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民宅博物馆坐落在黄山第一峰,潜口紫霞山麓,地当宁、赣、沪、杭进入黄山之要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博物馆”,馆内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群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日:“观皇宫去北京市,看民宅到潜口”。

基本简介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惟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纪的东方大港--泉州港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泉州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旅游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

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交文物,反映了十二至十四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显现了泉州市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我市进行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1991年,海交馆被省、市两级政府定为青少年德育基地。1995年8月又被省委、省政府颁定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一、初创时期(1959-1971)

1959年7月15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伊始,暂借小开元寺与市文管会合署办公,并以大雄宝殿为展览场所,后移至小开元寺两廊,作为临时馆舍。全馆仅有两名编制,只是个“挂牌博物馆”。这一时期的泉州海交馆条件十分简陋,甚至没有自己的固定陈列馆舍。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收集伊斯兰教石刻,编印海交史资料汇编,以及举办临时性的展览等。这些工作为泉州海交馆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海交馆,并题写馆名,他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重要性和宗教石刻的价值做出了高度评价。二、第一个发展时期(1972-1985)

“文化大革命”初期,泉州海交馆曾被迫停止办公。1972年恢复正常工作以后,便积极开展海交史迹的调查和文物征集。翌年,考古人员在后渚港发现一艘南宋沉船,并于1974年夏天正式发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终于迎来了泉州海交馆令人振奋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现与发掘为泉州海交馆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为了保护与陈列新出土的宋代海船,上级批准建设一座古船陈列馆。1979年10月1日,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结束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自建馆以来无固定陈列的历史。正是籍着这艘宋代古船的出土,泉州海交馆的学术研究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79年春,泉州海交馆主办了建馆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发起成立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1978年底创刊的《海交史研究》从第二期起改为研究会的会刊,同时也是泉州海交馆的馆刊。至此,泉州海交馆正式形成了“一馆、一会、一刊”的办馆模式。三、第二个发展时期(1986-2006)

1986年下半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始了新的飞跃。在馆长的带领下,全馆人员同心协力,在几经挫折中为建设一个新的泉州海交馆而努力拼搏。不仅成功地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市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点,而且,在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0年1月至1991年2月,完成了新海交馆一期工程的建设,从而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泉州海交馆新一轮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特色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建筑,采用古代海上帆船的造型———船高二层,船桅高七层,犹如一艘正要扬帆远航的巨船,奇特、新颖,别具特色。馆名系郭沫若的手笔。

在一楼西侧的泉州市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馆,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十国的陀罗尼古经幢、宋代石、元代铜钱、明清西班牙银币等珍贵文物。大量的实物、照片、模型、图片资料,反映了泉州海外交通发展演变过程。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在一楼的东侧。该馆陈列从宋至清代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瑰宝。多方保存完好的阿拉伯碑铭、基督教“刺桐十字架”石刻、印度教神毗湿奴湿婆、克里希浮雕等石刻,充分体现了中世纪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和发展。1992年2月联合国科教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参观了陈列馆,见到如此丰富的不同宗教互相融合的石刻,大为震惊和兴奋,认为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深感其昭示了世界人类和平共存的意义。

二楼东侧的泉州市外销瓷陈列馆,陈列了多种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外销瓷器,展示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代泉州陶瓷工业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盛况。二楼西侧的中国古代船模陈列馆,陈列有我国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筏和独木舟,以及60多艘历代航行于内河和海洋的古船。其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船和郑和下西洋的战船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船模陈列馆的左边为中国民俗文化陈列馆。馆内的展品记录了不同时代泉州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我们可以领略他们的文明和智慧。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馆的东侧,将建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4层高的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这座陈列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史学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设计,以阿拉伯建筑形式为基调,突出表现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将主要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泉州市与东南亚、中南半岛、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国家的友好交往史,展示数百方馆藏的伊斯兰珍贵石刻和其他文物等。

馆舍介绍

馆藏“宋代海船复原模型”该馆分有新旧两个馆区。旧馆在开元寺内东侧,是古船陈列馆。1991年2月建成的新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东湖之畔,新馆主楼宛如一艘远航归来停靠港湾的双桅帆船,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该馆辟有“泉州古船陈列馆”、“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中国舟船世界”、“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固定陈列及1个预约开放展览——“庄亨岱藏品馆”。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除了一艘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泉州市海交馆的东展厅是"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陈列着数百方在泉州发现的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的石刻,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价值之高、造型之奇,在国内堪称一绝,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艺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在泉州港的繁盛时期,各国商人云集,各种宗教文化荟聚,堪称世界宗教史上的奇观。

