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国陆军五星上将,远东美军总司令、首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麦克阿瑟出身于美国军人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1899年,麦克阿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美国美国军事学院,1903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麦克阿瑟被分配至工兵部队任少尉军官,不久随军调往菲律宾驻扎。次年,因病返回美国。病愈后,麦克阿瑟担任父亲的副官,期间随父亲在日本、中国、新加坡等地考察军事。1913年,麦克阿瑟调职到美国陆军参谋部,次年被派往墨西哥维拉克鲁兹,弹压墨西哥革命,战后晋升少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麦克阿瑟出任美国军队第42师(彩虹师)的参谋长,赴法国参加西线战场的作战,期间接任“彩虹师”师长,并屡立功勋。一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出任西点军校的校长,对校务进行改革。1923年起,麦克阿瑟前往菲律宾服役,参与镇压“菲律宾侦察军叛变”。1930年升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加临时上将军衔,因在1932年发生于美国的“美国失业军人游行”事件中进行残酷镇压,引发争议。1935年,麦克阿瑟卸任参谋长职务,再度前往菲律宾,后出任“驻菲军事顾问团”。在菲律宾任职的第二年,麦克阿瑟被授予“菲律宾陆军元帅”称号,1937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现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再度服役,出任远东美军总司令。因日军大举进攻菲律宾,被迫率军退守巴丹半岛,后撤往澳大利亚。1942年,麦克阿瑟出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先后指挥了新几内亚战役、菲律宾战役,迫使日方10万军队向其投降,期间晋升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统帅”主持和安排日本受降仪式。此后,麦克阿瑟一直驻留日本,对战后日本进行社会体制改造。
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兼驻日盟军总司令与美国远东司令部总司令,指挥仁川登陆,跨过“三八线”,将战火推进至鸭绿江边,后被中、朝联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面对“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的持续败退,麦克阿瑟在公开场合宣扬战争扩大化观点,被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解除职务。1951年4月麦克阿瑟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发表告别演说,结束自己52年的军旅生涯。
1951年至1952年期间,麦克阿瑟曾试图竞选美国总统,但在初选中惨败于同为候选人的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失败后,麦克阿瑟出任兰德公司董事长。1960年前后,麦克阿瑟开始撰写自己的个人回忆录,后在美国《生活》杂志上连载。晚年的麦克阿瑟深受胆石症的困扰,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病逝于美国陆军医疗中心,享年84岁。其遗体最终安葬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纪念馆的圆形大厅里。该纪念馆是1960年美国诺福克市市长通过公众捐款筹集的资金,以原诺福克市政厅进行改造而成。
麦克阿瑟是仅有的两名被授予“菲律宾陆军元帅”称号的军人之一、唯一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三场战争都参与过的美国将军。其生平事业在当时和后世引发诸多争论,世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伊恩·托尔称麦克阿瑟是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但仍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能以发散的思维看待问题,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还能快速理解各种细节”。麦克阿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他在多个战争和军事行动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坚定的领导力。他的军事成就不仅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对历史和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军人的家庭,其父小亚瑟·麦克阿瑟(Arthur MacArthur Jr.),其母玛丽·平克尼·哈迪(Mary Pinkney Hardy)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1893年麦克阿瑟就读西德克萨斯州军事中学,因成绩优秀而被选为毕业生代表。1893年的九月,麦克阿瑟开始在西德克萨斯军事学校接受教育。1898年春季他通过了美国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期间他既刻苦攻读,又注重体育锻炼。4年之后以98.43分的成绩毕业,创下西点军校的毕业分数记录。从西点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成为工兵部队的少尉并被派遣到菲律宾。
