18公里的滨河生态景区已落成,成为了真正造福市民的天然水库、氧吧

临汾市汾河公园

临汾市汾河公园,位于临汾汾河城区段沿岸,南北长为17公里。东西宽为950米,总面积达16.15平方公里,是一条综合大型生态休闲廊道。廊道包括六公里的精品公园及十公里的生态湿地段。精品公园段内设文化艺术区、科普活动区、素质拓展区、体育休闲区、青少年活动区、地域文化展示区等六大功能区。整个公园以弘扬尧文化为主线,九州广场、廉政广场2个大型集散广场,山西省明清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萱楼及150多处大小景观节点如珠落盘,散落在具有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特色的园区里;北京奥运会上海市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国家重点工程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艺被多次运用到园区各处,自然性、人文性和现代性在这里得到有机统一。

自然景观

自然保护区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位于五寨县城东南26千米处,“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而雄踞五寨。”面积21453公顷,1980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禽褐马鸡及森林生态系统。有金龙池、五龙洞、秀云峰、紫峰崖、凤凰岭、东西火场、大小天涧、束身峡、舍身崖、九桄梯、华严守、说法台、金刚佛堂、龙王堂、太子殿等名胜。其中古代宁武的八景之一——天池霞影,是山西两河(汾河、桑干河)之源,也是中国三大天然淡水湖泊群之一,亦是中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

庞泉沟风景区

庞泉沟风景区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巍巍吕梁山中段,处于交城县城西北100千米交城县与方山县交界处的的关帝山腹部。关帝山,也叫“官地山”,是吕梁山脉主峰,据《交城县志》载:“明晋藩王牧马地在其下,俗呼官地里,山称官地山”,后改称关帝山,主峰海拔2812米。庞泉沟风景区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以褐马鸡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要保护内容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也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一片绿洲。保护区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4.5千米,总面积达14430.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区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3—4度,相对湿度为6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左右。

森林公园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岳山西麓,北距平遥古城80千米,南离临汾市100千米,东至上党名城长治市120千米,西至古霍名郡霍州市20千米,地域跨涉晋中市、长治、临汾三个市,总面积60000公顷,为山西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太岳山,又称霍太山,最高海拔2566.6米,氏族社会时代,人们曾以为这座霍地而起的大山是华夏第一高峰,故冠以“太”字。相传大禹治水,曾登临山颠祭天,汉代又被定为祭天名山——“五镇”之一“中镇霍山”。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八大景区,600多个景点,是以自然山水为依托、森林风光为主体、人文景观为点缀,集避暑、揽胜、探险、攀登、野营、狩猎、佛事、科考、教学、沐浴为一体的综和性旅游园区。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山西省西北部的宁武县神池县五寨县等县境内,地处管涔山脉南端,吕梁山脉北端,于1992年9月批准建立,总面积43444公顷。整个国家森林公园由景色各异,由七大景区组成,分别为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生态区、马营海(天池)山地湖泊旅游区、黄草梁地质风景区、汾源次生林风景区、涔山断层地质观光区、莲花畔珍贵动物观察区。观光区内有约50处风景点,著名景点有芦芽滴翠、象鼻支锅、马营天池、万年冰洞、万佛石洞、悬崖栈道、荷叶坪草原、情人谷、小悬空寺、马仑草原、管涔林海等。

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

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批准建立,位于古老的吕梁山脉中段,有庞泉沟景区、北武当山景区、白马仙洞景区、云顶山景区、果老峰景区、原平川景区、三道川景区、阳圪台景区八个景区。林区腹心地带,跨太原市吕梁市六县市,占地面积68448.4公顷,森林覆盖率75.4%。有“华北落叶松故乡”之称,是世界珍禽、山西省鸟褐马鸡的故乡。公园主体海拔在1300—2500米之间,最高峰孝文山,海拔2831米,是华北地区第二高峰。

湿地公园

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

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是于2019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试点验收并正式挂牌成立,位于忻州市静乐县城南部,建设有湖心岛、芦苇桥、观鸟台、慢行步道等景点,汾河过境20千米,水体清澈透明,野生动植物丰富。

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

洪洞汾河中国湿地公园,位于临汾盆地北端,南北纵贯洪洞县境,主体包括汾河洪洞段全段,北至堤村乡杨洼庄,南至甘亭镇天井,范围包括汾河河堤内的水体、河滩地和河流阶地等,主要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三种类型。公园范围内汾河流程45.8千米,洪安涧河2千米,总长47.8千米,汾河由北向南穿越而过,公园总面积1295.01公顷,湿地面积1036.52公顷。