从陈列的地方教寺建筑石刻可以看出,元代阿拉伯穆斯林在泉州的确曾建造过清真寺。大量的墓葬建筑石刻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刻有死者的姓名、卒时、原籍地名和《古兰经》 、 《圣训》词名,使我们了解到,这些阿拉伯侨民多数来自波斯也门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他们在这里经商、建教堂、立蕃坊、设蕃学,有的还当上了中国政府的官员,甚至有不少穆斯林侨民与当地汉族通婚,建立家庭,繁衍后代。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语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混刻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同一碑中。书法艺术种类繁多,有古老的库法体、三一体(大楷)、小楷、波斯体以及方体等等,或阴刻,或浮雕,姿态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部分陈列着数十方古基督教石刻,包括墓碑、墓盖石和石构件等,是元代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入泉州市聂斯脱里派(即景教)和圣方济各派(即意大利天主教修会)的遗物。它们均雕有尾端放大的希腊式十字架,而且极富图案装饰,有天使、带翅膀天端漩涡状云彩、海水、火焰、莲花、西番莲、华盖、束蔑视座、变形莲花等十多种。这些揉合着中外多种艺术特征的石刻,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即使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也难得一见,难怪欧洲学者早就将它称之为"刺桐十字架",成为基督教传播史一个著名的专门称呼。

第三部分的印度教石刻则更加精湛美妙,趣味盎然。迎面而立的两根十六角哥林多式石柱,雕刻着一幅幅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陈列在这里的100余方印度教寺石刻的构件,主要是石柱、兽面柱头、人面狮身柱础、门楣、门框等,也都雕刻着印度教的神话传说。

从这些雕刻精美的石刻,我们不仅领略了来自古印度、古希腊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而且能够看到许多中国传统的图案装饰,如双凤朝牡丹、狮子戏球、海棠花形图案和菊花图案等,中外艺术在这里结合得极为完美。

珍贵藏品

宋代海船 1974年出土,系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外贸易海船。伴随出土大量文物。

宗教石刻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吸引大量外国移民。泉州市出土的大量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刻。

外销陶瓷器 陶瓷器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藏品中德化县瓷器尤为珍贵。

古代航海 拥有大量古代航海用具,如明代四爪铁锚、宋代木爪石碇等。

馆际交流

2007年10月西班牙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馆长一行莅临该馆参观,并与该馆洽谈展览事宜。

2008年2月27日应韩国海上王张保皋纪念事业会的邀请,泉州代表团赴韩国参加“张保皋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特别展”。

2009年4月29日,应台南市文化观光处邀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赴台南市参加2009年“郑成功文化节”特别展

主要影响

"泉州市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通过大量的民俗器具,反映了泉州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它积淀了来自古越族、中原地区以及海外的各种文化因素,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整合,形成了泉州独特的、带有海洋气息的民俗文化。

这里陈列着农业生产所使用的龙骨水车、蒲桃、粟桶、粗桶、焙干篓等;渔业和运输业所使用的船上用具、修船工具、渔网、蓑衣、渔民服饰等;手工业所使用的纺纱、织布、榨糖、榨油和制陶工具;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陶瓷制品、竹木制品以及色彩纷呈、制作精致的结婚用品和陪嫁物。

这些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的民俗器具,曾经伴随着泉州市人民渡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它们凝聚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对美的感受。如生产工具就有许多巧妙的设计和独到的发明,用来焙制地方特产--桂圆干的竹篓就是其一,焙制之前必先研磨,说明泉州人当时已初步掌握了现代研磨机的应用原理。

传统的民居建筑,则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了自己强烈的个性。

泉州海交民俗文化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种民俗文化,随着明清时期泉州市人向台湾、东南亚以及琉球王国的大规模迁移,又传播到这些地方的华人社会,形成了范围广袤的泉州民俗文化圈,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馆内设有专职讲解人员,并实行全年性对外开放,节假日不闭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联合出版的学术刊物《海交史研究》发行国内外,并出版《泉州湾宋代古船发掘与研究》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泉州伊斯兰石刻》、《中华海洋文化的缩影》、《重返'光明之城'》等多部专著。

具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资源的泉州海交馆,于1991年被福建省泉州市两级有关部门分别命名为省市"德育教育基地";1995年8月,又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荣获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光荣称号;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2年被科技部、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gfjy.jiangxi.gov.cn.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