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晳
爱新觉罗·弘(公元1694—公元1742年),清朝宗室亲王,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嫡孙、理密亲王爱新觉罗·的第二子。其母为侧福晋李佳氏,轻车都尉舒尔德库之女。
爱新觉罗·弘晳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 年)七月初五日。从小接入宫中养育。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随后封弘晳为郡王,十二月时赐封号“多罗理郡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雍正传令宗人府,令弘晳前往郑各庄村(今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居住。此后数年弘晳一直居住于此。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帝下令理郡王弘晳继承其生父胤礽之位,晋封为理亲王。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月,乾隆谕责弘晳行为不端,目无君上,且自视为东宫嫡子,居心叵测,遂革除其亲王爵位。同年十二月,由于弘晳府中豢养巫师安泰的指供,且弘晳彼时正与几位宗室成员来往密切,乾隆遂以弘晳结党营私为由将其软禁于景山东菓园,并开除宗籍,改名四十六(弘晳时年46岁)。弘晳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九月二十八日病逝,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正月,乾隆下旨恢复弘晳原名及宗籍。
弘晳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评价弘晳贤明、聪慧,为其所钟爱。朝鲜王朝实录里也有关于弘晳贤明、聪慧的记载。乾隆评价弘晳行为举止不端正,性格浮躁乖张。在皇帝面前毫无恭谨之意。放纵私欲,不加克制。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爱新觉罗·弘晳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七月,生母是爱新觉罗·爱新觉罗·胤礽的侧福晋李佳氏,有一个同母兄长,但在十一岁时就夭折了。其嫡母瓜尔佳氏没有生子,逝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七月。
弘晳幼年受到康熙帝的宠爱,将其接入宫中养育。康熙对弘晳的宠爱之甚,以至于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十月第二次废太子后,就传出康熙帝因为喜爱弘晳的缘故,胤礽可能再次被复立的传言。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一月,在宫中服役的正白旗工匠华色违反皇宫禁令,按照大内式样为弘晳偷制法琅火链,这一行为不久便被发现。工匠华色被处杖责之后流放,负责宫中制作的养心殿监督王道化、赵昌等人也因失查而受到惩罚。事后查明是弘晳通过一个宫内的太监,找到曾在太子胤礽身边工作的华色,并要求其为自己偷制珐琅火链。但弘晳因受到康熙帝宠爱,未受重罚。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二十三岁的弘晳在一次大试中崭露头角。康熙帝见这位皇嫡长孙有如此高深的造诣,非常高兴,认为皇长孙很贤明,在朝鲜的《朝鲜王朝实录》中便有记载说:皇长孙十分贤明,因为他,连太子的废立都变得难以抉择。这里所说的“皇长孙”指的就是弘晳。同样是《李朝实录》中记载,说康熙临死之际对大学士富察·马齐说要将废太子的第二子(也就是弘晳)封为亲王。
获封郡王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甲午康熙帝驾崩,次日乙未,继位的雍正帝即封八弟贝勒爱新觉罗·胤禩[yǔn sì]、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为亲王、十二弟贝子爱新觉罗·胤祹[yǔn táo]为郡王,同时封弘晳为郡王,随后赐嘉号为多罗理郡王。
迁居郑各庄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二月,康熙帝在昌平区附近,距离京城二十余里的郑各庄建造行宫、王府、城楼及兵丁营房,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建造完成,工程包括大小房屋290间,游廊96间,王府大小房屋189间,饭房、茶房、兵丁住房、铺房共1973间,以及其他各项设施,总计用银268762两5钱6分3厘。
但郑各庄的修建用途康熙帝生前并未作说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初七日谕旨提到康熙帝修建郑各庄的事情,认为康熙帝修建郑各庄是为了让爱新觉罗·胤礽居住,同一天《清世宗实录》也记载了同一件事情。两份文件内容相同,唯一差异之处是修建处所的名称,一曰“郑各庄”,一曰“郑家庄”。以“家庄”为名,是普遍的习惯,以“各庄”为名,不多见,但在直隶(河北省)的某些地方是民间习俗。
