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名裕仁(日语:ひろひと,英语: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号迪宫,印号若竹,是大正天皇嘉仁的儿子、明治天皇的孙子。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在位时间自1926年起至1989年止,执政长达63年。他是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日本天皇

昭和天皇生于明治34年(1901年)4月29日,自幼便被灌输了尚武精神和专制独裁思想。明治45年(1912年),11岁的裕仁被封为太子,并被授予了陆海军少尉军衔昭和元年(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嘉仁逝世,裕仁登上皇位,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对内进行新君主制与新国家主义的改革,极力削弱党派内阁制,对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包括“满洲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昭和天皇大肆征战侵略,给中国人民及其他被日本入侵的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败后的昭和天皇并未遭到清算问罪,而是继续统治日本国民。对内,昭和天皇先后组建了东久内阁和币原内阁,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视活动。对外,昭和天皇开展频繁的“皇室外交”。昭和天皇晚年痴迷于生物学研究,并以“裕仁”的个人名义发表了几篇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论文。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裕仁逝世。1月8日,昭和天皇的长子明仁继位。

美国历史学家哈尔伯特·比格斯在他的著作《裕仁传》中认为,昭和天皇并非宪法意义上的君王,而是一国所有权力机关的管理者,他应该对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滔天罪行负主要责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童年经历

明治34年(1901年)4月29日,大正天皇嘉仁与皇太子妃节子(后贞明皇后)的长子、明治天皇的第一个皇孙裕仁出生在东京的青山寓所。婴儿出生的七日后,明治天皇为皇孙赐名裕仁,尊号迪宫。裕仁的名与号都取自于中国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名中的“裕”取自于“裕乃以民宁”,号中的“迪”取自于“允迪厥德”。为了避免刚出生的皇孙成为宫廷倾轧的牺牲品,确保他能健康成长,明治天皇睦仁决定将其寄养在川村纯义伯爵家。寄养在川村纯义家中的3年里,川村纯义不仅着力培养了裕仁的健康体魄,还将尚武精神灌输给裕仁。明治37年(1904年)11月,川村纯义去世,裕仁和他两岁的弟弟康仁被转移至静冈县沼津市御用邸中进行居住。

教育经历

明治天皇41年(1908年),裕仁进入了专为日本皇族子弟和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学习院大学初等科。明治天皇亲自任命了名将乃木希典将军为学习院初等科的第十任校长,并要求乃木希典负责裕仁的教育。乃木希典崇尚武士道精神,偏重于对裕仁进行系统性的军事化教育。裕仁自小体弱,所以乃木希典要求学校的教师们着重对其进行体能教育,培养其君主必须具备的节俭、耐心、男子气概、自我管理等价值观。除了学校的课程外,明治天皇还不停地对裕仁灌输天赋神权的专制独裁思想,大正天皇也对其反复强调巩固皇权的重要性。

明治45年(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后,裕仁的父亲嘉仁继承了皇位。这一年,11岁的裕仁被委任为大日本帝国陆军少尉和海军少尉,并被授予了大勋位菊花大绶章。之后,裕仁开始系统地学习军事课程,特别是陆军课程和海军课程。教授裕仁陆军课程的老师除了两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将军外,还有日本军国主义国家总动员体制的理论创始人宇垣一成和以高超的外交手腕闻名于世的名将奈良武次。奈良武次对裕仁的影响极大。他为裕仁制定了七条教育方针,并着重强调了海军、陆军的相关课程应作为裕仁学习的重点。在这期间,裕仁学到了海军作战的意义是以大规模的舰队群赢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而陆军作战的胜败并不取决于炮火,主要取决于白刃战。大正3年(1914年),裕仁被授予陆军中尉军衔以及海军中尉军衔,并以皇太子的身份进入了皇家学问所学习。在日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东乡平八郎总管皇家学问所,他为裕仁设立了军事课和马术课,并请来杉浦重刚教其帝王学课程。杉浦重刚教导裕仁如何使用宪法赋予天皇的军事权利和文职权利强化君主的权力和威信,并对裕仁大肆宣扬了皇室中心主义思想、日本优越主义思想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除了这些主要课程外,裕仁还对历史及生物学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长达7年的学习,裕仁从皇家学问所毕业。

