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府贡院,位于今秦淮区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江南贡院是南京著名景点之一,也是古代科考的一座现存标本。

江南贡院自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创立,景泰七年(1456年)选址秦淮河畔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最后一科江南乡试,前后历经737年。江南贡院在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有建筑3万余间,号舍20644间。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明清两朝110多名状元中有58名诞生于此。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历史名人曾是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自于此。1905年,江南贡院结束历史使命。

江南贡院至今仍保留着明远楼、贡院碑刻飞虹桥等珍贵的文物古迹。2002年10月22日,江南贡院整体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南京市政府在江南贡院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名称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府贡院,是古代江南地区开科取士之地。江南贡院的前身是宋代的建康府贡院,或称南京贡院、应天贡院、应天府贡院。清代建立后,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属江南省,并设科取士,南京贡院随即改称江南贡院。

历史沿革

始建年代

赵昚时期,各州郡开始普遍创建贡院。江南贡院始建立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名为“建康府贡院”,由知府史正志所建。当时的贡院规模不大,总共只有110间房屋,属于府一级的贡院,仅供建康县学、府学考试的场所,如考生增多,还需要借寺庙作为临时考场。

宋绍熙二年(1191年),建康府知府余端礼“以贡院湫隘,修而广之”,江东转运副使杨万里为此撰写了一篇《重修贡院记》,其中描写了贡院的布局与规制。当时的官员有办公场所,考生有应试考场,内帘区、外帘区之间砌筑有垣墙,相互隔离开来。此后,宋嘉定、咸淳等时期,南京的地方官先后对贡院进行了修缮、重建。

元明时期

元朝时,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而且对“南人”实行歧视政策,据《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元至元年间建康府贡院这一带已成为管理丝织工匠的东织染局。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 江苏省、安徽两省乡试及全国会试都在江南贡院举行。朱棣永乐十九年(1421 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贡院仍留作乡试考场。因江南地区考试人员较多,原有考场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禧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景泰四年(1453年),应天府尹马谅开始筹建贡院新址,在选择地址时,他向南京耆老咨询,得知“秦淮河之阳有地廓如,前武臣没入废宅也”。于是上疏奏请以其地为贡院新址,得到批准后,他立即动工建造。景泰七年(1456年)八月开科,为江南贡院现址正式开科之始。 初建成时,贡院以至公堂为中心,左右夹室为弭封、对读、誊录之所;堂前的一片开阔地上,相向排列着3000余间考舍,奠定了江南贡院的基础。嘉靖十三年(1534年)修建明远楼,“楼凡三层,作四方形,下檐出,四面皆窗”,是贡院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建筑,既可号令、指挥全场,又是监临、监视考场之处。

隆庆元年(1567年)在提督操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盛汝谦的主持下,对江南贡院进行了增修。盛汝谦不仅增修了建筑,扩大了贡院规模,还更改了贡院的运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贡院号舍进行了根本性改造。贡院号舍的建造材料原是芦苇(故称“席舍”)。席舍不仅简陋易坏,而且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尤其以防火为难。盛汝谦捐俸对号舍进行修,将建筑材料彻底更换,皆以砖瓦砌成。从此砖瓦号舍一直得到沿用。

清朝时期

清代江南贡院亦经历了多次增修、扩建。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原苏、皖地区置为江南省,在省城江宁区(南京)的贡院被赋名江南贡院,苏、皖秀才每三年一次应考举人,都在江南贡院进行。清康熙,始划分苏、皖两省,而政治、军事仍为一体,乡试仍沿用明南京近制,两省举子都来南京应试,但不是各县所有的秀才、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而是要事先通过预试录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在视察全国最大考场江南贡院时,手书五律一首,要求“人才当义取”,提醒考官考生不许徇私逐利。“御制宸翰碑”是全国现存的最早的皇帝视察贡院所题写的碑刻,对科举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康熙帝五十年(公元1711年),江南贡院乡试时,两江总督噶礼与副主考官赵晋受贿,噶礼受贿银子五十万两。考试前,吴泌、程光奎各向赵晋行贿二十万两银子,各向考官王曰俞、方名行贿十万两银子,将这二人都给予录取。时任江苏巡抚的“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查明此案。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江南、江西省总督查弼纳奏请准修,此次整修,江南贡院的号舍条件大为改善,号舍数量也达到一万七千间。乾隆二年(1737年),统计新旧号舍共一万七千二百零四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会试中开始实行苏皖分省定额取中,考官是按上江与下江四六开的比例分配,举人中额也是按此比例。爱新觉罗·旻宁初年,因贡院“旧制号舍庳狭,土地不,小雨辄沮泥滑”,江苏省、安徽两省士绅合募重建,使其焕然一新。

