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当时一些文人用汉人的习惯以“成”为姓称呼人,所以又有别名“成容若”。大学士明珠长子。

纳兰性德才华出众,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康熙十二年(1673年),纳兰成德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因病错过殿试。同年,开始撰写《渌江亭杂识》。康熙十五年(1676年)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的纳兰性德顺利通过殿试,被康熙任命为御前侍卫。此后他随康熙多次游历,游历地点包括边塞和江南等,因工作能力而深受皇帝赏识。康熙十七年(1678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性德因此创作了大量悼亡词。同年,纳兰性德的好友为其编选词集——《饮水词》。两年后,纳兰性德续娶官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纳兰性德奉旨出使梭龙,归来后晋升为御前一等侍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性德病重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

纳兰性德擅长写词,他认为诗、词应具有同等地位,注重词作的抒情性、提倡创新,结合人生经历形成了独具特色、清新隽秀、哀感顽艳的词风,他一生共写有348首词,著有《侧帽集》《饮水词》二集。纳兰性德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见解独到,其用笔别出锋颖,颇负盛名。除此之外,纳兰性德还是藏书大家,常与人研讨经学,编书《通志堂经解》。

纳兰性德不仅振兴了清代词坛,在当时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文学气氛,他的文学理论对于清代及以后的文艺观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纳兰性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熙帝对江南汉族文士的态度,保护、营救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同时以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民族的融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顺治帝十一年(1655年)冬,纳兰性德出生于北京。因为出生于冬季,故乳名“冬郎”。纳兰性德原名为纳兰成德,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立皇子爱新觉罗·胤礽为太子,为避皇子讳,改名为纳兰性德。直到康熙帝十五年(1676年)皇子保成改名胤礽,又改为纳兰成德。因父亲纳兰明珠重视汉文化,深受汉文化渲染,因而作为家中长子的纳兰性德深受父亲期望,试图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所以纳兰性德五六岁时,就开始接受骑射技艺,兵法知识和满汉两语的文化教育。他的启蒙老师丁腹松性情耿直但学识渊博,教与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八股文章。纳兰性德颇有孝心,且自幼读书,修文习武,十岁就写有《一珠·元夜月烛》一词。

青年时期

康熙帝十一年(1672年),十七岁的纳兰性德以“补诸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因文采超凡脱俗,成绩名列前茅,得到时任祭酒,也是当时国子监校长徐文元的赏识。纳兰性德进入国子监几月后,便报名参加顺天府的乡试,顺利通过武试和文试,成为举人。徐文元将纳兰性德推荐给自己的兄长内阁学士徐乾学,也是当时乡试的考官。后来纳兰性德拜徐乾学为师,学习宋元经书和传统文化。

康熙十二年(1673年),纳兰性德参加会试,再次中第,成为贡士。但之后却突发急症,错过殿试。纳兰性德自觉苦闷,便愈发刻苦读书。随着读书深入,他发现如今流传市面的宋、元、明的书籍有诸多错误,便萌生了搜集著作,编辑一本丛书的想法。得到老师徐乾学的支持后,纳兰性德出资四十万两银子搜集著作书籍,还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文人一同编撰此书。从五月开始着手,用了近两年时间编订,命名《通志堂经解》。此书1792卷,收集了一百四十多种自宋元以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深得康熙帝赏识。也在同年(1673年),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夫妻恩爱有加,因此创作了描述夫妻感情的七言绝句《艳歌》四首。

康熙帝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补考殿试,被录取为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殿试过后,康熙任命纳兰性德为御前三等侍卫。此后纳兰性德随康熙东巡游历,受命写作诗词和译制著述《松赋》,都做得不错,深受皇帝赏识。这一年,纳兰性德将自己三年来记录的有关“三藩之乱”的见识编辑成册,即书籍《渌水亭杂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卢氏县难产去世,纳兰性德悲痛不已,作了许多悼亡词。在纳兰性德所有的词作中,爱情词大约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其中悼亡词的数量众多,情感真挚。主要作品有《青衫湿·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等。尤其是《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一词感人至深,这首词写于康熙帝十九年(1680),是纳兰性德悼念妻子逝世三周年而创作的,其中 “清泪尽,纸灰起”一句诠释了纳兰性德内心凄凉绝望的心境。这一年,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等人合编纳兰性德的词作,将其编选成集,名为《饮水词》。此前纳兰性德还有一本集结作品集为《侧帽集》。道光十二年(1833年),后人将他的词作合编为《纳兰词》,共收录三百二十六首词作。