相关文化

汾河对山西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汾河文化”。

台骀文化

汾河下游侯马西台神村台骀庙建于春秋时期,是该流域最古老的台骀庙,标志着汾神信仰的最初形成。台骀治理汾、洮两河,治水工程从汾河下游晋西南地区开始,因此,关于台骀的传说和信仰正起源于此。在晋南,台骀经历了治水英雄、祖先神、汾河之神的转变过程,这与古代晋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农耕经济有密切关系,农耕祭祀文化成为汾河下游台骀传说信仰的鲜明特点。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

汾河流域内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丰富,多达200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由北至南有:河曲民歌、五台山佛乐、晋北鼓吹音乐、保德二人台、孝义皮影戏、祈太秧歌、威风锣鼓、州鼓乐等。这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涉及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等诸多方面。

河曲民歌历史久远、属于山歌体裁,当地人称之为“山曲”。它不仅广泛流行于河曲县及晋西北一代,更以它独特的地理优势辐射晋、陕、蒙三省。河曲民歌的歌词很有特点。首先,歌词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显地方民俗风情。在语言上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反映出了当地人民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的方方面面,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祁太秧歌是山西省地方戏剧种之一,大约分歌舞小戏、生活小戏、秧歌剧三类。其流行地区以祁县、太谷为中心,遍及介休市平遥县、文水、交城县孝义市汾阳市清徐县榆次区寿阳县以及太原市南郊。因这些地区大多在太原盆地,故一度与太原秧歌统称为晋中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祁太秧歌收集的剧目约有300多个,从内容上来看,大都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采用地方群众口头语言,体裁广泛、内容丰富,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全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

诗歌文化

诗中的“汾河文化”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乡情符号”“离别符号”“漫游符号”这三个文化符号体现出来。

徐寅的《水》:“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苏廷的《汾上惊秋》里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郑中丞的《登汾上阁》言:“汾桂秋水阔,宛似到阊门。”胡宿在其《碧楼》中描写到:“中条何峨峨,映我缥碧瓦。汾水望飞云,参眺绿野。美哉山与河,河流疾于马。”唐代山西省著名女诗人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中描绘“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卢纶的《送绛州郭参军》载:“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董泽雷声发,汾桥水气凉。”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9日,水利部会商分析研判长江淮河、沂沭河等流域雨情水情汛情形势,受降雨影响,江苏新沂河、山东南四湖水系城河、河南沙颍河支流贾鲁河、山西汾河支流瓜峪河等11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最大超警幅度为0.07至0.57米。

参考资料

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中国知网.2023-06-12

《典出山西》特别节目:管涔之山,汾水出焉.黄河新闻网.2023-06-12

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汾河网.2023-07-23

山西河湖印象之——汾河(一).中国知网.2023-06-12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搜狐.2023-06-11

汾河水沙特性及变化分析.中国知网.2023-06-12

汾河流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格局及驱动因素.中国知网.2023-06-12

汾河流域径流减少因素的定量解析.中国知网.2023-06-12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山西:汾河源头生态修复治理永远在路上.沁水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08-04

张会霞,李永梅,张娜.汾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与地形因子的关系[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01):353-359+368.DOI:10.13961/j.cnki.stbctb.2022.01.046.中国知网.2023-06-12

黄河支流汾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2023-07-23

康养山西丨山西寻清凉,这些河流错不了.微信公众号.2025-04-11

汾河介绍.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23-06-12

近60年汾河流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分析.中国知网.2023-06-12

汾河的前世今生——母亲汾河寄蕴三晋大美文化.网易.2023-07-23

山西河流.山西省水利厅.2023-07-24

探访母亲河:汾河源头在神池.北方网.2023-06-12

清代汾河流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及其生态意义.中国知网.2023-06-13

张海永.汾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分析[J].华北国土资源,2015,No.65(02):120-122.中国知网.2023-06-13

汾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及影响.中国知网.2023-06-12

张乾,丛娜,杨姗姗.近60年汾河流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21,31(S1):9-11.中国知网.2023-06-12

汾河流域规划.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查设计研究院.2023-06-11

水岩.山西河湖印象之——汾河(二)[J].山西水利,2013,29(03):50-52.中国知网.2023-06-12

水岩.山西河湖印象之——岚河[J].山西水利,2013,No.202(08):52.中国知网.2023-07-23

吕梁水文.吕梁在线.2023-06-12

自然地理.岚县人民政府.2023-07-23

崔慧瑾,庞力驰,严俊霞等.潇河流域降水的时空特征及其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06):1048-1055.中国知网.2023-07-24

郭春燕.昌源河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山西水利,2014,No.215(09):17+19.中国知网.2023-07-24

郭雅鑫,田毅.文峪河流域河流湖泊的历史变迁探微[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05):95-98.中国知网.2023-07-24

