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渠县

石渠县

石渠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幅员面积25191平方千米,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县,辖4个片区、22个乡(镇、场),2022年常住人口10.3万人,户籍人口10.49万人,距州府康定市709千米,距省会成都市1070千米,是四川省距成都最远的县。石渠县人民政府驻地甘孜州石渠县德吉东街272号。

石渠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北段,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属高原地貌。全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宽谷剥蚀地貌,属寒温带高原气候,气候寒冷,春秋短暂。唐属吐蕃,元设土司制度管辖,明袭元制。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石渠县大力发展石刻产业、牦牛产业、照阿娜姆山泉水、更沙绿茶、乌金红茶、洛须枸杞、黑青稞等产业。石渠县2022年GDP完成22.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2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0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7.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9.6:11.0:59.4。

石渠县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藏区特色,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部落文化、真达锅庄、弹唱山歌及曼陀铃演奏等民俗艺术别具特色,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真达锅庄名扬国内。有邓玛湿地、真达神鹿谷、色须部落文化园、巴格嘛呢、松格嘛呢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虫草、川贝母、鹿茸、麝香、大黄、疏叶当归等中藏药材271种。石渠白菌历来被视为“宫廷珍品”“皇室蘑菇”。现有野生动物291种。

名称由来

“石渠”藏语称“扎西卡哇”,意为住在雅砻江畔的部落后裔,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石渠”为藏语“色须”音译,因境内建于清乾隆21年(1760年)格鲁派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秦汉以前,境内及周边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先民们以游牧为主,史称为“羌”。

东汉末期(公元220年),有氐族迁人,因历年已远,多与羌族融合同化。《后汉书西羌传》称“北部近陇西县(甘肃)者曰羌”,其对“西羌”述称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

魏晋时期,青海吐谷浑勃起,逼逐陇西境交之羌,羌人退居赐支(黄河上游)以南。康境约二十余部落。当时居于康北的有嘉良、薄绿、东女、歌邻、白狼、造积、南水、弱水、悉懂、清迷、出霸等部落。境内之先民,当为这些部落之一或是经变迁融合后之分支。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党项族建立附国。按其所述之地理位置,当时石渠县应为附国地。隋大业四年(608年),附国遣使人朝,举土内属。

唐朝时,吐蕃日兴,其势力不断向金沙江以东地区扩展,先后将诸羌部落统一。贞观十二年(638年),附国为其所灭。据《安多政教史》载,其时置下多康六岗。石渠县当属吐蕃王朝统治之下多康六岗的色莫岗地区。唐末,吐蕃势力崩溃,部落复起。

北宋时期,灵葱一带部落兴盛一时。石渠县当时为其属地。朝廷当时对藏区实行“归者收纳,乱者必讨”的政策,不乱则放任之。

元朝在藏区推行“因其俗而系其人”的“士官治土民”政策。以俄支(今属德格)为中心的康北地区,实行特殊建制,先后于俄支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朵甘思招讨司”、“朵甘思等处充粮总管府”,隶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清时期

明代袭元制,以俄支为中心的灵藏一带于洪武二年(1369年)受朱元璋之诏归顺朝廷。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在灵藏(今德格俄支)置“朵甘卫指挥使司”,翌年(1374年)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后又增置“朵甘思宣慰使司”及“朵甘思招讨使司”,改元代之“朵甘捕签司”为“朵甘巡检司”。石渠县属之。

清代,本县并邓柯地区有“蒙葛结长官司”“灵葱安抚司”“春科高日长官司”“春科安抚司”等士司机构,先后于康熙雍正年间(1719-1728年)归顺朝廷。其后德格县土司势力不断扩张,石渠地区逐渐受约于德,直至1909年6月以前,石渠县均属德格士司宜慰司管辖,隶四川省雅州府打前炉厅。

清朝初年,石渠县为蒙葛结长官司辖地,辖区大致为今之扎格、扎麦、扎多三个工委之疆城,后因德格士司势力崛起,并逐步取灵葱家族而代之,当时除灵葱土司所属俄支、春科等地外,石渠县并康北大部地区及西藏昌都等地均为其辖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赵尔丰改土归流后,石渠县疆界北与青海达日交界,东至雅砻江与青海果洛交界,东南至格迷贡马与甘孜县交界,南至起坞与德格县交界,西南至菊母与邓柯县交界,西至金沙江渡口与玉树市交界。面积九万二千六百余方里,约合23150平方千米。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石渠县县域面积与清末同。