由于江南贡院考生众多,考试入场一度成为难题。起初,贡院只有一个入口,入场时常发生踩踏,甚至发生考生还没进号舍就被挤落水而亡的事件。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被指派为乡试监临官。他发现贡院在士子入场、考场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改进,便向朝廷递送了《请定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折》。奏折得到皇帝批复后,林则徐立即着手改进。他下令把进场大门由二道增至三道,创立了《三门入场法》,即各府、州、县考生根据人数多少分成3个部分,分别由3个大门同时入场。入场从凌晨3时开始,以炮声为信号。之后每隔一小时放炮一响。经过分流,到晌午时所有考生便可全部入场。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江南乡试被迫停止,江南贡院建筑也遭毁灭性破坏。曾国藩于同治三年(1864 年)平息太平天国之乱,湘军攻克南京时,除明远楼、衡鉴堂、至公堂等建筑尚存外,“监临主考官及各所片瓦无存”,一派衰败景象。为笼络士子、争取民心,曾国藩果断决定立即修复江南贡院,不仅要把贡院的规模加以扩大,还希望当年就开科考试。曾国藩曾亲自对修复江南贡院提出“江南贡院工程不可草率,要动百年之想”要求(《曾国藩全集》)。当时正是乡试之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都已在八月按期举行了秋闱,唯独苏、皖二省例外。经曾国藩多次到工地视察督促,十月底江南贡院按期修竣。“遂定本年(1864年)十一月举行乡试,一以慰群士进取之志,一以招转徙无归之氓。”消息一出,当年就有2万考生涌进江宁城。

清同治六年(1867年),继任两江总督李鸿章继续在江南贡院增加号舍数百。此后,贡院于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年(1871年)又经几次增扩.同治十二年(1873年),署理两江总督张树声再次主持增修江南贡院。至此,江南贡院共有号筒295字,号舍达20646间,居各省贡院之冠。另外,江南贡院还有龙门、明远楼、致公堂等建筑及千余间官房;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 禁卫等用房及水池花园、桥梁、通 道、岗楼等,占地达30余万平方米, 成为中国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声名显赫,表明中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到光绪年间,江南贡院成为全国十八行省中唯一保存的两省合闱贡院。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南贡院号舍达20644 间。为全国最大科举考场,被誉为“考场之冠”。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了它的使命。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苏皖边区政府两省省长请求议会批准推举代表,制定江南贡院处分法。民国七年(1918年)设立处分所,江南贡院只保留了明远楼、至公堂、衡鉴堂及少量号舍等,约3万平方米中心建筑供后人观瞻外,其余大部分建筑均被拆除,成为孔子庙商肆闹市。

1927年2月24日,以程潜为指挥的北伐军江右军,在南京人民尤其是工人的大力配合和支援下光复南京。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的办公机关就设在江南贡院的明远楼上,使这座昔日科举考场的中心建筑成为北伐时期南京工人运动中 心。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 民国南京市政府就设在江南贡院遗址上。明远楼便被换上了国民南京市政府的牌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6年7月,为了保障南京市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医疗条件,市委市政府在江南贡院遗址上设立南京中医院。江南贡院仅存明远楼、飞虹桥及明清 与民国碑刻等文物。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1982年3月25日,江南贡院碑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楼则被南京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在国内外专家、学者 以及有关人员的倡议下,南京市政府投资近200万元,筹建了中国唯 一的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于1989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开放。馆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二十三块贡院碑刻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浓缩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精华。