1904年4月,麦克阿瑟升任中尉,10月份并被派往金门港守卫部队。他随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州尾矿委员会。次年,麦克阿瑟将作为父亲副官随行从事情报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分析估价日本的军事力量,先后赴日本、远东、东南亚和印度的殖民地。1906年秋季麦克阿瑟进入华盛顿高级工兵学校学习。期间,他还担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低级副官。毕业后,麦克阿瑟被派往威斯康星州负责河道和港口工作一段时间。1908年,他调往莱文沃斯堡成为陆军总参谋部的正式成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1911年春天,面对紧张的美墨边境局势,麦克阿瑟接到任务前往圣安东尼奥加入一个机动师。不久后麦克阿瑟被调离第三工兵营,转任军事学校的工程系主任职务。1914年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占领了韦拉克鲁斯,麦克阿瑟开展侦察行动找到了用于运输的火车头,1915年麦克阿瑟晋升为少校。1916年,调任陆军部长贝克的副官,负责与新闻界的联络事务。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师(又名彩虹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加世界大战。1918年2月中旬,“彩虹师”被部署至吕内维尔,就此加入西线战场。2月26日,麦克阿瑟与托马斯·汉迪上尉同法军发动壕沟袭击行动,俘虏数名德军官兵。3月9日,麦克阿瑟所在第168步兵连作战在费伊突出部对德军战线发动了三次攻击。7月4日,麦克阿瑟率领“彩虹师”前往沙隆一带对抗德军发起的大规模攻势,并成功击退敌军。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麦克阿瑟以作战英勇从而获得第二和第三枚银星章。彩虹师”休整数周后加入9月12日发起的圣米耶勒战役。11月10日,麦克阿瑟接任“彩虹师”师长。次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翰·潘兴将军亲自颁授给他卓越服役奖章,而法国方面则授予麦克阿瑟第八步兵团荣誉下士称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阿尔卑斯滨海省步兵营荣誉上等兵称号以及军事勋章绶带。美国驻欧洲远征军司令约翰·约瑟夫·潘兴盛赞他为“我们所有的最伟大的将领”。
西点军校校长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于1919年6月12日被陆军参谋长佩顿·康威·马奇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他积极改革校园,通过说服国会领导人,将西点军校的课程从三年制恢复为四年制,并现代化了课程内容。麦克阿瑟重视体育活动,他要求每个学员每学年花六周时间进行各种球类和田径训练,并大力推广学院间的体育竞赛,以增强学员的竞争精神和凝聚力,提高校内士气。此外,麦克阿瑟还试图消除高年级学员的欺凌行为,成立了反欺委员会,实施新准则禁止常见的侮辱行动。1920年1月,麦克阿瑟正式军阶晋升为准将。然而,1921年8月,约翰·潘兴接替马奇成为新任陆军参谋长,仅三个月后通知麦克阿瑟准备调离西点军校校长职务。
从菲律宾到陆军参谋长
1922年2月,麦克阿瑟与露易丝·克伦威尔·布鲁克斯结婚,年底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区司令。随后又担任菲律宾侦察巡逻旅旅长。次年,6月,麦克阿瑟成为新成立的菲律宾师第23步兵旅的旅长。1924年7月7日,菲律宾侦察军的士兵因对薪资待遇不满而发生哗变,麦克阿瑟平息了骚乱。1925年1月17日,麦克阿瑟在44岁时晋升为少将,成为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5月2日,麦克阿瑟接任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麦克弗森堡第4军区司令。不久后,他被调往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麦克亨利堡,担任第3军区司令。同年9月,麦克阿瑟接到命令担任威廉·米切尔案的军事法庭成员。麦克阿瑟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两人于1929年9月离婚。1927年8月,麦克阿瑟被选为新任奥运会主席,主要任务是为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夏季奥运会做准备。1930年3月,赫伯特·胡佛通过陆军参谋长向麦克阿瑟征询是否愿意担任工程兵主任。麦克阿瑟以工程专业不足和菲律宾防务的原因委婉地婉拒了这一职位。1930年8月5日,麦克阿瑟被任命为下一任陆军参谋长。9月19日,他离开菲律宾,暂时指挥旧金山的第9军区。11月21日,麦克阿瑟正式就任陆军参谋长,他以50岁的年龄成为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临时晋升为上将,也是全国唯一的陆军上将。