民国七年(1918年)被藏军占领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其间,废川边特别行政区在各县之设置,恢复土司制。石渠县隶属西藏地方政府设在龚垭(今德格垄垭)的军政合一“德西”机构。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以后,隶属西康特别行政区,恢复民国初年设置,疆域亦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7月21日和平解放,隶属西康省昌都专区。

1955年10月,西康省建制撤销,石渠、邓柯二县随昌都专区划归西藏。

1956年初,改西康藏族自治区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邓柯一同并入甘孜州。

1978年7月1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邓柯县,将奔达、正科、真达、洛须、麻呷5个公社划归石渠县。

2020年7月,两项改革撤销麻呷乡,并入洛须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石渠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东南部川青藏三省区交界 处。东接色达县、甘孜两县,南靠德格县并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金沙江相望,西连青海省 玉树、称多县,北邻青海省称多、玛多县达日县三县,地理坐标为东经97°20' 00" 〜99°15' 28"北纬32°19'28"〜34°20'40"之间。全境幅员面积为25191平方千米,境内平均海拔 4200米。

地形地貌

石渠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宽谷剥蚀地貌,石渠县阿都措自然环境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东北为巴颜喀拉山脉,西南为沙鲁里山北段,东缘吉根巴俄达者山峰海拔5334米,其北贡嘎拉者山峰海拔5325米,全县平均海拔逾4520米。西北部为丘状高原、高平原区,海拔在 3900〜4800米之间,地表和缓起伏, 古夷平面保存完整,为主要的牧业区。南部为山峡谷区,河谷深且狭窄,两岸直立,峰谷雄伟壮观,多中山、高山,属干旱河谷,为农牧林业区。全境 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古冰川遗迹广布境内主要山脉。

气候

石渠县海拔在4000米以上,属亚寒带高原气候。气候寒冷,春秋短暂,无夏季,冬季寒冷漫长,降水少,冬春风大,5-8月降雨、雪、冰雹,其余个月均为降雪,光照充足,空气干燥,气压低,天气多变寒潮活动频繁。年平均气温-0.9℃;历史最高气温23.5℃;历史最低气温-37.8℃。年平均降水量570mm左右,年均累计雪天83.8天,大于或等于八级以上大风日数约170天。

地质

石渠县底部主要为灰色块状变质岩屑杂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少量含研岩屑杂砂岩,中下部为灰色-深灰色厚层变质石英细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此层含较多的白云质岩层滑塌块体。中上部为灰色薄-厚层长石岩屑砂岩、变质岩屑砂岩、石英粉-细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绢云板岩。在顶部砂岩中,夹少量含砾石英砂岩。其下部为深灰色粉砂质板岩、绢云板岩与灰色-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等不等厚互层,砂岩与板岩总量接近。上部为深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夹灰色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变 质长石石英砂岩,或呈韵律互层。

水文水利

水文

石渠县境内河流密集,纵横交织,水资源十分富集有大小湖泊共471个,湖泊面积1公顷以上240个,10公顷以上的4个,最大的湖泊面积12.63公顷。主要由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和黄河支流查曲河水系及高山湖泊与众多小溪流组成,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总量为68.25亿立方米,其中,雅江流域水资源量达56.67亿立方米,金沙江流域水资源量达7.16亿立方米,查曲河流域水资源量达4.42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共53.15万千瓦,可开发量达42.52万千瓦。境内地下水储量相当丰富,初步估算储量达16亿立方米,除大部分供给地表水外,可开采储量达7亿多m3,占总储量的43.8%。洋涌河、麻木河、俄涌河、翁曲河等众多支流均发源于原面各山、丘、谷之间,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河渠迂回,蜿蜒回流其间。莫拉山断裂以南的金沙江经真达、奔达、正科、洛须、麻呷乡由西北向东南奔腾而下,地势一落千丈,相对高差1700米,形成高山峡谷地区。巴颜喀拉山脉北部查曲河汇入黄河水系。

水利

石渠县水利设施包括水库、堤防工程、水闸枢纽、灌溉渠道、排水沟渠、水文监测站、防洪抗旱工程、水利发电站。石渠县境有两座大型水库即雅砻江上游水库和桥头水库。雅砻江上游水库位于雅砻江上游,总库容1.4亿立方米,是一项以灌溉和发电为主,兼有防洪和供水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桥头水库位于县城以北的桥头镇,总库容0.34亿立方米,主要功能为灌溉和供水。石渠县境内的堤防工程以防御洪水为主,包括江河两岸的堤防和库区的防洪大堤。石渠县境内共有五座水闸枢纽,这些枢纽在灌溉、防洪和调节水资源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石渠县境内的灌溉渠道主要是从水库和河流引水,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到农田。这些渠道总长度超过1万千米,其中大型渠道约2000千米,中型渠道约3000千米,小型渠道约5000千米。这些沟渠总长度超过2000千米,其中大型沟渠约500千米,中型沟渠约700千米,小型沟渠约1000千米。石渠县境内共有两座水利发电站,分别位于桥头水库和官堆水电站。

