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汶口镇

大汶口镇

大汶口镇隶属于山东省岱岳区,总面积98平方千米,辖48个行政村,人口72791人。

2019年1月,大汶口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1958年,改设大汶口公社。1984年6月,改为办事处。1985年,复建大汶口镇。  截至2020年6月,大汶口镇辖45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太平街村。 

2011年,大汶口镇财政总收入2922万元,比上年增长26.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827万元,增值税2084万元,企业所得税1647万元。  截至2019年末,大汶口镇有302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超市或综合商店76个。

历史沿革

大汶口遗址之名始见于明,因地处柴汶河大汶河汇流交叉口,古为渡口,故名。镇境,1912年属泰安县汶阳区。1928年属第八区。1938年属汶口区。1939年属泰西县。1942年改属泰宁县。1948年为泰西县临汶区。

1949年6月撤销泰西县,复归泰安县。同年10月又改属泰宁县。接着撤销泰宁县,复归泰安县。1951年改为第七区。1953年改建大汶口镇。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6月改为办事处。1985年复建大汶口镇。镇以机关驻地村得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汶口镇位于山东省岱岳区区境南部。北与满庄镇为邻,南与宁阳县接壤,东与房村镇、西与马庄镇为邻。面积98平方千米。镇机关驻大汶口新城街,距泰安市26.5千米。

大汶口镇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京沪铁路104国道北京-台北高速公路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和即将兴建的京沪高速铁路贯穿镇区南北,产品外运便利。

地形地貌

大汶口镇地势东高西低。东北部是沙丘、山岭,面积约占15%;西南部是大片河谷冲积平原,面积约85%。最高点云亭山,海拔141.5米;最低点大汶河王庄段,海拔84.2米。

水文

大汶口镇有主要河流6条。其中大汶河境内长28.2千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大汶口镇辖区总人口7.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万人,城镇化率46.9%。总人口中,男性37599人,占50.4%;女性36955人,占49.6%;14岁以下10191人,占13.7%;15~64岁54928人,占74%;65岁以上9335人,占1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74332人,占99.7%;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3%,其中回族195人,占0.15%。2011年,人口出生率8.3‰,人口死亡率8.7‰,人口自然增长率0.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2.6人。

截至2019年末,大汶口镇户籍人口7279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汶口镇财政总收入2922万元,比上年增长26.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827万元,增值税2084万元,企业所得税1647万元。

截至2019年末,大汶口镇有302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超市或综合商店76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大汶口镇有耕地面积7.2万亩。

大汶口镇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78万吨,其中小麦4万吨,玉米4.78万吨。

大汶口镇的主要经济作物以花生、结球白菜为主。2011年,花生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300吨。

大汶口镇的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和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5万头,年末存栏2.48万头;牛饲养量0.74万头,年末存栏0.7万头;奶牛饲养量0.18万头;家禽饲养量440万羽。

第二产业

大汶口镇的工业以机械电子、服装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四大产业为主。2011年末,工业企业123家,职工5000余人。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优产品1个。

2011年,大汶口镇工业销售产值32.9亿元,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38%。

第三产业

商业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商业网点2347个,职工7041人。

2011年,大汶口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0511万元,比上年增长42%;城乡集贸市场37个,年成交额14737万元。工商户2753家。工商总税收3033万元,同比增长26.9%。

2011年,大汶口镇出口总额24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1万美元,主要产品为服装,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金融

2011年末,大汶口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1.77亿元。

邮政业

2011年,大汶口镇邮政收入140.4万元。

交通

2011年,大汶口镇境内有北京-台北高速公路104国道、济徽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穿越。

社会

社区建设

大汶口镇注重全镇的良性发展,领导班子在带动一部分镇上的人富裕之后,大力发展各农村的社区建设,庞家庄位于大汶口镇西部,与马庄镇紧挨着,位置偏远,大汶口镇将庞家庄旧村改造项目作为社区建设的试点项目和重点项目,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支书许振贵的带头下,2013年,庞家庄社区建成,农民乔迁新居,住上了楼房,欢喜不已,庞家庄社区成为大汶口镇第一个农村社区,随后,各农村的社区建设跟着效仿,带动了大汶口镇全农村的发展。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室45个,各类文化专业户40户。各类图书室48个,藏书15.6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65人。

