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军
甘军是晚清时期起源于甘肃省的一支地方部队。前身为甘肃回乱时保境安民且反清的义军,其首领董福祥被钦差大臣左宗棠招安后成为清廷的武装力量,参与了清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之战并长期驻扎在新疆;之后调防京师,瓜尔佳·荣禄将北洋四大军(甘军、武毅军、新建陆军、毅军)合编为武卫军,分路驻防,以甘军驻蓟州(今天津县)为后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联合义和团民阻击八国联军,战争结束后董福祥被革职,甘军也随之瓦解。
简要介绍
1867年(同治六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收买甘肃起义首领之一董福祥,将所部民军改编为甘军。后来将招降的马占鳌、马福祥等回族编入甘军。后添募四营,增足二十营,驻山陕一带。又再募十营,以厚兵力,兼为策应之师。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时,清政府命董福祥率甘军入卫京师。次年“百日维新”期间,瓜尔佳·荣禄调聂士成的武毅军驻天津市,董福祥的甘军驻长辛店,与驻小站镇的袁世凯新建陆军相呼应,密谋政变。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董福祥率甘军围东交民巷,攻月余未下。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被击溃。
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后,董福祥被“即行革职”,所部甘军二十二营,因“库款支绌”被裁并为八营,五营驻甘,由陕甘总督崧蕃统领;三营驻陕,由西宁镇总兵张行志节制。在镇压西北回族起义中兴起的甘军,至此瓦解。
甘军战绩
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左宗棠令诸军三路并进,直取南疆,董福祥率甘军翻越天山,急行军1200多里,攻克南疆门户达坂城,杀敌甚众。接着步马兼程,收复托克逊县城,俘敌2万余众。五月,敌酋阿古柏被部下所杀,白彦虎向俄境逃窜。八月,清军开始追歼南疆残敌,董军任先锋,接连攻克喀喇沙尔、库车市、阿克苏市、乌什县等城,接着又马不停蹄,穿越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收复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汗国以及和田地区四城。至此,南北疆全部收复。阿古柏政权灭亡后,英俄对此并不甘心,仍然扶持残部不断窜扰我国西部边境,董福祥率军驻守喀什噶尔,屡歼入侵之敌。
光绪五年(1879年):董福祥在两日一夜之内,率甘军急驰300余里,在木吉击溃敌军,歼敌2000余人。董福祥因功被接连升,直至担任乌鲁木齐市提督,晋升尚书衔。
董福祥在新疆率甘军驻守19年,御敌戍边,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整修道路,政绩卓著,赢得朝野赞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董福祥奉旨率甘军入卫京师。次年,又率军进剿河湟地区爆发的回族和撒拉族的农民起义,因功晋升太子少保,调任甘肃提督,节制陕甘军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董福祥奉命率甘军进京。戊戌政变后,甘军被编入武卫军,成为北洋三军之一。董福祥任武卫军统领,驻防直隶、山西。当时京津一带爆发了规模很大的义和团运动,清军中一些将领和义和团的关系很密切,董福祥就是其中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十三日,董福祥部奉命率甘军进入北京,驻扎永安门。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七月十九日,联军自通州逼近京师,董福祥率甘军于广渠门抵抗,后撤至东便门、朝阳门、正阳门一带与敌血战,击毙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击伤其将军。七月二十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西逃,董福祥充当随扈大臣。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后,董福祥被清政府革职。
评价
甘军是清末西北社会特定矛盾下的产物。它继湘军之余绪,并逐步取代湘军在西北的地位,适应了西北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它被调离西北后,失去了原来的存在条件和依据,并卷入到中国传统力量与外国势力的这场世纪之交的较量中,走向了破灭。甘军固有的职能则被河州马家军所代替。甘军瓦解了,而马家军却跨入了它的成长时期。
甘军历史
1900年8月14日,京师外城破,侵略者鱼涌而入,很快就让京城陷入一片混乱。霎时间,数万京师守备军乱作一团,百姓们或躲进家中,或携妻带儿往还未失陷的城区奔跑,毫无一幅京城该有的秩序可言。就在这时,一支军队往乱军和百姓逃命的相反方向直奔而去。观他们的军备,可以看出这是晚清时代少有的精锐;而从他们的外观,却可以判断出他们不久前才经历过一番血战。
不久后,枪炮声与喊杀声再次响起,这支京城中最后的精锐向进城的八国联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他们虽势单力薄,却自信满满,因为在前一天,他们才刚刚在外城粉碎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主力的进攻,若不是美英两军在广渠门绕过了他们的侧翼,使他们腹背受敌,估计他们此时还能将侵略者阻挡在外城。
这支军队,便是来自西北精悍的甘军。
甘军成立的背景,其实可以推回到19世纪70年代。自两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军在沙场上的不堪表现暴露出了八旗军队战斗力的低下,各种地方军事力量和西式新建陆军也由此陆续登上历史舞台。起先,便是较为著名湘军与淮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湘淮两军日渐腐败,而此时,我们后来熟知的新军也尚未成熟。在这段时间里,清政府所依赖的主要精锐力量,其实是瓜尔佳·荣禄统帅的“武卫军”。而董福祥所率领的西北地方军——甘军,就是其中最独具特色的一支力量。