土壤

石渠县土壤类型主要有沼泽土、 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沼泽草甸土特点为土壤内水量充足, 表层有机质层较厚, 主要由草炭层, 泥炭层和氧化还原作用形成的淋溶淀积层和灰化层组 成。 地上植被优势种为禾本科莎草科, 占总盖度 90%, 伴生种有蓼科毛茛科等。表层土壤 pH 在 5.2 ~7.8 之间, 其中沼泽草甸最低, 重度沙化最高。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石渠县由于深居内陆和地形的大幅度抬升,气候的水平地带性为垂直地带性所代替,具有典型的季风高原型气候特点,谷底干暧,上部冷湿严寒,甚至终年积雪。常年日照时数为2410hs—2530hs,日照百分率达55%—57%,年太阳总辐射在140—170kc/㎡之间,年均降水量569.6mm,比省内盆地少500mm左右。年均气温在零下1.6℃之间,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方,光热水资源配套组合性差。

水资源

石渠县境内河流水系呈树枝状或羽状展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水资源总量为68.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水67.65亿立方米(包括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计算的地下水资源储量16亿立方米),湖泊储水量0.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3.5万千瓦。县域高山湿地面积高达708.4万亩,其中可利用湿地面积623.55万亩,占全县草地总量和可利用量的22.03%和24.75%。主要类型有走茎灯芯草湿地草甸14.7万亩,四川嵩草湿地92.8万亩;蒿草苔草、杂类草湿地600.9万亩;走茎灯芯草、杂类草湿地0.9万亩。

土地资源

石渠县共有23个乡(镇、场)其中洛须镇麻呷乡正科乡奔达乡真达乡金沙江河谷地带,是我县唯一的半农半牧区,其余乡镇属纯牧区。

石渠县面积22378.917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008.42公顷,园地面积5.12公顷,林地面积38963.35公顷,草地面积1523445.5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45.6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56.9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666.17公顷,其他土地657600.49公顷。

矿物资源

石渠县探明固体矿产地11处,主要有金矿铜矿锡矿和稀有金属矿。

森林资源

石渠县境内森林资源严重匮乏。现有 6380公顷林地,被列为重点保护林区,着力建立 “以农带林,以林护农,以农兴牧”的生态农业体系,不断营造长江防护工程林。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石渠县有药用植物262种,其中20种经济价值很高,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图川贝母红景天、秦、疏叶当归、大黄、当归、党参、枸杞、大花蒿天山雪莲花藏旺拉甘青青兰、膜英黄芪、雪茶麻黄等。其中香瓜茄、红景天、雪莲花等野生植物产量极高。

石渠县野生食用菌种类多,以石渠白菌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因其味鲜美,营养丰富以及独特的医疗保健效果,享有盛名,堪称“菌中之王”。

动物

石渠县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鹿、熊、獐、狐属猞猁、羚羊、白唇鹿、水獭亚科草兔马鸡属赤麻鸭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多数属国家保护动物,另外,还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两江盛产的花鱼、大黄鱼、细甲鱼味美绝伦;

自然灾害

石渠县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雪灾、霜冻、冻雹、大风、洪水。仅1996年初的那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6亿元以上,因灾致死42人,牧畜死亡达28万余头。2021年7月11日晚,渠江洪峰从四川渠县过境,水位251.00米。当地组织300多名干部群众分片进行清淤消杀。同时,组织洒水车进行淤泥的清除工作。此外,此次洪峰过境造成渠县5224户停电。

行政区划

石渠县现辖镇7个、乡14个,行政村165个。石渠县人民政府驻地甘孜州石渠县德吉东街272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总量

截至2022年石渠县常住总人口10.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5万人,乡村人口8.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6.24%。

民族结构

石渠县民族有藏族汉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分布,其中藏族人口最多。

民族语言

石渠县地方语言是藏语。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代藏语有以下特点:浊辅音声母趋于清化,局部地区所保留的浊声母都是来源于古复辅音声母中的浊基本辅音;复辅声母赵于简化和消失,只在局部地区保留带前置辅音的二合复辅音;单元音韵母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有鼻化和非鼻化两类真性复元音韵母;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引起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有较完整而稳定的声调系统,而助数量有增多的趋势;谓语是后置表达系统(即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万分表示);构语和构形的语素之间有丰富的减缩变化;动词只保留简化的屈析变化,而且它已失去独立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动词有丰富的体的范畴;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有两种表示不同人称的词汇形式;动词无人称和方位范畴;单一万分表示否定;有丰富的助词,而且常常有减缩和独立两种形式;形容词和部分派生名词有构词后缀;有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

