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
茨淮新河(Ci-Huai 浮雕 River),20世纪70年代初兴建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地处淮北平原中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平坦,比降约为0.12‰,流域面积6960平方千米。茨淮新河上起颍河左岸阜阳市茨河铺,东流,截引茨河、西淝河等原有水系,至怀远县荆山口南侧入淮河,流经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利辛县与蒙城县、淮南市凤台县、蚌埠市怀远县等市县,全长134.2千米。茨河、西淝河、芡河分别在茨河铺闸、插花闸、上桥闸的下游汇入茨淮新河。其主要任务是分泄颍河洪水和承泄茨河、西淝河来水,减轻淮河干流正阳关镇至怀远段防洪压力,同时具有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功能。
有关部门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开挖淮北新河县分泄淮河、颍河洪水的设想。1970年水电部在徐州会议上研究了解决颍河洪水的意见。1971年2月治淮规划领导小组把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作为扩大淮河中游洪水出路的战略性大型骨干工程上报国务院。1971年3月安徽省提出了《茨淮新河工程设计任务书》,经水电部同意后于同年11月正式动工兴建。1974年紧接着又进行了茨淮新河灌区建设,水电部批复灌区近期规模为13.13万公顷。1980年5月,茨淮新河河道五段施工全部完成。
2000年4月,茨淮新河灌区被列入国家大型灌区,重新规划灌溉面积近期13.4万公顷,远期21.23万公顷。茨淮新河河流按5年一遇和20年一遇设计流量,西淝河以西设计流量分别为1400立方米/秒、2000立方米/秒,西淝河以东设计流量分别为1800立方米/秒、2400立方米/秒。茨河直接引入新河不再受颍河顶托,西淝河汇入茨淮新河。茨淮新河从上至下分别兴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镇、上桥等4个枢纽以控制分泄颍河洪水和调节水位,河道蓄水量4350万立方米,可终年通行300吨级驳船。与此同时,灌区已建灌溉站458座,排灌站73座,总装机818台。茨淮新河流域是全国重要粮棉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棉花产量较大。流域上、下游耕地利用差异很大,下游的怀远、凤台县、潘集区以水稻为主,而上游的利辛县、蒙城县、颍东、颍泉区以种植旱作物为主。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淮河是中原地区大江大河中的一条特殊的河流。淮河本来是有着自己出海口的自成体系的水系,其上游在湖北、河南省境内,河道落差较大,洪水可以快速下泄至中游河道;中游主要在安徽境内,落差很小,有些河段落差仅有万分之四左右,洪水进入中游河道后,下行缓慢容易漫堤形成水灾。
南宋时期,宋金对峙于淮河流域加之黄河泛滥夺淮入海,淮河水利事业惨遭破坏。元朝初年设洪泽万户府,导白水塘水灌田3.5万顷,屯田万余户。明清以来,由于黄河夺淮将大量泥沙带入淮河,抬高了入海河床,致使淮河入海受阻。1194年以后,黄河屡次夺淮入海,扰乱了淮河,淤塞了淮河原有的入海河道,迫使淮河进入洪泽湖,由此带来洪泽湖水系的变化,抬高了洪泽湖水位,淮河流域从此灾害不断。1867年,两广总督曾国藩在淮安市设立导淮局,但因经费无着等困难,并未动工治淮。1909年,张謇设局测量江淮水利,1913年张謇任北洋政府导淮局督办。1928年,国民政府在建设委员会下设导淮图案整理委员会。1929年成立了直属国民政府的导淮委员会。国民政府治淮期间,用庚子赔款做了一些勘测、设计和局部性治淮计划,在苏北疏浚了几条淮河支流,建了几座船闸,对防洪、排涝、抗旱、航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37年6月9日,蒋介石为抵抗日寇进攻下令炸开位于郑州市东北地区的花园口决堤黄河大堤,淹没了河南省、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淮河水系更是混乱加剧,形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建设规划
淮河的全面、系统治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毛泽东主席四次对淮河救灾及治理做出重要批示,周恩来总理部署召开第一次淮河治理会议,制定了治淮工程实施计划,成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治淮委员会。到1957年国务院召开淮河治理工作会议,从重点转到全面安排,贯彻综合治理、集中治理的方针。茨淮新河工程就是淮河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骨干工程。