酬恤金进军事件
1932年7月,美国发生“酬恤金进军事件”。此事件涉及一万多名退伍老兵及其亲属,他们因经济困难聚集在华盛顿,请愿要求政府立即支付原计划在1945年才发放的补偿金。在请愿活动开始时,各种谣言充斥着,包括暗杀总统和炸毁白宫的传闻,一些激进分子利用这个机会鼓吹暴力革命。7月28日中午,由于请愿者与警察发生冲突,赫伯特·胡佛下令联邦军队恢复秩序。麦克阿瑟决定亲自到现场指挥,并下令军队采取强硬手段。最终,有2人死亡,55人受伤,135人被捕,并引发了严重的公关危机。麦克阿瑟在记者会上将退伍军人称为“暴徒”和“叛乱者”,并支持胡佛总统动用军队的决定。凡此种种,激起陆军的极大愤怒,他们把这一切归咎于麦克阿瑟一人。
菲律宾陆军元帅
1935年10月,接受了领导驻菲军事顾问团的任务。然而这一时期,麦克阿瑟的军事整编计划进展并不顺利,所需的巨额资金使菲律宾政府增加了赋税,引起了当地民众的不满。1935年12月3日麦克阿瑟的母亲去世。次年8月24日,在马拉卡南宫代表菲律宾政府,菲律宾总统奎松授予麦克阿瑟陆军元帅的称号。1937年初,麦克阿瑟陪同奎松访问了日本、美国和墨西哥。回到美国后,麦克阿瑟努力争取美国陆军部对菲律宾军事建设的援助,但遭到拒绝。1937年4月30日,麦克阿瑟与费尔克洛思在纽约市政厅结婚,随后于1938年2月21日迎来了他们的独生子亚瑟·麦克阿瑟四世。1937年8月6日,参谋长马林·克雷格通知麦克阿瑟他的军事顾问职务将在同年10月满两年,之后他将返回美国接受其他职务。然而,麦克阿瑟选择继续留在菲律宾担任奎松的顾问,并于1937年12月31日正式退役,结束了他38年的服役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1942年菲律宾战役
远东美军崩溃
1941年7月26日,因日美关系恶化,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将菲律宾军队纳入美军指挥体系,并召回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他以少将军衔重新回到现役,担任"美国远东陆军"司令。同年美国预计战争爆发后将部队撤至巴丹半岛坚守至援军到来,但麦克阿瑟将计划改为守住整座吕宋岛、以B-17轰炸机击沉入侵的日军船舰,他也说服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称此计划足以对日方形成威摄、遏止后者开战。
1941年7月至1942年1月12日间,美国远东陆军获8,500名官兵补充,麦克阿瑟还计划进一步动员菲律宾陆军,预计将于1942年4月动员20万人。然而日军的南下进攻比预期的早,战争爆发时麦克阿瑟能掌握的部队人数不足以抵御日军。5点30分,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rtwright-Marshall)命令麦克阿瑟启用“彩虹5号”战争计划,该计划内容为以美国太平洋舰队保卫海上交通线、地面部队坚持4至6个月,再由太平洋舰队运输大批增援部队与日军决战。12月8日11点半麦克阿瑟批准刘易斯·布里尔顿(Lewis H. Britton)少将在下午发动空袭行动。但同日12点30分,停驻大量主力军用飞机的克拉克机场与邻近的战斗机基地伊巴机场遭日军第11航空舰队轰炸,美国远东空军力量损失严重。12月21日,日军主力登陆,随即迅速推进至内陆,训练不足与装备短缺的菲军很快被日军击溃。
几经评估后,麦克阿瑟决定起用1941年7月时的计划,因此下令全军撤退至巴丹半岛等待援军,撤退途中失去了大多数的补给品。12月24日,麦克阿瑟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将司令部迁至科雷希多。至2月中旬战斗力已减少了近50%。1942年2月,日军已逐渐缩紧包围圈。2月11日,麦克阿瑟在给罗斯福的信中表示他将与守军一同面临存亡。2月14日,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劝告麦克阿瑟将家人送离战场,但他没有理会。2月15日,英国重要的远东据点新加坡宣布投降,华盛顿方面开始认真考虑科雷希多可能被攻陷,麦克阿瑟可能被俘的情况。在当时,日军在太平洋地区取得了势如破竹的胜利,而麦克阿瑟的部队仍在巴丹半岛坚持抵抗,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由于日军进攻印度迫使英国集中资源应战,澳大利亚不得不依赖美国协防,而麦克阿瑟被认为是新的军事单位的总司令人选,因此决定让他离开菲律宾。
撤往澳洲
2月23日,麦克阿瑟收到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电报,指示罗斯福命令其立即前往棉兰老岛,再从当地前往大洋洲赴任新职。麦克阿瑟将菲律宾战区所有美国军队的指挥权委任给温莱特(Wainwright)将军,要求其坚持抵抗,万不得已则撤退至丛林中实施游击战。3月12日夜,麦克阿瑟搭乘由约翰·邓肯·布尔克利(John Duncan Bulkeley)指挥的“PT-41号”鱼雷快艇离开,随行的包括麦克阿瑟的妻儿、参谋长萨瑟兰等幕僚,在躲过巡弋的日本军舰和恶劣的海况后,麦克阿瑟等人成功抵达棉兰老岛的德尔蒙机场,在当地搭上B-17轰炸机飞往澳洲。3月21日,麦克阿瑟乘火车抵达墨尔本。途中,麦克阿瑟于南澳洲特劳伊火车站发演说,表示自己会重返菲律宾
新几内亚战役
抵达澳大利亚后,麦克阿瑟率参谋长萨瑟兰先将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后又迁移至莫尔斯比港,旨在稳住莫尔斯比,与日军在欧文·斯坦尼山那边决战。1942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晋升为上将。1943年,4月17日,麦克阿瑟就任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在1943年,美军联合参谋会议发布了第一阶段作战目标。切斯特·尼米兹将指挥攻占圣克鲁斯群岛,为攻占所罗门群岛中部基地的图拉吉岛做准备。同时,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岛岛发起平行攻势,肃清岛上的日军,为进一步进攻新不列颠岛岛和夺取拉包尔做准备。