教育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1135人,专任教师103人;小学9所,在校生5477人,专任教师182人;初中2所,在校生2416人,专任教师133人,高中1所,在校生2550人,专任教师232人。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大汶口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722万元,比上年增长57.45%。

科技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协会2家,各类科技人才102人,承担省级星火计划1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个,其中门诊部(所)32个,病床100张,固定资产1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4人,其中执业医师57人,执业助理医师44人,注册护士23人。

2011年,大汶口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万人次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体育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学校体育场6个,有5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活动的人占常住人口的10%。

社会保障

2011年,大汶口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5户,人数363人,支出82.85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190元,比上年增长5%;医疗救助8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482人次,支出11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10户,人数1554人,支出143万元,比上年增长2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8人,支出1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会福利费50万元,社会服务单位2个,收养农村五保老人54人。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3万元,使451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基金支出1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万人,参保率达42%。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广播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2.6万户,入户率100%。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邮政局1个。报纸、期刊累计征订2.6万份(册)。电信企业2家,全镇固定电话用户1.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6万户,宽带接入用户6000户。

自然资源

大汶口镇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膏钾盐钠盐河砂等。其中石膏储量达300亿吨,品位均在90%左右,居亚洲第一位;钾盐7.5亿吨;地下水资源丰富,约10亿立方米,是主要水源地。

行政区划

全镇辖兴华、太平、和平、山西街、曹家庄、卫驾庄、送驾庄、王家院、东武、土门、颜东、颜西、颜南、颜北、申东、申西、柏子、东大吴、西大吴、北大吴、马家大吴、车家洼、南西遥、北西遥、尚家院、焦家庄、前周、后周、彭徐店、石家庄市、刘石、陈石、郝石、杭石、扈石、上泉、北臭泉、南臭泉、庞家庄、纸房、羊角庄村、程家庄、双杨店、王庄、大侯村、郭家楼、孙家庙、岳家庄、东庄48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

2011年末,大汶口镇辖颜东、颜南、颜西、颜北、申东、申西、柏子、东大吴、西大吴、中大吴、北大吴、车家洼、兴华街、太平街、山西街、和平街、曹家庄、土门、武驾庄、送驾庄、卫驾庄、王家院、彭徐店、石家庄市、前周、后周、北西遥、南西遥、尚家院、焦家庄、郝家石墙、杭家石墙、扈家石墙、陈家石墙、庞家庄、南臭泉、东庄、岳家庄、郭家楼、杨家庄、程家庄、孙家庙、双杨店、王庄、大侯4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大汶口镇辖4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太平街村。

文化

大汶口文化博物院是本区签定的招商引资八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实施“文化名镇”战略结出的硕果。中国建筑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利用6年时间(自2004年—2010年)建设大汶口文化博物院,包括:对大汶口遗址进行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展览、保护和利用;对整个大汶口遗址文化区进行古文化复建,建成历史、教育、文化博览区。博物院规划范围为大汶口镇政府驻地相应区域,占地约10平方公里。

地名由来

大汶口镇因处于大汶河的牟汶、羸汶、石汶、泮汶、柴汶五条支流汇聚之口,故名大汶口镇。

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镇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2处,区级3处。

旅游

风景景点

大汶口镇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文物景点、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有大汶口遗址,著名古建筑山西会馆,康熙帝南巡时修建的行宫皇营,明隆庆年间修建的“江北第一古石桥”,历代帝王封禅之地云亭山泰安市八大人文景观之一的汶河古渡,大汶口镇驻地东500米处的文姜城等多处重点名胜古迹。

历史遗址

大汶口遗址分布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的大汶河边上,位于大汶口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北片在泰安县卫驾庄东。