宗教信仰

石渠县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在境内根深蒂固。境内现存有萨加、宁玛、噶举、格鲁四大教派寺庙46 座 ,其间珍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典籍。包括天文、地理、医学、 历史、文学、工艺、美术等多学科内容,其文物、学术价值极高。这些寺庙不少名贯康区乃至享誉整个藏区,如色须寺、志玛拉空等。色须寺是康区惟一具有培养格西资格的寺庙。藏传佛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石渠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造就了不少杰出的优秀人才,如名贯藏区的第九十任甘丹法台、宗教理论家、诗学家扎•巴格•尔金久美却吉旺波,以及著名学者、文豪居•米旁•郎杰嘉措,其 《国王修身论》与驰名中外的《萨迦格言》齐名。他们对石渠以致整个藏区文化都曾作出过不少贡献,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经济

综述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198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59万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082万元,同比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30642万元,同比增长0.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3%、19.3%和30.4%。三次产业结构为29.6:11.0:5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504元。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民营经济增加值105913万元,比上年增长0.1%,占GDP的比重为4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225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1239万元,下降7.7%;第三产业增加值29449万元,同比下降2.4%。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500万元,同比增长4.4%,工业增加值1706万元,同比增长76.2%,建筑业增加值19533万元,同比下降12.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362万元,同比下降8.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995万元,同比下降17.8%,金融业增加值3303万元,同比下降2.2%,房地产业增加值13418万元,同比增长3.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096万元,同比下降4.2%。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2.1:20.1:27.8。

第一产业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98万亩,比上年增长7.0%,其中:谷物播种面积3.64万亩(小麦0.99万亩、稞麦2.65万亩),薯类0.34万亩。全年粮食产量0.72万吨,其中:谷物产量0.65万吨(小麦0.22万吨、青稞0.43万吨),薯类产量0.07万吨。

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9.5万头(只匹),增长6.5%。其中,生猪存栏25头;牛存栏32.7万头,比上年增长9.0%;羊存栏5.0万只,下降2.0%;马存栏1.8万匹,下降5.3%。

全县各类牲畜出栏7.7万头(只),下降3.8%。其中,猪出栏1366头,增长47.4%;出售和自宰肉用牛5.43万头,增长0.6%;出售和自宰肉用羊2.14万只,下降14.4%。

全县肉类总产量7467吨,增长4.7%。牛奶产量14754吨,下降8.0%。

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现价)7747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341万元,林业产值798万元,牧业产值5991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26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工业增加值(限下)1710万元,同比增长27.4%。

建筑业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建筑业增加值22372万元,同比增长2.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个。

第三产业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下降1.3%。按销售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6亿元,增长51.9%;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亿元,下降35.0%。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0.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零售业完成3.95亿元,下降0.6%;

住宿业完成0.27亿元,下降11.1%;

餐饮业完成0.74亿元,下降2.0%。

财政和金融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45万元,同比增长6.1%,其中税收性收入2299万元,同比下降11.3%,占全部收入的的35.1%。地方公共财政支出265239万元,财政八项支出160203万元。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321万元,下降7.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5948 万元,增长6.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4167万元,同比增长2.9%。

经济功能区

石渠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四川省高寒牧区抗灾保畜及商品草料生产储备示范基地、绿色枸杞、沙棘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太阳能光伏风能资源,加快建设高原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依托高原湿地、风光、珍稀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要素,建设长沙贡玛中国最美“高原湿地”,推进创意发展高原体验旅游;培育壮大畜牧业,重点发展野牦牛、藏系绵羊等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现代畜牧业。

石渠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占地面积18749亩,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旅游休闲区、科普教育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共4个区域。目标是将园区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设施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标杆,将高原特色农业打造成为石渠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使石渠县成为四川、青海、西藏三地绿色新鲜果蔬供应的重要且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石渠县学前教育及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共68所,其中:学前教育(教学点)41所,小学25所,中学2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15人,小学专任教师593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161人,小学在校学生14742人。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投入资金4.26亿元新续建教育类建设项目4个,发放“三免一补”经费3290万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632万元,选送44名学生到金牛区免费就读初高中,将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融入到学习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卫生健康

截至2021年末石渠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91个。其中,综合医院3家,民族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村卫生室161个。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77张,各类综合医院有床位120张,妇幼保健机构有床位35张,卫生院有床位192张。卫生技术人员3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人,注册护士55人。

