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紫薇,拉丁文名:Lagerstroemia guilinensis S. Lee et L. Lau.千屈菜科紫薇属灌木,高约2米;枝褐色,有纵条纹,小枝圆柱形,光滑无毛。叶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近圆形至阔楔形,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扁平,在下面略凸起,近边缘处分叉而互相连接;叶柄短,顶端渐尖,内面通常无毛,但尖端具粉末状细毛,萼裂间有6条粗大的附属体,长达3毫米,开花时呈角状弯曲;花瓣白色,近圆形,边缘微皱褶,果近球形或矩圆形,花期5-6月,果期9月。

图片取自中国植物图库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2米;枝褐色,有纵条纹,小枝圆柱形,光滑无毛。叶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5-7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近圆形至阔楔形,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扁平,在下面略凸起,侧脉5-6对,近边缘处分叉而互相连接;叶柄短,长约2毫米。花组成顶生狭复总状花序,长5-8厘米,宽2-3厘米,苞片及小苞片叶状,初具粉末状的毛;无梗或具短梗;花萼狭钟形,长l-l.2厘米,基部下延,渐狭成柄状,有6条成狭翅状的棱,上部6裂,裂片长三角形,长约2毫米,直径5-6毫米,爪长6毫米;雄蕊约36,其中6枚长约12毫米,其余长9-10毫米;子房球形,无毛,直径约1.5毫米,4室,花柱长12毫米。蒴果近球形或矩圆形,长约7毫米。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长习性

桂林紫薇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较强。耐干旱和寒冷。对土壤要求不严,但种植在肥沃、深厚、疏松呈微酸性、酸性的土壤中生长健壮,花期长;怕涝,忌种在地下水位高的低湿地方;喜光,生长和开花都需充足的阳光,亦略耐荫;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旺盛。野生桂林紫薇主生石山上灌木丛中。

生石山上灌丛中。

地理分布

桂林市紫薇,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地区,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湖北、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吉林省均有生长或栽培。产广西桂林;

分类学

桂林紫薇,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桃金娘目千屈菜科紫薇属;桂林紫薇,

属下种类

桂林紫薇(新种)图版24:3-7

Lagerstroemia guilinensis S. Lee et L. Lsu in Bull. Bot. Res. 2(1): 143. 1982.

本种的叶、花、果均较小;花萼有6条成狭翅状的棱,裂片直立,内面通常无毛,附属体比裂片长,角状;叶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5-7厘米;蒴果近球形或矩圆形,长约7毫米,容易与其他种区别。

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根据桂林紫薇树的生活习性可以知道,桂林紫薇树是一种非常喜欢阳光,种植在温和气候下的植物,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抗旱和抗寒能力,所以在中国很多的地方气候条件都非常是适合它的生存。

可用播种、插、压条、分株、嫁接等均可。桂林紫薇性强健,易于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栽种于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最好。性喜光,应栽种于背风向阳处或庭院的南墙根下,光照不足不仅植株花少或不开花,甚至会生长衰弱,枝细叶小。紫薇较耐寒,但幼苗期应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三年生以上的成株则不用保温。紫薇耐旱,怕涝,每年可于春季萌动前和秋季落叶后浇一次返青水和冻水,平时如不过于干旱,则不用浇水,雨季要做好排涝工作,防止水大烂根。可在每年冬季落叶后和春季萌动前施肥,如施用人粪尿或芝麻酱渣则更好,可使植株来年生长旺盛,花大色艳。

一般在秋季落叶后进行修剪,要将徒长枝、干枯枝、下垂枝、病虫枝、纤细枝和内生枝剪掉,幼树期还应及时将植株主干下部的侧生枝剪去,以使主干上部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形成良好的树冠。研究和统计发现,桂林紫薇树一般都比较喜欢中性到微碱性的土壤,所以种植的时候要格外的注意种植地的土壤问题。

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广泛,桂林紫薇是它的一个重要侵害对象。桂林紫薇白粉病在我国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都会发生,发病后常使紫薇叶片枯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

表现症状: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症,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发生规律:桂林紫薇白粉病是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度适合时越冬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气流进行传播和侵染。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①园艺防治:桂林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源。家庭盆栽的桂林紫薇如发现感染了白粉病,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放置在通风透光处。田间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②药剂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在枝干上喷洒波美3—4度石灰硫黄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