1969年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同年11月,安徽省成立治淮规划领导小组,进行安徽省境的治淮规划工作。12月,水电部组织豫、皖、苏、鲁4省进行淮河查勘。1970年3月,提出《安徽省治淮规划汇报提纲》,向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汇报通过后,于同年5月编制了《安徽省治淮规划》,提交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第二次会议讨论。规划中提出,要提高淮河干流防洪能力,确保淮北大堤的措施之一是扩大泄量。正阳关镇以下近期开挖淮北分洪道。在颍河、涡河之间,从茨河铺至怀远开挖茨淮新河,涡河以东从怀远至洪泽湖开挖怀洪新河。这两条新河在大水年可分泄淮河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平时可做淮北市主要排涝骨干河道,还可引水灌溉。1970年水电部在徐州会议上研究了解决颍河洪水的意见。1971年2月治淮规划领导小组把茨淮新河工程上报国务院。1971年3月安徽省提出了《茨淮新河工程设计任务书》,并于同年9月编报了《茨淮新河工程扩大初步设计》。
建设历程
1971年10月,茨淮新河工程由阜阳市组建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负责茨淮新河工程组织实施。建筑物工程分别成立指挥所。上桥枢纽由安徽省水电局、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怀远县水电局、怀远县茆塘公社和安徽省水利建设支队各派负责干部,组建上桥枢纽工程指挥所统一领导工程的实施,并由安徽省水利建设支队担负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重任务。阚疃枢纽由阜阳地区治淮指挥部、中共利辛县委和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负责人组建阚疃枢纽工程指挥所,统一领导实施。施工任务由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担,土方工程由利辛县治淮总队配合。插花枢纽由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和阜阳市治淮总队派负责干部组建插花枢纽工程指挥所统一领导;施工任务由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担,土方工程由阜阳县治淮总队配合。茨河铺枢纽由阜阳地区治淮指挥部、阜阳行署水利局、阜阳地区水利工程队、阜阳县治淮总队负责人组建茨淮新河茨河铺枢纽会战指挥所,统一领导实施。阜阳地区水利工程队承担施工任务,土方工程由阜阳县治淮总队配合。
茨淮新河工程于1971年冬季开始实施。规划的茨淮新河全长134.2千米,始于颍河左岸茨河铺西北陈营和吕庄之间,经阜阳插花集、利辛阚疃集、蒙城大兴集、怀远明龙山北侧至荆山口南入淮河。茨淮新河河道开挖采取从下游向上游逐步推进的方法实施,共分五段施工。第一段,从淮河口上至颜庄,在怀远境内,全长42千米,基本为人工开挖,阜阳市10个县淮南市凤台县共11县动员民工30万人承担开挖任务,第一年最高上工人数达37万人。从1971年开工到1981年完工,前后历经10年。第二段,颜庄至大兴集,全长12.3千米。凤台、颍上县、涡阳县、阜阳、太和县、亳州市、阜南县、临泉县、界首市、蒙城县等10个县动员16.9万人承担开挖任务,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5月完成。第三段,大兴集至西淝河口,全长36.3千米。从1973年到1976年4月用了4个冬季,动员民工50万人完成了任务。第四段,西淝河口到插花集,全长19.2千米。1977年11月开工,1978年4月完工,凤台县、颍上、利辛县、涡阳、蒙城5个县动员民工20.12万人。第五段,插花集至茨河铺,全长24.5千米,1979年11月开工,1980年5月完成。界首市、临泉县、亳州市、阜南县、太和县、阜阳市6个县动员民工16.5万人。至此,茨淮新河全线贯通。
升级改造
1980年冬,安徽省农委决定,茨淮新河土方工程不再动员民工,改为机械施工。由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于1988年成立土方机械化施工公司,先后组建四个机械施工队常年施工。至1989年夏,共完成新河拓宽水上土方(23.5米高程以上)1184.78万立方米。插花闸上新河两岸拓宽的水下土方(23.5米至计划河底高程),采用挖泥船疏浚,由安徽省交通厅机械工程公司承包。新河进口及拆坝土方27.5万立方米,由安徽省水利厅疏浚处完成。交通厅机械工程公司先后投入挖泥机船4艘次,于1987年7月开工,1990年10月竣工。
2000年4月,茨淮新河灌区被列入国家大型灌区,重新规划灌溉面积近期13.4万公顷,远期21.23万公顷。茨淮新河灌区受益范围涉及阜阳市、亳州市、淮南市、蚌埠市等4市的7个县(区)。灌区已建灌溉站458座,排灌站73座,总装机818台3.6万千瓦;建引水涵闸164座,干渠87条总长384千米,有效灌溉面积9.07万公顷。茨河直接引入新河不再受颍河顶托,西淝河汇入茨淮新河后,其下游洼地1.33万公顷耕地内涝灾害减轻。