立为储君

婚约风波

大正5年(1916年),日本皇室在宫中贤所为裕仁举行了立太子礼,标志着其正式成为日本皇室的法定继承人,并正式成为贵族院皇族议员。裕仁的婚事成为皇室和日本国民关注的焦点。在宫内省对所有太子妃候选者进行了详尽的暗中考察后,皇后和裕仁都看好了家世门第都无可挑剔的久迩宫邦彦亲王长女久迩良子。大正7年(1918年)元月,裕仁与久迩良子正式订婚。为了让久迩良子成为合格的太子妃,宫内省专门为她设立了私人学问所,并由后闲菊野女使担任学问所的主任。在学问所里,久迩良子不仅学习女红、历史等必修的课程,还学习了杉浦重刚教授的修身课。

久迩良子是伏见家族的后代,其祖父伏见宫邦亲王是光格天皇的养子、任孝明天皇枢密顾问一职,后被明治天皇封为久迩宫;其父亲是海军大将,母亲来自于战功显赫的萨摩藩一族。当时,以“日本陆军之父”-长洲藩元老山县有朋为代表的长洲藩阀长期钳制内阁,傲慢无主。皇后和大正皇帝都认为裕仁与久迩良子的联姻可以借萨摩藩一族及伏见家族之力削弱长洲藩阀。在得知久迩良子与裕仁订婚不久,山县有朋便极力阻止两人的婚事。首先,在大正9年(1920年)夏,山县有朋发表了一篇追溯萨摩藩岛津家族色盲症遗传史的文章,并以确保皇室血统不掺杂不良遗传因子为由阻止久迩良子与裕仁的婚事。山县有朋先是以护持皇室血统“圣洁”为由要求内阁取消二人的婚约,后又以考察不利为由将宫内大臣波多野赶下台,并换上自己的亲信-中村雄次郎。其次,山县有朋亲自劝说久迩宫邦彦亲王,希望其主动退婚,被久迩宫邦彦亲王严词拒绝。

为了挫败山县有朋的嚣张气焰,并保护山县裕仁与久迩良子的婚约,杉浦重刚授意日本右派团体“黑龙会”撰写了《呈山县公书》,并将此公书广泛传播。以五百木良为代表的“黑龙会”右翼成员策划了对山县有朋的刺杀活动。与此同时,与山县有朋交恶的大臣们也纷纷对其发起声讨。

大正10年(1921年),宫内省宣布久迩良子与裕仁的婚约“无任何变更”。至此,被人们成为“色盲风波”、“宫中某重大事件”的风波终于平息。被众人声讨的山县有朋引咎辞职,并于第二年病逝。

访问欧洲

大正6年(1918年)-大正8年(1920年)间,天皇制遭到了日本民众的质疑,日本政治体系也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在此背景下,为了有能力处理日本民众与政府之间日益深化的矛盾,重振天皇制的权威,裕仁在内阁的建议下,进行了“西方巡视。”

大正10年(1921年)3月3日,裕仁随34名随行人员在内阁总理大臣原敬的陪同下乘坐“香取”号军舰离开日本。“香取”号从横滨市出发,先后航行至香港特别行政区斯里兰卡(现名为斯里兰卡)、新加坡、科伦坡苏伊士运河开罗直布罗陀海峡,后于5月7日到达英国东南部的朴次茅斯市,并在同一天到达了伦敦。英国威尔士王子率领英国高级军事官员和外交官们组成了欢迎委员会,迎接了裕仁的到来。当天晚上,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白金汉宫宴请裕仁,并授予裕仁陆军大将荣誉军衔。第二日,裕仁在温莎古堡会见了爱德华王子(后来的爱德华八世)。在英国,裕仁不仅在伦敦市政厅和市长官邸门口发表了演说,还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英国上下议院、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英国重要机构,并被剑桥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5月31日,裕仁前往法国,共在法国停留26天。在法国期间,除了参加各种官方举办的欢迎宴会,他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巡阅战争遗址、参观军事演习上。7月10日,裕仁到达意大利,在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陪同下,裕仁游览了罗马、格涅乌斯·庞培等城市。

9月 2日,裕仁返回了日本。 裕仁西方之行成功的为日渐衰弱的天皇制进行了公开的宣传,并让日本民众及西方各国都意识到了日本的皇位继承人正努力的处理着国际事务。

摄政时期

大正10年(1921年)11月25日,皇族会议和枢密院会议一致决定由刚回国的裕仁接替缠绵于精神疾病的大正天皇成为日本的摄政王。裕仁是日本近代史上唯一的一位摄政王。

在裕仁摄政前期,日本与其他国家关系极其紧张。大正10年(1921年)年,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以商讨如何限制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扩张。日本军队于大正11年(1922年)8月28日从西伯利亚地区撤军。为了缓和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保证外部局势的稳定,裕仁的外交政策逐渐向“和平原则”方向倾斜,承认了由美国主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但裕仁和他的政府都认为日本可以无视中国的民族主义。