段庆雷.洪安涧河生态修复白素段一期工程投资概算与风险分析[J].山西水利,2022,No.306(04):45-46+59.中国知网.2023-06-12

洪安涧河铁路特大桥防洪评价分析.中国知网.2023-06-12

山西河湖印象之——浍河.中国知网.2023-06-12

吕梁市磁窑河交城段河道治理工程简述.中国知网.2023-06-12

浅谈华能阳曲风电项目对兰村泉域水环境影响.中国知网.2023-06-12

尤龙凤.晋祠泉域地下水位控制指标及其生态修复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2,No.176(06):125-127.中国知网.2023-06-12

洪山泉断流原因及泉域保护措施研究.中国知网.2023-06-12

吴涛.郭庄泉流量衰减机理研究[J].地下水,2020,42(04):58-60+94.DOI:10.19807/j.cnki.DXS.2020-04-020.中国知网.2023-06-12

赵梦凡. 汾河下游河岸带土壤微生物及反硝化速率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2.DOI:10.27398/d.cnki.gxalu.2022.000918.中国知网.2023-06-13

梁丽霞,任志远,王丽霞等.汾河流域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01):52-57.DOI:10.13448/j.cnki.jalre.2010.01.002.中国知网.2023-06-12

汾河新构造断裂带及其地震地质意义.中国知网.2023-06-13

李勇. 汾河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4.中国知网.2023-06-13

费燕明. 汾河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中国知网.2023-06-13

2006-2018年汾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中国知网.2023-07-24

范庆安,庞春花,张峰.汾河流域湿地退化特征及恢复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8,No.166(05):192-194.DOI:10.13961/j.cnki.stbctb.2008.05.033.中国知网.2023-06-13

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留居山西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山西新闻网.2023-06-13

赵建武.山西汾河上游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J].山西林业,2021(S2):28-29+48.中国知网.2023-06-13

李文华,赵瑞亮.汾河渔业资源现状及分析[J].山西水利,2015,No.223(05):31-32.中国知网.2023-06-13

张淼淼. 汾河上中游植被数量生态研究[D].山西大学,2017.中国知网.2023-06-13

汾河流域的环境变迁.汾水网.2023-06-11

汾河何时失去漕运之利.中国知网.2023-06-12

马秀娟,赵亮,刘丹.汾河水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估及政策研究[J].能源与节能,2021,No.189(06):81-83+115.DOI:10.16643/j.cnki.14-1360/td.2021.06.035.中国知网.2023-06-12

辛雁清.汾河二库与太原市城市防洪[J].山西科技,2013,28(05):22-23.中国知网.2023-06-12

李长青.文峪河水库右岸潜在滑坡体处理方案设计[J].山西水利,2012,28(08):36-37.中国知网.2023-06-12

胡楠,国佳.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清水及消防供水控制系统改造设计[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7,36(01):38-40+56.中国知网.2023-06-12

刘培锋.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总干线一级泵站运行监测成果分析[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2,36(04):68-71.中国知网.2023-06-12

涓涓清流润新田——临汾市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黄河新闻网.2023-06-12

李强.山西省引沁入汾和川引水枢纽V3-2滑坡体治理[J].陕西水利,2014,No.188(03):106-108.中国知网.2023-06-12

冯慧春,李素清,韩锦涛.汾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的区划与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04):76-83.DOI:10.16207/j.cnki.1009-4490.2017.04.015.中国知网.2023-06-13

汾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的区划与评价.中国知网.2023-06-12

从污染物超标百倍到清水复流 山西汾河治理做对了什么.新京报网.2023-06-12

太原财政助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知网.2023-06-12

汾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其与旅游经济互动响应.中国知网.2023-07-24

汾河源头成为我省唯一上榜景区.腾讯网.2023-08-12

汾河源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12

【“飞阅”中国】翠峰叠嶂汾源清.新华网.2023-08-12

绚丽多姿的芦芽山欢迎您.忻州市文旅局.2023-08-12

汾河旅游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12

汾河公园.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12

山水旅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24

山水旅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24

山水旅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13

山水旅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24

山水旅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24

第27个世界湿地日 | 山西在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宣传活动.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7-24

山西省保护地名录.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7-24

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洪洞县人民政府.2023-07-24

任正,闫续瑞.唐诗中的“汾河文化”述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04):59-61.DOI:10.13970/j.cnki.nbjyxyxb.2016.04.016.中国知网.2023-06-13

段友文,王旭.汾河之神台骀传说信仰的文化传承与村落记忆[J].民族文学研究,2013,No.137(06):81-96.中国知网.2023-06-13

薛首中.汾河流域不同地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艺术风格异同之分析[J].黄河之声,2013,No.396(15):14-15.中国知网.2023-06-13

唐诗中的“汾河文化”述论.中国知网.2023-06-13

11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最大超警幅度为0.07至0.57米.中国青年网-今日头条.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