在这期间,麦克阿瑟制定了名为"车轮行动"的战略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逐步收复新几内亚岛。首先,通过实施"编年史行动"攻占伍德拉克岛和基里维纳岛。然后,与日军第18军展开沿新几内亚岛线的战斗,收复莱城、芬什港和马当,以建立机场来压制拉包尔。
然而,在1944年8月的魁北克省会议上,美英联合参谋会议决定不攻占拉包尔,而是采取封锁策略使其陷入瘫痪,这引起了麦克阿瑟的不满。不过,他继续推进战役,于1944年1月2日发起收复新几内亚全岛的行动。同时,为阻止被封锁在奥托·冯·俾斯麦—索罗门群岛的日军第18军增援新几内亚,麦克阿瑟决定攻占海军部群岛,并打击加洛林和马里亚纳群岛。
在战役中,麦克阿瑟先后攻占了新不列颠群岛、瓦德克岛、比亚克岛和多贝拉伊半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麦克阿瑟率领有限的兵力,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了收复全岛的战略目标。
台湾—菲律宾之争
1944年春夏,麦克阿瑟与尼米兹(Nimitz)上将就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问题发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张先发起以新几内亚一哈尔马赫拉一棉兰老岛为轴心的战役,进而解放菲律宾;后者主张先夺取棉兰老空军基地,孤立吕宋岛,再进攻中国台湾和沿海地区,进而打击日本本土以缩短战争进程。二者分别得到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金的支持。最后,罗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反攻菲律宾
菲律宾群岛战役是以麦克阿瑟所部盟军1944年9月的摩罗泰岛和帕劳群岛登陆作战为先导的。10月20日,京特·冯·克鲁格(Kruger)指挥官率第6军团登陆莱特岛,而麦克阿瑟则从轻巡洋舰“纳什维尔号”监督行动,当天下午,因为缺乏登陆艇,麦克阿瑟只得涉水登陆,在踏上菲律宾后随即发表演说。12月18日,麦克阿瑟晋升五星上将,之后战争部战争计划处处长艾森豪(Eisenhower)与空军司令阿诺德(Arnold)将军也同样获此晋升。麦克阿瑟于12月26日发布公报宣布“除了稍微的扫荡外,本次战役已经结束”。由于雷伊泰岛的作用远不如预期,麦克阿瑟进攻民都洛岛,占领后10天内便完成修筑机场跑道。1945年1月9日麦克阿瑟的部队大举登陆林加延湾,由于日军战略为在内陆与盟军决战,故美国军队登陆过程未受到抵抗。13日,麦克阿瑟将司令部移至菲律宾岸上。2月4日,第6军团第1骑兵师已攻抵马尼拉市区边缘,陆续解放关押在当地各处的战俘,而日本海军将领岩渊三次决定死守马尼拉,与美军进行惨烈的巷战,期间为了保护菲律宾民众,麦克阿瑟禁止进行近距离空中打击,但美军仍动用155公里榴弹炮轰击街垒与建筑物。2月26日,日军防线崩溃随即对马尼拉平民展开大规模屠杀,即“马尼拉大屠杀”。3月3日,马尼拉作战结束。马尼拉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将重心置于扫荡退居吕宋岛中部和北部山区的日军残部。
驻日盟军总司令
哈里·S·杜鲁门在8月15日,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负责主持和安排日本受降,并实施随后的日本占领工作。8月28日,美国军队第11空降师先遣队占领日本厚木机场。30日下午2点19分,麦克阿瑟与幕僚乘标记“巴丹号航空母舰”的C-54运输机专机抵达厚木机场。9月2日,投降仪式于代表海军主场的“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麦克阿瑟乘“布坎南号”驱逐舰于早上8点43分抵达。8点55分,日本代表团抵达。9点,麦克阿瑟让温莱特(Jonathan M. Wainwright)将军与英国白思华(Arthur Ernest Percival)中将站在身后,并亲自宣读致词。
麦克阿瑟选择东京“第一生命馆”大楼作为盟军总司令部位址,哈里·S·杜鲁门赋予他权力以实施对日占领政策,9月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文件,规范麦克阿瑟拥有的最高权限。在1945年至1951年期间,麦克阿瑟负责对日本的占领和社会改造工作,其职权范围包括监督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宪政体制上2月3日,麦克阿瑟指示盟总的政治组幕僚准备新宪法草案,其结构以SWNCC 228号命令内容为基础,麦克阿瑟还自行加入三点:一、天皇须保存为一国元首,向日本人民负责;二、所有以华族为中心的封建制度,包括世袭亲王家、旧皇族的权利、贵族院都废除,此后能保有皇室或贵族身份的日本人仅剩天皇与其约20名直系亲属;三、废除日本国家战争的主权。此一草案被称作“麦克阿瑟草案”,后成为日本新宪法,于1947年5月3日生效。麦克阿瑟极力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军国主义,被认为对日本命运影响最为深远的美国人。麦克阿瑟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扮演了审判日本战犯和处理日本皇室成员的角色。到1945年底,美国军队对5700名日本、台湾和朝鲜籍战犯嫌疑人进行了审判。审判涵盖了南京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和马尼拉大屠杀等事件。