大汶口遗址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著名遗址。1959年首次发现,山东省博物馆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64年,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于1974、1977、1978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大汶口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遗址的墓地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遗存。大汶口遗址的面积达82万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54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窑。

墓葬均为长方形的土坑墓,其中14座有木式葬具;很多墓葬内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红陶软陶泥、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壶、背壶、罐、杯、尊、瓶、盔形器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遗物,从这些随葬品的精美程度,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制作已经相当专业化,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普遍盛行在墓葬中随葬獐牙的风气,在死者的指骨附近,多有獐牙或獐牙钩形器,有的还随葬龟甲。在43座墓中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猪骨,最多的墓中有14个猪头骨,有学者认为猪头是私有财产的象征物,这就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明显的贫富分化,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近30年来,在山东省江苏省北部一带发现200多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年代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及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传承关系的确定,证明山东、苏北一带是一个以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为主体的,又自成系统的文化区

著名建筑

山西会馆

位于大汶河明石桥北桥头,包括关林和戏楼两部分。据《重修庙记》记载,关帝庙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3年)建。据《重建关圣帝庙记》记载,因地隘制狭,庙貌残破,有感于关安基圣德,由会首李桂蟾、李义兴、张太来等人约会积财,鸠工重建,立于清雍王三年(1725年)六月十四日。另据《关帝庙置地建戏楼志》记载,捐资购地,以广庙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初七立。可见大汶口山西会馆分两期建成,随后又修建围墙、东西门,使关帝庙与戏楼融为一体。修庙建戏楼由山西省人出资,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山西官员、商贾乡人之所,故定名为山西会馆。山西会馆总面积2283平方米,南院为戏楼,座南朝北,面积1540.5米,能容3000余名观众;北院为关林,面积742.5平方米,座北朝南,庙门居正中朝南,山平门式样,东有钟楼,西有鼓楼。进庙门,过厅即是关圣帝大殿,供奉关羽圣像。东殿供为财神,西殿供为祝融,内有精美壁画。整个建筑雄伟壮观,重檐叠瓦,雕梁画栋,成为大汶口镇生意兴隆商贾云集的见证。

大汶河古石桥

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全桥65孔,总长度221.8米。这座历经四百余年的古桥,由简易到坚固,由分段到整体,数百年中不断改变着面貌。据传说这大汶河古老的渡口,开始是简易木桥,直到明代隆庆年间才建成一座横贯大汶河的整体石板桥清代又进行重修。据《泰安县志》载:“清姜桂松,字阑如,粥店人,不知书以攻石起家。豁达好施,于贫乏多所赈贷。大汶口遗址石桥,长亘里许。雍正八年(1730年)冲毁,工费不,无敢承其事者。松捐金倡修。不期而告竣。行人快之,又自捐修津河石桥。前后亚伯拉罕·约费二千余金。”石桥于乾隆六年(1741年)修成,大汶口一带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记其事,并题曰:“姜公桥”。后此碑在修建汶河拦河大坝时被损毁。姜桂松所修建的这座石桥,无论在高度、长度、石料和建造质量方面,都好于明代原桥。此桥板面全系泰山花岗石,桥板每块长3米多,宽50多厘米,厚30多厘米,用5块桥板并排组成一孔桥面,桥面宽度2.5米。板桥的纵横相接处,均用铁锤形扒锔相钳接,十分坚固,每孔长度3.3米,桥墩均用大理石磨制成。

文姜城

在大汶口镇驻地东北约500米处。今有一高出地面1.8米,面积约2600平方米的平台一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迹四周堆积有近两米厚的文化层,有盆、罐、板瓦、瓮豆、壶、碎陶器片。据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建筑遗址。文姜是春秋时期鲁桓公夫人。文姜城是为文姜从鲁国齐国修建的行宫。据隶书记载,文姜回齐国时“共从如云,共从如水”。可见当时随从队伍是何等庞大,场面是何等壮观。据传,时修建的文姜城是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柱,富丽堂皇。行宫大小及毁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云亭山

