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三十日至永历十六年、康熙帝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郑成功攻打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件。
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郑成功接受建议率领水陆朝南京进军,但因战略失误先胜后败而被迫退回厦门市,清廷趁机攻金、厦两岛。郑氏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郑成功仍需为整个郑氏集团、整个残存的南明寻找新基地,开辟新局面。次年三月,前荷兰通事何斌因与荷兰人发生债务纠纷而逃到思明,献上描绘台湾状况的珍贵地图,劝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此时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趁清朝帝位更替和无心应战时,决心收台,抵达澎湖,突破鹿耳门,进入内海。将士们利用涨潮的机会,强行登陆,在海战中荷方惨败,郑军夺得台湾海峡。之后,郑军又与荷军进行了陆战,荷军失败。永历十六年、康熙帝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人正式签字投降,郑成功完成收复台湾的伟大功绩。
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中国固有领土,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台湾的战略地位从东亚海域国际商贸转运站转变为中国东南海疆的藩篱。同时郑成功还开启了台湾的汉人统治时代,奠定了台湾岛屿的汉人主体地位,为台湾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荷兰失去台湾后,通过台湾连接中国和日本的贸易计划无法实现,同时在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运营盈利较少且成本很高,最终在1668年撤离。
事件背景
历史背景
台湾省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的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包括本岛、临近属岛和澎湖列岛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荷兰在16世纪末试图在关键海上位置建立军事和贸易据点,以控制东南亚的香料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东方的生丝并以高价在欧洲出售,获得巨大利润。他们计划在中国沿海建立商业据点以掌握中国商品的来源。17世纪20年代,荷兰人再次来到中国,希望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但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因此对荷兰提议不感兴趣,只允许中国商人出海贸易,不允许外国人在东南沿海进行贸易。之后荷兰人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他们焚烧并抢劫戎克船和村庄。
明朝福建巡抚商周祚向荷兰人提议撤离澎湖并允许福建商人进行贸易,但该提议遭到荷兰人的拒绝,他们继续掠夺澎湖岛并开始筑城。天启四年(1624年),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他命令福建水师在澎湖北部登陆并开始筑城,随后福建水师增援部队在俞咨皋的领导下登陆澎湖岛,对荷兰施加压力。期间福建省商人李旦协助双方达成协议,荷兰人撤离澎湖群岛,而福建官府默认荷兰人占领台湾,并允许他们在台湾的大员建立贸易据点。
社会背景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被闯王李自成大军灭亡,不久清军入关消灭李自成。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1646年12月24日),明朝宗室朱由榔在肇庆市被拥立为皇帝,次年改为永历元年。为了开拓反清复明大的新局面,永历十一年、顺治帝十四年(1657年)七月,郑成功接受建议率领水陆朝南京进军。因战略失误,郑军先胜后败,被迫退回厦门市。清廷趁机攻金、厦两岛。郑成功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于是将目光投向台湾。在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之际,郑氏内部文臣、军事将领及下层兵士也有抵制。内部人心涣散,外部清廷虎视眈,郑成功从实际出发意图为郑氏集团和残存的南明寻找新的反清基地,虽然众将极力反对,但郑成功在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毅然决定进军台湾。
政治背景