朝鲜战场
战争爆发至仁川登陆
在1945年至1950年期间,麦克阿瑟对朝鲜半岛分裂的两个政权不感兴趣,东京司令部也误判了该地区的局势。约翰·霍奇将军多次请求麦克阿瑟协助,但后者拒绝,并将问题归属于国务院的管辖范围。然而,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入侵韩国,引发了朝鲜战争。麦克阿瑟起初对此反应不大,但几小时后,根据杜鲁门总统的授权,他将武器装备交给南朝鲜军队以抵御北朝鲜军。然而,第二天汉阳被攻陷。
联合国安理会于6月25日通过第82号决议,授权由美国指挥的联合国军援助南朝鲜,并指定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总司令和美国远东司令部总司令,他指挥所有的韩国部队。面对北朝鲜军队的猛攻,最初7个月派往南朝鲜的美国军队很快被击败。直到8月底,北朝鲜军实力开始减弱,而美军第8军团则通过整编和增援已经达到18万人,并且装备了更多的战车和火炮。
这时,麦克阿瑟认为不宜在朝鲜半岛南部缓慢推进,因此计划在北朝鲜军的后方进行仁川登陆,截断北朝鲜军的主要补给线,收复汉城,并形成对北朝鲜军南北夹击的态势,从而扭转战局。麦克阿瑟刻意对华盛顿方面隐瞒行动的具体计划和时间,直到9月8日才派遣中校向联参会报告。9月15日,美军陆战第1师成功登陆仁川,当天只有21人阵亡。9月16日,美军向北突围并发动反攻,20日突破了北朝鲜军的包围圈。
中国军事介入
1950年7月31日,麦克阿瑟从东京到台湾访问,蒋中正两度接见会谈,并分别发表声明,蒋发表谈话谓与麦克阿瑟会谈已奠定中美共同保卫台湾与军事合作之基础;9月15日,策划仁川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10月15日,哈里·S·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于威克岛会面讨论朝鲜战争的局势。本次的威克岛的会面是杜鲁门希望利用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后日益增长的声望为11月的中期选举助阵。
9月30日,金日成请求中国派遣部队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即赴朝,连同朝鲜部队共同由彭德怀指挥。起初麦克阿瑟根据杜鲁门的指示将南朝鲜军队以外的联合国军部队挺进停止线设置于距中朝边境40至60英里(64至97公里),刻意在边界一带仅使用韩国军队。然而10月17日麦克阿瑟违背杜鲁门的指示将设定的停止线改成中继线,命令各部继续深入推进。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经过三次战役,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联合国军”由鸭绿江边击退回三八线附近。11月28日,麦克阿瑟批准第8军团放弃平壤,撤至了38度线以南。12月23日,正指挥部队撤退的军团长华克(Walker)因车祸意外去世。麦克阿瑟闻讯后立即依照先前的决定,推荐陆军副参谋马修·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接替华克职务。
李奇威扭转朝鲜战局
马修·李奇微受命指挥第8军团在三八线附近的阵地进行战斗,1951年1月4日志愿军攻克汉城,1月7日第8集团军退至三八线以南七十英里处,马修·李奇微率领部队在此处构建了一条防线。此时,麦克阿瑟判断志愿军会因为前线推进过快,导致补给供应不及,随即命令马修·李奇微向北挺进,2月3日马修·李奇微率部队抵达咸松。3月中旬,麦克阿瑟的军队重新夺回汉城并将部队推进至三八线。
被撤职
在志愿军受到重创后,哈里·S·杜鲁门和艾奇逊认为可以通过谈判来结束战争,并试图恢复到战争前的状态。1951年3月20日,联合参谋会议向麦克阿瑟表示联合国计划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条件。然而,麦克阿瑟在3月24日发表了一篇措辞具有挑衅和威胁性的声明,表达了与该消息不同的立场。麦克阿瑟的举动使得无法推动和平谈判。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由撤了他的职,由马修·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接任。
晚年
听证会与总统竞选活动
1951年4月18日,麦克阿瑟从朝鲜返回旧金山,并于隔天与家人一同前往华盛顿。预计他将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4月19日,麦克阿瑟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告别演说,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在官方场合露面。他讲述了自己与杜鲁门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分歧,并为自己的立场进行了辩护。国会演讲结束后两周,麦克阿瑟被委派参加了关于韩战的听证会。他以证人的身份出席了前三天的听证会。麦克阿瑟声称国会联席会议成员接受了他在作战方面的建议,但这一说法遭到了白宫和国务院的否认,各参谋首长也直接反驳了他的说法。
1952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麦克阿瑟曾希望介入正在争夺总统提名的罗伯特·A·塔夫脱和艾森豪之间的竞争,但由于塔夫脱不愿合作,麦克阿瑟最终在初选中惨败。艾森豪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塔夫脱,并最终当选为总统。
离世