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49497人次。

2022年末投入资金1.53亿元新续建卫生类建设项目7个,免费筛查棘球蚴病7068人、艾滋病3702人、妇女病筛查570人、结核病258人,拨付接种费用61.62万元,累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3.5万剂次,常备集中隔离场所6个,定点医保机构达30家,基本满足了参保居民的就医用药需求。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开办民生栏目、发布民生信息283条,及时主动回应社会热点和关切;整合升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22个,融合并规范化运营各级各类政务公众号55个;开展13次学习会,积极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活动,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读书会、研讨会、交流会等900余场,构建“云端石渠·牧场乡音”宣讲品牌体系,在总结提炼“马背宣讲团”宣教经验的基础上,创新“3+3+N”石渠宣讲模式,“马背宣讲队”“专家搭把手”“帐篷故事会”“坝坝脱口秀”“入户龙门阵”“云端微课堂”等分众化、互动化宣教600余场。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大事,做好主题宣传、政策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运用网、端、微、台、屏媒体矩阵推出图文视频各类稿件3200余条/次,开办《云端警务》《小小故事家》等特色栏目52期,全方位拓展“新闻+政务+服务+电子商务+旅游”模式。

生态建设

2020年开始石渠县在哥得尔给曲沿岸建起了全长5100米的生态缓冲带和隔离网,开展多样性建植,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综合治理面积超过5.2万亩,治理后,原沙化区域植被盖度超过60%,原退化草地区域植被盖度超过85%,将逐步恢复和提升高寒草地系统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石渠县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63649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92450人,支付工伤一次性补助67.36元,切实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环保事业

2022年石渠县统筹推进2017—2019年中央、省、州环保督察“回头看”及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21个。

2022年石渠县制定《石渠县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签署生态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沿黄地区湿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监测与研究。截至目前,投入4583万元推进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950万元开展黄河流域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及植被恢复项目。投资1300万元实施乡镇棘球蚴病水井改造提升、中心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及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投入260余万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完成划区围栏建设、草地改良、人工种草、黑土滩毒草滩治理20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栽植苗木21.4万株。

2022年石渠县出台《规范民间放生行为实施方案(试行)》《规范采挖野生中藏药材管理办法(试行)》。调整充实“县—乡—村”河长253名,编制完成147条河流“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步划定生态红线1.27万平方千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100%。招聘巡护员300名全覆盖开展巡护。目前,普公坝湿地公园成功创建省级重要湿地,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全省最美高原湿地。

交通

公路

石渠县境内有马石公路南接川藏公路北线(国道317线);石(石渠)歇(青海歇武)公路,是出川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

交通建设投入资金7967万元,其中完成通乡公路40.6千米,完成11个乡镇36个村305.3千米通村公路建设,建成洛须农村客运站。

2012年以来县内各乡镇开始实现马路通。

公共交通

石渠县是处于风雪高原地带,成都市至石渠没有直达的班车,只有先到康定市然后从康定转车去石渠,需要两天一夜能到达。

截至2021年末石渠县,全县公路里程达3806千米。其中,国道318千米,省道262千米,县道337千米,乡道718千米,村道2171千米。

飞机

玉树巴塘机场距县城100多千米,是石渠较方便的交通方式。玉树机场有两条航线,分别是玉树到西宁市往返,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执飞,每天两班。玉树市到成都往返,每周一,三,五,七各一个往返航班。

人文

综述

石渠县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这里的平均海拔为4250米,比拉萨还要高600多米,气候相当恶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渠县传统舞蹈真达锅庄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录。民间手工技艺康巴藏族服饰配饰制作技艺、唐蕃石刻技艺、传统舞蹈须巴锅庄已录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民间手工技艺夏姆卡德、箍卦、民俗音乐阿琼罗罗也已录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单,截至2021年6月州级非遗项目共29项、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名。

传统舞蹈真达锅庄舞

真达锅庄舞是流行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一种民间集体舞,因发源于甘孜州石渠县洛须区真达乡而得名,盛行于洛须区的奔达正科、洛须镇及县城所在地尼呷镇金沙江河谷地带,其舞蹈动作以彪悍雄健、舒展奔放,活泼开朗为特色,兼容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之所长,风格在甘孜州锅庄舞中独树一帜。

《格萨尔彩绘石刻》

藏民族传统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朗达玛灭佛后,强盛的吐蕃帝国崩溃瓦解,藏区出现分割局面,并从此陷入数百年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争伐战乱。在康巴地区更是氏族林立,战祸四起。马踏风雪的穆波董氏瓦须部落在格萨尔的率领下,铁蹄涤荡污泥浊水,叙写了一章卷浩繁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它记录着藏民族民间文化持续不断的渐进过程。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格萨尔王传》的编、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僧侣,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师”们所编纂、传抄的《格萨尔王传》,初称为“伏藏”的抄本。