茨淮新河灌区地域跨度大分布范围广、沿线建设了量测水监测、自动化监控及视频等站点,并接入了安徽省水利厅以及茨河铺、插花、阚疃镇、上桥等枢纽的水雨情及工情的数据。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系统创新性地建设了灌区一体化综合管控体系架构,构建了灌区核心基础平台、开放、标准化的接入四大枢纽、沿线各泵站、量测水设备、视频等各类自动化资源,并集成省厅相关的水雨情数据等信息资源,实现了全线闸门、泵站及量测水自动化资源的多专业监测监控,构建了茨淮新河智慧水利感知测控层以及运行调度管理数据中心。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茨淮新河地处淮北平原中南部,横亘安徽境内淮河左岸颍河、涡河之间。涉及阜阳市颍东区、颍泉区,亳州市利辛县、蒙城县,蚌埠市怀远县和淮南市潘集区、凤台县等。全长134.2千米,流域面积696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茨淮新河地处淮北平原中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平坦,比降约为0.12‰。
气候
茨淮新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5.3摄氏度,无霜期215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53.5毫米,年际变幅大,丰、枯年降水量极值之比为3.6:1。年内降雨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的主汛期,其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一般情况下,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该流域的“梅雨期”,降雨约占全年23.5%。“梅雨期”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该流域的旱涝程度。
主要支流
茨淮新河涉及的支流有老茨河中段、连庄沟、中十八里河、茨河、西淝河、芡河、利阚新河、东柳沟、界沟、港河、背沟等。
茨河
茨河又称黑茨河,古称细水,发源于河南省太康,于安徽省阜阳市茨河铺从左注入颍河。1980年茨淮新河通水后,在茨河铺分洪闸下调尾入茨淮新河,成为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茨河自源头起,流经河南省太康、淮阳区、鹿邑、郸城县,在张胖店进入安徽太和县境,东南流,经清浅镇、李兴镇、倪邱镇、原墙镇,过原墙闸后基本南流,经关集右纳谷河(在太和县),然后入阜阳市境,至茨河铺注入茨淮新河。全长185千米,其中河南境内长100千米,称黑河市;安徽境内长85千米,称茨河。茨河流域处于淮北平原西北部,黄河泛滥淤积带分布在河道两岸,宽2~5千米,泛滥堆积物由棕红色黏土及灰黄色粉砂、亚砂土构成,由河谷向河间地区缓缓伸展,坡度很小,最后变薄消失。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19.5毫米。一年内降水时间大部分集中在6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1.3%。据资料统计,年最大降水量1491.5毫米(1956年),最小降水量430.7毫米(1966年)。
芡河
芡河淮河左岸支流,又称沙水。据《重修安徽通志》载:“沙水,怀远县西南十里,自颍州府蒙城县流入,经荆山之麓南入淮。俗称沙河,亦曰芡河,又名黄河。”在安徽省境内涡河以南、茨淮新河以北地区。原发源于涡阳县杉木桥,全长150余千米。1953年根据治淮工程统一规划,在涡阳、蒙城县境内,经石雁、白蒿、北凤、孙沟湾等沟截芡入涡,共截流域面积410平方千米。20世纪70年代开挖茨淮新河,在怀远县上桥切断芡河入淮口,从此芡河不直接入淮。
颍河
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颍河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县、平顶山市、叶县、漯河市、周口市、项城市、沈丘县等县市,至界首市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县、阜阳市,于颍上县沫河口镇入淮河。全长619千米,流域地处平原地区,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大,河流水量主要由雨水补给。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现今在颍河干流建有马弯、周口、沈丘、阜阳和颍上5个梯级水利枢纽,其中阜阳配建船闸,水利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西淝河