1952年,麦克阿瑟成为雷明顿兰德公司的主席。1960年左右,他决定撰写回忆录。1960年1月26日,麦克阿瑟在80岁生日庆祝会上感到不适。隔天,他因前列腺肿大无法排尿而被送往圣卢克医院,并接受了手术。1961年4月,新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途经纽约时探望了麦克阿瑟。三个月后,麦克阿瑟受邀前往白宫参加宴会,与肯尼迪更长时间地交谈。1961年7月,麦克阿瑟回到菲律宾参加该国独立15周年庆典。时任菲律宾总统卡洛斯·波利斯蒂科·加西亚授予麦克阿瑟菲律宾军团荣誉勋章。1962年,美国军事学院授予麦克阿瑟"希尔瓦尼·赛耶奖",以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麦克阿瑟前往西点参加颁奖仪式,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义务、荣誉、国家》的演讲。1963年,肯尼迪总统请麦克阿瑟帮助调解国家大学体育协会和业余体育联盟之间关于国内业余体育主导权的争端。
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在华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去世。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遇刺身亡前批准为麦克阿瑟举行国葬,而接替他职务的林登詹森总统确认了这一指示。麦克阿瑟的遗体于4月7日被运送到纽约,当晚,遗体被送上灵柩车,护送队将其运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圆形大厅里展示,大约有15万人前来瞻仰和告别。
4月11日,麦克阿瑟的葬礼在诺福克的圣保罗圣公会教堂举行。他的遗体最后被安葬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纪念馆的圆形大厅内。麦克阿瑟与于2000年去世的妻子珍妮长眠在纪念馆大厅正下方的两个大理石石棺中。
人物成就
西点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克阿瑟代理第42步兵师师长。1919年4月,他从欧洲返回美国。当时,西点军校正处于混乱之中,课程陈旧,学员的知识面极为狭窄。新任陆军参谋长佩顿·马奇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在同年6月,他任命麦克阿瑟为西点军校校长,希望他能重振军校的辉煌。麦克阿瑟虽推辞不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重任,时年39岁,成为西点军校自创校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在任校长期间,麦克阿瑟将“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治校的座右铭。学校体育馆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上面镌刻着他的名言:“今天,在友好场地上播撒下的种子,明天,一定会在战场上收获胜利的果实!”他排除各种障碍,开拓新路,使西点军校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开启了现代化的军事教育。同时,他也意识到亚洲对美国的重要性,因此下令在校内张挂亚洲地图,供学生们参考学习。
仁川登陆
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他领导了仁川登陆行动,成功解救了被困的联合国军队,并推进到朝鲜半岛北部。仁川登陆扭转了战争的局势,打破了朝鲜人民军对联合国军的包围,夺回了被占领的首尔特别市。其次,仁川登陆行动是一次冒险且大胆的行动,展现了麦克阿瑟的决断力和领导能力。这一行动的成功提高了联合国军的士气,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并激励了他们继续战斗。并且仁川登陆行动使得朝鲜人民军在战略上受到打击,迫使其撤退并暂停进攻。这为之后的和平谈判提供了机会,为冲突的解决铺平了道路。最后,仁川登陆行动展示了联合国军的实力和决心。它加强了联合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更多国家对其支持。
对日本改造
麦克阿瑟在日本宪法修改中,作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下令近卫负责领导修改日本宪法的工作,确保了修改进程的推进和监督。 其次,麦克阿瑟提出了"五大改革指令",为宪法修改提供了指导方针,其中包括推动宪法自由主义化,以改变日本的传统秩序。但在对日占领过程中,麦克阿瑟倾向于保留天皇制度,并强调将天皇视为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他认为废除天皇制将导致日本国家的解体,并向美国国务院强调不应将天皇视为战犯。最后,麦克阿瑟及盟军最高统帅部考虑的新宪法基本形式是将天皇氏作为国民统一的象征,并主张放弃战争,这一形式为后来的宪法修改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麦克阿瑟在日本宪法修改中的成就包括领导修改工作、提出改革指令、保留天皇制度以及确定宪法的基本形式、赦免战犯、保留日本靖国神社、打击日本神教、教育改革,为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太平洋战争
1943年8月6日,麦克阿瑟所率部队对莱城和萨拉莫阿的日军基地发动进攻,最后取得了胜利。麦克阿瑟出动陆、海、空军联合作战,一直让日军捉摸不透,防守顾此失彼。麦克阿瑟攻占莱城和萨拉莫阿之后,命令美国军队沿陆路立即追击日军。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第9师的一个营从海上进攻芬什哈芬。士气低落的日军要抵抗6000多名澳军的进攻,虽然守住了防线,但麦克阿瑟所率的盟军夺取拉包尔的努力已接近成功。这场战斗是这位名将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之一。