2000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江南贡院原址又复建了龙门牌坊一座。2004年,又在龙门牌坊至明远楼之间的龙门街上树立起了6尊江南贡院历史名人青铜像,分别是唐寅吴承恩郑板桥吴敬梓林则徐张謇。他们是从这座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中走出的千千万万栋梁之才的代表。2012年12月,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建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同时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博物馆主体工程2014年7月建成。

建筑布局

江南贡院坐落于南京城南的秦淮河北岸,是明清时期江苏省、安徽两省举子参加乡试的考场。历史上江南贡院范围东到桃叶渡,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占地30万平方米。江南贡院最初只有中轴线部分,是南北向对称的矩形。扩建时,江南贡院南面受秦淮河制约,北面只能修至建康路,西侧的大成殿是以前的南京夫子庙,由于三面限制,只能朝东发展。最终,江南贡院一直扩建到现在东边的桃叶渡,形成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侧宽西侧窄的不规则扇形状。

江南贡院的大门面南偏北,正对横穿孔子庙而过的秦淮河。江南贡院大门分为三重,一曰头门;二曰仪门;三曰龙门。正门建门厅五间,正中门高悬朱底黑字“贡院”二字匾额。大门东西除立有一对石狮之外,另有汉白玉石砌牌坊两座,额上分别刻有曾国藩所书“明经取士”和“为国求 贤”八个大字。进入大门,有碑亭,左日“整齐”,右日 “严肃”。东西有官房各三间,为府县官员休息之所。过了官房便是第二道大门,即“仪门”。仪门分五门,中门上方悬有康熙帝御书“天开文运”金字大匾。仪门两旁另建有卫士室各三间,再往前便到 了第三道大门,即:“龙门”。龙门的左右并列二门,盖取《书经·虞书》中“辟四门”之义。至此,除考生外,任何人等均不得入内。

龙门向前,直通明远楼。明远楼为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穿过明远楼,上达“至公堂”,堂前有古柏两株。此堂为监临、提调、掌卷、受卷等外帘官员聚会、办公之地。至公堂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监临、提调、监试、巡察等各堂,以及他们各自食宿起居的院落。 在龙门与至公堂之间,及明远楼的两侧,是“号舍”。

至公堂往后为戒慎堂,出了戒慎堂后门(又称外帘门),经水池上的飞虹桥,穿过花圃,是称之为内帘的衡鉴堂,这是主考官与同考官阅卷、评定名次处。 内外帘各有门,中间还隔以官员、甲士看守的飞虹桥。内外帘官壁垒分明,不得跨越,防止私相舞弊。帘门外横有一条宽约十余米的清水池,池水将江南贡院拦腰分成两段。池上架有一座石桥,桥栏上刻有“飞虹桥”三个楷书大字。 为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贡院街”。四角各筑有一座两重檐的砖木结构建筑——瞭望楼,上面有军士昼夜守望,严防场内外勾结如传递、枪手翻墙而入等作弊行为。又因在贡院内外两层围墙的顶端布满了带刺的荆棘,所以贡院又被称作“棘闱”。

主要景点

三重门

江南贡院大门为三阙辕门,木结构,中通人行,两侧平时封闭。正门上方,有四个镏金大字“江南贡院”。两个武士伫立大门左右,全身甲,手执长矛。正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牌坊和一只石狮子,石牌坊额文分别为:明经取土、为国求贤。大门内是龙门,取鲤鱼跳龙门之意。考生进入每道门都必须接受对其携带的衣服、 笔墨、棉花灯、食物等严格检查,为防夹带作弊答案,卫 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如果查出夹带违禁 品,除考生将被革去一生功名外,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

明远楼

明远楼位于龙门与至公堂之间,为三层两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城楼。其名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此楼是江南贡院的核心建筑,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也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重建,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共有三层,上面两层均为木结构,四面皆窗,登临四顾,贡院情事尽收眼底,考官与监巡官在此发号施令和警戒。楼下黄色城墙拱形大门两侧各书“明经取士”、 “为国求贤”大字,点明贡院是为国家选拔贤才的场所。门前有一对石狮护卫,更显出贡院的神圣和庄严。 明远楼后面为四合院,正中大厅为主考官阅卷之处,两边厢房为考试工作人员办公之地,明远楼院左并列若干排考棚。