传统习俗

走婚

石渠县传统风俗走婚,在这里男女恋爱是不受束缚的,这里的婚俗有一点像泸沽湖边的“走婚”,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在一起。小伙子半夜来到姑娘的花楼下,先对歌对上“接头暗号”。接着就以极其迅速的动作爬到了楼上。原来这摩梭人的房屋都是用圆木搭建而成的,那圆木上面的缝隙足以手脚并用,承受全身的重量并上行。走婚也不意味着随便换人。虽说是男不娶女不嫁,但要确认正式的关系,男方家还是要来提亲的,特别是生了小孩以后,就是固定的了。

藏戏

藏戏传入石渠境内大约在16世纪中叶,当时境内以色须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庙相继建立,作为寺庙乐舞的藏戏即随之传入,历经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集传统精粹和地方特色为一体的藏戏剧种。石渠藏戏是一种源于寺庙祈神活动和民间生活的戏剧.其取材分为两大类,即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如《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米拉日巴》《志美更登》等。

藏装

石渠民间服饰以藏装狐皮帽、藏皮鞋等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其中藏装“查日”最有特色,其面料一般为金丝缎,缝纫工序极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裁剪、镶边、缝合等工序,成品富贵华丽、雍容大度,在省内外享有盛誉。藏袍特点为古朴曲雅、美观大方。其结构为大圆领,开右襟,左襟大、右襟小。其工艺精湛,选料讲究,融合了传统服饰与现代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民族服饰。

游牧

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自由迁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

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斋醮科仪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平方米的帐篷寺庙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

文物古迹

石渠吐蕃时期摩崖石刻

照阿拉姆石刻位于石渠县洛须镇北丹达沟公路边的一处峭壁上。“照阿拉姆”是藏语音译,意为“崖石上的仙女”。石刻面坐北朝南,最高约28米,最宽约7.2米。造像内容是一佛二菩萨,即大日如来佛和金刚手、观世音菩萨的组合,图像下方有藏文和汉文的题记,根据文字内容,可知为汉、藏工匠共同完成的作品,造像年代为公元755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即位到826年赤祖德赞文字改革之间。

饮食

石渠地处高寒牧区,98%以上为藏族。传统习俗和自然环境使县境内的饮食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因而石渠藏餐在整个藏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藏族谚语:有草原必有牛羊,有牛羊必有奶油。这句谚语道出了石渠藏餐独特的高原风格。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茶、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这和石渠的自然环境以及物产资源分不开的。 

糌粑

稞麦炒熟后成面粉,可以根据喜好加上茶、酥油、糖。食用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将粑面放在碗中加适量酥油、奶渣(爱吃甜的要放些白糖),然后不断用手搓揉直到搓匀压平,倒上酥油茶即可食,称为 “ 舔卡底 ” ,这种食法一般作为早餐。另一种食法是将糌粑放入碗中后倒入大量茶水,搅成稀状食用,也有的将糌粑放入骨头汤中,加入肉、蔬菜之类,称为 “ 突巴 ” ,常在晚上食用。还有一种是将糌粑面放在碗中加上适当的酥油茶,用手不断转动,将其搅拌均匀,直到能捏成团或条状(称为 “ 粑 ” 或 “ 达热 ” )食用。 

酸奶 

是牛奶加热后发酵而成的块状的酸性奶酪,是藏民族食物中之佳品,还有清热抗病之功效。其吃法很多,可用糌粑、人参果等搅和而吃,也可净吃。 

奶渣

是将牛奶加入少量的酸奶搅拌煮开,发酵后将沉淀物与水分离晒干而成,干湿程度视其个人的喜好而定。奶渣一般与糌粑混合而吃。

风干肉

即将宰杀后新鲜牛羊肉切成条状,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自然风干,即可去掉水分,能保持鲜味,一般是头年 12 月底做,来年 2 、 3 月食用。风干肉酥松可口,风味独特。 

砣砣肉 

将新鲜牛羊肉带骨切成大块,放入倒有冷水的锅中,加上适量的盐,煮八成熟,然后取出,用藏刀切割下来食用。砣砣肉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人参果 