裕仁在摄政时期促成了日本防御政策草案及国防计划的修改,根据新的国防计划,裕仁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裁员。裕仁希望利用节省下来的军费对军队进行现代化建设及部队重组,然而此举却激起了军官们的愤怒,军队士气低落、军人无条件服从命令的风气日渐削弱。裕仁注意到了士兵在使命认知上的危机后,强调了“统帅权独立”原则。根据“统帅权独立原则”,军队高于内阁,陆海军直接由日本天皇管辖。与此同时,裕仁还支持军队的高官们将天皇专制思想和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中,天皇制思想渗透到了学校的日常教育中。

暴乱事件

自大正7年(1918年)开始,日本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民众暴乱活动屡禁不止。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关东地区发生了 7.9级地震,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关东大地震后,裕仁在骑马巡视过程中,命人撵走了难民。种种情绪积压下,百姓们群情激奋,声讨裕仁和裕仁的父亲大正天皇的呼声愈演愈烈。为了转移民众的愤怒,裕仁决定将此次的事故归罪于在日本从事土木建筑的朝鲜匠人和中国匠人们身上,并对他们展开屠杀。然而,超过6000余名朝鲜人和中国人的死亡并未消除日本百姓对裕仁的不满。

大正12年(1923年)12月27日上午10时45分,裕仁乘车准备出席帝国议会开幕式,途经虎门公园时,无政府主义者难波大助向裕仁所乘座驾开了两枪,然而并未伤到裕仁。大正13年(1924年)11月15日,难波大助被处决。大正13年(1924年)1月25日,在裕仁与香淳皇后久迩宫良子大婚的前一天,一名朝鲜义烈团成员将炸弹仍在皇宫二重桥附近,意图炸死裕仁,不过并无人员伤亡。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裕仁与久迩宫良子成婚。婚后,裕仁于大正14年(1925年)在宫内设置生物学研究所。

继位登基

大正15年(1926年)12月25日凌晨1时25分,裕仁的父亲-大正天皇嘉仁逝世。3时15分,裕仁在叶山行宫继位,成为日本第124代日本天皇。12月28日,裕仁宣布新的年号及死后追封的名号为“昭和”,此二字取自于中国著名古书《书经·尧典》中的“百姓昭明,万邦协和”。昭和3年(1928年)11月14、15日,昭和天皇祭祀天神、地神的“大尝祭”在平安京举行。“大尝祭”强调了天降天神的思想,它标志了昭和天皇神格化的最终确定。11月19日,裕仁正式登基。12月2日,裕仁来到了位于东京代代木公园练兵场,检阅了陆军和海军。两日后,裕仁在横滨市检阅了日本舰队。两次阅兵仪式的结束也标志了昭和天皇登基大典的彻底结束。

早期统治

为了强化君主独裁专制统治,昭和天皇在位前期,内阁、议会、枢密院、陆海军统帅部等政治机构均由天皇统管,并各自独立,互无关联。同时,为了巩固天皇制度,裕仁命其三位秘书长何景、关屋和冈布长景为其收集情报,监察包括国家陆军、国家海军在内的所有行政机构。为了统一民众的思想,裕仁在大肆宣扬军国主义日本天皇神格的思想之余,对新闻媒体人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进行了监管。自昭和3年(1928年)起,昭和天皇便着力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并大力排除异己,共产主义者和异教徒遭到严密监管和血腥镇压。

昭和4年(1929年),裕仁授权田中义一内阁设立了国家总动员机关“准备委员会”,并在陆军省设立了旨在制定总动员方案的事务局,由日本中将永田铁山冈村宁次负责。除此之外,在裕仁的授权下,田中义一还设立了旨在管理战时资源调统的战争经济参谋本部。日本希望用武力决断的方式侵占中国,使日本摆脱内外困境。昭和天皇统治前期,田中内阁拒绝在禁止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国际公约上签字,也拒绝批准《日内瓦战俘公约》。这两件事为日本未来在中国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埋下了伏笔。

法西斯主义形成

早在昭和2年(1927年)春,日本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银行纷纷宣告破产,股票指数断崖式下跌。昭和4年(1929年),当日本还未从经济危机的困顿中走出时,发源于美国的世界危机又波及到日本。工商业持续倒闭,农业歉收,日本国内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为社会矛盾,国内暴乱不断。为了镇压国内的暴动及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日本法西斯主义思想迅速崛起。