位于大汶口镇北3公里处。山虽不高,却有名气,是古代帝王封禅之地。赵恒东封泰山时曾“封此神为禅侯”。《史记?封禅书》云:“伏羲炎帝、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李隆基纪泰山铭》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云云,或禅亭亭”据此看来,古代帝王封禅,就在云亭山之上。从云亭山上算起,向北到北京1200华里,向南到南京市1200华里,是南北二京的中心,也是古时南北交通的要道。古时的云亭山,山顶修有庙宇。庙门朝东,布局得当,气势雄伟,庄严肃静。南有奎星阁,过奎星阁进山门。过二门有二层楼殿堂,黄瓦盖顶,金碧辉煌。殿堂内塑有神像,栩栩如生。前有奶奶庙,后有皇帝祭地的平台。庙内外苍松翠柏,碧绿阴凉。古时的云亭山四周有水,树木茂密。每年春季有传统庙会,会期一到,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皇营

位于大汶口镇卫驾庄西200米处,是清康熙南巡时修建的一座行宫。皇营始建于康熙帝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之前竣工。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次南巡,历时23年,每次南巡均在此处落脚休息。其间留有数十名下僚、奴仆看守、清理、护卫宫室,而后几代皇帝除爱新觉罗·弘历来过两次外,行宫再未使用。约在咸丰十年(1860年)该行宫被人为破坏尽,今只剩下隆起的地面和废墟。

皇营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总面积为24000平方米,四周环有宽1.2米,高6米多的红色围墙,殿堂、宫室近百间,三进三出,前后3个院落。皇营南向,南面并排3个大门,中间一门是行宫的正门(午门),仅供皇帝一人出入用。门坊为两木制铁板大门,门扇上各饰81个门钉,纵横各9排,门前有石狮1对,分别守卫在午门两旁。午门左右两翼,分别设有侍卫值班室。午门左边一门为文武官员进出之用,右边一门为宗室王公进出之用。走进门坊过屏门,下台阶便是前院,中间有石条铺成的甬道。穿过前殿、正殿,越过三院直达后宫。前院正面建前殿一座,是皇帝登下车之处;左侧建侍卫官员和跟随奴仆居住房三栋,座北朝南;右侧建敞房一排,用于存放车辇、饲养马匹。穿过前殿,便是中院,沿甬道往北60米,便是九孔鲍螺拱形石桥,桥下为月河。月河东侧有假山一座,用太湖花石堆砌而成,高10米有余,山脚设有人工喷泉,山上栽植四季各色花卉。山旁建有六角御茶亭。中院北面是正殿,是皇帝同随从官吏晤面议事之处。东西长36米,南北宽20米,殿高25米,面积720平方米,为重檐八角无庑殿式,全殿中由数十根环抱巨柱支撑,双龙迭脊,黄瓦盖顶,装饰绚丽,金碧辉煌。殿内方砖铺地,下垫红砂,中式屏风前设有九龙御座,御座用楠木雕龙金而成。中院东西两侧,建有灰色出厦骑楼,为随从官僚居住处。从正殿左右耳门北进,即是后院,迎面便是金瓦盖顶,双龙迭脊,昂首翘尾,凤凰翱翔,虎头瓦挡的单檐四角的后宫。宫内龙床虎炕,锦被纱帐设在两旁,楠木桌椅设在中央,是皇帝进餐和就寝的地方,后宫东西两侧配有宫女、太监居住的厢房。

皇营外还附设了附马府及御桥。附马府建在皇营正东,自为一院,是皇亲国戚及其随从人员的起居之处。御桥建在皇营正南大汶河之上,总长200米,宽3米,全为松属架设。

获得荣誉

大汶口镇为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和命名地,中国黄淮海开发明星镇、山东省城镇建设中心镇、安全文明镇、科技推广镇、泰安市计划单列镇。

2019年1月,大汶口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21年6月,大汶口镇委员会被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参考资料

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出炉!河南七个村上榜,有你家吗?-大河报网.大河报网.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