明远楼居于贡院中间位置,四周为考生应试的号舍,登临四顾, 可观贡院全貌。“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考官于楼上便可监视应试士子、贡院考官与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作弊、骚乱等。 开考前三天,按例还有僧人道士在明远楼上设坛打醮三昼夜,祈求神明保佑学子。楼前是一方“墨池”,有“汇墨成池”之意。晚间,在灯光映衬下,楼影婆娑,美轮美奂。明远楼现在陈列着江南贡院的模型,及明代以来的二十二块碑刻,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江南贡院的全貌。

号舍

号舍处于龙门与至公堂之间,及明远楼的两侧,共20644间,是江南贡院中占地最广、建筑最多的建筑。号舍为昔日考生们白天考试,夜晚住宿的场所,用《千字文》编号,高六尺(2米),宽三尺(1米),深四尺(1.3米)。每一字号里面的号舍,多的近百间, 少的也有五六十间,称为“号巷”。号巷门口设有水缸和号灯,可供考生白天饮水、夜间行路之用。号舍之间留一条宽约四尺(1.3米)的狭窄小巷,仅容两人擦肩而过。明初贡院号舍墙板多以木制,后因多发火灾而改用砖制,清代延续。号舍没有门,考生对号入座后,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遮风挡雨。

号舍内左右两壁的砖墙,在离开地面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上一块硬板陈放纸笔砚台、棉花灯等物,下一块硬板由考生坐写试卷。 两块木板可以活动,白天当桌椅做题,夜晚将上承板抽下与下承板合二为一变床铺,蜷曲而卧,一 物二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号板的功用。 每科考试,考生必须在号舍内考三场共九天。炊饮 茶饭在考舍对面墙下。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 需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当时乡试考三场,每场均是先一日点名放入, 后一日放出。士子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 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考篮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考生进场时,外帘官一一严加检查。 考试时关上大栅门,场内有“号军”巡逻,戒 备森严。考生入场、饮水、吃饭、入厕、交卷、 出场,均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不准违犯。

江南贡院原有的号房已无遗存,陈列馆作历史再现,按原样复建了四十间,每间宽四尺,深三尺,前面拦有木栅,后面开一小窗,以利监考。现今西面各个号房中,均置有一尊彩绘考生塑像,或伏案疾书,或冥思苦索;或从容不迫,或双眉紧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东面号房是仿真江南乡试的场所,让游人感受科举考试的苦甜悲喜。中外游人着古代秀才衣,在监考官指引下进入号房,唱名就坐答卷。答卷完毕,毕恭毕敬交与考官。考官评定名次,当众放榜,发放捷报,中举者行礼接受。

至公堂

明远楼后是至公堂,系监试等管理考场事务官员的公务处与居所。中悬“天开文运”匾,两楹悬明代宰相杨士奇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该联既点到了号舍中考生的文采映照北斗,同时也指出考场制度之严密,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作假。

至公堂现为陈列馆的主展厅,正面匾额下的巨幅《贡院入榜图》,展现了江南乡试放榜盛况。四壁展出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考试程序、内容、规则、考官设置,以及江南贡院的乡试次数、中举后又中状元的人数等史料。堂内中央的长方形展柜里,由百余泥俑组成殿试张榜队列,新科进士披红挂彩骑马游览京都街市名园的隆重热闹场景,形象生动再现。柜里还展出有科举考试的考卷、捷报、考桌、考篮、棉花灯、食品、文房四宝等文物和工艺品。

飞虹桥

至公堂后有一座石桥架于清水池上,题名“飞虹桥”,桥宽6米,长约15米,用青石筑成。两侧的桥栏护板之上,以高浮雕的手法,铭刻出象征“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吉祥纹饰,其构图之美、刻工之精让人称绝。 此桥在科举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作用,它是江南贡院内、外帘的分界点,内外帘官均不得逾越。为防止外帘官员即监考官员与内帘官员即阅卷官员相互勾结舞弊,贡院立有严格规定,考试期间任何人员不得逾越 “飞虹桥”半步。不仅如此,即使是熟人隔桥打个招呼也不允许。当时有一句俗话说的是“卷子过了飞虹桥,举 人一半拿到手”。其意思是说,如果某个考生的乡试经过外帘官员的誉录,对读、初选、分卷、弥封之后送过飞虹桥,交到了阅卷官员的手里,这时,他就已经有百分之五十被录取为举人的希望。