褐斑病

褐斑病也是园林植物上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在桂林紫薇生长季节常常发生。褐斑病严发生重时常常会导致植物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影响观赏和开花。

表现症状:桂林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种真菌,主要也是侵害叶片,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

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形,少许呈不规则形;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现黑色或暗黑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

发生规律:煤污病的病原菌是以菌丝体或子囊座的形式在病叶、病枝上越冬。

因为桂林紫薇长斑蚜和紫薇绒蚧排泄的黏液会为煤污病的病原菌提供营养,所以一般在这两种虫害发生后,煤污病都会大量发生。而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桂林紫薇绒及紫薇斑蚜的为害盛期,况且此时的高温、高湿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故春(越冬病菌引起)、秋(绒蚧和长斑蚜引起)季是桂林紫薇煤污病的盛发期。

防治方法:园艺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及时修剪病枝和多余枝条,以利于通风、透光,从而增强数势,减少发病。家庭盆栽紫薇用药前可先采取摘除病叶或用清水冲洗叶面霉层的方法,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药剂防治:做好对长斑蚜、绒蚧的防治(后面将专门介绍),是预防煤污病的关键因素。对上年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的石灰硫黄合剂,以消灭越冬病源。对生长期遭受煤污病侵害的植株,可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信液等进行防治,以及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紫薇绒蚧

紫薇绒蚧,又名石榴盆景紫薇绒蚧,属同翅目,绒蚧科。绒蚧在中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

华北、华中地区,已成为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

形态特征:雌成虫扁平,椭圆形,长约2—3毫米,暗紫红色,老熟时外包白色绒质蚧壳。雄成虫体长约0.3毫米,翅展约1毫米,紫红色。卵呈卵圆形,紫红色,长约0.25毫米。若虫椭圆形,紫红色,虫体周缘有刺突。雄蛹紫褐色,长卵圆形,外包以袋状绒质白色茧。

发生规律:该虫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一年发生2—4代;如北京地区一年发生2代,上海市一年发生3代,山东省一年能发生4代。绒蚧越冬虫态有受精卵雌虫、2龄若虫或卵等,各地不尽相同;通常是在枝干的裂缝内越冬。每年的6月上句至7月中旬以及8中下旬至9月份为若虫孵化盛期,但像上海、山东等一年发生3—4代的地区,在3月底4月初就能发现第一代若虫危害。绒蚧在温暖高湿环境下繁殖快,干热对它的发育不利。

为害特点:紫薇绒蚧主要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小枝叶片主脉基部和芽腋、嫩梢或枝干等部位刺吸汁液,常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而且其分泌的大量蜜露会诱发严重的煤污病,会导致叶片、小枝呈黑色,失去观赏价值。如虫口密度过大,枝叶会发黑,叶片早落,开花不正常,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园艺防治:结合冬季整形修剪,清除虫害危害严重、带有越冬虫态的枝条。

药剂防治:对发生严重地的区,除加强冬季修剪与养护外,可在早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石灰硫黄合剂,杀死越冬若虫。苗木生长季节,要抓住若虫孵化期用药,可选用喷洒40%速蚧克(即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氯吡硫磷)12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信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倍液等。

紫薇斑蚜

又名紫薇棘尾蚜,属同翅目蚜虫、斑蚜科。

主要是分布中国在北京、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台湾等地。当前寄主除紫薇外,还未见有其它报道。

形态:桂林紫薇长斑蚜雌成虫有几种虫态:

1、有翅孤雌蚜身体为黄色,斑纹黑色,体宽三角形,长2.1毫米,宽1.1毫米。腹部淡黄色,各节均有1对隆起的黑色中瘤,其中第二节的一对最大,且基部相连。体背有斑纹,触角顶端及鞭节黑色。

2、无翅孤雌蚜身体黄绿色,体长1.5毫米,体形浑圆形,布有黑点,腹眼桔黄色。

3、有翅胎生雌蚜与。

4、无翅胎生雌蚜相似,虫体稍长,其背面有黑褐色斑纹,腹部第二节有一个黑色横斑。

发生规律:桂林紫薇长斑蚜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区一年可发生10多代,并以卯在芽腋、芽缝及枝杈等处越冬。翌年春天当桂林紫薇萌发的新梢抽长时,开始出现无翅胎生蚜,至6月以后虫口不断上升,并随着气温的增高而不断产生有翅蚜,有翅蚜会迁飞扩散危害。