日本的法西斯运动分为民间法西斯运动及军部法西斯运动。大川周明创立的民间法西斯主义组织“犹存社”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法西斯组织。“犹存社”的主要思想是反民主主义以及建立百姓完全服从日本天皇专制统治的社会。除了“犹存社”,北一辉的法西斯思想也深受日本民众的追捧。大正12年(1923年),北一辉出版了阐述其法西斯主义思想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北一辉指出日本需要进行深度的“国家改造”,无产主义及民主主义思想须得到铲除,昭和天皇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必须被每位公民拥护。他还指出,日本必须要通过不停地战斗扩张来瓜分世界。

日本军部法西斯思想起源于大正12年(1923年)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创办的“二叶会”,在其影响下,军部法西斯组织蜂拥而起。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以军部法西斯为主导,以日本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利为根基,在民间法西斯团体的辅助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全民的思想渗透。

樱田门事件

昭和7年(1932年)1月8日,昭和天皇在代代木练兵场进行阅兵。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家李奉昌得知此消息后,与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家金九商议了用手榴弹刺杀昭和天皇的计划。李奉昌于8日上午8·50分到达原宿车站。由于天皇驾临,原宿车站的安全措施非常严格。他几经周转,去到了樱花门等待昭和天皇。11点45分左右,他挤出围观昭和天皇的人群,错把宫内大臣的马车当做是昭和天皇的马车,并连续扔出2枚手榴弹。然而,2枚手榴弹均未伤到昭和天皇,李奉昌被当场抓捕。此次事件被后人称为樱田门事件或李奉昌爱国事件(Korean: 李奉昌의사 의거)。李奉昌被指控为叛国罪,并于昭和7年(1932年)10月10日被杀。事件发生后,金九表示这次事件成功打击了昭和天皇的伟大形象。日本检察机关同时也起诉了金九,并要求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将其带回日本。然而,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并未找到金九的踪迹。日方随即加紧了对金九及韩国临时政府成员的调查。

征战侵略

第二次中日战争

昭和6年(1931年),日本以“九一八事变”为借口,在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并在中国建立了傀儡政权。为了彻底清剿东北地区的反抗势力,昭和天皇下令在东北推行“治安肃正”,逼迫百姓检举反日分子。除此之外,为了对东北人民进行奴化教育,昭和天皇强迫学生学习日语,对学生灌输奴化思想,焚毁了近650万册图书。

日本方面指出昭和天皇并未授权任何侵华行为。然而,事实上,昭和天皇未对此惨绝人寰的侵略行为提出任何反对意见。日本内务大臣汤浅仓平曾指出,昭和天皇认为与中国开战需要谨慎,一旦开战就要战争到最后一刻,要想半途终止战争是非常难的事情。昭和天皇表示,一场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间结束战争。赫伯特·比克斯在其著作《真相:裕仁天皇与现代日本的形成》中指出,昭和天皇曾向陆军大将杉山元询问过彻底粉碎中国国内抵抗势力所需时间以及如何应对苏联方面的突袭,赫伯特·比克斯认为这就说明了昭和天皇不是不想入侵中国,而是担心苏联会在中日作战是突然向日本发起进攻。这也就是为什么昭和天皇虽对日军仓骤然侵华表示不满,但仍然下令向华北战场派兵的原因。昭和天皇在晚年时期曾对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防御战”进行了复盘,他指出此战的首要目标是为与苏联作战做准备,而不是为了与中国争斗,因为他的军队曾指出与中国的这场“防御战”不会持续3个月以上。

昭和天皇将此次侵华战争定性为“事件”而非“战争”。所以,昭和天皇并没有像之前的日本统治者那样在战争中遵守国际法。昭和天皇还指示日本军官不要对中国俘虏使用“战俘”一词。除此之外,昭和天皇授权日本军队对中国人使用化学武器,并用中国人做残酷的活体试验。昭和6年(1931年)11月27日,在昭和天皇的授意下,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命关东军独立飞行第八中队、第十中队对锦州市进行轰炸。这是日军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无差别轰炸。此次行动对美在华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处于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美方向昭和天皇施压。为了避免与美国等西方列强正面冲突,昭和天皇下令从锦州撤军。

九一八事变后,昭和7年(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新京”(今长春市)登基,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正式成立。昭和10年(1935年),侵驻东北地区关东军以敬谢昭和天皇氏为由,邀请溥仪造访日本。