郑成功活跃于新旧王朝变动和社会动荡状态的历史时期,郑成功作为明朝旧臣在清朝入关之后本着“反清复明”的信念,并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提升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他完成了对不同抗清武装的合并,确立了在郑氏集团的领导地位,并巩固了在金厦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统治。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最初是明末东南沿海的海盗,随后加入明朝军队,成为南明的重要军事人物。郑芝龙通过扩军而增强实力,变得在明朝南方有重要影响。顺治帝二年(1645年),郑芝龙在福建省支持朱聿鐭,成为南明政权的核心人物。次年清军进入福建,郑芝龙投降清朝,但其子郑成功却领导部队继续反抗清朝。郑成功继承其父郑芝龙的资产和做法,开洋通商,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海商集团的领袖。郑成功凭借海商资本和田产,实行以商养兵,以商养战,蓄养军队,以进行长期的抗清斗争。
国际背景
在17世纪,郑成功领导的郑氏海商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当时亚洲两大海上商业势力,存在竞争关系。随着时间推进到17世纪50年代后期,郑氏海商集团的商业势力扩展,与荷兰殖民者的矛盾加剧。荷兰方面对郑氏船只进行袭击,郑成功考虑如何在对抗荷兰殖民者时取得优势。一个有效的策略是针对荷兰在东亚的重要殖民转口贸易中心台湾。当时荷兰在台湾的转口贸易主要依赖中国海商提供货源。郑成功认为如果能控制和影响这些海商,使其服从自己的权威,就可以影响荷兰的经济。然而部分中国海商长期居住在台湾,为了控制这些人,郑成功需要在台湾展示和行使权力。
事件起因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前荷兰通事何斌因与荷兰人发生债务纠纷而逃到思明(今福建省厦门市),由于何斌拖欠台湾各方巨额的债务,而且对台湾的情况了如指掌,致使荷方非常担忧。何斌投奔郑成功后向其献上描绘台湾状况的珍贵地图,并劝说郑成功收复台湾。而郑成功由于此前和张煌言在长江之役中被清军击败,在之后的金厦保卫战中又损兵折将,致使其在大陆的处境严重恶化,西南的永历帝朱由榔也退入缅甸,寻找安全的抗清根据地迫在眉睫。
而郑成功与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之间的商业竞争十分激烈,又一向视当地大陆商人为自己子民,有着将其纳入麾下、控制台湾海峡贸易的强烈愿望,此时何斌为郑成功提供了收复台湾的第一手情报,郑成功认为“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的时机成熟。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顺治帝顺治帝死,清最高统治集团忙于帝位更替,无心与固守在金门、厦门一带的郑成功作战,郑成功决定趁此机会实施收复台湾的战役,并筹备粮饷,水军进行实战训练,定做船舰。
战前准备
郑成功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三月(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命令郭仪、蔡禄二镇率军协助张进驻守铜山;参军蔡协协助郑泰驻守金门;洪天佑、杨富等守南日、围头、湄州一带,接连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洪旭、黄廷等辅佐郑经守厦门以调度各岛;而郑成功自己亲率马信、周全斌、杨英等从厦门移师金门,并在金门料罗集中。同一天,郑成功将渡海作战的舰队分为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文武官亲军、右武卫、左武卫、提督、骁骑镇、左先锋、中冲、后冲镇等为第一梯队,共有战舰120艘,部队2.5万人;第二梯队由黄安等指挥,共有战舰20余艘,部众6000人。
后郑成功对台湾的水系、港道及荷军的兵力分布、炮台设置状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并确定可以避开荷军炮台的进军路线,派人进入台湾探察、测量,以及向台湾渔民和俘虏了解台湾的情况。郑成功出发之前举行了一场誓师仪式,出席此次仪式的人物包括原兵部尚书唐显悦、兵部侍郎王忠孝、浙江巡抚卢若腾、吏科给事中辜朝荐、右副都御史沈佺期等,还有明朝的朱术桂朱术桂、鲁王世子朱桓、泸溪王和巴东王,以及留在本土的文官武将。基本上,参加这次饯行宴会的人物覆盖了金厦地区所有的明朝主要人物。虽然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并不支持郑成功将主力军队开赴台湾,但公开反对的人只有兵部侍郎张煌言。
荷兰
荷兰人此时的兵力状况,安平古堡(即台湾城)驻扎兵力为1140余名,附近海面泊有两艘战舰及四艘平底船;普罗文查城堡(即赤嵌城)驻有荷军司令官猫难实叮所统的官兵500人;其他港口和城堡约有数百人守卫。就装备而言,荷军除了战舰船体较大之外,并不比郑军先进多少。一紧急备战,要求各地加强侦察和武装,并限制华人在普罗民遮城销售粮食。他还软禁了华人领袖以防止他们与敌人通谋,焚毁未收割的稻谷总计达8000袋,并造成华人伤亡。揆一在3月10日向巴达维亚的总督报告,请求援军。