康熙十九年(1680年),纳兰性德由父亲纳兰明珠做主,续娶官氏。“官”是女真“瓜尔佳氏”的汉译简称,是满族八大姓之一。官氏是一等公爵辉塞与皇太极十公主的独生女,父母离世后由本家亲属照顾,生活优越。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纳兰性德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入侵雅克萨地区的情况并制梭龙地区的地图,归来后纳兰性德晋升为御前一等侍卫。几次边塞巡游的经历使得纳兰性德创作了一些边塞词佳作,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浣溪沙·小兀喇》(莫将兴废话分明)等同年秋天,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纳兰性德资助好友千里奔讣,并因好友丧母和离愁别绪写下了《花木兰慢·立秋雨夜,送梁汾南行》《于中好·送梁 汾南还,为题小影》等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纳兰跟随康熙帝前往五台山一带巡游,作有《驾幸五台山恭纪》(五言律诗)《一络索·长城》《宿龙泉山寺》等诗词。

壮年病逝

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年),纳兰性德随康熙南巡至江南,由顾贞观牵线,与沈宛相会,二人相恋。但由于“满汉不通婚”的禁令,二人不得已分手。与沈宛相恋期间,纳兰性德创作了《菩萨蛮》《遐方怨》《临江仙》等词。次年(1685年),纳兰性德寒疾再次发作,多日不见好转。虽在病中,但纳兰性德强打精神与好友小聚,七日后病逝,年仅三十岁。

主要作品

纳兰性德擅长写词,其词风独具特色,清新隽秀、哀感顽艳,一生创作了三百四十八首词作,包括悼亡词、边塞词、爱情词等多种类型,后收录在《侧帽集》《饮水词》二集中。除此之外,纳兰性德还是一名诗人、书法家和藏书家,各有论著。

代表词作

代表诗作

书法理论

编著经学

创作特点

注重创新

纳兰性德认为文学创作要重视抒情,表达真情实感。如韩愈等人虽才华过人,但过分追求艺术形式上的怪奇,偏离了文学的真美。在此基础上,他又认为诗词创作不仅要学习古人的创作特点和方法,还应结合诗人自身的特性发展出属于自身的创作特点,应该“随人喜怒”,发挥诗人“自有之面目”。他在《原诗》当中指出,“近年来之诗词,如矮子观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同时,纳兰的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并不偏僻晦涩,“用自然之眼观物”。纳兰在诗词的意境、语言等方面模仿和学习了李煜的诗词创作特点,但同时又发展出了属于纳兰自己的清真自然、豪迈开阔的特点。如边塞词《如梦令》中的“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这首词是纳兰结合自身的人生际遇和感慨写成的,被王国维评价为“千古壮观”。

总体来说,纳兰性德在创新性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在诗词创作方面形成了情感真挚、语言清丽的特点。如他创作的众多的悼亡词情感真挚,形成了哀感顽艳的词风。代表作有《南乡子·为亡妇 题照》(泪咽却无声)《青衫湿·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等。

注重用典、化用

纳兰性德共有348首词作,其中又100多首都涉及到了用典,数量大、比例高,且纳兰用典自然贴切,与语境巧妙结合。如悼亡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下片中“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中首句“重泉若有双鱼寄”中的“双鱼”出自《文选·古乐府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是用“双鱼”代指书信,期望能够与亡故的妻子互通书信。此外,纳兰性的还擅长化用前人诗句,尤其喜欢化用唐宋诗人及花间派词人,化用方法多样、自然典雅,含蓄蕴藉。如《蝶恋花 ·出塞 》中“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一句化用李清照《临江仙 》中的诗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重视比兴寄托

纳兰性德强调诗词创作应该重视比兴寄托,主张创作应该“意有寄托, 不作死句。”他虽然强调诗词创作应“真情实感”、直抒性灵,但同时也需要用“比兴”手法对诗歌语言进行加工、锤炼,这样才能呈现出诗歌之美。他曾指出:“唐人有寄托,故使事灵动;后人无寄托,故使事版。”,强调诗歌创作必须“意在言外”,含蓄蕴藉。他的怀古、咏物词就擅长使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在对历史、事物的吟咏感怀中寄寓自己的情怀志向。如《眼儿媚·咏梅》一词即通过吟诵白梅淡雅、孤高的品格寄托作者本人的志向。全词没有直接出现“梅”字,也未见一个“人”字,却通过“冰肌玉骨,别样清幽”等咏叹赞颂梅花品格,实则吟咏人的品格。《临江仙·寒柳》以“寒柳”为所咏之物,来抒发人生飘零无着的伤悼之情。《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一词借吟咏雪花表达自己的清高气节和品格。

