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尾
韵尾是汉语传统音韵学术语,是韵母的结构成份之一,指韵腹后面的成份。分为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两种。
韵尾不是韵母的必要组成成分,单元音、后响二合元音充当的韵母就没有韵尾。充当韵尾的除元音、鼻音外,还可以是塞音。充当韵尾的元音、鼻音、塞音的发音跟它们单独发音时有所不同。根据韵尾的不同情况,韵母可以分为开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音尾韵母、塞音尾韵母。汉语方言的韵尾有-u、-i、-m、-n、-ŋ、-p̚ 、-t̚ 、-k̚、-ʔ等。
韵尾介绍
汉语方言里常见的韵尾有:-u、-i、-m、-n、-ŋ、-p̚ 、-t̚ 、-k̚、-ʔ等。
下面逐一介绍(均用国际音标,拼音中的b、d、g为不送气清音,会表示成p、t、k)
∅
表示没有韵尾。
例字:
五(官话-北京官话-北京话)/u /
五(官话-胶辽官话-青岛话)/u /
五(官话-中原官话-西安话)/u /
我(晋语-榆次话)/ŋie/
五(晋语-太原话)/vu /
五(吴语-杭州话)/u /
五(吴语-温州话)/ŋ̇ /
五(赣语南昌话)/ŋ̇ /
五(闽北语-建阳话)/ŋo /、/ŋo /
五(闽东语-福鼎话)/ŋu /
五(闽南语厦门话)/ŋɔ̃ /、/ɡɔ /
五(客家语瑞金话)/ŋ̇ /、/vu /
u
例字:
否(官话-北京官话-北京话)/fo u /
后(晋语-太原话)/hə u /
母(吴语-苏州话)/mɜ u /
波(吴语杭州话)/po u /
毛(赣语-南昌话)/ma u /
婆(闽南语-泉州话)/po u/
后(客家语-梅州话)/hɛ u /
务(粤语广州话)/mo u/
i
例字:
北(官话-北京官话-北京话)/pe i/
海(晋语-太原话)/ha i /
狗(吴语-杭州话)/ke ɪ /
规(吴语-温州话)/ka i /(文读)
海(湘语-长沙话)/ha i/
亏(赣语南昌话)/kʰuɨ i /
二(闽东语-福鼎话)/ne i /
配(客家语梅州话)/pʰu i /
几(粤语-广州话)/ke i/
n
例字:
人(官话-北京官话-北京话)/ɻə n /
人(官话-西南官话-成都话)/zə n /
银(吴语-杭州话)/ȵɪ n /
咸(赣语-南昌话)/ha n /
见(客家语-梅州话)/kia n /
人(闽南语泉州话)/li n/(文读)
仙(粤语广州话)/si n/
ŋ
例字:
京(官话-北京官话-北京话)/tɕi ŋ /
听(晋语-太原话)/tʰiə ŋ /
篷(吴语-苏州话)/bo ŋ /
朋(吴语-杭州话)/bĄ ŋ /、/bo ŋ /
穷(吴语-台州市片-临海话)/gyo ŋ /
广(赣语南昌话)/kuɔ ŋ /
香(客家语梅州话)/hiɔ ŋ /
香(闽南语-泉州话)/hiɔ ŋ/
香(粤语-广州话)/hœː ŋ /
ʔ
此韵尾在吴语、徽语、闽东语、莆仙语、晋语、江淮官话等较常见,为古汉语入声韵尾([-p̚],[-t̚],[-k̚])合并之结果。
例字:
熟:
熟(晋语-太原话)/suə ʔ /
熟(江淮官话-扬州话)/sɔ ʔ /
熟(江淮官话-南京话)/ʂu ʔ /
熟(吴语-常熟话)/ʐo ʔ /
熟(吴语-苏州话)/zɔ ʔ /
熟(吴语-杭州话)/zɔ ʔ /
熟(闽东语-福安话)/sø ʔ /
物:
物(晋语-太原话)/və ʔ /
物(江淮官话-扬州话)/uə ʔ /
物(江淮官话-南京话)/u ʔ /
物(吴语常熟话)/vo ʔ /(文读)
物(吴语-苏州话)/mə ʔ /(白读)、/və ʔ /(文读)
物(吴语-杭州话)/vɐ ʔ /
物(徽语-绩溪话)/mə ʔ/、/və ʔ/
物(闽东语-福鼎话)/u ʔ /
黑(莆仙语-莆田话)/hɛ ʔ/
m
此韵尾在粤语、闽南语、客家语等较常见。赣语部分方言中亦有分布。
例字:
咸(赣语-临川话)/ha m /
咸(闽南语-泉州话)/ha m/、/kia m/
甘(客家语-梅州话)/ka m /
咸(粤语-广州话)/haː m /
例字:
习(-p̚尾)
习(赣语-临川话)/sɪ̃ p̚ /
习(客家语-梅州话)/si p̚ /
习(闽南语-泉州话)/si p̚ /
习(粤语-广州话)/tsaː p̚/
八(-t̚尾)
八(赣语-南昌话)/pa t̚ /
八(赣语临川话)/pai t̚ /
八(客家语梅州话)/pa t̚ /
八(闽南语泉州话)/pa t̚ /
八(粤语广州话)/paː t̚/
客(-k̚尾)
客(赣语-南昌话)/ha k̚ /
客(赣语-临川话)/kʰa k̚ /
客(客家语-梅州话)/kʰa k̚ /
客(闽南语-厦门话)/kʰi k̚ /
客(粤语-广州话)/haː k̚ /
汉语韵尾意义
韵母多
由于粤语、闽南语、客家语、部分赣语拥有-u、-i、-m、-n、-ŋ、-p̚ 、-t̚ 、-k̚这8个韵尾,导致这几种方言的韵母特别多。如:粤语-广州话有94个韵母;闽南语泉州话有87个韵母;客家语梅州话有76个韵母;赣语-抚州话有73个韵母。