西淝河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马厂集,称清水河,在王河口入安徽省境之后称西淝河。1951年治淮时将王河口堵塞,大清河来水经油河、洺河被引入涡河。现西淝河自亳州市淝河镇东南流,至凤台县山口村入淮,全长163千米,流域面积3853平方千米。主要支流右岸有济河,集水面积726平方千米;苏沟,集水面积269平方千米;左岸有港河,集水面积208平方千米。1976年在利辛县阚疃集处被截断,阚疃集以上称西淝河上段,直接向茨淮新河排水,改属茨淮新河水系。
生物多样性
茨淮新河林场段堤岸迎水面护堤地栽植防护林大官杨5行,坡面为紫穗槐,堤顶为泡桐,背水面坡面为刺槐,护堤地为3行大官杨。在怀远县境内的堤长为50km,两岸堆土面积约1.6万亩,栽植刺槐、杨属防护林7000亩,石榴3000亩,胡桑(Morusalba)、条类6000亩。
自然灾害
茨淮新河流域汛期降雨集中,颍河、茨河、西淝河、芡河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流域汇水不能外排,常发生洪涝灾害。同时由于降雨不均,也常发生旱灾。1963年大水,豫皖两省夏秋两季受灾25.6万公顷。1965年降雨不到5年一遇,由于排水受颍河高水位顶托,两省农田受灾9.2万公顷。1978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年降雨仅419.7毫米,农作物长期大面积缺水,稻田大面积龟裂,禾苗干枯死亡,人畜饮水困难。2001年,淮北市地区出现春、夏连旱,茨淮新河上桥闸上水位降至历史最低水位15.70米,部分河段和上桥船闸上游航道干涸,停航50多天。2003年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仅怀远县芡河流域就有308个自然村9.9万人被洪水围困,受灾农田2.8万公顷。
工程结构
茨淮新河用以截走茨河、西淝河并分泄颍河洪水,解决颍河中下游和西淝河流域的洪涝,减轻淮河干流洪水负担。工程包括茨河铺、插花、阚町和上桥4座控制枢纽及节制闸、船闸。其中上桥、阚町建有大型抽水站,铁路桥1座和公路桥、生产桥8座,涵闸104座,电力排灌站244座。全部工程完成后,可分泄颍河洪水2000m/s,提高豫、皖两省1500万亩农田的除涝能力,发展灌溉面积198万亩,通航300吨级轮驳。
枢纽工程
茨河铺枢纽
茨河铺枢纽是控制茨淮新河进口的建筑物,位于阜阳市境内,距离上游颍河1.43千米。枢纽包括分洪闸、北岸护砌、船闸及输变电、附属设施等工程。分洪闸闸址位于茨河入颍河口的右侧。北岸护砌工程从闸上游防冲槽末端起护砌至马庄抽水站西侧止。船闸按五级航道设计,2003年12月,淮河水利委员会批准茨河铺节制闸进行除险加固,加固改造主要内容有:重建启闭台工作桥、公路桥、护坡、检修门库、检修门轨道支架梁柱;增做启闭机房、更换钢闸门、检修闸门、启闭机及辅助机械;更新电气设备等。茨河自左岸于茨河铺枢纽下游833米处汇入。
插花枢纽
插花枢纽是茨淮新河的第二级枢纽,位于阜阳市插花镇东北方,距离茨河铺闸23.3千米,由节制闸、船闸组成。节制闸设计规模为17孔,单孔净宽10米,底板高程20.85米。船闸位于节制闸右侧,按五级航道设计,闸室净宽12米,长130米,可通航300吨级驳船。西淝河自左岸于插花闸下游19千米处汇入。
阚疃枢纽
阚疃枢纽是茨淮新河的第三级枢纽,位于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集,距离插花闸27.8千米。由节制闸、船闸、抽水站等9项工程组成。阚疃节制闸于1973年冬动工兴建,1978年建成。2003年11月25日,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关于亳州市茨淮新河阐疃节制闸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批准阚疃镇节制闸加固工程。主要内容有:拆除重建公路桥、排架柱、工作桥、控制楼,更新闸门、启闭机,新建启闭机房,防碳化处理,更新改造电器设备。
上桥枢纽
上桥枢纽是茨淮新河的第四级枢纽工程,是最大的控制枢纽,具有抽引淮河水、控制茨淮新河水位的作用,属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怀远县城西南,距离阚疃闸76.56千米。枢纽以节制闸为主体,由船闸、抽水站等10项工程组成。上桥节制闸于1972年2月动工兴建,1975年建成。2003年11月23日,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关于茨淮新河上桥节制闸、濛洼蓄洪区曹台孜退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批准上桥节制闸加固工程。2004年10月20日,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关于上桥泵站扩建及更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批准对3台机组的水泵、电机、有关金属结构及厂房等进行技术改造。上桥船闸布置在节制闸右岸,按五级航道设计,可通行300吨级驳船。1999年9月2日,安徽省水利厅《关于上桥船闸更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批准,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是上桥船闸更换下游两扇人字门、上下游输水门、人字门推杆启闭机改为液压启闭机等改造项目。上桥枢纽距离入淮河口5144米,茨淮新河在上桥枢纽下游左纳芡河后进入淮河。