1660年7月16日,巴达维亚总督派遣司令官范德兰率领12艘船只和1453人前往台湾。总督指示范德兰,如果敌人没有如预期般攻击,为补偿财务损失而必须攻击澳门。9月20日,范德兰的舰队中的11艘到达台湾。范德兰不认为郑成功会攻击台湾,坚持要攻击澳门,与台湾官员发生争执。因此,1660年10月22日,台湾评议会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厦门市与郑成功会面。11月下旬,使者带回郑成功的回信,信中表示友好并否认计划攻击台湾。但评议会认为郑成功的攻击仍是威胁。范德兰对此不满,1661年2月27日,他率领两艘船和随行的军官返回巴达维亚,其他船只被派往不同地点,只留下4艘船和少于600名没有军官领导的士兵。此时,台湾的总兵力为1500人。
事件经过
赤嵌城之战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第一梯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向东前进,次日早晨,郑军船队横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并在次日继续前进。4月25日,郑军在柑桔屿海面时遭遇暴风,返回澎湖。4月29日,郑成功决定利用鹿耳门航道的涨潮,从鹿耳门前往台江登陆。郑军在暴风雨中横渡海峡,并于29日拂晓到达鹿耳门港。同日中午,郑军的战舰通过鹿耳门航道。郑军分为两路:一路登陆线尾,另一路进入台江,在禾港登陆。5月1日,郑成功率领1.2万士兵包围赤嵌城,并切断了赤嵌城与台湾城的联系。荷兰殖民总督分兵三路向郑军进攻,其中一路在海上,两路在陆上。郑成功进行相应的部署,在禾寮港占领荷军粮仓,并派人征粮;部分军队控制鹿耳门海口,以接应第二梯队登陆;部分军队监视台江江面;北线尾登陆的郑军由陈泽率领,驻扎于鹿耳门。
在海上,荷军派出两艘战舰和两艘平底船攻击郑军。郑成功派出约60艘装有两门火炮的大型帆船迎战。在陈广和陈冲的指挥下,郑军以1000多人的伤亡,击沉荷军主舰,并焚毁另一艘船,其余两艘分别逃往不同方向。荷军力量受到重创,剩余的小船逃入台湾城。在陆上,荷军一路由贝德尔上尉率领到北线尾。郑军在北线尾的登陆点与荷军相遇。在陈泽的指挥下,郑军以4000人迎击荷军,并从主力部队中抽出800人从荷军后方进攻。荷军被击溃,贝德尔上尉及其部队全部战死。同一天,郑军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敌军将领的亲属,郑成功将其送回赤嵌城并派人前去劝降,表示不会加以杀害并允许他们带走财产。此时郑军以10000人包围赤嵌城,切断水源。郑成功得知城内建筑多为木质,命令士兵准备火攻。敌军在压力下投降。5月2日,郑军进驻赤嵌城,控制了该地区。
热兰遮战役
虽然此时台湾城内荷军仅有870人,赤嵌城又在郑军手上,台湾城已是一座孤城。但是,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数十尊,且炮火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台湾城周围的每条通道,荷军官兵此时也具有一定的战斗力。5月24日,郑成功调集28门大炮架设在平野上,炮口对准了台湾城。5月26日凌晨,郑军向台湾城进行了持续八个小时之久的炮击,炸塌了部分城墙,荷军亡4人,伤者数人。揆一凭借台湾坚固的城墙,下令荷军尽可能隐蔽,不许反击。当郑军炮击接近尾声,步骑兵向台湾城推进时,荷军炮兵突然轰击,郑军士兵猝不及防,伤亡甚重。郑成功遂令暂时停止攻城,把部队后撤至荷军炮火射程以外的地区。
当郑成功军队在澎湖停泊时,由于粮食告急,郑成功下令出航穿越台湾海峡的黑水沟。到达台湾后,粮食补给成为首要任务。登陆后的第二天,郑成功命令杨英分配粮食给各个镇,但这些粮食仅够半个月使用。在进攻安平古堡之前,郑成功命令清查粮食,但只找到足够支撑两个月的粮食。为解决粮食问题,郑成功开始推动农业殖民地计划,并开始建立政府组织。5月25日,郑成功攻打热兰遮城失败并损失惨重,他于5月29日处决了反对来台的吴豪,并在大员海湾东方的本岛赤地区设立“东都明京”,并设立一府两县,同时将台湾更名为“安平镇”。
同年6月,郑军开始在各地开垦土地,郑成功允许部下自选土地开垦,并要求在这些土地上建立城镇。他还制定了土地管理措施,如开垦前必须报告土地面积。郑成功命令荷兰军队的土地测量师为其工作,记录开垦情况。虽然郑军实施了开垦计划,但农作物无法在短时间内收成,粮食危机未能解决。到了农历七月,粮食运输受阻,郑成功不得不向民间征收粮食,只允许保留十分之一的粮食存储。到了农历八月,粮食短缺加剧,士兵每天只吃两餐,甚至以树木为食。粮食不足导致士兵营养不良,生病,甚至死亡。缺粮也导致士兵逃亡。直到20艘运粮船抵达台湾,郑军勉强度过粮食危机。郑成功在战役实施过程中推行屯垦政策,既部分地解决了粮食问题,也为其日后坐镇台湾打好了基础。
台江内海海战
1661年6月,从台湾海战中逃跑的马利亚号船驶抵巴达维亚,向东印度公司报告了荷军在赤嵌城战败和台湾城被围的消息,荷兰驻巴达维亚殖民当局为挽回败局,便派海军统领10艘战舰、725名士兵以及够吃八个月的米、牛肉和猪肉前去增援。于8月12日驶抵台湾海面。9月16日,获得援军的荷军主动出击,科克尔克号、安克文号、罗南号、泰伯德、科登霍夫号自南水道进入大员港,荷军从海、陆两路向郑军发起进攻。在海上,荷军企图迂回至郑军侧后,焚烧船只。而郑军则隐蔽在岸边,当敌舰闯入埋伏圈后,立即万炮齐发。经过一小时激战,郑军以亡150人、伤若干人的代价,击毁荷军战舰2艘,俘获小艇3艘,荷军损失1个艇长、1个尉官、1个护旗军曹和128名士兵。12月1日,郑成功令陈宣、陈冲用数十只内装硝磺等易燃物的小船乘风火烧荷军船只,黄安则督率一部从七鲲身(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南沿海一带)夹攻,击沉荷军战船3艘,击毙击伤荷军多人。
