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杉木

杉木

杉木(拉丁学名:杉木属 lanceolata (Lamb.) Hook.),别名正杉、刺杉、沙木等,柏科杉木属乔本植物。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等地;在中国遍及亚热带低海拔湿润地区。成年杉木高达30米,胸径达3米;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坚硬,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有细缺齿,于侧枝排两列。雄球花圆锥状,40余个簇生枝顶;雌球花卵圆形,单生或2~4个集生。球果卵圆形,棕黄色。种子扁平,长卵形或矩圆形,暗褐色,遮盖着种鳞。杉木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多个部位可入药;经济价值高,材质优良,广泛用于家具、建筑、排船、纤维等领域。

历史演化

起源发展

根据化石资料推测 , 杉木属可能在晚侏罗纪期或早白垩纪起源于东亚的东北地区。起源后向东经白令陆桥到达北美,进而借大西洋陆桥进入欧洲 。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最后在绝大多数地区绝灭,仅在中国和越南保存至今。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初期,台湾海峡的陷落,使台湾岛与中国大陆分离,导致杉木属的间断分布,杉木和台湾杉木发生一些分化,形成二者种下的地理替代。

学名由来

1803年,英国植物学家艾尔默·兰伯特(Lambert.)发现了杉木,认为其是松属(Pinus)植物,并将其命名为Pinus lanceolata Lamb.。1826年,法国植物学家阿希尔·理查(Rich.)在研究标本时发现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Br.)曾发现一个新植物杉木,但未发表。阿希尔·理查(Rich.)未看到罗伯特·布朗(Lamb.)对杉木的命名时,把杉木作为杉木属植物发表,并命名其为Cunninghamia sinensis R.Br.ex Rich.。其中Cunninghamia既用于纪念苏格兰外科医生、博物学家詹姆斯·坎宁安(James Cunningham),他在中国见到杉木之后,于1702年将它引栽到欧洲,又用于致敬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艾伦·坎宁安(Allan Cunningham)。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廉·胡克(Hooker.)发现杉木有两个学名。他研究了杉木的标本,认为其是杉木属。因艾尔默·兰伯特(Lamb.)先发现并命名了杉木,根据命名优先律法则,威廉·杰克逊·胡克(Hooker.)重新组合了杉木的学名,形成杉木的新学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成年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3米。幼树树冠呈尖塔状,大树树冠呈圆锥状。树皮灰褐色。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幼枝绿色,光滑无毛。冬芽椭圆,外包一层针叶状芽鳞,花芽圆球形。叶坚硬,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有细缺齿,于侧枝排两列。雄球花黄绿色,圆锥状,长0.5~1.5厘米,40余个簇生枝顶;雌球花淡红色,卵圆形,单生或2~4个集生。球果卵圆形,长2.5~5厘米,径3~4厘米,熟时苞鳞革质,棕黄色,三角状卵形,长约1.7厘米,宽1.5厘米,先端有刺状尖头,边缘有锯齿,背面有2条稀疏气孔带。种鳞很小,边缘有细锯齿,基部着生3粒种子;种子扁平,长7~8毫米,宽5毫米,覆盖着种鳞,长卵圆形,暗褐色,有光泽,两侧边缘有窄翅。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杉木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等地,英国、美国等地引种为观赏树木。

中国分布

杉木遍及中国亚热带,在中国长江流域、秦岭以南地区栽培最广。中心产区分布于800~1000米海拔以下的丘陵山地。栽培区北起秦岭南坡、河南省桐柏山、安徽大别山、江苏句容、宜兴市,南至信宜市玉林市、龙津、云南广南、麻栗坡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昆明市会泽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自江苏南部、浙江省福建省西部山区,西至四川大渡河流域(泸定磨西面以东地区)及西南部安宁河流域。

生长习性

温度要求

杉木喜暖,不耐热,适宜年平均温度15~23℃。耐寒性较强,零下十余度低温仍可存活。

水分要求

杉木对水分要求严格,喜多雨且分布均、空气湿度大、土壤湿润且排水良好。最适宜年降水量为1300~1800毫米,年相对湿度80%~90%,蒸发量小于降水量30%以上。土壤适宜含水量为30%左右;低于20%时生长基本停止,长期高于40%易引起烂根,个别杉木在水比较多的地方会形成板根(气生根

光照要求

杉木需光性为中性偏阳,幼年偏阴,中年偏阳。最适宜生长区年日照时数1400~1800小时,孤山地区以阴坡、半阳坡生长较好,群山地区坡向影响不显著。

土壤要求

杉木要求疏松深厚土壤,最适条件为土层厚80厘米以上,表土层25厘米以上。适宜条件为土层厚50厘米以上,表土层15厘米以上。杉木要求土壤肥力较高,一般不耐盐碱,喜酸性土壤,土壤最适pH值为5.0~6.0。