政治
政治方面,战后民主化对于日本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在主导下进行的政治改革使日本告别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的立宪君主制度,并压制了包括天皇氏在内的反动神权和封建势力。然而,在民意倾向于支持日本共产党的情况下,麦克阿瑟领导的美国占领当局采取了镇压行动。这些镇压行动包括解散日本朝鲜人联盟以削弱亲共势力的朝鲜人移民团体,进行各个部门的"赤色整肃",实行国家公务员法和二百零一政令以减弱共产党对日本政府的影响,并策划了包括"松川事件"在内的阴谋。这些举措最终导致日本共产党受到压制并逐渐走下坡路,而日本政治在美国的支持下迎来了所谓的"五五年体制",即长期维持自由民主党作为执政党和日本社会党作为在野党的两党政治格局,形成保守势力独大的局面。
经济
经济方面,麦克阿瑟的政策对日本的垄断财阀采取了分散措施,并发布了《禁止经济力量集中法》。这一政策通过拆分日本的老牌财阀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实际上,各大财阀之间互相持有股权,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利益同盟,没有对这些财阀造成实质上的威胁。在土地问题上,麦克阿瑟领导的美国占领当局效仿了社会主义阵营,在日本进行了土地改革,即"土改"。这导致了一批新兴农场主阶级的兴起。这些新兴农场主通常拥有一定数量的私有土地资产,但与传统地主不同的是,他们自身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这些新兴农民阶级的存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实现了超高的农业自给率,并为日本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军事
军事方面,麦克阿瑟对日本军事力量的改造,一开始确实落实了和平要求。麦克阿瑟领导的美国占领当局按照去军事化的原则,使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日本解散了军部,解除了武装,只保留了一批警察。这一举措削弱了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旨在推动和平与稳定。然而,随着中国大陆地区共产党政权的建立,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调整。美国要求日本为其国际方针服务,放弃了原先所阐述的对日本改造方针。在这个背景下,日本成立了自卫队,以某种方式打破了之前制定的日本宪法中关于和平民主条款的内容。
所获荣誉
勋章
以上内容来源
军衔
以上内容来源
人物评价
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的内政部长哈罗德·勒克莱尔·伊克斯(Harold Leclair Ickes)曾对麦克阿瑟评价:“麦克阿瑟是这一号的人物,他以为自己到了天堂,上帝都会从白玉宝座上起身降阶迎接,把空出的位置躬身相让。
第5航空队司令肯尼便(Kenny then)曾说:“真正、或者自认为认识麦克阿瑟的人,不是钦佩他,就是讨厌他,没有中间地带。”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则描述麦克阿瑟“既高贵又卑鄙,既勇壮又残暴,既傲慢又䩄腆,最优秀的男子汉,最坏的汉子”、“是美国得未曾有最具天才的军人”,并将其与罗马军事领袖尤利乌斯·凯撒相提并论.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称他是“才华卓越的指挥官”
总参谋长伯纳德·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认为麦克阿瑟是二次大战中“最优秀的军人”
艾伦·布洛克(Alan Bullock)则将其比作“最优秀的战略家”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伊恩·托尔(Ian W. Toll)称麦克阿瑟是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但仍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能以发散的思维看待问题,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还能快速理解各种细节”,并“比起其他盟军领导人更能凭直觉把握太平洋战争的总体局势”
家族情况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相关影视
人物轶事
“顺风”降落日本厚木机场
1945年8月28日,美军派遣的先遣队从那霸机场起飞,计划前往日本本土的厚木空军基地为麦克阿瑟将军的到来做好准备工作。快降落时,他们开始担心日本人会在跑道上设立机关枪阵地,在他们降落时发动突袭,这将导致全体成员的生命危险。因为当时日本的陆海军中仍有不少顽固分子不愿意投降,所以存在一定的危险。于是,先遣队的首架飞机做出了一项违反常规的举动——选择了顺风降落。通常情况下,飞机都会逆风降落以确保安全。根据常理推断,如果日本人要伏击他们,危险就可能隐藏在飞机滑行结束点附近。然而,由于必须降落,又担心可能遭遇日本人的神风特攻,飞行员决定冒险选择顺风降落。通过顺风降落,飞机将会在跑道的另一端停下来,增加他们发现任何伏击的机会。因此,先遣队的首架飞机顺着南风降落到跑道上,稍作滑行后停在了跑道的最北端。这一举动让前来迎接的日本参谋本部情报部的部长,有末精三中将,感到吃惊不已。末中将惊讶地想道:“唔,这架厉害的飞机居然是顺风降落的?太厉害了!仅凭这一点,我们的‘皇军’就不行了。难怪‘皇军’打不赢这些厉害的家伙,人家甚至飞机起降都是顺风操作的。”
