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
摩尼教(Manichaeism),又称明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一个世界性宗教。摩尼教曾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宗教之一,西到埃及,东至中国,都分布着摩尼教的教堂。但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GaiusAureliusValeriusDiocletianus,284-305年在位)开始,摩尼教受到迫害,最终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逐渐衰落。
240年,萨珊王朝沙卜尔一世继位,摩尼由印度回国觐见新王,并献上一本专为其撰写的书《沙卜拉干》,沙卜尔一世对摩尼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允许摩尼在波斯境内自由传教。巴赫拉姆一世(273年至276年在位)继承王位,在其统治的最后一年下令禁绝该教。除了纳尔西时代(293年至302年)对摩尼教徒较为宽容外,其余的萨珊君主几乎都没有给该教生机。摩尼教在波斯本土的传教事业陷入停滞,而北非和中亚等地的教团却逐渐发展起来。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献于武则天,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七月,李隆基曾下诏:“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摩尼教于公元763年传入回鹘,由于受到回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发展迅猛,很快成为国教。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纥汗国破,摩尼教被迫西迁。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摩尼教遭李炎敕禁,此后该教在中原地区转入民间。
摩尼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且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为异端,摩尼本人获极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转向罗马东部、印度北部扩张影响,从4世纪至6世纪广泛流行于中亚以及地中海一带,摩尼教的经典也由古叙利亚文先后译成拉丁文、希腊文、亚美尼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突厥文、粟特文、大夏文、回鹘文、阿拉伯语以及文言文。
历史沿革
创立教派
240年,萨珊王朝沙卜尔一世继位,摩尼由印度回国觐见新王,并献上一本专为其写作的书《沙卜拉干》,书中详细阐述了摩尼教的宇宙神学与教义。沙卜尔一世对摩尼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允许摩尼在波斯境内自由传教,并下令官府予以保护。摩尼于是开始在波斯各地布教,并派遣弟子阿达和阿布扎赫亚前往西方、阿莫和安息族王子阿塔巴努斯前往东方传教。沙卜尔一世死后,长子霍尔米兹德仅在位一年,便由同父异母的弟弟巴赫拉姆一世(273年~276年在位)继承王位。受琐罗亚斯德教大祭司卡迪尔的影响,巴赫拉姆一世憎恶摩尼教,在其统治的最后一年下令禁绝该教。摩尼被召回首都,投入监狱,折磨致死,头颅被割下悬挂于贝拉斐城门示众。摩尼教徒遭到屠杀,四散逃亡。随后即位的巴赫拉姆二世对卡迪尔更是言听计从,“异教徒”继续受到迫害。此后两个世纪,除了纳尔西时代(293年~302年)对摩尼教徒较为宽容外,其余的萨珊君主几乎都没有给该教以生机。波斯本土的传教事业停滞,而北非和中亚等地的教团却逐渐发展起来。
发展演变
最迟至6世纪后半期,粟特地区的摩尼教徒建立了新教派“电那勿”,听命于萨德·奥尔姆兹,脱离波斯总教会。随着波斯总教的没落,中亚教会逐渐变成当时最重要的摩尼教中心,在粟特中心城市(如撒马尔罕)以及周边邻国(如吐火罗斯坦)均有影响力。8世纪初,伊斯兰浪潮席卷中亚地区,电那勿派重新“归顺”总教,吐火罗慕阇则选择入华,躲避即将到来的宗教迫害。自阿莫东来发展的中亚教会是西域及中原摩尼教的真正源头。
古代中国
唐朝时期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入朝。这是摩尼教进入中国的第一条正式记载。在此之前,该教应该已经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了中原地区。拂多诞入见武后,为其讲说摩尼教义。武后为了论证革唐为周、女身为王的合理性,欣然接纳了该教。然而,待统治权重归李姓,摩尼教的命运也出现了转折。开元二十年,李隆基救令:“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以其西胡等既是乡法,当身自行,不须科罪者。”此后,摩尼教被限制,只能在胡人当中传播。