中国科举博物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2017年1月28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这是全国首个集科举文化展示中心、科举文物保护中心与科举制度研究中心为一体的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分为主馆、江南贡院南苑及明远楼遗址区三大区域,总面积2.7万平方米。中国科举博物馆及其配套项目东至平江府路,南至贡院街,西至金陵西路,北至建康路,总占地面积约6.63公顷,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依托地面遗址,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馆体位于地下20米,以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形式,达到自然采光通风效果。该博物馆由博物馆主体中心建筑、江南贡院北部遗址保护区、南苑民俗展示区三部分组成,馆内藏品主要是文书档案、雕版古籍、书画、家具楹联、陶瓷器、丝织品等。“答题中状元”“查询本家族进士”等多媒体互动项目,是科博馆人气最旺的地方。在鸿儒书吧、明远茶楼、博雅女子学堂、状元境茶苑等休闲场所,游客既可以品尝到特有的“状元系列”特色茶饮,还可免费借阅6000多册科举、南京等主题图书。

沿着下行通道来到地下四层展馆入口,迎面矗立的是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的“科第世家”牌坊。走过牌坊,步入展厅,内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朱元璋手书“国子助教”匾,是赐给状元吴伯宗的。这块匾的边框为红底,绘有万字纹、双铜钱纹、寿字纹。匾面为蓝色,以红漆书“国子助教”四个大字和“圣旨”两个小字,上款“洪武十四年辛酉孟春正月”,下款“命奉政大夫吴伯宗立”。展厅里还有一块珍贵的状元匾,是清乾隆状元陈初哲所立“状元及第”匾。匾额四周装饰着镂空雕人物画,描绘了喜得贵子、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告老还乡等场景。

文化活动

以江南贡院和中国科举博物馆为依托,2013年、2016年,第十届、第十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度在秦淮区举办。

2018年8月,“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由台湾华梵大学铭传大学师生和在京青年台胞大学生组成,研习营的营员们以“士子”身份,沿清代台湾士子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科举之路开展交流活动,并体验古代科举考棚内进行考试的场景。25日上午,在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内,学子们身着红色古装,紧张有序地进行答卷,实景体验古代科举考试。

截至2021年2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开展了《状元怎样炼成的》《成长礼》《经典诵读》等社教活动2000余场,围绕科举文化推出了六大类920种文创产品。

其他看点

为了让观众深入感知古代科举文化,南京中国博物馆运用了许多科技和多媒体手段。迎宾大厅入口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等主题动画短片,生动展示了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科举中第的情景。

电影厅采用浮空投影技术将主题影片《千年科举》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科举制度以及江南贡院的发展历程。魁星堂的“魁星点斗图”是颇受观众喜爱的互动设备。魁星为古代传说中掌管科举文运的星官,被魁星点中就能在科举考试中独占头。魁星堂用灯光营造出星空璀璨的效果,高高的穹顶上魁星闪耀,参观者站在“星空”下,可以体验被魁星点中、光彩夺目的感觉。

观榜大发现”以明代画家仇英的《观榜图》为蓝本,展现了殿试后人们争相观榜以及皇宫内举行庆典礼仪的情景。图中观榜考生神态逼真,让人真切感到古代士子观榜后的情感起伏。图中还藏有不少知识点,以闪光的形式提示观众点击查看。观看完知识点后,观众还可以到旁边的交互机上参与答题竞赛,获胜者的名字将投射到幕布上,体验“金榜题名”的荣耀。

所获荣誉

1982年贡院碑刻被列为省文保单位。

为更好保护江南贡院文物本体及文物环境,2002 年 10 月 22 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将江南贡院遗存明远楼、飞虹桥、贡院碑刻并入江南贡院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江南贡院荣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

