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涪州

涪州

涪州,唐朝设置的地名。

刘彻保定市四年(564),涪陵郡首领田思鹤归化朝廷,于故侨置涪陵郡地立涪陵镇,仍属巴县。隋开皇三年(583),汉平县移治涪陵镇,属重庆市开皇十三年(593),汉平县“因镇为名”改称涪陵县。唐武德元年(618),置涪州,初领涪陵区一县,即涪州州治附郭县,是为区境名“涪州”之始。

贞观十四年(640),领涪陵、武龙、永安、隆化、乐温、温山六县;天宝(742),李隆基改涪州为涪陵郡,李亨乾元元年(758)复称涪州;五代十国时期,涪州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政权武泰军节度使辖下。北宋初设西川路,涪州属之,初领涪陵、宾化、武龙、乐温、温山五县;咸平四年(1001),设“益、梓、利、四路”,合称“四川省”路,涪州属夔州。元置涪州,初属夔州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安西王相府,后属重庆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四川行中书省,初领涪陵区、乐温、武龙三县;至元二十年(1283),涪陵、乐温二县省并,区境州治附郭县始不存。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大夏政权建立,都重庆市,涪州属其所置上川南道。明置涪州,属重庆府、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辖武隆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二县。清代,置涪州,属重庆府、四川省,领县不变;雍正十三年(1735),涪州不再领县,成为重庆府辖下散州。民国二年(1913),涪州因旧名改称涪陵县,属川东道、四川省。1996年1月,县级涪陵市撤销,枳城区李渡区成立;3月,涪陵专区撤销,地级涪陵区成立,地级涪陵市辖枳城区、李渡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受四川省委、省政府委托代管省辖县级南川区1市2区3县;9月15日,涪陵市由四川省划归重庆市代管。

史料记载

涪州,涪陵。下。开元户六千九百九。乡二十六。元和户三百五。乡二十一。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属巴国。秦为巴郡地。华阳国志曰:“涪陵,巴之南鄙,从枳县入,溯乌江。”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也,与荆、楚界相接,秦将司马错田之取黔中地。汉为涪陵县地,蜀先主以为涪陵郡。武德元年立为涪州,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上元二年,因黄莩有獠贼强聚,江陵节度吕?请隶于江陵,置兵镇守。元和三年,中书侍郎平间章事李吉甫奏曰:“涪州去黔府三百里,输纳往返,不逾一旬。去江陵一千七百于里,途经三峡,风波没溺,颇极艰危。自隶江陵近四十年,众知非便,疆理之制,远近未均,望依旧属黔府。

州境:八到:东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陆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从万州北开州通宣县,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东至东都三千六百里,水路至万州六十里。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东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里。东南至黔州水路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北陆路至渠州陵山县三百七里。

贡、赋:开元贡:金,文铁刀,?酱,元和贡:蜂蜜,连头十段布一匹。

管县四:涪陵区,乐温,武龙,宾化。

涪陵县,中下。郭下。本汉旧县,属巴郡。汉时赤甲军多取此县人。蜀置涪陵郡。隋开皇废郡,县属渝州。武德元年置涪州,县改属焉。

鸡鸣硖山,在县西十五里。先主时,涪陵人反,蜀将邓芝讨焉。至鸡鸣硖,见猿母子相抱,芝引弩躺中猿母,其子拔箭,以树叶塞疮。芝投弩水中,叹曰:“吾伤物之性,其死矣;”果亡。

州城,本秦枳县城也,自李雄据蜀,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

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县城。

开池,在县东三十里。出铜铁,士人以为文刀。乐温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十里。本汉枳县地,宇文毓分置巴县,武德二年改为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县出荔枝。

武龙县,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汉涪陵县地,武德九年分立武龙县。

涪江水,在县南,屈北流注于蜀江

宾化县,中下。东北至州三百里。本汉枳县地,周武成三年省入巴县,贞观十一年分巴县置隆化县,以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以犯庙讳,改为宾化县。

参考资料

建置沿革.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2024-03-25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 江南道六.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