思想观念

文学思想

文体观念

在文体方面,纳兰性德反对长期以来占据主流的重视诗而轻视词,认为词为“小道” “诗余”的观点,强调诗词同体。他认为词这一文体是诗歌发展的自然结果,认为词脱胎于诗、渊源于诗,既“诗变而为骚,骚变而 为赋,赋变而为乐府,乐府之流浸淫而为词曲,而其变穷矣”(《赋论》,《通志堂集》卷十四)。指出词应该和诗歌、骈赋、骚体、乐府等文体拥有相同地位和功用。此外,纳兰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词,拓展了位数不多的边塞词的数量,也是对“诗庄词媚”传统观点的突破和摆脱。

现实主义观念

纳兰性德强调重视词的社会功能,认为“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在诗词创作中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因此纳兰词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内涵隽永、底蕴深厚,他的词作类型众多,除了悼亡词、咏物词、爱情词等,还包括边塞词,体现了羁旅之愁和对家国兴亡的感怀。如《好事近》中“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几句借衰败的明十三陵感怀王朝兴衰的必然,充满了哲学思索。

重视意境

纳兰性德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煜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这是纳兰性德关于诗词创作的美学理想的表述。他重视诗词创作的意境表达,推崇李煜词中“烟水迷离”的境界。在自身的创作中,纳兰性德善于用典和化用,常常以旧典、旧句创造出新的意境。如《眼儿媚·咏梅》,“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一句中的“莫近东墙”化用了成语“东墙窥宋”,借宋玉的典故来表达白梅的冰清玉洁、脱俗别致。王国维认为纳兰性德在意境创作方面“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矣”。

政治思想

纳兰性德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对待西方的态度上,他认为西方的利法、水利等知识比清朝更加先进,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西方文明;在君臣观念上,纳兰性德并不提倡愚忠,认为君主应该是有德者居之。如他在《咏史》一诗中批判诸葛亮“劳苦西南事可哀,也知刘禅本庸才。永安遗命分明在,谁禁先生自取来”;在农商问题上,纳兰性德并不完全认可传统的“重农抑商”主张。

哲学思想

从纳兰性德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侧重略有不同。由于出身显贵,才华过人,纳兰性德最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积极入世。他在《渌水亭杂识》中大量描述了为君者和为臣者的处世之道,表露了身处政治中心的纳兰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此外,大量的边塞词也表露了纳兰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野心。当纳兰性德踏入官场后,他身怀抱负却只能担任侍卫,身有才气却在作词方面受到家族束缚,因此逐渐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产生消极避世的心理。纳兰的爱情词、悼亡词则体现了一定的佛家思想,因结发妻子卢氏的去世,纳兰尝试从佛家的来世观念中寻求解脱。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中“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书法理论

在书法创作上,纳兰性德崇尚自然,反对模仿。而且他对书法艺术也具有较高的鉴赏力,使他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纳兰性德在《文集》(卷十四)里面曾著有《原书》一篇,阐明自己的书法理论,主张写书法时崇尚自然和抒发个性。

人物成就

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都收录在《纳兰词》中,题材涉及许多方面。《纳兰词》是后人将纳兰性德生前自己总结编写的两本词作书籍《侧帽集》和《饮水词》汇集而成。纳兰性德的词风格清新隽永,哀婉苍凉,和李煜的词风格相近。《纳兰词》在当时就颇负盛誉,如今也有许多学者拜读研究,纳兰性德更是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是清初词坛的杰出代表。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在出仕之前,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的词作多为爱情词,格调清新秀美。纳兰性德出仕之后,广交汉族学士,这一阶段创作了许多友情词,这些词作或畅叙友情,或哀叹遭遇,感情深沉,真切自然。纳兰性德的爱妻卢氏谢世后,他的词作多为悼亡词,倾诉慎亡之情,凄怨哀婉。同时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他多次随侍皇帝出巡还单独奉使西域,这使得纳兰性德见识许多祖国名山大川的秀丽景色,开阔了诗词境界,于是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词,怀古词和思乡词,深沉刚毅,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纳兰性德的词作体现了清代满汉文化融合的特点,其自身也被称为集满汉文化之大成者。既发展了满族文化,又促进了汉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和各民族团结。