随后雍正帝下旨让弘晳移居郑各庄,又令爱新觉罗·胤祺允祺、裕亲王保泰、淳亲王允和贝勒爱新觉罗·满都护会同办理弘晳移居郑各庄的各项要务,例如庄内器用的的置办、下人的安置以及产业的设立等。按照雍正帝指示,弘晳迁居的费用都由内务府负责,不使其为迁居费用所忧心。按照康熙时的设计,郑各庄有宫城、府邸、房屋,但在具体安排完弘晳王府官员后,恒亲王等人发现守卫王府的官兵不足,于是上奏向雍正帝提出要从章京、骁骑校等军队中挑选士兵护卫弘晳王府,雍正帝同意,并且回复说要这些士兵在守卫弘晳王府时不得旷班,否则加以处罚。经过钦天监选择黄道吉日,确定弘晳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九月二十日迁居郑各庄。由于弘晳新居不在京城内,上朝不能像在城里王公那样方便,于是特地为此议定新法,即何种情形上朝,上朝时安排临时住处。这就将弘晳迁出城后的事务,事先做了周到的处置和规划。既要让弘晳能尽臣子之礼,又不至于为难。
得尽孝道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十二月,爱新觉罗·胤礽病重,雍正帝说:听闻二阿哥(允礽)病重,我本想前往探视,但是担心他执意以病体向我行臣子之礼,等他去世之后我再前往祭奠,礼节、待遇,都以亲王规格办理,需要的用度交由内务府大臣爱新觉罗·硕塞常明、来保等于内府取用,理郡王府的人,皆须穿着孝服……选择好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让弘晳得以尽孝道。
随后又传谕给允礽侧福晋、弘晳的生母李佳氏:弘晳之母,侍奉允礽已久,性格淳朴恭谨,现下令册封她为理亲王侧妃,让其居住于弘晳的理郡王府上。让弘晳尽心孝顺康养之,理亲王的其他侍妾,如有子女者,弘晳若要迎来赡养也随他意,如果有想要随李佳氏居住的,也让她一起随住,如果都不愿的,那就另寻一间屋舍给其居住,满足其衣食,让其安享晚年。
晋封亲王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五月乙未,雍正帝在封二十一弟爱新觉罗·胤禧为贝勒之日,又下诏弘晳继承爱新觉罗·胤礽的爵位,将弘晳晋升为和硕理亲王。康熙六十一年和雍正八年的这两次封王,封的的都是雍正帝的同胞兄弟,唯独弘晳以子侄辈身份获得殊恩。雍正在位期间十分关心弘晳,弘晳也常在奏折中称呼雍正帝为“皇父”。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七月,授封弘晳长女为县君,女婿敦多布为固山额驸。
弘晳逆案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八月,爱新觉罗·弘历迎来29岁诞辰,弘晳特制鹅黄肩舆一乘进献给乾隆帝,做为生日贺礼。鹅黄色为皇帝专用的颜色,所以弘晳此举引起了乾隆帝的警觉,他认为如果自己不收下这乘肩舆,那弘晳就要留着自己用。十月初,宗人府上奏说康熙帝十六子庄亲王爱新觉罗·胤禄与其侄弘晳、弘昇[shēng]、弘昌、爱新觉罗·弘晈[hóng jiǎo]等人结党营私,请求分别给于他们惩罚。乾隆帝认为弘晳自以为是昔日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测。决定革除弘晳亲王爵位,由弘晳的十弟弘递降继承允礽的爵位,封为理郡王。仍然准许弘晳在郑各庄居住,但不许出城;革除允禄的亲王俸禄和议政大臣职位,弘昇永远圈禁;宁郡王弘仍保留王号。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二月,宗人府富宁告发弘晳,说弘晳曾经向其府中豢养的巫师安泰卜问:“准噶尔汗国[zhǔn gá ěr]能否打到北京?天下是否太平?皇帝寿命如何?将来自己能否升腾?”这些极度敏感的问题使得弘晳所犯事由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对安泰的审讯也验证了确有其事。同时,乾隆又发现弘晳曾仿照朝廷制度,在府中擅自设立内务府下属机构会计司、掌仪等司。这相当于是以己为尊,与朝廷分庭抗礼。以致乾隆帝认为“弘晳罪恶”,较允允等人“尤为重大”,于是将弘晳的判罚加重。
囚禁去世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二月初六,乾隆帝颁布谕旨:安泰造谣生事,实施绞刑;弘晳宽大处理免除死罪,但仍削去其宗籍,改名为四十六,永远圈禁,圈禁地由原来的郑各庄府邸改为靠近皇宫的景山东菓园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九月,弘晳死于禁所,终年49岁。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 年)正月,乾隆帝下令在玉牒内恢复允禩、允禟、弘晳三人的原名,和三人的子孙一并收入皇室玉牒,恢复其宗室和原名,但三人的原王爵皆不予恢复。
人物评价
弘晳出生时其父亲爱新觉罗·胤礽还没有遭遇废黜,他虽然是侧福晋所生,但嫡母无所出,虽有一个同母兄长,但也早夭,所以弘晳便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加之深受皇祖父康熙帝的喜爱,康熙帝曾评价他颇为贤明,朝鲜史书中也记载了弘晳的聪慧。