乌特利支圆堡战
郑成功集中陆军兵力并将海军部署在可以用舰炮轰击城堡的南面,随后建立3座新的炮台,一座位于乌特利支圆堡的南端,另外两座位于东端,同时再配备28门大炮。为防止荷军的炮火,郑成功命令在阵地上挖掘堑壕。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下令攻击乌特利支圆堡,在2个小时内郑军发射了2500发炮弹,将该堡南部打开一个缺口并在当天占领乌特利支堡。然后郑军利用乌特利支堡的高地优势,对台湾城发动猛烈的轰击。
荷兰投降
面对郑成功的全力攻击,揆一已无法抵抗。这时,郑成功派通事李仲进入城中劝荷军投降。由于已经被困了将近9个月,荷军已经弹尽粮绝,又有疾疫流行,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了,所以揆一只好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经过4天的多轮谈判交涉,双方达成协议。荷兰人用荷兰语写成18条,郑成功用中文写成16条。两种文本内容大致一样,唯一的不同是荷文本的第8条和第12条没有写进中文本。协议关键的内容是:“安平古堡及其城外的工事、火炮及其他武器、粮食、商品、货币及所有其他物品,凡属于全城的都要交给郑成功。属于私人的动产可以带走同时还可以带走荷兰人在返回巴达维亚共和国途中所必需的物品。”
郑成功与荷兰签的该协议是台湾史上第一个形式完整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国际条约。1662年2月1日,揆一代表荷兰殖民当局签字投降,并交出了所有堡、武器、物资,包括大炮150门,小4000支。其中,珠宝现金共值47.1万荷兰盾。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堡,揆一在海滩上将城堡的钥匙交给了郑成功的代表,此举意味着被荷兰侵略者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正式回归中国。
事件结果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郑军捕获了包括传教士安托纽思·亨布鲁克和其妻女在内的许多荷兰战俘。郑成功派亨布鲁克进城劝降,并威胁如果未劝降成功就将其处死,但亨布鲁克劝守军不要投降。郑成功起初并未处死亨布鲁克,但由于几个月之内战事不利,再加上荷兰援军抵达后郑成功的爱将与数千大军阵亡,郑成功因此迁怒于亨布鲁克,于是将其斩首并处死超过500名的赤崁战俘。侥幸活下来的女性则被当成奴隶,之后被卖给郑氏军人当作妻子或妾室,其中亨布鲁克的一位未成年女儿被郑成功纳为小妾。
郑成功收回台湾后整顿整治,训练士卒,继续肃清荷兰侵略者的残余势力。着重发展农业生产,招纳大陆沿海居民来台开垦。他还通令全岛,奖励农业,发展水利,派有经验的汉族农民到高山族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台湾逐渐成为明郑政权经营海上贸易的根据地,继续发挥台湾作为国际商贸转运站的功能。台湾成为明郑政权的抗清基地,也是中国南明东南海疆要地,台湾的战略性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积极招抚台湾少数民族首领,同时郑成功为应对严重的粮食短缺和士兵饥饿问题,他命令军队在可耕地进行农耕以提高粮食产量,又派人到各个村庄收集储备粮食,但期间他并没有对少数民族的财产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坚持购买原则,除此之外郑成功在分配军队进行农耕方面,明确指示不得侵占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的土地,展示了对台湾少数民族利益的尊重和保护。
事件影响
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击败外国殖民者的战役,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并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渡海登岛作战的成功范例。之后郑成功按照大陆的官制和体制设置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任命官员并整顿法纪,又对高山族同胞采取和睦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高山族的歧视,改善了汉族人民和高山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因而深得台湾人民的拥护。郑成功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同时剪除东亚海域其他势力,在和国际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找到了适合的发展模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洪流,成就了东南亚海域的霸业,同时也使中国在海洋时代到来初期深深参与其中,嵌入了大航海时代。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优待明朝宗室遗民的政策,鲁王世子朱桓、沪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益王朱镐等明朝宗室藩王先后入住台湾,其中南明鲁王监国朱以海在其政权溃败后于1652年移居金门。除了明朝的宗室子弟之外,明朝的官宦绅如王忠孝、卢若腾、沈佺期、辜朝荐、徐孚远、纪许国等人也来到台湾投靠郑成功,郑成功经常向这些人咨询国事和军政。