2013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确定为“科举文化研究基地”。

馆藏文物

江南贡院的文物古迹主要包括明远楼、贡院碑刻飞虹桥等,还有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22通碑刻也保存完好,全被罩上了玻璃保护罩。另外,至公堂内还有《御制宸翰》碑,此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高296厘米,宽89厘米,厚19厘 米,共四竖行,满行12字,共40字。此碑也是全国贡院遗址中唯一留存完好的刻有康熙手书的名碑。碑额题名为《御制宸翰》,诗作于年代定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制宸翰人才当义取,王道岂分更。 放利来多怨,狗私有恶声。 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 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 ——为考试叹”

截至2014年7月,中国科举博物馆已征集到文物总计7300多件,征集到的文物在全国同类科举博物馆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种最全。

开发与保护

1998年,在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员的倡议下,南京市政府投资近两百万元,筹建了中国唯一一所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1989年10月1日,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正式建成开放。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有历史文物,即明远楼以及二十三块江南贡院历史碑刻。第二部分为复建的历史文物和科举制度展览。这里陈列有文字史料《四书》《五经》《考 题》《试卷》、考生用具、‘江南乡试捷报”原件、等数百件珍稀科举文物。第三部分是具有 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内容,馆内复建有考生号舍40间,东面20问号舍是举行模拟“江南乡试”的地方,中外游客可以在这里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亲身感受科考之艰辛和中举之喜悦。

2000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江南贡院又复建了“龙门”牌坊一座,恢复江南地区古来就有的民俗习惯,游贡院、“跳龙门”。2004年,江南贡院又在牌坊至明远楼之间的龙门街上,树立起了六尊江南贡院历史名人青铜塑像,他们分别为唐伯虎、郑 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林则徐张謇等。

2012年12月12日,中国科举博物馆奠基仪式在孔子庙举行,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在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的前提下,打造一个科举制度档案库,全方位展示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兴衰。该博物馆于2014年8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心、科举文化体验中心、科举文物保护中心。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出现修复了该街区的东西经脉联系,由西至东依次将夫子庙、贡院街、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心、中国科举博物馆、 中国科举文化保护中心紧密拉结为一体。同时,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出现恢复了江南贡院南北轴线的贯通从南至北依次将秦淮河、贡院码头、江南贡院牌坊、 中国科举制度博物馆、明远楼、致公堂、国学院、戒 慎堂、飞虹桥、衡鉴堂、会经堂、南京邮电局旧址, 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串联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

价值与影响

江南贡院在明清的发展、成熟,带动了秦淮河畔市井文化的大发展。每逢秋闱开考,上万名生员及其家人云集于此,为考生服务的行业应运而生。正因有此需要,当年朱元璋还在秦淮河畔建立官营妓院富乐院,与江南贡院隔河相望。秦淮河也因贡院、富乐院、孔子庙的存在而繁荣起来,秦淮风月、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开始代代流传。

江南贡院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它见证了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的兴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形制。江南贡院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载体,至今仍屹立于南京秦淮河畔。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千年化石和兴盛成败的历史见证,也是科举制度文明的有形遗产在南京最直观的体现。南京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将是中国科举文化发展、延续、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历史见证,见证置身其中的人、事、物 及其时空概念。

现在,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仍可以见到贡院街、上江考棚、下 江考棚、棋峰试馆、三元巷、沈举人巷、秦状元巷、朱 状元巷、焦状元巷、状元境等与科举有关的地名,它 们与江南贡院等共同形成南京地区特有的科举文化 现象,从而成为这一世界制度文化遗产的特殊历史 见证。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宋绍熙二年(1191年),建康府知府余端礼“以贡院湫隘,修而广之”。江东转运副使杨万里为此撰写了一篇《重修贡院记》,其中描写贡院的布局与规制道:“考官有舍,揖士有堂。爰廊四庑,爰拱二掖。可案可几,可研可席。堂之北,中闑以南,前后仞墙,内外有闲。自闑之表,缄封之司,写书之官,是正之员,左次右局,不肴不并。”此时贡院内的房屋设置已经有些讲究:官员有办公场所,考生有应试考场,内帘区、外帘区之间砌筑有垣墙,相互隔离开来。