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牟羽可汗助唐平叛,在驻军洛阳市时遇到四位摩尼僧,让其随军返回漠北。之后,牟羽可汗皈依摩尼教,并立其为国教。摩尼教以回鹘为靠山,再次复兴了中原的传教事业。李豫大历三年(768年,“敕回纥汗国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大历六年“回纥请于荆、扬、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李纯元和二年(807年)“回鹘使者请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许之”。唐代中后期,摩尼寺遍布长安及江南几大重镇,宗教影响不可小。当时中原的汉族教徒已按照固定的程序举行宗教仪式,需唱颂波斯语以及文言文的赞美诗,拥有正规而丰富的宗教生活,汉人教徒的抄经活动也比较活跃,留下了珍贵的研究材料。可以说是中国摩尼教发展最为顺利的一个时期,也是摩尼教在漠北回纥汗国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
但是,这个时期对摩尼教的接纳并非天宝统治者的本愿,所以在李炎开成五年(840年)回鹘为黠夏斯所灭之后,朝廷开始逐步取缔该教。首先停罢江淮各寺,仅留长安、洛阳市和太原市三地寺院,然后正式抄没回鹘及摩尼寺庄钱物,收管僧众。至会昌三年(843年),唐朝大败回鹘军,遂对摩尼教进一步打击,焚毁摩尼书像,废摩尼寺,对教之男女选民或杀或逐。从此,摩尼教在中国不再拥有公开合法的身份。其中呼禄法师一支逃脱到泉州市,并将教法传入闽地,改号“明教”,不再出现摩尼之名,而包括原来残留在中原、东南各地的成分,最终亦发展成为秘密的民间宗教结社。
五代、宋、元
五代、宋、元的明教已是华化的产物,和会昌三年以前与伊朗本士具有一致性的摩尼教有很大差别。它时常与弥勒佛信仰、白莲教、食菜事魔组织等混合,或披挂佛教、道教的外衣,被政权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视为一致且具有反叛性质的团体,以至时人及后世学者均无法清晰辨别数者。基于称颂明尊、明王出世、白衣、烧香.夜聚等特征,宋代的方腊、元末的红巾军起义等都被认为与明教实有渊源。然而随着明朝初年对各类民间宗教的毁禁,摩尼教(明教)的声息戛然而止,其历史传统亦最终融合到了中国民间宗教和社会的血液之中。
漠北回鹘被灭以后,部分部落西迁龟兹、焉者和高昌国等地,866年前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866年~1250年),仍以摩尼教为国教。高昌教会成为该教自创教以来最为兴盛、持续时间最长的教会中心。
古欧洲
摩尼教的教义在中世纪的欧洲所谓的新摩尼教派中重新出现。保利西亚人(亚美尼亚,7世纪)、博戈米利派(保加利亚,10世纪)和卡塔里人或阿尔比教徒(法国南部,12世纪)等群体与摩尼教非常相似,可能受到摩尼教的影响。然而,他们与摩尼宗教的直接历史联系很难建立。
教义及主张
摩尼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且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其根本教义在文言文中被称为“二宗三际论”二宗即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善与恶的对立,三际指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明、暗系世界的两个本原,三际是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在初际和后际中,光明与黑暗都是截然相反的。光明王国充满爱、信、忠实、崇高(具足)、贤明、温顺(忍辱)、智慧、了解等一切美好的东西,由最高主神“光明之父”(汉译为大明尊或大明神)及诸尊神和众多眷属管理。黑暗王国集一切邪恶之大成,充斥着黑暗、暴力、愚痴、淫欲等,由恶界之王“大魔”(汉译为魔王、怨贪魔王)、诸魔及其众多的眷属或魔众管理。
创世说
初际之耒,黑暗王国入侵光明王国,大明尊召唤出生命母(善母),生命母召唤出初人(原人),初人用五种光明神力,即气、风、明、水、火五明子武装自己,投入战斗,并为了永远毁灭暗魔甘愿落败为饵,令暗魔吞噬自己的灵魂(五明子)。从此,光明与黑暗共生,光明众神与黑暗势力展开了长久的争夺光明分子的战斗。大明尊进行了第二次的召唤,召唤出“光明之友”(明友)、明友召唤出“建造之神”(汉译为大般),大般再召唤“活灵”(汉译为净风)。净风从黑暗中救出了初人,为了进一步拯救被暗魔吞噬的初人灵魂,净风,用魔王的皮骨制成天地,将获救的光明分子中纯洁的部分做成太阳和月亮,混有黑暗物质的部分做成星星,缔造了有形世界,还创造了火、水、风三个字宙“转轮”,以纯化被救的光明分子。这就是摩尼教的创世说。