传说能延年益寿,是藏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是招待贵宾的上等佳肴。人参果煮熟后,盛在碗里,倒上酥油汤和白糖搅合而吃,藏语称为 “ 卓玛玛扣 ” ;也有的把煮熟的人参果放在酸奶里搅合而食,称 “ 雪卓 ” 。另一种吃法是把人参果磨成面粉后,当糌粑吃,称为 “ 卓糌 ” 。也有的把磨成的粉与酥油、白糖奶渣搅和在一起,精心制作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并在上面画上各种表示吉祥的图案,如 “ 拥忠 ” 、 “ 布巴 ” 等,并在图案的四周倒上酥油汤,待凝固后,摆在藏桌上,既美观,又可口,一般称这种食品为 “ 土 ” 。 

酥油茶 

饮茶是牧民的一大嗜好,饮用的茶叶主要是云南省四川省内地制造的砖茶或条茶,经熬煮后加入少量食盐即可饮用。在茶水中放入一小块酥油后便成为最简单的酥油茶。由于酥油放入滚热的茶水中即溶化并浮在茶水表面,因此,饮茶时需将嘴边的酥油轻轻吹开,使少量酥油随茶水慢慢进入口中。真正的酥油茶是用特制的酥油茶筒制成的。方法是先将滚烫的带盐茶水倒入筒中,再放入适量酥油、糌粑,然后用长柄活塞上下反复搅动几十次,茶水和酥油即融合成香喷喷的酥油茶。 

青稞酒

青稞酒产于农区,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煮熟后拌上藏酒曲,盛入罐内保温发酵,三天后搀入冷开水继续使其保温,次日即成,藏族人民称这种饮料为 “ 穷 ” 。与汉族的 “ 醪糟水 ” 相似。而青稞酒则是将发酵后的酒糟倒入大铜锅里,中间搁接酒的土罐,然后用石板盖严蒸煮,酒便滴入灌内。青稞酒香甜可口,不仅是节日期间招待佳宾的自制 “ 饮料 ” ,老年人也可用来补养身体。

地方特产

石渠白菌

高原特有的菌类植物,产于海拔4200米以上的少数地方。生于草丛时呈金黄色,晒干即为白色。白菌内含钙、磷、铁等矿物质,又富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营养价值很高。

邓柯枸杞

枸杞子,属植物茄科落叶灌木,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枸杞有滋肾水、益精气、润肺、清肝热、明目之功效。主治虚损痨伤、咳嗽、目赤生、肝虚下泪、经络虚痛等疾病。

川贝母

川贝为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百合科多年草本植物暗紫贝母、卷叶贝母、甘肃贝母和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简称川贝。

牦牛皮

具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的石渠,仅牦牛就达45万头,每年可提供牦牛皮11万张以上。而牦牛皮具有浓、柔软的毛发特性,生产出毛革一体的产品具有防油、防水等功能。

九龙花椒

九龙花椒粒大肉厚,油润色鲜,因其香醇可口久负盛名,其中又以“正路椒”、“大红袍”、“高脚黄”等更为出名。九龙乃渠所产花椒又名“贡椒”,原先曾为宫廷御厨调味必备品。

风景名胜

扎溪卡

扎溪卡发源于石渠西北部巴颜喀拉山脉雅砻江,蜿蜒流往石渠东南部。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构成了扎溪卡完美的风景,形成了18个风情独具的草原游牧部落;气势磅礴的色须寺、神秘的志玛拉宫等。石渠县境内的雅砻江流域丘浅谷宽,水流平缓,草坝连绵,形成了广袤的扎溪卡大草原。

普公坝草场

普公坝草场位于石渠县中部,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场,也是四川省最典型的高原生态系统区域。

丹达沟

丹达沟又称神秘谷,位于洛须境内,其风景幽雅别致、夏秋相异,海拔由3600米至4000多米,呈现出低山森林向高山草坪过渡的特征,独具“一沟有多景,多景各独特”的妙趣。沟内溪水淙淙、奇石相布、异兽竞蹄、花草相依、置身沟内,犹如世外桃源之感。

扎加坝湿地

石渠地处雅砻江金沙江黄河(查曲支流)的三江河源头,以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屏障,构成了天然湿地环境的广泛发育基础。天然湿地既是重要绿色生物水库的形成地区,更是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扎加坝湿地是青藏高原的生态宝库湿地。

呷依温泉

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02千米,藏语称为查曲卡温泉,又名八若温泉。相传很早以前此地为格萨尔的行宫之一,八若温泉是格萨尔和王妃珠姆以及手下30员大将沐浴之所。

金沙江第一滩

通天河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蜿蜒数十里,流入石渠县境内,始称金沙江,江水急湍、咆哮飞泻,交汇之处,因大自然神妙作用,两山环抱,使江水在此回旋,不断冲击两岸形成景色壮观的大沙滩。