为害特点:该虫对桂林紫薇的危害年年都会发生,常常是嫩叶的背面布满害虫,危害后新梢扭曲,嫩叶卷缩,凹凸不平,影响花芽形成,并使花序缩短,甚至无花,同时还会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园艺防治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瘦弱枝以及过密枝,可以起到消灭部分越冬卵的作用。家庭盆栽的还要尽可能做到枝干光洁,注意清除枝丫处翅裂的皮层,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蚜卵。

药剂防治可以喷洒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掖,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以及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同时可以起到兼治紫薇绒蚧等害虫的功效。

黄刺蛾

黄刺蛾,又名洋辣子毒刺蛾、毛八角,属磷石蝇刺蛾科,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能危害多种园林树木和果树,是林带、行道树、庭园树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黄刺蛾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形态:成虫体长1.5厘米左右,头和胸部背面金黄色,腹部背面黄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后翅淡黄褐色;美国白灯蛾体长1.6—2.5厘米,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一个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腹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

发生规律:华北地区一年发生卜2代,长江下游一年发生2代。黄刺蛾是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上结茧越冬。

每年5、6月份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后,6月下旬可以观察到第一代幼虫。幼虫有七龄,常常会出现世代交叉的现象。危害盛期在7—9月。

为害特点:黄刺蛾主要是以美国白灯蛾啃食造成危害,初孵幼虫一般群集在叶片背面取食叶肉,使叶片成筛网状;大龄幼虫会爬行扩散危害,并直接蚕食叶片,严重时叶片被吃光,只剩下叶柄及叶脉。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冬季结合修剪,清除树枝上的越冬茧,从而消灭或减少虫源。

物理防治:家庭盆栽紫薇可以在落叶后,直接人工摘除越冬虫茧,可彻底消灭虫源;大田生产时,可以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化学防治最好能在幼虫扩散前用药,可喷洒80J/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g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

(注:在某些地区,紫薇上可能还会发现有绿刺蛾或茶树桑褐刺蛾等危害,不过它们都属于刺蛾类,除在形态上略有差异外,在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在防治黄刺蛾时兼治,这里不再赘述。)

宁波尾大蚕蛾

绿尾大蚕蛾,别名水青蛾、燕尾蛾、长尾月蛾,属鳞翅目天蚕蛾科;在我国华北、华中地区、华东以及西南等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能够危害多种果树和园林苗木。

形态:成虫体长35至40毫米,翅展122毫米左右;体表具深厚白色绒毛,翅粉绿色,前翅前缘经前胸紫褐色,翅中央有一眼状斑纹,后翅尾状突起,长40毫米。卵球形稍扁,长2毫米,灰褐色。美国白灯蛾可长达80毫米左右,黄绿色,体节有瘤状突起,以中、后胸4个及第8腹节背上1个特大,瘤突上有色、白色长毛,无毒。蛹体长45至50毫米,赤褐色,额区有1块浅色斑。茧长卯圆形,灰黄或灰褐色。

发生规律:各地发生有一定的差异,华北地区一年能发生2代;是通过在树枝上作茧化蛹越冬。越冬蛹在4月中旬至5月上甸羽化并产卵。卯期1015天。第1代幼虫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36至44天。老熟幼虫6月上甸开始化蛹,中旬达盛期。蛹历期15至20天。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初羽化产卵,美国白灯蛾7月上旬孵化,至9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蛹期6个月。

为害特点:以幼虫食叶危害,低龄幼虫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稍大后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散止血。主无名肿毒;丹毒;乳;咽喉肿痛;肝炎;癣;鹤膝风;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崩漏带下病

①《滇南本草》:治产后血崩不止,血隔症,血崩,带下淋漓,疥癞癣疮。

②《岭南采药录》:治小儿烂头胎毒。

附方

①治白痢紫薇叶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②治湿疹:紫薇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③治创伤出血:紫薇叶一两,野南瓜根一两,六月冻一两,胎发灰一钱半,研细末,外用。 (江西省《中草药学》)

药理学作用

德洒明碱有抗真菌作用,体外杀白色念珠菌之浓度为8μg/ml,对白喉杆菌也有作用(有效浓度为4μg/ml);如白喉患者同时有真菌感染,德洒明碱与其他抗菌素(如红霉素)合用,则抗菌作用可显着增强。叶、茎有某些抗菌作用,但未经证实。据报道,种子含某种麻醉成分。有人称树皮有兴奋、退热作用。