河道价值
防洪排涝
茨淮新河工程于1971年11月20日正式开工,1980年5月全线(插花以上为小断面)通水。通水后,茨淮新河发挥了局部分洪和扩大除涝的作用。同时,于1976年西淝河截入后,开始发挥排涝作用,灌溉面积逐年发展。
茨淮新河设计分泄颍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使颍河阜阳以下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新河在分流淮河中游部分干流洪水的同时,为豫、皖两省1500万亩耕地提供了洪水出路,并可用来发展灌溉198万亩,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航运
茨淮新河航道茨淮新河是淮河流域的一条人工河,全长135公里,是防洪、排涝、灌溉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为国家五级航道。茨淮新河可截引茨河、西淝河洪水,分泄颍河洪水,减轻淮河负担,扩大西淝河出路。茨淮新河航道底宽125~250米,枯水期水深1.5米,航道水位平衡,可常年通航300吨级客货轮和1000吨级拖队。航道底部平整,无浅滩,航道设施齐全。茨淮新河流经潘集区区境内约9公里,是淮南市北部通向上海市、江苏省等地的又一条重要运输通道。
茨淮新河两条主干近60华里航岸线上,先后扩建三处水路港口,陆水两路相接,水陆两路相通。为增强水路机械动力运输流量,由原木船26只计480吨位发展到130多只计1.1万多吨位。这三处港口为城乡工农产品调进输出,年吞吐量近2亿市斤。
农业
茨淮新河流域是全国重要粮棉产区,耕地面积23.36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1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棉花产量较大。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8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12%。流域上、下游耕地利用差异很大,下游的怀远、凤台县、潘集区以水稻为主,水田占耕地的88%,旱地仅占12%;而上游的利辛县、蒙城县、颍东、颍泉区以种植旱作物为主,旱地占82%,水田占18%。
考古发现
1972年怀远县在茨淮新河工程中发现的两具古菱齿象个体,有颅骨、下颌骨、头骨、寰椎、胸椎、荐椎、肩胛骨、腿骨、骨盆等,是现在省博物馆陈列的标本,但出土骨骼只占10%左右,其他部位骨骼完全根据推测复原。
1973年12月,茨淮新河利辛工地发现一座东汉砖室墓,墓内出土1枚罕见的东汉“蔡氏”铭升仙图画像镜。
1976年,凤台县茨淮新河工地距地表8米处出土淮河古象门齿化石,长约3.2米,齿根部直径约34厘米。重约200公斤。外表呈灰色,断面骨质白间黑。经鉴定为淮河古象门齿。淮河古象是更新世晚期动物,距今约20万年。石化程度较高,保存完好,形态巨大,在中国尚属少见。现藏于蚌埠市博物馆。
茨淮新河纪念馆
为纪念开挖茨淮新河,2019年,蒙城县政协会同蒙城县立仓镇,在该镇薛庙村建起了一座临时性的茨淮新河纪念馆,供人们参观、怀念,弘扬茨淮新河精神。
2021年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亳州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分别把规划、建设茨淮新河纪念馆的提案列为重点办理提案,亳州市政府已经着手推动茨淮新河纪念馆的规划建设工作。茨淮新河纪念馆拟选址在流经蒙城县县城的茨淮新河岸边,旨在收集与茨淮新河建设有关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实物资料,文件、简报、总结、笔记、日记、讲话稿、回忆录、口述史等文字资料,照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
2021年4月27日,亳州市成立征集茨淮新河纪念馆文献实物工作领导小组,亳州市政府召开全市茨淮新河纪念馆建设动员部署会,印发实施《亳州市征集茨淮新河纪念馆文献实物工作方案》;同年5月27日至28日,亳州市征集茨淮新河纪念馆文献实物工作领导小组对三县一区文献实物征集工作进行第一次督查调度。
参考资料
见证百万“拱河龙”平地挖河的壮举.中安在线.2024-08-16
蒙城政协召开茨淮新河纪念馆建设工作推进会.政协蒙城县委员会.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