大明尊又进行了第三次的召唤,召唤出“第三使”,第三使召唤出“光明女神”和“光耀柱”(银河)。每月的前半段由光耀柱将光明分子送到月亮,后半段由月亮送至太阳,而后升入大般所建造的“新光明王国”。第三使和光明女神又迫使暗魔射池出光明分子,在大地上形成五种植物。恶魔又吞食了植物,交合生出五种动物。因为植物含有光明分子,所以摩尼教徒茹素,又不允许从事农业生产。而黑暗魔王为了留住光明分子,又以雌、雄二魔为体,按照第三使和光明女神的形象,创造了第一对人类,将光明分子作为其灵魂禁锢在肉体之中,邪恶的品性也被一并潜藏。光明分子由于人类的繁衍将被永远囚禁,因此摩尼教反对生育,提倡禁欲。而人类只有从自身道德层面上战胜邪恶和精神阴暗的一面,将明暗、善恶分离,才能使体内的光明分子重新“蒸发”,经由众神送回光明王国。于是第三使召唤出“光明夷数”,告诉人类有关救赎的“灵知”。光明夷数赐予第一个人类亚当“灵知”后,又召唤出大诺斯,他是其后所有光明使者之父。光明使者一个个来到人间,包括释迦牟尼、琐罗亚斯德、基督耶稣等,而摩尼则是最后一位。
规制戒律
规制
摩尼教徒有选民和听者两类,相当于僧佀和一般信徒。教团组织分为五级,由上而下是:教师(汉译为慕阇、承法教道者)、教监(萨布塞、拂多诞、侍法者)、长老(默奚悉德、法堂主)、僧尼或选民(阿罗缓、一切纯善人)、听众(耨沙,一切净信听者)。
戒律
基本戒律有“三封(三印)”和“十诫”。三封是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在饮食和言语方面的戒制,即不吃酒肉,不说谎言;手封是对行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坏事;胸封是对思想及欲望的戒制,也称为阴部封,即要戒制淫欲。
十诫是: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或托言魔术,不二心或不疑念、不总惰、每日进行4次或7次祈祷。实行斋戒或忏悔,光明众神将会一直拯救灵魂,直至末日到来。光明夷数以“审判者”身份降临,奖善罚恶,不皈依者永堕黑暗,一般听者进入轮回,选民则会在光明之神的引领下升入光明王国。当夷数返回以后,世界将被大火焚烧千年,光明分子由净风带领重归光明王国,黑暗物质则被封禁在大般神制造的牢狱之中,与光明永隔。如此,中际(现世)的时空才得以结束。
传播分布
摩尼教在波斯被指为异端,摩尼本人获极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转向罗马东部、印度北部扩张影响,从4世纪至6世纪广泛流行于中亚以及地中海一带,摩尼教的经典也由古叙利亚文先后译成拉丁文、希腊文、亚美尼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突厥文、粟特文、大夏文、回鹘文、阿拉伯语以及文言文。
宗教典籍
摩尼亲自著作了多部文献,包括《沙卜拉干》《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律藏经》《秘密法藏经》《证明过去教经》《大力士经》《赞愿经》等。
影响评价
波斯摩尼教的教义融通了美索不达美亚地区的多种宗教,既产生了广泛的吸引力,却又不免被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以及佛教等斥为异端。进入中亚以后,它仍然借用佛教语言传播;到了中国,尤其是在丧失合法传教权之后,更与本土的佛教、道教进一步融合。与道教,通过《老子化胡经》相互利用;与佛教,则和密宗经文时有雷同。佛教对摩尼教的排斥态度尤为严厉,在唐时已经促使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年下令禁约摩尼教,到了宋元,更以其混同于白云菜、白莲教、金刚禅等,视作“外道”“左道”而不容于正统。加之摩尼教教义将“现在”视为光明使者引领人们与黑暗进行持久斗争的时间,较易与反社会组织宣传的末日论、救世主、正义的战争等意识相融,成为威胁政治统治的因素。中国摩尼教的有限传播,与其教派本身的特性,以及播送之地的宗教、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相关记载
明代《闽史》记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福唐为福清市在唐代时期的县名,三山、泉郡分别是今福建福州市、泉州市的别称,天宝会昌年间(841-846年)灭教,呼禄法师率僧众避难到福清,由此摩尼教传入福清,并以福清为基地向周边地区辐射传播。
《九姓回鹘可汗碑》记载了牟羽可汗改奉摩尼教及在回鹘境内宣扬摩尼教的事迹。因此,回鹘也大力支持内地摩尼教的发展,回鹘使者获准在长安、洛阳市、扬州、太原市等地兴建摩尼教寺院,摩尼教在中国丕风大阐。在“会昌灭佛”运动时期,摩尼教、景教、琐罗亚斯德教诸教受到波及牵累,由于摩尼教用佛教术语来传教,反佛情绪很容易蔓延到自身。景教是基督教东方亚述教会,至今活跃在叙利亚地区。祆教即拜火教,祆教在印度帕西人(Parsee)社区中仍有传承。会昌元年(841)至会昌三年(843),摩尼教寺院被关闭,摩尼僧被驱逐、殉教罹难,北方摩尼教迅速覆灭。
道教的《化胡经》视末摩尼为老子的化身,言末摩尼“说经诫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二宗门,教化天人,令知本际,上至明界,下及幽涂,所有众生,皆由此度”。所以赵恒(968-1022年)时编修《大宋天宫宝藏》时,才会将福州市地区流行的《明使摩尼经》收集入藏,亦可见摩尼教在福州的盛行程度。赵祯嘉祐(1056-1063年)年间,在福州闽县发生了一件奇事,据《福宁州志》(万历)记载:“嘉祐间,闽县前津门火,郡人望空中有人衣素衣,手持铁扇扑火,遂灭,遥告众曰‘我长溪上万林瞪也’。”
元朝进士陈高《竹西楼记》记载:“明教之始,相传以为自苏邻居国流入中土,瓯闽人多奉之。”
文物发现