麦克阿瑟叼烟斗
麦克阿瑟叼烟斗的标志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在巴丹号飞机门口和菲律宾涉水登陆时的造型相同,被认为是最酷的形象之一。他不戴领带,不佩戴勋标,嘴里叼着玉米芯烟斗,戴着墨镜,站在飞机舱口居高临下,宛如天神俯视众生,展现了一个“胜利者”的形象。这个形象被注册为“麦克阿瑟”商标,后来没有人敢使用这副造型。实际上,这个造型并非完全原创,其中不戴领带和勋标的元素来自他不喜欢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原本注重贵族风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掉价,甚至在从巴丹坐鱼雷快艇逃离澳大利亚时也没有忘记打上领带和佩戴全部勋标。然而,当他看到艾森豪威尔在欧洲战场上不戴领带、不佩戴勋标的照片后,他立即摘下自己的领带和勋标。
时代周刊最多的人物
麦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备受关注的人物,4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尽管在日本攻占菲律宾前夕,麦克阿瑟以“试试鱼雷快艇能否通过日本人的水雷封锁”为借口离开了他的部队,使得温莱特将军成为日本人的俘虏。然而,他后来以独创的蛙跳战术逐个收复了被日本人占领的太平洋诸岛,最终攻占了日本本土,使得乔治·巴顿失去了再次参战的机会。尽管他后来在朝鲜战争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似乎有些晚节不保,但麦克阿瑟最终以一篇名为《老兵不死》的演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贯摆酷的风格和精心挑选的措辞吸引了媒体的大量报道。
后世纪念
纪念馆
诺福克市政厅,也称为麦克阿瑟纪念馆,是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历史悠久的市政厅。它建于1847年,是一栋两层楼,两层楼高80英尺乘60英尺,是灰泥和花岗石饰面的寺庙形建筑。它的前门廊由六个巨大的托斯卡纳柱子支撑着,山墙屋顶上有一个圆顶。这座大楼在1918年之前一直是市政厅的所在地,在1960年之前一直是审判室的所在地。1960年以后,诺福克市市长通过公众捐款筹集的资金,以原诺福克市政厅进行改造为麦克阿瑟纪念馆,馆内已有9个博物馆展厅,展出了他长达50年军旅生涯轨迹,麦克阿瑟则与于2000年过世的妻子珍妮长眠于大厅正下方墓室的两具大理石石棺中。
麦克阿瑟公路
麦克阿瑟公路(今中山高速公路):是连接台北市和基隆市的公路,为纪念麦克阿瑟而取此名。
纪念币
1980年,菲律宾为纪念麦克阿瑟诞辰100周年,发行了一枚纪念币。1989年,纽埃发行麦克阿瑟纪念币。1995年,所罗门群岛发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纪念币。
参考资料
西点军校为何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杭州日报.2023-06-29
MacArthur Given $500,000.The Washington Post.2023-07-03
Elkton III Plan.historyofwar.2023-07-03
Public Law 333, 79th Congress.archive.2023-07-03
Legis Works. legisworks.org.2023-07-03
macarthur-occupation-japan-and-constitution.pbs.2023-07-03
麦克阿瑟被黜前后:狂言惹恼总统 气死台湾大佬.中国新闻网.2023-11-20
Streaming Publication Archive.west-point.2023-07-03
Eastern Colleges Enter NCAA-AAU Track Flight.The Harvard Crimson.2023-07-03
General Macarthur's Funeral (1964).YouTube.2023-06-30
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之一.网易.2024-05-30
二战名将麦克阿瑟生平.中国知网.2024-06-28
琼妮·麦克阿瑟.wikiwand.2023-07-01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豆瓣.2023-07-01
对比利·米切尔的军事审判.豆瓣.2023-07-01
碰撞的方针:杜鲁门对决麦克阿瑟 .豆瓣.2023-07-01
麦克阿瑟传.豆瓣.2023-07-01
仁川.豆瓣.2023-07-01
再见国王.豆瓣.2023-07-01
追求荣耀.豆瓣.2023-07-01
杜鲁门.豆瓣.2023-07-01
太阳.豆瓣.2023-07-01
东京审判.豆瓣.2023-07-01
东方.豆瓣电影.2024-05-25
天皇.豆瓣.2023-07-01
仁川登陆作战.豆瓣.2023-07-01
麦克阿瑟口叼玉米芯烟斗造型背后隐藏怎样原因.今日头条.2023-07-11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二战美国风云人物.凤凰网.2023-07-11
THE MACARTHUR MEMORIAL.麦克阿瑟官方纪念馆.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