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erythromycin)是由微生物产生的、第一个用于临床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为军团菌属病、支原体肺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等的首选用药。此外,该药还用于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预防新生儿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眼部感染等。
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常见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痉挛等。偶见肝功能异常、黄疸,药物热、乏力,皮疹,心律失常等;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引起听力减退;过敏反应表现为眼睛疼痛,视力改变,持续性发红或刺激感等。对该药及药品中的任何成分过敏,以及对任何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且红霉素禁止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西沙必利、匹莫齐特合用。妊娠期妇女应慎用,哺乳期妇女应用该药时须停止授乳。肝功能损害患者尽可能避免应用。
该药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吸湿性。红霉素剂型主要为软糊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栓剂和眼膏剂等,除红霉素肠溶微丸胶囊和红霉素栓未纳入医保,其余为医保甲类。1952年,美国礼来(EliLilly)公司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红霉素,该公司和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Abbot)公司最先生产红霉素,并将其推向市场。中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红霉素。2020年12月17日,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消息称,红霉素与QT间期延长引发的事件有关。
医学用途
适应证
(1)CDE适应证:
上述感染中如军团菌病、支原体肺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等,红霉素为首选用药。
(2)其他适应证:
此外,红霉素在眼科方面,还可以用于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预防新生儿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眼部感染等。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儿童
制剂与规格
红霉素常用制剂主要包括红霉素软膏、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肠溶胶囊、红霉素眼膏等,具体如下:
药理机制
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包括产酶菌株)、各组链球菌和某些革兰阳性杆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奈瑟菌属、百日咳鲍特菌等也对该药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呈中度敏感。该药对除脆弱类杆菌和梭杆菌属以外的各种厌氧菌亦具有抗菌作用;对军团菌属、胎儿弯曲菌、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属和痢疾内变形虫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红霉素系抑菌药,但在高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也有杀菌作用。该药可透过细菌细胞膜,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呈可逆性结合,阻断转肽作用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药代动力学
口服红霉素不同盐类的生物利用度为30%~65%。口服200~250mg,达峰时间(tmax)为2~3小时,血药峰浓度(Cmax)一般低于1mg/L。红霉素口服吸收后除脑脊液和脑组织外,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尤以肝脏、胆汁和脾脏中的药物浓度为高,在肾、肺等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亦可高于同期血药浓度数倍,在胆汁中的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40倍以上。在皮下组织、痰及支气管分泌物中的药物浓度也较高,痰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仿;在胸水、腹水、脓液中的药物浓度可达到有效治疗水平。该药有一定量(约为血药浓度的33%)进入前列腺及精囊中;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内浓度仅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0%左右。该药可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也可从乳汁中分泌排出,胎儿血中的药物浓度为母体血药浓度的5%~20%,母乳中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以上。表观分布容积为0.9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90%。
该药主要在肝脏中代谢灭活,经胆汁排出,并进行肝肠循环。口服及静脉给药后,分别有2%~5%和10%~15%的药物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尿药浓度可达10~100mg/L。口服250mg后粪便中药物含量可达50~600μg/g。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后极少被清除,故透析后无需加量。消除半衰期(t1/2β)为1.4~2小时,无尿患者的t1/2β可延长至4.8~6小时。
风险与禁忌
禁忌证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注意事项
给药说明
风险提示
2020年12月17日,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消息称,红霉素与QT间期延长引发的事件有关,例如心脏骤停和心室纤颤。有QT间期延长或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史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不应使用红霉素。利伐沙班与红霉素之间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历史
红霉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第一个用于临床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952年由美国礼来(EliLilly)公司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981年,哈佛大学的化学家伍德沃德(Robert B.Woodward)的研究团队报道了第一个应用立体选择性不对称化学合成法合成的红霉素A。
早期对红霉索的结构修饰,主要是将红霉素制成各种酯类和盐类的前体药物,增加红霉素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如琥乙红霉素。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红霉素在胃中酸性环境下降解的失活机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产生了第二代红霉素类半合成抗生素,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氟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等。针对红霉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后,很快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进行结构改造得到第三代红霉素类半合成抗生素,如泰利霉素。
20世纪,人们对这类药物的非抗菌作用已进行了很多的研究。1991年即有研究人员通过临床研究证明,长期(10周)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每次200mg,每日3次)能降低特应性和非特应性哮喘患者气道的高反应性。
使用情况
1953年,美国礼来公司和Abbot公司最先生产红霉素,并将其推向市场。中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红霉素。
据统计,在世界25000吨抗生素的总产量中,红霉素占1000吨左右,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日本、波兰和罗马尼亚等,1985年红霉素的世界销售额为1984万美元,意大利是红霉素的主要出口国,美国1987年和1988年分别进口红霉素28.8吨和24吨,主要从意大利进口,意大利有多家公司生产红毒素,仅索托莫公司(Sottomo)1986年的产量就达500吨。美国礼来公司、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也生产红霉素。
美国药典22版收载了20多种红霉素制剂,至少有5种新半合成红霉素已经上市,美国阿博特公司的红霉素制剂销售额1988年以来一直名列世界前50种药物中,该公司1990年的红霉素销售额为421万美元。
2020年,中国红霉素原料药出口量2477吨,同比减少3.4%,出口额仅2.06亿美元,同比减少8.4%。从月度数据看,2019年在国际需求最旺盛的3-5月,中国红霉素原料药的出口数量和金额也只占全年的1/3,后半年月度出口更不断萎缩。
化学信息
专利
美国礼来公司申请了红霉素的化合物专利保护并于1953年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参考资料
红霉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4-05-17
红霉素.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4-05-08
数据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5-09
药物警戒快讯第1期(总第213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5-08
红霉素出口高光不再?.医药经济报.2024-05-08
Erythromycin .PubChem.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