发现典籍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摩尼教经》为中国迄今收藏的唯一一卷文言文摩尼教经典。该经行文与佛经相类,以教主与弟子答问的形式,阐发摩尼关于人类自身并存明暗二性的教义,对于研究摩尼教及其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世纪初德国中亚探险队在新疆吐鲁番市发现了大量的摩尼教文书和一些珍贵的摩尼教艺术品。文书主要以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和回鹘文书写,年代多集中于高昌回鹘时期。而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三件汉文摩尼教写经《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下部赞》,是研究中国摩尼教教义、礼仪、传播情况的主要材料。两者的对照分析,展现出摩尼教东传的整体历史。近年来,在福建霞浦发现了一批与明教有关的民间科仪文书,其中《摩尼光佛》《兴福祖庆诞科》《点灯七层科册》等篇与敦煌本《下部赞》系属同源,亦反映出中国宋元之后摩尼教因子在民间的潜移默运。而且,文言文写经中记载的教义和神话与东西方所传史料的基本说法相同,证明中国摩尼教仍是源起波斯该教的本身。
敦煌遗书中另两件摩尼教文献是《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前半部收藏在大英图书馆,编号为S.3969,后半部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P.3884。经过法国学者保罗·伯希和的比对,两个写卷可以缀合在一起,是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摩尼教法师拂多诞奉李隆基诏书而撰写的解释性文献,简要介绍了摩尼教的教义和仪轨,是我们认识摩尼教的基本文献。《下部赞》收藏在英国图书馆,编号为S.2659,它是中国摩尼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活动时用的赞美诗,卷首略残,计有七言诗1254句,以及少量的四言和五言诗等。
遗址发现
1913年,伯希和发表的《福建摩尼教遗迹》一文将《闽书》中记载的摩尼教寺院遗址——福建晋江“草庵”推入学术视野。1950年代,晋江草庵遗迹在学者不懈的寻找之下终于被发现,学术界围绕草庵遗迹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讨论。其中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1979年这里发现的“明教会”黑釉碗为北宋摩尼教有组织的结社活动提供了实物见证。
2007年10月,福州市台江区宁化街道浦西路上的“福寿宫”曾是“明教文佛祖殿”,庙里保存着一尊清代脱胎工艺制造的明教文佛像,以及清代绘制的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表示,所有这些实物都已证明这座庙宇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罕见的又一明教(摩尼教)重要遗址。图为“福寿宫”正殿中间写有“明教文佛祖殿”字样。
2013年,吐鲁番市胜金口石窟出土了一批精美绝伦的壁画残片、壁画和多文种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不少遗存带有鲜明的摩尼教特点,映射了当地文化的演变。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沟口的一处河湾地内,曾是古代僧侣修行的场所。
2016年,福建屏南县宣布寿山乡降龙村发现摩尼教信仰及遗存,当地敬奉“摩尼光佛灵相尊公”(三尊佛像),合称为“闽清县佛”(传自闽清),而外村人则称之为“暴目佛”或者“白目佛”,在临近的周宁县咸村镇上坂村亦有“大目佛”之称。
相关人物
摩尼
创教者摩尼(216~276)出生在波斯萨珊王朝(226~651)都城塞琉西亚-泰锡封城(今巴格达东南部)附近的村庄马迪努,母亲是前安息王朝(公元前247~226)的王族后裔。摩尼自小随父在犹太-基督浸洗派中生活,12岁接受天启后,勤奋阅读当时流行的各类宗教典籍,静思冥想,架构起囊括了犹太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独特宗教神学体系。24岁天启再临,摩尼正式脱离浸洗派,开始了他的创教历程。他最初前往波斯东部边境传教,然后再渡海到达印度,当地浓厚的佛教氛围再次给他带来灵感。
参考资料
摩尼教.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28
唐写本《摩尼教经》.光明网.2024-03-06
从美索不达米亚到中国福建:摩尼教在世界上最后的庇护地.澎湃新闻.2024-03-06
Manichaeism.britannica.2025-03-28
图:福州发现明教(摩尼教)遗址.中国新闻网.2025-03-28
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发现大批摩尼教遗存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