4月6日,溥仪首次访问日本东京。为表重视,昭和天皇不仅亲前往东京站相迎、为其安排欢迎晚宴,还让溥仪下榻在他当太子时居住的赤坂离宫内。昭和天皇陪同溥仪游访了东京奈良市神户等地区,并陪同溥仪参观并检阅了日本军队。除此之外,昭和天皇还带溥仪参拜了供奉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

昭和12年(1937年)12月1日,昭和天皇给日本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下达了正式的命令,要求日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他认为只要攻下南京,蒋介石就会被迫投降。他甚至在得知松井石根在南京进行了残忍的屠杀暴行后,授予松井石根一级金鵄勋章,纵容甚至是鼓励了日军对中国百姓犯下的滔天罪行。昭和13年(1938年)8月-10月,日军侵略武汉时期,昭和天皇曾在375个不同的场合授权日军对中原地区军民使用毒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昭和14年(1939年)7月,昭和天皇斥责了板垣征四郎,并与他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就是否支持《反共产国际协定》产生了严重分歧。德国国防军在欧洲战场接连胜利后,昭和天皇同意了这一协定。昭和15年(1940年)6月,昭和天皇批准了《加速执行南进政策》的法案,表示如果英、美两国干涉中日之战,那么日本将对美出兵。7月30日,昭和天皇批准了近卫内阁提出的“南进”国策以及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基本外交政策。9月27日,在昭和天皇的领导下,日本方面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组成了轴心国。对于昭和天皇来说,加入到轴心国的目的是在西方国家的支援下毫无阻碍地征服中国和东南亚地区。9月5日,首相近卫文麿向昭和天皇氏提交了一份非正式的草案,昭和天皇于当晚会见了陆军大将杉山元,海军大将军永野修身以及近卫文麿。在杉山元表明日本对西方开战的成功性极高后,昭和天皇怒斥了他。昭和天皇指出杉山元在中日战争爆发前指出日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中国国内反日武装,然而到现在却没有结果,他认为杉山元是在欺骗他。

首相近卫文麿曾指出昭和天皇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天皇也认为发动战争是一个错误。然而,昭和天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听从了日本陆军和海军高层的建议,将对外策略转到对外战争上。战前,陆军和海军高层曾建议任命昭和天皇的叔叔东久迩稔彦为总理,此举遭到了昭和天皇的反对。昭和天皇指出若在战前任命皇室成员担任总理,那么皇室成员就必须为战争负责。昭和16年(1941年)夏,昭和天皇先后出席了两次重要的御前会议,他在两次会议上先后批准了偷袭珠港海军基地的计划以及出兵太平洋的计划。著名学者程永明和龚娜曾指出,昭和天皇曾指出之所以选择发动太平洋战争是因为日本岛内资源稀缺,若不用对外侵略,那么日本国内以石油为代表的资源将日益枯竭。这样一来,日本就会在国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天皇展现出了对军事行动的浓浓兴趣。昭和天皇曾四次向杉山元施压,增加兵力于1942年对巴丹岛出兵。他还命令陆军参谋长制定进攻中国重庆的计划。学者山田明和藤原明都指出,昭和天皇对二战中的很多军事行动都进行了直接干预。赤松贞雄指出内阁首相和所有大臣战争爆发后会频繁地向天皇汇报战事进程,大部分的法令稿件都得到了昭和天皇氏的直接批准。

在战争爆发的头六个月里,日军在所有战场上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然而,在昭和17年(1942年),随着中途岛战役美国军队瓜达尔卡纳尔岛图拉吉岛的顺利登陆,日军的攻势受到的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昭和天皇对战事的干预愈发增加。昭和16年(1941年),昭和天皇接连向最高统帅部施压,要求最高统帅部下令尽早进攻菲律宾,并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部署空军力量。在日军从瓜达尔卡纳尔岛撤军后,昭和天皇提出日军向新几内亚发动新一轮进攻的要求,此次最终以惨败告终。在不满于日本海军的作战行动下,昭和天皇批评了海军从所罗门群岛中部撤军的行为,并要求海军继续与美国人进行海战。后期,昭和天皇还坚持制定了夺取塞班岛的作战计划以及冲绳战役的作战计划。

昭和18年(1943年)5月12日~5月25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及英美两国的三军参谋长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三叉戟”的会议,会上共同商讨了如何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进行有效地联合作战。在这种情势下,昭和天皇不得不改变作战方针,制定了《今后应当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将日军的作战重点转移到了防御和退守上。昭和19年(1944年)6月15日起,美国军队日本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裕仁发表声明,他指出所有公民必须有粉碎西方人的邪恶目、使日本帝国的命运得以延续的决心。昭和19年(1944年)10月18日,在昭和天皇的支持下,军部下令日本军队必须在菲律宾中部的东部岛屿莱特岛附近坚守阵地,以消灭美国人在菲律宾登陆的意图。这种观点遭到了日本陆军、海军多名上校的反对和不满。