荷兰
根据战后的和约,荷兰人交出位于安平古堡内的471,500荷兰盾的商品和财产给郑成功,加上堡垒的枪炮弹药,损失总计达到120万荷兰盾。荷兰失去台湾后,通过台湾连接中国和日本的贸易计划无法实现,并且此事件损害了荷兰在东亚海域的形象,引发担忧使荷兰增加军事开支。为报复郑成功,荷兰开始在海上劫掠郑氏的船只,并摧毁了郑军在沙埕的港口,切断郑氏从浙江省获得丝绸的途径。荷兰后来与清军联合攻击,逼迫郑军离开中国大陆沿海并重新占领鸡笼。然而,在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下,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基隆市的运营几乎没有盈利,且成本很高,最终在1668年撤离。
揆一等人返回荷兰后,揆一失去其亲戚卡隆的保护,作为瑞典籍的他并未受到其他荷兰人的积极保护。揆一和台湾评议会的所有议员很快被逮捕和撤职,他们以丧失台湾和公司重要财产为由被判处死刑,财产被全部没收。总督已经批准执行,但东印度评议会不敢执行。1665年,经过三年的监禁,揆一被流放到班达群岛以西的艾一岛;还有说法称他被流放到该群岛最东边的哈挞岛。1674年,经过九年的流放,揆一的儿子和朋友向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上诉,瑞典政府也参与协调,并以25,000荷兰盾赎回揆一。威廉发出特赦令,揆一获释。释放的条件是揆一返回荷兰后不得再次出国,这一条件被认为是受到揆一的亲戚卡隆在1667年加入法国东印度公司担任长官的影响。1684年,揆一在阿姆斯特丹的Keizersgracht购买了一栋原本属于Hemony兄弟的房子作为住所,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去世,没有返回瑞典。
事件评价
中国明清史学者顾诚评价:“驱逐荷兰人的决定是过去三百多年来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对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台湾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清史专家郑天挺评价:“收复台湾驱逐外国侵略者,客观上维护了祖国统一,是郑成功英雄业绩的光辉表现。”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傅衣凌评价:“郑成功抗清和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的功绩比较起来,毕竟是第二位的。”
中国历史学者陈国强评价:“郑成功复台是为收复故土,这个动机完全符合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已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保卫祖国统一光荣史灿烂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纪念
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建立于1962年2月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日。馆址即为郑成功屯兵扎营和指挥水师操练的地方,至今存有水操台、寨门等遗址和大量名人题刻。纪念馆除序言厅外,共有7个陈列室,陈列室通过大量文物、文献、图表、绘画、雕塑、照片、模型等展品,系统地介绍了有郑成功的历史文物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馆藏有关资料、文献1万多册,是海内外最大的郑成功文物文献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
事件对比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中国的行政区划——台湾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6-11
郑成功纪念馆.www.gov.cn.2022-07-06
郑成功(1987).豆瓣电影.2023-05-31
民族英雄郑成功 豆瓣电影...2022-07-06
大英雄郑成功.豆瓣电影.2023-05-31
郑成功 (2004).豆瓣电影.2023-05-31
郑成功 (2014).豆瓣电影.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