吴语、徽语、闽东语、莆仙语、晋语、江淮官话中有:-u、-i、-n、-ŋ、-ʔ等韵尾,它们的韵母数量也较多。吴语、徽语由于韵母多合并为单元音、鼻元化等因素,韵母数实际减少。如:吴语-苏州话有48个韵母;徽语-绩溪话有40个韵母;闽东语-福州话有46个韵母;莆仙语-莆田话有40个韵母;晋语-晋城话有47个韵母;江淮官话-扬州话有47个韵母。
而汉语仅有-u、-i、-n、-ŋ等4个韵尾,导致仅39个韵母。
押韵
在古汉语中,是存在塞音韵尾的,分别是/-p̚/ /-t̚/ /-k̚/,在演化的过程中,北方官话大多丢失了这些韵尾,但在南方诸方言及晋语中保留较完整,这就是用南方诸方言及晋语念唐诗会比较压韵的原因。
示例: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是以短促的入声字(- t韵尾)作韵:
下面是粤语广州话标注的韵尾。
寒蝉凄切(cit3。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hit3)。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faat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ji t3)。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fu t3)。
多情自古伤离 别(bi t3)。
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zi t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jyu t6)。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ci t3)。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syu t3)。
下面是客语-梅州话标注的韵尾。
寒蝉凄切(ciet5。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hiet5)。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fat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ya t5)。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kua t5)。
多情自古伤离 别(pie t6)。
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zie t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ngie t6)。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she t5)。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sho t5)。
英语韵尾
an: 韵尾/n/
cup: 韵尾/p/
tall: 韵尾/l/
milk: 韵尾/lk/
tints: 韵尾/nts/
fifths: 韵尾/fθs/
sixths: 韵尾/ksθs/
词义解释
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除了塞音和半元音,延续性的擦音、流音和鼻音也能成为韵尾,这在印欧语系语言(比如英语)中很常见。
韩语韵尾举例
韵尾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过要讲起来又一时半或讲不完...
怎么办捏...大致讲些简单的吧。
当一个词汇中的前一个字带有韵尾,之后的字带有【ㅇ/ㅎ】的韵音的时候发生发音转变。前一个字的韵尾为【ㅇ/ㅎ】时也发生转化。
举例说明:
1.韵尾之后第二个字的韵音是【ㅇ】的时候,前面的韵尾直接成为后一字的韵音
싶어요 -\u003e 实际读音就是 시퍼요
들어오다 -\u003e 实际读音就是 드러오다
받아주다 -\u003e 바다주다
但是有些特殊情况,特殊情况要特殊记忆。
比如:같이 오다 -\u003e 가치 오다
2.韵尾之后第二个字的韵音是【ㅎ】的时候,变化有两种
a.韵尾为"ㄱ,ㅈ"的时候,会相应转变为"ㅋ,ㅊ"。
깍히다 -\u003e 까키다
멎히다 -\u003e 머치다
닫히다 -\u003e 다치다
b.其他韵尾,都会直接变化为后一字的韵音。
3.韵尾为【ㅇ/ㅎ】,后一字的韵音是【ㅇ/ㅎ】时没有变化。
강하다 -\u003e 강하다
4.韵尾为【ㅎ】,后一字的韵音是【ㄱ,ㄷ,ㅂ,ㅈ】时, 相应变化为【ㅋ,ㅌ,ㅍ,ㅊ】没有变化。
例如:
좋다 -\u003e 조타
좋게 -\u003e조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