战败投降

投降前期

昭和19年(1944年)莱特战役失利后,昭和天皇召开了一系列独立的御前会议以考虑战争的进程。除了首相近卫文麿敦促日本天皇以谈判的形式尽快结束战争外,所有政府官员都建议继续作战。昭和20年(1945年),近卫文麿私下会见昭和天皇,再次建议昭和天皇尽快开启谈判,结束战争。然而,昭和天皇却在等待着一场大规模的胜利以便在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他拒绝了近卫文麿的停战建议。

昭和20年(1945年)5月初,战争胜利的希望愈发渺茫。在御前会议上,日本内阁拟定了作战计划,决定将战争进行到最后一刻,昭和天皇对此结果未发表任何言论。御前会议的第二日,内大臣木户幸一向昭和天皇氏提交了一份文件,他向天皇重新阐述了无望的战争局势,并建议昭和天皇同意以谈判的方式尽早结束战争。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极端分子进行了集体自杀。6月中旬,作为谈判投降的调解人,日本内阁同意与苏联接触。昭和天皇也表示,自己将尽快研究出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的方案。在于苏联和平谈判宣布无果的情况下,盟军于昭和20年(1945年)7月26日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此要求被裕仁天皇拒绝。广岛市、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的爆发及苏联对日宣战后,8月10日,昭和天皇氏参加了由铃木贯太郎组织的御前会议。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后,昭和天皇接受了协约国提出的《波茨坦公告》。裕仁天皇于8月14日决定“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通知各协约国昭和天皇已同意接收《波茨坦公告》。。

宫城事件

昭和20年(1945年)8月14日晚上,就在昭和天皇刚刚录制完第二天将要播放的御音录音盘后,以日本陆军省军务课中健二少佐为首的几名青年军官发动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旨在抢走御音录音盘,推翻主和派政府以继续战争。他们先是伪造了命令,解除了宫内的警察武装,而后封锁了皇宫的各个出口,堵死了皇宫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他们占领了东京广播协会大楼,在楼中搜索被藏起来的昭和天皇录制好的御音录音盘。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到御音录音盘,也未说服陆军首脑和东部军参与到政变事件中。最终,政变以失败告终。

御音放送

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12时整,日本广播电台播放了日本天皇亲自宣布投降的御音。昭和天皇通过广播向日本民众宣布日方已将接受《波次坦公告》的决定告知英国、美国、中国及苏联。昭和天皇指出日本之所以向英美等国宣战是为了求国家的自存以及谋东亚地区的安定,日本侵犯他国领土实非他本人所愿。他还表示敌人已经使用残忍的炸弹杀害日本普通的百姓,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国民的安全以及世界文明的延续,不得已选择投降。从播放开始到播放结束,一共用了14分钟的时间,这是日本民众第一次通过广播聆听昭和天皇的讲话。据悉,昭和天皇使用的是古日语,播放天皇声音时杂音干扰也很大,所以,很多百姓都没有完全明白昭和天皇在说什么。御音播放完毕后,许多日本民众自发的前往皇宫前的广场上,有的在自发的默默祈祷,有的边哭边唱着日本国歌《君之代》。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战后统治

东久内阁

日本投降后,昭和天皇任命皇族东久迩宫组阁。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进驻日本后曾一度想要直接统治日本,昭和天皇授权东久迩宫内阁与麦克阿瑟磋商,麦克阿瑟最终决定同意日本政府对日本进行间接统治。为维护天皇的统治,昭和天皇命令东久迩宫内阁清除日本国内的左派势力,并于8月28日发布了旨在取缔所有反天皇制的团体的《关于言论、集会、结社的处理方针》。《关于言论、集会、结社的处理方针》的发布引起了麦克阿瑟的担忧,麦克阿瑟于8月29日下令恢复新闻及通讯自由,并于10月4日下达《关于废除对政治、公民、宗教自由限制的备忘录》,要求日本释放政治犯、废除特高课以及消除对天皇制的言论限制。东久迩宫无法完成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要求,10月9日宣布内阁解散。