化学成分

桂林紫薇茎的化学成分。从桂林紫薇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9个化合物,包括 6个三,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lupeol),木栓烷酮 (friedelin),白桦脂醇 (betulin),阿江三萜醇酸 (arjunolic acid),胶三萜-5-烯-3β-醇(glut-5-乙二胺3β-ol ),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β-谷甾醇,胡萝卜苷,三十五 (pentatriacontane)。

在炎热的夏季百花凋谢的时候开放,复总状花序长艳丽、花期极长,有“紫薇开最久,烂漫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继故枝”的佳句。

观赏价值

桂林紫薇作为优秀的观花乔木,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用于公园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街区城市等,在实际应用中可栽植于建筑物前、院落内、池畔、河边、草坪旁及公园中小径两旁均很相宜。

也是做盆景的好材料。

作为小干行道和公路的绿化树种

行道树可以补充氧气,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的同时减少噪音,桂林紫薇树形优美,观赏价值高,同时又具有遮阳滞尘、吸收有害气体、减少噪音的功能,因此可广泛用于行道绿化,培养单干紫薇,丰富城市色彩。

作为庭院、公共绿地观赏树种

桂林紫薇可培育成灌木和小乔木。用于庭院和公共绿地种植。色彩丰富,花期时间长,丰富夏秋少花季节。既可单植,也可列植、丛植,与其它乔灌木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象。

作为单位、工矿区绿化树种

桂林紫薇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同时具有降尘的作用,开花时期花朵挥发出的油还具有消毒功能,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起到生态环保的作用。

抗污染力也很强,是一种适合大城市和工业区的绿化树种。

紫薇具有较强的抗污染的能力,能抗二氧化硫、化氢、氯气有毒气体,故又是工矿区、住宅区美化环境的理想花卉。

孤植于园林中,独树亦成景

孤立树在园林绿化中有供观赏和庇荫的双重作用。因此,在选树时一要选树势雄伟和奇特的,能单独成景,给人以华丽浓艳、绚烂缤纷的艺术感和暗香浮动、沁人心脾等美感的树种;二是要求树冠大、生长快、庇荫效果好的树种。而桂林紫薇属小乔木或大灌木树种,在园林应用中,若取孤植形式,可先成年桂林紫薇,或将桂林紫薇嫁接于高大的尾叶紫薇川黔紫薇树上,从而形成一树风多种花色,且树体高大的紫薇树树。此外,将二至三株花色相同的紫薇用组合的形式置于园林当中,也具有较佳的欣赏价值。

在各类公园及公共绿地中的应用

桂林紫薇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并且具有易栽、易管理的特点。在园林中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隋况和造景的需求,采用孤植、对植、群植、丛植和列植等方式进行科学而艺术地造景。如丛植或群植于山坡、平地或风景区内;配置于水滨、池畔,观赏效果极佳;配置于山石、立峰之旁;配置于常绿树丛之中。桂林紫薇叶色在春天和深秋变红变黄,因而在园林绿化中常将桂林紫薇配置于松树群之中,以解决园中色彩单调弊端;而在草坪中点缀数株桂林紫薇则给人以气氛柔和、色彩明快的感觉。

城市绿化

桂林很多道路都可见开得正艳的紫薇。在市区的城市绿化中,紫薇的株数已达十万,成为城市绿化中运用最多的被子植物门

桂林将几乎所有新建、改建的道路、街头绿地绿化中,都使用了紫薇作为绿化植物。从2006年开始,市园林局陆续在交通干道、公园、景区以及居民区周边引种了紫薇、木芙蓉碧桃黄槐决明、木槿、象牙花白玉兰紫玉兰、三角梅等开花植物。其中紫薇从最初的几千株,发展到十万株,已经大大超越同期引种的其他开花植物数量。

紫薇是一种桂林本土植物,桂林石山上生长的一种紫薇就被命名为“桂林紫薇”,是为数不多以“桂林”命名的植物。

紫薇开花时间长,可以大大提升城市花化、彩化效果。宋代诗人杨万里曾称赞紫薇“莫道花无百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形容的便是紫薇花花期很长。紫薇一般从六七月开始开放,花期最长可延续到10月,其他绿化中使用的被子植物门没有一种能与它相比。紫薇病虫害少、容易管护、维护的成本比较低等优势,也是它在城市绿化中受到青睐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