抗逆性

杉木不耐风,喜静风环境,年平均风速0.5米/秒以下最好。大风会降低空气湿度,增加蒸腾量,不利于杉木生长。强风会引起风折、风倒,还会使针叶相互刺伤而导致细菌性叶枯病蔓延。

杉木以低山生长最好,垂直分布的上限常随地形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东部大别山区海拔700米以下,福建戴云山区1000米以下,在四川峨眉山海拔1800米以下,大理白族自治州海拔2500米以下。海拔过高,杉木易受低温、风害、雪压等影响。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种子在土壤中吸取养分后萌发,生根发芽,幼苗出土,展开子叶。当主根分生侧根,主枝分生侧枝时,苗木具有吸收作用和光合作用,此时茎干已木质化并形成顶芽。生长数年后,幼龄杉木树冠伸展,侧枝轮生斜出,形成尖塔形树冠;主梢生长逐渐旺盛;形成多年生叶;根系大量分生。幼龄后期杉木速生,树冠迅速扩展,下方树枝缺光死亡。成熟阶段杉木生长旺盛,孢子叶球和球果生长进去盛期。球果成熟脱离后种子进入泥土繁殖。衰老阶段杉木基本停止生长,树冠呈平顶状,枝叶稀疏,结实量明显减少,树木逐渐枯死。由于杉木目前主要以人工培育为主,自然繁殖方面研究较少。

人工繁殖

有性繁殖

采种:选取健壮植株采摘种球,除杂,提纯种子,适当晒干后,放在阴凉干燥地贮藏。

苗圃选择:杉木幼苗怕干旱,忌水湿,喜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有一定的喜阴性,易患猝倒病。育苗地宜选择疏松肥沃,微酸性,沙砾少的壤土或沙质壤土。

播种:春季2~3月播种,尽量早播。因为早播的杉木种子发芽慢,生长时间较长,苗根入土深,木质化早,抗旱、抗病力强;

施肥:幼苗初期多施氮磷肥以促进苗木发育生根,增强抗病力;中期多施氮肥、磷肥、钾肥。生长盛期过后,停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促进杉木木质化生长,提高苗木抗性。

抚育管理:杉木幼林抚育的主要是定期除杂草、松土、除去无用的萌发枝芽、扶正倒伏的幼苗并加固根部土壤。抚育时间取决于幼苗生长状况和杂草数量。

无性繁殖

选取优良母树伐桩下端1~2年生萌条,除去侧枝,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截取时不可破坏皮部,否则易导致扦插时脱皮。在早春树液流动前采截插条,采后及时插入湿润土壤中,避免过夜。在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时扦插,因为插条造林初期插条尚未生根,只能从切口处吸取水分。

嫁接

在砧木的树液开始流动,而接穗的芽还没有萌动时进行嫁接。接穗采自优良母树树冠中上部的一年生粗壮侧枝主梢,随接随采。嫁接多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也可采用芽接、劈接、切接等。嫁接的当年保持砧木的侧枝同接穗生长平衡,及时除去生长过盛的侧枝。

组织培养

从杉木中分离出合适的部位作为外植体,在人工控制下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杉木植株。能作为杉木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有顶芽、茎尖、嫩茎、根状茎连接处的荫孽等。杉木组织培养在形成芽和根之前一般要先形成愈伤组织,不同的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所需要的培养基不同。根与芽的生长也需要激素等物质进行诱导。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杉木根、叶、树皮、木材、球果、杉节均可入药。根或根皮祛风利湿;树皮可消肿解毒;树枝可除湿散毒,活血止痛;树叶可化痰活血;球果可温肾壮阳,杀虫解毒;油脂有助于排尿、消肿、杀虫;杉木芳香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

经济价值

杉木生长快,易栽培繁殖,为中国长江流域、秦岭以南地区栽培最广、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速生用材树种。杉木树干通直高大,针叶长青,可作为防风树种或观赏树。其材质轻软、纹理直、不开裂、易加工,是优异的家具用材;并用作桥梁、排船、纤维等工业的原料。油脂可以用于肥皂、农药等化工领域。。杉木脑具有特殊香气,抗虫耐腐,常用作地下建筑和棺椁用材。木屑可培养食用菌,并可提取葡萄糖。树皮可提取胶,并可用作造纸原料。

杉木具有涵养水源、固土护坡、固碳释氧、积累养分、生物多样性等价值。大规模种植杉木能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杉木林有调节水和空气循环的作用,能改善土壤和空气质量,降低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平衡。

参考资料

杉木.中国植物志.2022-11-08

杉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2-11-08

..2022-11-08

..2022-11-08

杉木.云南植物志.2022-11-09

..2022-11-08

..2022-11-08

..2022-11-08

..2022-11-08

..2022-11-08

杉木.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8

..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