币原内阁

东久内阁解散后,昭和天皇命职业外交官币原喜重郎组阁。10月9日币原喜重郎组阁完成,第二日,币原喜重郎便下令释放了包括日共产党人德田球一在内的3000名政治犯。10月11日,麦克阿瑟与币原喜重郎会面,并向其传达了日本民主化改革的5项指令,币原内阁深知民主化改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便于昭和20年(1945年)10月成立了“宪法调查委员会”,并于昭和21年(1946年)2月8日向美国提交了新的宪法法案。新的宪法法案由于没有实质性内容并扩大了日本天皇的权利,遭到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拒绝。麦克阿瑟命人直接草拟了宪法修改纲要,要求昭和天皇承认主权在国民并承诺不再发动战争。昭和天皇无奈之下同意了宪法修改纲要,币原喜重郎于3月6日正式发布了基于美方宪法修改纲要而制定的日本新宪法。

全国巡视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天皇形象,昭和天皇脱下神袍,发表了《人间宣言》。《人间宣言》的发表让一直将天皇视为“现人神”的日本民众感受到了欺骗。为了重获民众的支持,昭和天皇对冲绳县以外的日本各地进行巡视活动,以激励民众振作起来。巡视活动持续了8年,直到昭和29年(1954年)8月才结束。昭和天皇通过巡视活动成功博取到了民众的支持,巩固了天皇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正是因为看到了百姓对天皇的追捧,美国放弃了追讨昭和天皇战争责任的念头。

晚年病逝

战后,昭和天皇开展了频繁的“皇室外交”。据统计,昭和天皇在战后接见过的各国元首约200余人,其中包括了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法国总统及中国总理。昭和天皇的“皇室外交”推动了日本战后与国际各国的外交联系,使得日本经济可以在良好的国际关系环境下迅速发展。昭和天皇晚年的兴趣广泛,他在皇宫内建立了生物研究所,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所中渡过。

昭和62年(1987年)9月22日,昭和天皇因为消化问题接受了胰腺手术。医生发现他罹患十二指肠癌。昭和63年(1988年)9月,昭和天皇昏倒在吹上御所。医生对昭和天皇的身体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昭和天皇的病情急剧恶化。在此期间,昭和天皇氏的长子明仁每日上午代其处理国事,下午去御所探望父亲,并帮助母亲照顾父亲。日本政府在皇宫前面设立了“记账所”,民众纷纷前往此处为昭和天皇祈祷。

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6时33分,昭和天皇逝世,享年87岁。昭和天皇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日本天皇。昭和天皇病危及去世的这段时间内,在日本当局的授意下,日本媒体放弃了预定的播出计划,转而对昭和天皇的病情及与昭和天皇有关的新闻进行长时间的的跟踪报道。国内的娱乐活动以及体育赛事都被叫停,一切外交活动或被推迟或被取消。在闻听昭和天皇去世的消息后,约有20多万人前往外苑广场吊唁天皇。昭和天皇去世后,日本媒体纷纷对其进行美化宣传。这引起了百姓们的反感,甚至有人致电当地广播电视台,要求电台停止播放类似的节目。为了给昭和天皇举办一场隆重的葬仪,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据不完全统计,大藏省为此次葬仪投入了近7400万美元,并动用了30000余名警察和2500名自卫官。

2月24日7点30分,昭和天皇的长子,新任天皇氏明仁携美智子及其他皇室成员为昭和天皇举行了“当日殓葬殡宫祭”,一众人等向昭和天皇的遗体进行告别。9时39分,明仁夫妇及皇室人员乘车护送昭和天皇的灵柩前往新宿御苑。一路上,自卫队鸣响21炮,20余万百姓聚集在道路两侧,为日本天皇送行。10时许,明仁天皇夫妇及皇室成员护送昭和天皇的灵柩达到新宿御苑,为其举行“葬场殿之仪”以及“大葬之仪”,上万名日本各界人士及各国政要参加了在新宿御苑举行的吊唁仪式。下午1点05分,葬仪结束,昭和天皇被葬在武藏野陵内。昭和天皇死后。其长子明仁继位,改年号为“平成”。

在昭和天皇葬仪举行的过程中,一些左派激进分子在位于东京中央高速公路上的深大寺附近燃爆炸弹,反天皇的极端组织不顾政府禁娱的法令,在早稻田大学内公然举行了一场名为“哭丧日的著名集会”的音乐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反昭和天皇的团体播放日军侵略他国的战争电影,呼吁对天皇追责。

