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丝城镇
九丝城镇是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辖镇,九丝城镇位于县城以西64公里,东接大坝苗族乡,南接云南省,西连县曹营镇,北抵仙峰苗族乡,幅员面积约226.88平方公里,海拔580~1369米,以山地为主,属典型的西南盆地。九丝城镇现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92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辖有德胜、建武、簸峡、文印、秀5个集市,总人口8643户34613人,少数民族1143户,4003人,其中苗族人口3982人,其他少数民族21人,九丝城镇境内气候温和,生态良好,杉树、松树、孟宗竹、方竹等自然资源富集。
2020年,九丝城镇为贯彻落实好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关于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九丝城镇紧紧围绕“十个专项行动”内容,细化工作举措,制定工作目标,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股室及具体负责人,积极探索城乡基层治理的新经验、新方法,有力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全力构建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九丝城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主任,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主任,镇属各企事业单位、站所办室(中心)、各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九丝城镇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负责牵头统筹、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相关工作,同时,紧紧围绕“十个专项行动”内容,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工作有人抓,有抓手,抓得牢,抓得好。
2021年1月7日,兴文县九丝城镇圆满完成15个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委员会委员、书记和副书记。
历史沿革
九丝城镇历史悠久。唐朝为仪凤二年(677)设置的羁纳州(天宝改都宁郡,乾元元年复为纳州,今珙县上罗)都掌县地,隶剑南道泸州都督府。北宋纳州先属梓州路泸州,仍羁縻州,熙宁八年(1075)隶泸州清井监,政和四年(1114)隶梓州路长宁军,南宋隶潼川府路长宁军。
九丝之名最早见于南宋赵昀端平三年(1236)江安县安济庙(又称五龙庙、土主庙)碑文。时“九丝夷人寇”,江安县令张文省率民兵御之,祷于五龙庙,有功,理宗赐名安济庙(民国《江安县志》卷2《庙祀》)。元代为戎州山都6乡(昔乖、上罗、得居、落下、红崖、洛罗)之红崖乡地,由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诸蛮夷部宣慰司(后改叙州宣慰司,大德七年再改叙南等处蛮夷部宣抚司,夏明玉珍再改军民宣抚司)马湖路飞领,至明一直为人(都掌人)聚居地。
明洪武四年(1371)降戎州为戎县;六年,戎县改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叙州府,仍为山都6乡红崖乡地。万历元年(1573),明军剿灭僰人,攻占山都6乡,次年改戎县为兴文县,于今九丝城镇境内内官寨建武宁城(即后建武城,今龙泉村),命四川省总兵和兵备事1员(佥事不久裁)驻扎;以6乡地专设军政合一的建武守御千户所(直隶四川都司)和建武直隶安边厅(隶叙州府),于叙南、泸州二卫遴选指挥掌印,并移泸州卫中、前两所驻此,在叙州府“添设安边同知一员专驻新筑所城管理兵饷,收放税粮,清理词讼,安抚民夷”,又设学正、千户、吏目各一,驻兵共17600人,次年减至5000人。明对山都6乡重新划分、命名,即武宁乡(今九丝城镇建武一带)、都定乡(清光绪年间改凤乡,1942年改石碑乡,今属珙县)、文印乡(今九丝城镇境内)、居杭乡(今仙峰苗族乡和九丝城镇一部分)、平蛮乡(今毓秀苗族乡和九丝城镇一部分)、落罗乡(今珙县上罗、落亥、老堡寨一带),邻县长宁界内飞地箐林堡属武宁乡。万历二十四年(1596),因蒙古族火落赤部落入寇松潘县,镇守总兵西迁松潘,改设游击镇建武。
明末清初,建武守御千户所和建武直隶安边厅先后为张献忠大西政权和南明控制区,清顺治十六年(1659)入清版图,沿明旧制。康熙六年(1667),裁守御所及同知、学正、吏目,“止名建武”,以叙州府通判兼治,存游击、守备以资弹压(属永宁镇守总兵)。乾隆元年(1736),并建武营地于兴文县,移横江巡检于建武,理民词讼。乾隆二十七年(1762),裁巡检。四十三年(1778)又裁游击、守备,改设都司,以潼绵营都司驻此,属永宁营参将。宣统元年(1909),为“安边治匪”,兴文县治所移驻建武城。
民国元年(1912)兴文县治所迁回兴文(今僰王山镇)。24年(1935),实行联保制,今九丝城镇境内改置建武(原武宁乡市)、双河市(原文印乡)、簸峡(原居杭乡之部分)3个联保,建武为第三区(26年改为第二区)公署驻地,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兴文县直至解放。29年(1940),改联保为乡镇,分别改为建武乡县、双河彝族乡和簸峡乡。
新中国成立后,隶宜宾专区兴文县。