1869年,左宗棠率军进入西北,镇压当地反清起义,招抚了董福祥领导的当地流民武装,改编为董字三营,甘军就此诞生。在左宗棠麾下,董福祥率领的甘军作战勇敢、战功赫赫,而他本人也因为胆略远高一般清军将领,深受左公器重。由于董福祥名声渐赫,因而越来越多的西北当地武装都慕名来投,很快就让甘军成为了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1875年,甘军跟随左宗棠进入新疆反击阿古柏侵略势力。面对新疆漫天风沙的恶劣天气,西北本地出身的甘军丝毫不惧。作为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的先锋军,甘军先是大破天山木里河、古牧地等地的敌军,随后收复乌鲁木齐市,攻下克玛纳斯县城,取得对抗阿古柏武装的首战大捷。
两年后,左宗棠采用“分进合击”的战略,令诸军兵分三路向南疆进发。其中,董福祥的甘军翻越天山后,急行军120多里直取达坂城区。随后马不停蹄地向托克逊城进发,俘虏敌军两万余人。一个月后,阿古柏被部下叛乱杀死,侵略军渐因群龙无首而溃退。而在清军追歼南疆残敌时,甘军又任先锋,夺回克喀喇沙尔、库车市、阿克苏市、乌什县等地。接着又不知疲倦一般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县、叶尔羌以及和田地区四城,彻底清除了侵略者。自此,南北疆成功收复。
阿古柏势力终于被驱散,但俄罗斯帝国却依旧贼心不死,对我国西北虎视眈。因此,甘军主动承担起西北地区的守卫重任。也正是在这段时间,由于入疆作战的湘军渐不堪支,于是在左宗棠的主张下,西北新募的壮丁均补充入董福祥的甘军。而随着董福祥的甘军越来越强大,湘军则在清末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董福祥亦随之成为了南疆地区名正言顺的军事统帅,率领着精悍的西北甘军与沙俄分庭抗礼,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当时在新疆地区的主权。这一守,就是19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湘军、淮军因腐败严重而实在不堪重用,清政府见新建陆军尚未成建制,因而急于寻找一支武装力量填补军力空虚。在这种情况下,战功显赫的甘军便被抽离西北,前往京畿道承担戍卫重任。1898年,军机大臣瓜尔佳·荣禄建立武卫军,而甘军则编入了武卫军的后军,此事也体现出清政府对其百般器重。
当时,正是中国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矛盾最为紧张之时。在华北地区,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扶清灭洋”的爱国口号唱遍了北方大地,让侵略者如坐针毡。不久之后,八国联军就借着镇压义和团的名义,趁机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8月4日,联军约2万人向北京进发,总司令为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具体的行军序列是:先头部队分三路前进,日军为左翼,英军为右翼,美防备军为中路,别的国家随后。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者,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全无防御部署,指挥混乱,没有战争动员、没有作战计划、没有后勤保障、没有预备部队。尽管京城内兵力达十万之众,实则却群龙无首。
不过,就在联军兵临城下时,董福祥的武卫后军25个营及时进驻外城的广渠门、朝阳门和东直门。他们严阵以待,脸上露出的神情丝毫没有一丝畏惧。毫无疑问,这里将会上演一场大战!
8月13日,战斗打响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率先炮击东直门,并趁势冲入了城内。董福祥率领甘军在东直门设伏,从内城城墙用火炮轰击冲锋的俄军,将俄军击退。而后,甘军乘胜追击,将俄军赶出城外,又再次击退了俄军主力。在朝阳门,清军与日军发生了激烈的炮战。董福祥亲临指挥,高举战刀呼喊“退者立斩”,与日军对峙到天黑,直至日军用敢死队炸开城门,甘军仍与其顽强对抗。在广渠门,清军同样也与英军发生激烈交战。然而美国军队趁双方交战时,派兵攀上城墙,攻击甘军的侧翼,使甘军损失惨重,广渠门由此不幸失守。
8月14日,在联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外城失守,于是战斗由外城的攻守转移至对内城的争夺。此时,参加抵抗的大部分清军顿作鸟兽散,京城内外的神机营、虎神营和各地勤王之师“约六、七万人,皆已散灭无踪”,只剩下董福祥的甘军还守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而这,则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然而,甘军毕竟实力有限,凭一己之力难以抵挡联军的轮番冲击。不久后,内城失陷,北京被攻破已是不争的事实。最终,无奈的董福祥只得先率领残部护卫慈禧及光绪帝从西直门逃离了京城。
后来,在议和过程中,列强咬牙切齿地要求清政府将董福祥处死,然而忌惮于董的甘军,清政府不敢对其下手,仅将其革职处理。不久后,甘军随着董福祥的下台而被清政府瓦解,走向了终结。而其先前在西北的地位,则被河州马家军所取代。董福祥本人,亦于1908年病死于甘肃金积堡,一代悍将就此陨落。
无疑,董福祥及其率领的甘军是一支极为彪悍的军队,他们对于清末这个时代的国防有着重大的意义。甘军在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中的勇猛之举,以及其力抗八国联军的壮举,无不体现了其铁骨铮铮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尽管最后,他们还是由于时代所限而走向衰落,但我们会永远铭记董福祥和他的甘军,铭记他们为了捍卫我们的国家而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只有此军队拼死抵抗,因太彪悍清朝自己都怕.搜狐.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