利山巨石

利山巨石它仿佛从天而降,又像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这就是“利”神山的山门,这里少有人来,禁止放牧。

色须寺

色须寺又称色须贡马,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45千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藏语“色须”意思是“戴黄帽子的部藩后裔”,据说色须寺为7户从蒙古流浪来的人家中一位名叫所巴(蒙古)下色登修建的。

松格玛尼石经城

位于石渠县城70千米左右的阿日扎镇境内,它始建于格萨尔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整个城高约10米、长60多米、宽30多米,是一座长方形的石头城,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进去后里面是一层层的玛尼墙,错综复杂宛如迷宫。

对外交流

获得荣誉

2020年8月,石渠县入选“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排名第66位。

2021年8月10日,石渠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2021年11月12日,石渠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2021年3月,石渠县喜提四川省卫生县城称号。

2022年1月,石渠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荣获2022年度全省广播电视乡村振兴工作优秀单位。

参考资料

石渠概况.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1

石渠.中国天气网.2023-09-19

..2023-09-19

石渠县特征.经济带网.2023-09-12

石渠行政区划.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 查询.民政网.2023-09-11

2022年石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渠县.2023-09-11

梦幻草原——扎溪卡.中国国家地理.2023-09-12

政府信息公开.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9

石渠县.特色小镇发展网.2023-09-12

气候情况.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1

地理情形.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1

历史文化悠久.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09-11

石渠县.巴蜀网.2023-09-11

..2023-09-11

..2023-09-11

河流湖泊.石渠县政府.2023-09-11

..2023-09-19

水下封堵:甘孜石渠县水下补洞单位<2022已更新(今日/价格)-浪潮潜水公司.咸宁新闻网.2023-09-19

我国海拔最高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投产发电.腾讯网.2023-09-19

..2023-09-12

自然资源.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四川渠县洪水退去 清淤消杀工作展开.央视网.2023-09-12

罗林任中共石渠县委书记.四川频道.2023-09-12

达瓦绒布当选石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四川频道.2023-09-12

刘泽同志个人简历.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朱小林当选石渠县政协主席.四川频道.2023-09-12

现代藏语基本特点.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9-12

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2023-09-12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12

石渠县冉冉升起“高原蔬菜产业明珠”.石渠县.2023-09-12

石渠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渠县.2023-09-12

石渠县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12

石渠县2022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绩单来了!.腾讯网.2023-09-12

草原增绿 生态增效 甘孜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两手抓.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9-12

石渠县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12

新时代的奋斗者丨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当好生命禁区的" 一线总指挥".四川频道.2023-09-12

石渠非遗保护传承2021年半年总结.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真达锅庄.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刻之魂——非遗项目《格萨尔彩绘石刻》.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甘孜纪行:走婚习俗渐成历史.新浪新闻.2023-09-12

石渠:藏族群众欢度帐篷节.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9-12

石渠的服饰文化.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9

风早已停息,而石渠文化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金字招牌|寻访太阳部落——石渠扎溪卡游牧系统.腾讯网.2023-09-12

石渠石刻 唐蕃古道上的遗宝.中国国家地理.2023-09-12

石渠饮食文化.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菌中之王——“石渠白菌”.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邓柯枸杞.博雅特产网.2023-09-12

润肺止咳,贝母你用对了吗?.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09-12

石渠牦牛.博雅特产网.2023-09-12

四川“九龙花椒”——感受新时代里绿色纯正的麻.四川.2023-09-12

>石渠概况.央广网.2023-09-12

你来石渠,请一定要记得告诉我.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你不知道的石渠的美②丨最美的高原湿地.四川频道.2023-09-12

石渠呷依温泉.石渠呷依温泉.2023-09-12

绝美航拍︱觅境石渠 邂逅高原生态之美.四川频道.2023-09-12

石渠利山巨石群.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石渠县色须寺由来.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松格嘛呢石经城.石渠县人民政府.2023-09-12

金石情深共划桨 幸福之花竞放扎溪卡  成都市金牛区对口帮扶助力石渠县脱贫奔康.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9-12

Forbidden.人民网.2023-09-12

东西部协作|16家企业和2家社会组织共捐赠36万元帮扶石渠!.杭州市民政局.2023-09-12

【百县榜】“2021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发布.澎湃新闻.2023-09-12

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出炉,四川有50个.四川在线.2023-09-11

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名单出炉_四川在线.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名单出炉_四川在线.2023-09-11

喜讯!石渠县喜提2021年四川省卫生县城称号.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2

【喜报】石渠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荣获2022年度全省广播电视乡村振兴工作优秀单位.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