1950年,兴文县设3个区公所,建武乡、双河乡属第二区,建武为第二区治所,簸峡乡属第三区(驻仙峰)。
1951年,由簸峡乡第8、9村,双河乡第7村,毓秀乡大墩子村和官田坝村合并成立德胜乡。
1952年,簸峡乡第3、4村划归仙峰苗族乡。
1953年,毓秀乡划出第4、5村,建武乡划出第7村,德胜乡划出第7村,成立共和乡;第三区仙峰乡划出第7、8村(界牌、大落),第二区簸峡乡划出3个村(流水、坪山区、柏杨),成立坪山乡。
1956年,德胜乡全乡并入簸峡乡,撤坪山乡,其流水、坪山、柏杨3村归还簸峡乡,界牌、大落濠2村归还仙峰乡;并毓秀乡、共和乡为毓秀乡;建武划入共和乡的1村。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境内建武、双河市、簸峡分别建为建武公社、双河公社和簸峡公社。
1962年,从簸峡乡析出原德胜乡地域成立德胜公社。
1981年,双河公社更名文印公社。
1984年,改公社为乡,时属建武区。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建武、德胜、簸峡3乡合并建立九丝城镇,治乡界沟(德胜)。
1996年,宜宾地区改为宜宾市,隶属不变。
2006年7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在原九丝城镇基础上划入文印乡。
地理环境
九丝城镇位于东经104°53′30″---105°04′35″,北纬28°05′43″---28°11′43″,距县城以西64公里,九丝城镇以山地为主,幅员面积约226.88平方公里,东接大坝苗族乡,南界云南省,西连珙县曹营镇,北抵仙峰苗族乡,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92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613人(其中少数民族3616人)。
九丝城镇境内气候温和、生态良好,常年日照1012小时,年均降水1840.3毫米,无霜期为210天,产杉木、松属、孟宗竹等,自然资源富集;辖有德胜、建武、簸峡、文印、毓秀5个集市,德胜场镇为镇政府所在地,是九丝城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武场镇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原名“内官寨”,明万历二年“九丝之战”后改称建武城,是兴文古县城所在地,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典型的古建筑特色,民俗民间文化丰富而多样;是僰人曾经繁衍生息和最终消亡之地,历史文化悠久而厚重;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战斗地,红色文化十分浓郁,集历史文物、僰人文化、革命教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具备极高的历史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经济
综述
2011年,原九丝城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807万元,比上年减少10.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1万元,增值税31万元,企业所得税4万元。
2018年,原九丝城镇有工业企业12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
2019年,九丝城镇有工业企业12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1个。
农业
2011年,原九丝城镇实现农业增加值10270万元,占生产总值的58.9%。
原九丝城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猕猴桃等。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5200亩。
原九丝城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5760头,年末存栏39230头;牛饲养量1259头,年末存栏1347头;家禽饲养量40万羽。
工业
2011年,原九丝城镇有工业企业15家,职工98人,工业总产值380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61万元,比上年增长67%,占生产总值的11.8%。
商业
2011年末,原九丝城镇有商业网点123个,职工279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3万元,上年增长17.4%。
金融业
2011年,原九丝城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5.15%;各项贷款余额468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1%。
人口
2021年6月,兴文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九丝城镇常住人口25833人。
文化
