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坟,位于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乌江河畔薄刀岭的令旗山下,俗称“皇坟”“天子坟”,为长孙无忌的衣冠冢。
659年,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现重庆武隆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一带),最终自缢而死。后来长孙无忌一案得到平反昭雪,尸骨被迁回长安昭陵,而位于武隆江口镇的长孙无忌墓,就成了衣冠冢。1984年,武隆县人民政府立“赵国公长孙无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纪念,并定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墓地规模原占地三亩,主基古朴庄重、楼亭阁工艺精湛,石碑、石狮、石兔、石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风雨沦桑,现存墓高5.35米、直径30米的圆形黄土冢。
人物简介
长孙无忌(594—659),字辅机,河南洛阳市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李治,成为顾命大臣。永徽年间,拜太尉、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李恪,反对“废王立武”。显庆四年(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自缢而死。上元元年(674),唐高宗李治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
衣冠冢来源
长孙无忌因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陷,削爵流徙黔中道。唐初的江南道范围太大,后分江南东、西道及黔中道,黔中道治所在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长安离黔州数千里,需越秦岭、翻大巴山脉、涉蜀水。而当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涪州(涪陵区)到黔州当时不可能走乌江天险的水路。群山险滩严重阻碍了他的行程,闲适悠游的他不幸被许敬宗追上逼死于途中。
显庆四年(659年)七月,唐高宗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而被逼死的长孙无忌就近埋于信宁县(今武隆江口镇,当时属黔州所辖,宋代废县设镇,后长期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所辖,1950年划归武隆区)。
当时的信宁县距黔州尚有上百公里,由于是被秘密处死,所以长孙无忌的死因对外都是宣称为水土不服,而他的墓葬也因此可以享受一品待遇。可是由于信宁是新设的小县,人力物力财力均无法承建豪华墓葬。因此,黔州道治就责无旁贷,无数工匠在黔州大肆打造墓室材料,长途运往信宁。 史书记载,长孙无忌墓地规模原占地三亩,主基古朴庄重、楼亭阁工艺精湛,石碑、石狮、石兔、石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后来长孙无忌一案得到平反昭雪,尸骨被迁回长安昭陵,而位于武隆区江口镇的长孙无忌墓,就成了衣冠冢。
坟墓现状
现存墓高5.35米、直径30米的圆形黄土冢,墓前有明朝万历年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知县吴元凤立“唐太傅长孙公无忌之墓”碑一方,高1.58米,宽0.73米;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十一年彭水知县立“长孙无忌之墓”碑一方,高1.4米,宽0.49米,厚0.11米;清咸丰十年,彭水邑令建诗碑一方,高1.55米,宽0.7米,厚0.1米,诗文三十二句,二百二十四字,褒功颂德,堪称缅怀忠良的好诗篇。
1984年,武隆县人民政府立“赵国公长孙无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纪念,并定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
四川发现 | 令旗山下 长孙无忌的穷途末路(上).封面新闻.2023-12-17
重庆掌故 | 唐代名相长孙无忌被诬陷遭削爵流放 自缢后葬在重庆武隆.上游新闻.2023-12-17
武隆旅游“三次创业”的浅思考.七一客户端.2023-12-17
依托长孙无忌墓 武隆将建大唐宰相城.上游新闻.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