书法家

纳兰性德不仅在诗词文赋创作理论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对书法,也从理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丰富中国的书法理论做出了贡献。纳兰性德的书法风格风韵自然,清新秀丽,在书法创作上,他崇尚自然,反对模仿。而且他对书法艺术也具有较高的鉴赏力,使他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纳兰性德在《文集》(卷十四)里面曾著有《原书》一篇,阐明自己的书法理论,主张写书法时崇尚自然和抒发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夏衍将纳兰性德的书法作品整理成册,名为《词人纳兰容若手简》,这本手简历经波折后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藏书家

纳兰性德从小受到父亲藏书的影响(纳兰明珠明珠藏书室叫穴研堂),长大后又结交顾贞观等许多喜爱儒家经书并收集编藏的好友,共同研究经学。纳兰性德自己的藏书室是珊瑚阁和通志堂,撰叙藏书室的地方叫谦牧堂。纳兰性德还曾耗资四十万两银子,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辑刻《通志堂经解》。另外还编有《珊瑚阁书目》、叙编有《谦牧堂书目》。

人物影响

中国影响

清代

在文学方面,是清初词坛的杰出代表。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他还取法南唐,并进行创新,振兴了清代词坛。此外,纳兰性德在当时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文学气氛。纳兰性德的府邸集中了各地各家名学流派,“海内名为词者皆归之”,如浙西派的朱彝尊和阳羡派的陈维崧等。纳兰性德的文学理论对于清代及以后的文艺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清末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文学理论就类似于纳兰性德强调的诗歌创作应有“自家之面目”。

在政治方面,纳兰性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熙帝对江南汉族文士的态度,如纳兰与其父亲营救吴兆骞的努力被康熙皇帝注意到,最终使皇帝调整了民族政策,改善了与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关系,此外,在文字狱盛行期间,纳兰还保护、营救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近现代

在文化方面,纳兰性德对王国维的美学、哲学思想有深刻影响。王国维标举“境界”说,推纳兰性德为有清一代 “独得意境之深”的词人。他在词学批评和词体创作以及意境创造上从纳兰词中汲取了丰厚的创作养料。近现代的红学研究将纳兰性德纳入研究范围,学者李辰冬认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纳兰性德的影响,如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红楼梦》的情节设置。

此外,新世纪以来,关于纳兰性德研究的著作也不断出版,主要包括纳兰性德爱好者的研究、专业学者对纳兰词的研究和关于纳兰性德生平等的大众普及性读物。

在研究机构方面,改革开放后,文学事业再次蓬勃发展,纳兰性德研究也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1985年,在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促进中国两岸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国际传播

早在1939年,纳兰词就被著名法学家吴经熊博士翻译成了英文,而国外正式编辑出版的各类中国诗歌选集中最早在1949年就有收录英译纳兰词的记录。此后英美等国关于出版了多部收录纳兰性德词作的书籍。到了1990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David R. McCrow编辑的《中国17世纪词人》一书,不仅收录了8首纳兰词作,还对纳兰性德的生平、人物经历和创作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还分别解析了者8首词,有助于英语读者了解纳兰性德和纳兰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共有18位译者翻译了总 计270首纳兰词,包括国内译者4人, 国外译者15人(其中华裔5人)。

家族成员

纳兰性德出身于叶赫那拉氏,是满清八大贵族之一,出身显赫。

人物评价

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在《通志堂词序》中评价纳兰性德的词作尤其是小令,婉丽凄艳。读词之人先觉凄婉,后又觉喜悦。

郑振锋在《文学大纲》和《中国文学史大纲》中都认为纳兰性德艺术水平高超,词作出名,是清代词人第一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纳兰性德是北宋之后唯一有如此才情成就的词人。

许宗元在《中国词史》中评价说:“纳兰为纯情词人,词以情取胜。纳兰词内容不太丰厚,大体上局限于自我抒情的狭小圈子里:恋情、友情、乡情等。范围尽管狭窄,但纳兰词的影响面大,感人至深,这不仅仅依赖于其艺术,更因为它具有一种内在美——情真意切,恰恰是这种内在美,使纳兰词生机长存。”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涌豪评价:“在男人代女人所写的抒情词里,纳兰性德绝对属于写得很出色的,因为他用情真、用情深,所以他的文字和他的心灵相匹配。”

相关争议

初任侍卫时间

学界此前普遍认为纳兰性德是在康熙帝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随后很快被任命为御前三等侍卫。但也有观点认为纳兰性德是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才担任御前三等侍卫。