九丝城镇是僰族人消亡的地方,因境内有座九丝山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四百多年前僰人在这里生活,建武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称夜郎市,九丝城山是僰人的军事根据地。僰人的首领为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人称“阿氏三雄”,僰族是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势力较强的一支少数民族,由于不服朝庭统治,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被消灭于九丝山上,从此僰人销声匿迹,只有千仞绝壁上悬棺古墓留下不解之谜。虽然僰人已经消亡,但其民族文化依然被传承至今,如今的九丝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汇集交融了僰、苗、汉族文化特征,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民间习俗。九丝城镇有德胜、建武、簸峡、文印4个较大的集市。常住人口1800人,面积3平方公里。德胜为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德胜街依山傍水,印把山和九丝山雄距南北,九丝河横跨东西,房屋沿河而建,人口集中,商业繁荣。建武是一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原名“内官寨”,是僰人曾经居住的地方,明万历二年九丝战事平息之后,改称建武城,是兴文古县城所在地,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典型的古建筑特色。簸峡位于德胜以北4公里,因危岩滑坡于2000年整体搬迁到现址,政府耗资100万元,将其改建成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建筑美观的“美好新村”,是一个新兴的集贸市场。文印离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是2006年乡镇合并到九丝城镇,是一个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宜人居住的地方。
乡镇特产
特色餐饮有僰道饭庄、新月酒楼、怡味居酒家,小吃有猪儿粑,土特产品有竹笋、海椒、茶叶、泡菜等。
社会
乡镇企业
主要企业有宜宾九丝电站、铁索桥电站、九丝建筑队、页岩厂、页岩砖厂等,名优产品有九丝贡米、九丝乌骨鸡、鸡蛋、猪肉、九丝海椒、红心猕猴桃等。
发展规划
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提出的“十八字”发展思路,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科教兴镇、种养大镇、工业富镇、旅游重镇、依法治镇”的发展目标,以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来促进劳动者的素质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大力促进种养殖业的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建成万亩桑园和万担蚕茧基地,实现生猪年出栏10万头,乌骨鸡年出栏50万只。力争用三年时间对九丝所有水力资源开发利用,使电力工业装机容量达3300个千瓦以上,以此带动建材、竹木加工和农村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抓住发展旅游大县的契机,围绕旅游兴城镇,加快和促进小城镇建设。以依法治镇为保障,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九丝建设成更加繁荣富强的旅游——边贸型现代化小城镇。
九丝城镇教育、卫生、通讯、交通设施完善,境内有初中一所、中心完小4所、幼儿园5所、村小11所。有中心医院一个,村级卫生医疗站16个,农村初级卫生保障网络健全。有镇广播站一个,村广播室16个,电视实现了光纤网络传输,有5个手机网站,电视、电话、手机,普及率达80%。镇内交通便利,17公里道路全部硬化了3公里,14公里全部建成了稀浆封尘,村道公路近70公里铺上了碎石,部分村已建成标准化村公路,实现村道组道户道三通。
作为兴文县西南部边陲的一个旅游——边贸型小城镇,九丝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秀丽的风景,勤劳质朴的九丝人民将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紧围绕“科教兴镇、种养大镇、工业富镇、旅游重镇、依法治镇”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旅游
古建筑有建武区公所(原阿大王宫殿)、城皇庙等,建武街大部分民居为明清时期建筑,具有较强的僰文化特色。
九丝城镇的风景名胜有:西关口石刻、九丝山石刻、建武平蛮碑、心门石坊、刘公祠石碑、建武石刻造像、九丝僰人悬棺、九丝王城遗址、建武五谷仓、公公背媳妇、轿顶寨、印把山、清凉寺、玉屏墩、白鹤林、元怀门、东汉古墓群、印把山、轿顶寨、干沟等。
旅游线路:从兴文县城以西,沿晏罗路,经兴文石海——铜锣坝——德胜——珙县——宜宾。
参考资料
九丝城镇..兴文县人民政府.2024-03-25
九丝城镇:构建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澎湃新闻.2024-03-25
九丝城镇.百家号.2024-03-25
兴文县人民政府.兴文县人民政府.2021-04-22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宜宾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四川省民政厅.2021-06-01
兴文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兴文县统计局.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