清朝时,江南贡院号舍中还有一种小号,“广不容席, 檐齐于眉,墙逼于”,是增修贡院时新建的,因受场地限制,修建得没有老号舍大。陈祖范曾参加了8科考试, 困于科场24年,黑发为白。他得到的号舍十有八九次是小号、底号,备尝场屋艰辛之苦。后来他将自己的不幸和悲惨写成一篇风趣的《别号舍文》,以抒其愤恨。

耳中人》中蒲松龄曾对江南贡院进行了生动描写,在其中一个名为《王子安》的篇章中,他详细地刻画了清代时期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

人物

吴伯宗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中状元,朱元璋诏授其为礼部员外郎洪武十年,吴伯宗以礼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使安南,并出色完成使命,回国后朱元璋授予他“国子助教”官职,后改任翰林典籍。朱元璋曾手书“国子助教”匾,赐给状元吴伯宗。吴伯宗虽为状元,但殿试前的会试成绩却只是二甲第二十四名。殿试后,考官们把考生试卷呈报给朱元璋,拟定的第一名叫郭翀。朱元璋召郭上殿,却发现他相貌丑陋。一想到新科状元未来可能要接见外宾、出使他国,朱元璋实在不满意这个郭翀。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把新科进士都叫上来,改阅卷为阅人。他发现有个年轻人长相英俊,便问其名字,答曰吴伯宗。于是,笔试成绩并非最优的吴伯宗,靠着颜值加分,成为明代第一位状元。

林则徐

林则徐曾三次就任江南贡院的主考官。当时考生达到了两万多人,由于江南贡院的考场大门只有一个,特别拥挤,甚至出现考生摸黑进入考场大门后,还没走到号舍,就被挤入蓄水池内淹死的情况。这令林则徐既震惊又惋惜,于是他专门写了一份奏折请示朝廷,拟将江南贡院分为“中东西”三门进入,并实行考场点名制,还主张将江南贡院整体进行扩建,对明远楼、飞虹桥以及内、外帘之间的距离都作了明确要求。经过皇帝批示后,最终形成了江南贡院的考场规约十二条,贡院也开始逐步扩建。

参考资料

江南贡院.吴江通.2023-08-22

江南贡院.百度地图.2023-08-22

江南贡院.夫子庙秦淮风光带.2023-08-23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成国内首个开放式5A级景区.中国政府网.2023-08-23

南京夫子庙现两个“江南贡院” 游客傻傻分不清-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江南贡院480岁明远楼修缮完 恢复原有"身高"(图)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三幅老地图记录江南贡院三度扩建.网易新闻.2023-08-22

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图).中国新闻网.2023-08-22

贡院考生“装备”有讲究 唐伯虎曾“作弊”?——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江南贡院——从考试用具中看千年科举制度变化 - 国际在线移动版.国际在线新闻.2023-08-22

南京江南贡院将变身科举博物馆-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重走科举路 台湾学子江南贡院“考秋闱”.今日头条.2023-08-22

江南贡院原有20644间考试号舍 将建成科举博物馆-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景区历史-江南贡院.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2023-08-22

走进江南贡院--开化新闻网.开化新闻网.2023-08-22

江南贡院:最大的科举考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22

南京江南贡院将“变”科举博物馆-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重读方志典籍: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秦淮档案方志.2023-08-22

清代“公务员”太吃香 江南贡院扩建成扇形-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最美赏月地”④科举博物馆,讲述秦淮河畔科举文化.扬子晚报网.2023-08-22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变化鱼龙地 飞翔鸾凤天.今日头条.2023-08-22

康熙年间“第一清官”侦办江南贡院舞弊案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畅游江苏醉美江南2014网络行开启江南文化之旅--江西新闻网.中国江西网.2023-08-22

南京科举博物馆迎客 由江南贡院扩建而成-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科举博物馆昨奠基-博物馆,平方米,有利于,二期工程,占地面积-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8-22

江南贡院石碑该不该挪?文物与旅游部门异议——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南京江南贡院将变身科举博物馆 已有近五千件藏品-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南京江南贡院鼎盛时有考舍20644间 占地30万平米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2

从江南贡院中寻找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印记,到秦淮河畔边聆听《儒林外史》的“幕后故事”.今日头条.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