《朝鲜王朝实录》记载, 朝鲜使臣回国向国王汇报:“皇长孙(弘晳)很是贤明,使得太子(胤礽)的废立成立一件难事。”“因为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很是贤明,所以不忍心立别人为储君,尚且将爱新觉罗·胤礽废黜之后再行处置。”
《朝鲜王朝实录》中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记载:康熙皇帝在畅春苑时病情加剧,自觉时日无多之后,对阁老富察·马齐说:(康熙的)第四子雍正帝胤禛[yìn zhēn]是最贤明的,我死后立他为皇帝的继承人吧。……又说:‘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yìn tí])性格与行为很逆反,像之前那样把他幽禁起来,满足他的吃穿用度,让他安稳过完余生吧。’‘废太子的第二子(弘晳),是朕所钟爱的皇孙,要封他为亲王’。说完康熙皇帝就驾崩了。”
乾隆对弘晳的评价则并不友好,自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月宗人府告发弘晳与庄亲王爱新觉罗·胤禄、与弘昇、弘昌、弘晈等结党营私,往来诡秘后,乾隆就认为弘晳居心叵测、意图谋反。《清高宗实录》记载:弘晳,是爱新觉罗·胤礽(允礽)的儿子。皇祖父(康熙帝)在位时,他们父子曾获罪。皇祖父将其圈禁在家中。我父皇(雍正帝)在位时。敕封弘晳为郡王。然后又晋封亲王。朕同样加恩厚待于他。但是他行为举止不端正,性格浮躁乖张。在朕面前毫无恭谨之意。整日以谄媚庄亲王为要事。并且他还自认为是当年太子的嫡子,实在是居心叵测。《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中记载: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乾隆帝评价弘晳:允礽的长子弘晳,放纵私欲不加克制,做事不利,也不能长寿,如果让他们父子俩相继即位,用不了多久国家便会连续遭受变故,这不是大清宗社臣民的福祉。
家族成员
研究书目
《清史稿》
《清实录二》
《清朝世宗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
《雍正朝起居注册》
《清朝通典》
《皇朝文献通考》
相关作品
相关遗址
现在的北京平西王府建立于昌平区王府街53号,在清代雍正年间的平西王府旧址上恢复建造,于2005年10月竣工。根据北京社会科学院学者阎崇年的《郑各庄康熙行宫与理亲王府之研究》——平西府与理王府的关系。郑各庄理王府在当地俗称作“平西府”。“平西府”一 词,最早见之于爱新觉罗·昭梿[lián]《啸亭杂录·续录》的记载:“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郑各庄村,俗名平西府。” 其后,理亲王弘被革黜圈禁,弟弘㬙降袭郡王,迁到城里。然后理王弘晳,因罪被革爵,囚于景山东菓园,王府遭平毁。亲王、郡王等被革爵后,不能用其封爵称呼,而直用其名。雍正帝谕内阁:“亲王、郡王,俱赐封号,所以便于称谓也。如无封号之王、贝勒,在诸臣章奏内,自应直称其名。弘皙被夺爵之后,其住所便不能再称“理亲王府”或“理郡王府”,甚至于讳碍 “弘”二字,谐音“弘晳”作“平西”,因而“弘晳府”谐音作“平西府”。因此认为平西府就是雍正朝理亲王府这点就能解释得通了。韩光辉在《清康熙敕建郑各庄村王府考辨》中对理亲王府地址的研究,也可为阎崇年的文章提供证明。
其次,关于康熙行宫以及平西王府(理王府)修建处——郑家庄的地址,同样是在阎崇年的《郑各庄康熙行宫与理亲王府之研究》中,对这一问题有如下研究:第一,《光绪昌平州志》记载:郑各庄即郑家庄。第二,1958年北京文物普查时测得郑家庄皇城地面遗存与史籍记载大体相当。第三,《康熙昌平州志》的总图中就有“郑家庄皇城”的标志。第四,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后裔昭梿在《啸亭杂录·续录·京师王公府第》中记 载:“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第五,清朝各帝王实录记载提到各地郑家庄的数量也可从侧面反映出行宫与王府所在的郑家庄的真实位置。《清圣祖实录》中出现“郑家庄”6处,其中祁县郑家庄2次,州郑家庄3次,北京郑家庄1次;《清世宗实录》中出现“郑家庄”9处,都是指北京郑家庄;《清高宗实录》中出现“郑家庄”20次,其中祁县郑家庄2次,北京郑家庄18次。综上,阎崇年认为康熙帝兴建的郑家庄行宫与王府,其地址就在今北京昌平郑各庄(郑家庄)。
参考资料
清史稿(全四十八册).豆瓣读书.2024-04-29
清实录(二).豆瓣读书.2024-04-29
清朝世宗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豆瓣读书.2024-04-29
雍正朝起居注册(全5册).豆瓣读书.2024-04-29
清朝通典(全一册).豆瓣读书.2024-04-29
清朝文献通考(全二册).豆瓣读书.2024-04-29
大清宝典(豆瓣).豆瓣网.2023-08-08
糊涂县令郑板桥(豆瓣).豆瓣网.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