婚恋情况

爱情词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他的爱情经历颇为坎坷。除了早逝的第一任妻子卢氏外,人们常提及他还有一位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的初恋情人。关于这位初恋情人是否存在,学界还存在争议。此外,纳兰性德在江南时曾经与沈宛相恋,但关于沈宛的史料记载也较为稀少,学界关于她是否存在也有争论。

死因

徐乾学为纳兰性德撰写的神道碑文中提到纳兰性德死于寒疾,但也有学者根据纳兰性德的患病时间、皇帝对此的态度以及纳兰性德的墓葬地址推断纳兰是因为痘疹(天花)去世的。

渌水亭地址

纳兰性德在诗词中多次提及渌水亭,这是纳兰性德家的一座亭子,他多次与朋友在此地吟诗作赋,还曾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诗词雅集,并作《渌水亭宴集诗序》的骈文纪念。关于渌水亭的位置,学界曾多次争论,早在道光年间(1847年左右),边浴礼(字袖石)认为渌水亭位于北京什刹海附近;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任政先生推测纳兰性德读书、与朋友宴游、吟咏的地方就在北京什刹海明珠宅邸;近年有学者给出了更为准确的位置推测,他认为渌水亭位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整个纳兰家族住宅应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纳兰性德居住在西部,此处也叫西园。渌水亭的准确位置在西园南侧大门外,也就是今天重庆宋庆龄旧居内部恩波亭的位置附近。

后世纪念

墓葬

《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中记载“今以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葬于玉河皂荚屯之祖”,由此可知纳兰家祖坟在皂荚屯,也就是今日北京海淀上庄的皂甲屯村,纳兰家族的宗祠、家庙等都位于此地。纳兰家族的墓葬可追溯至清代时期,清初,皂荚屯被皇帝赐给纳兰家族。纳兰的祖父尼雅哈受封勒哈番四等爵后,便着手在皂荚屯一带的土地建造田庄,到了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当家时,田庄再度扩建,除却祖茔之外,此地还建有纳兰氏宗祠、家庙以及郊园别墅——“丙舍”花园。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

为了纪念纳兰性德,1999年8月,北京上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成立。陈列馆隶属于海淀区上庄乡政府,是纪念纳兰性德的专题博物馆,位于海淀区西北郊区一处风光秀丽的翠湖旅游度假区内。陈列馆主体建筑采用典型的四合院布局,里面的重檐彩绘、回廊琐窗具有传统园林风格。陈列馆主展厅展栏面积70余平米,结合纳兰性德的遗址遗迹,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全面展示了纳兰性德的生平与创作,综合反映了近百年来纳兰研究的成果。

纳兰性德庄园

纳兰性德在诗词中多次提及渌水亭,这是纳兰性德家的一座亭子,他多次与朋友在此地吟诗作赋,还曾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诗词雅集,并作《渌水亭宴集诗序》的骈文纪念。关于渌水亭的位置,学界曾多次争论,近年有学者认为渌水亭位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整个纳兰家族住宅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纳兰性德居住在西部,此处也叫西园。渌水亭的准确位置在西园南侧大门外,也就是今天重庆宋庆龄旧居内部恩波亭的位置附近。

相关作品

文学形象

2004年5月,张立和著长篇历史小说《渌水亭畔金缕曲》出版,该书以纳兰性德的一生为素材。

参考资料

讲座|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康熙帝一等侍卫的江南梦.澎湃新闻.2023-09-28

夏衍与“纳兰性德手札长卷”.澎湃新闻.2023-09-28

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2023-09-28

毛泽东最感兴趣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人民网.2023-10-14

寻找纳兰的渌水亭.中国政府网.2023-10-14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北京海淀区人民政府.2023-09-28

西风独自凉.豆瓣读书.2023-12-24

满清十三皇朝1 满清十三皇朝Ⅰ (1987).豆瓣电影.2024-01-10

御前四宝 (2004).豆瓣电影.2023-10-14

烟花三月 (2005).豆瓣电影.2023-10-14

康熙秘史 (2006).豆瓣电影.2023-10-14

紫禁惊雷 (2011).豆瓣电影.2024-01-10

人艺历史戏排队演 任鸣:人生排一《知己》足矣.新浪娱乐.2024-04-12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央视网.2023-10-14

寂寞空庭春欲晚 (2016).豆瓣电影.2023-11-07

少林寺传奇之火烧少林 (2017).豆瓣电影.2023-11-07

电视剧《少林寺传奇4》郭力行出演纳兰性德.中国新闻网.2023-11-07

渌水亭畔金缕曲.豆瓣读书.2023-12-23

纳兰性德的文学形象.新浪网.202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