为政举措

军事

昭和天皇支持侵华,并于昭和13年(1938年)12月2日下令对重庆市进行轰炸。昭和天皇敦促石井四郎加速细菌战研究所的扩建,并对其嘉奖,日军在昭和天皇的授意下在中国20个省内进行过细菌战。昭和15年(1940年),在昭和天皇的支持下,《基本国策纲领》的确立以及《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南进”政策正式被采纳。主张南进的木户幸一被昭和天皇任命为内大臣。昭和天皇曾主动询问日军是否有出兵荷属中南半岛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计划,这表明昭和天皇对此二地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昭和十六年(1941年)7月21日,在昭和天皇氏的批准下,日军顺利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地区。同年一月,日军突袭珍珠港前,昭和天皇不仅亲自下令要求其军事顾问们对日美开战及日本突袭珍珠港一事进行战略评估,还亲自参与到了偷袭计划的制定中。

政治

昭和14年(1939年)平沼内阁解散后,为了抑制陆军独断专行的势头,昭和天皇打破历史常规,直接干预了新内阁人选的人命。昭和天皇弃用阿部信行所提呈的候选人,一言堂地任命了畑俊六陆军大臣日本天皇直接任命陆军大臣,这是在日本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阿部内阁由于外交政策制定的接连失误,导致了日美关系逐渐恶化。阿部内阁仅维持了5个月便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日盟军总司令曾禁止昭和天皇参拜或代拜靖国神社昭和27年(1952年)10月6日,昭和天皇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开始恢复了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昭和天皇在靖国神社合祀甲级战犯后对合祀一事颇为不满,此后便停止参拜靖国神社。

外交

昭和15年(1940年),德军在欧洲战场上接连得手,这让昭和天皇意识到了日本若此时与德国结盟不仅可以加速“南进”政策的推进,还可以让日本在战后同德国一道瓜分太平洋殖民地。在昭和天皇的支持下,德、意、日三国在德国首都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昭和天皇氏开展了频繁的”皇室外交”活动,会见了许多外国领导人。昭和36年(1971年)9月27日至10月14日,昭和天皇出访了七个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荷兰和瑞士,并在英国会见了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昭和39年(1974年)9月30日至10月14日,昭和天皇应美国总统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的邀请,出访了美国,并在白宫国宴上就美国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的行为表示感谢。昭和天皇不仅是首位出访西方国家的在位天皇,还是第一位与美国总统会面的日本天皇。昭和天皇的皇室外交扭转了日本的形象,并推动了日本战后与国际各国的外交联系。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日本首相竹下登称昭和天皇在位的六十余年致力于为人民谋福祉并尽力维护世界和平。竹下登认为在那场不得以发起的战争中,昭和天皇不忍见国民丧生才接受了盟国结束战争的建议。他指出昭和天皇的对外扩张战争是否是侵略战争很难下定论。日本内阁法制局长官味村治也表示向昭和天皇问责乃荒谬之举。竹下登和味村治的说法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刘大年的强力批评。

美国历史学家哈尔伯特·比格斯在他的著作《裕仁传》中指出,昭和天皇并非宪法意义上的君王,而是一国所有权力机关的管理者,他应该对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滔天罪行负主要责任。而正是因为裕仁迟迟不肯直面历史,不肯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累累罪行,导致了那些日本战犯很自然地认为他们更是无罪的。

人物争议

声讨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声讨昭和天皇的活动愈发高涨。在国内,民众们举行焚烧仪式,将日本天皇及天皇夫妇的玉像烧毁。在国外,各国政府对其进行了强烈的声讨。澳大利亚政府在发往英、美两国的电函中指出,天皇作为日本的三军统帅,不应得到豁免。美国媒体、全美律师协会也向政府施压,要求严审昭和天皇及一干皇族。美国政府曾对美国民众进行了名为“盖洛普公司民意测评”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美国民众都要求严惩昭和天皇。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重光葵首相表示,按照舆论要求,昭和天皇将会被处以绞刑

昭和天皇去世后,日本媒体大肆宣扬昭和天皇丰功伟绩、歌颂昭和天皇平息了战争、为世界谋取和平的做法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声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时指出“那场侵略战争以及战争责任是不可磨灭的事实,谁都不可以否认”。新西兰国防部长鲍勃·蒂泽德更是表示昭和天皇在战后审判时就应该被处决。

认罪谜团

昭和天皇在昭和22年(1947年)9月27日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进行了一次秘密会面。此次会面除了翻译员奥村胜藏外,所有人都被调到门外。奥村胜藏在回忆录中指出,在那场超过了半个小时的会面中,裕仁天皇亲口承认了自己在太平洋战争及亚洲战场上犯下的累累罪行。麦克阿瑟也在其回忆录《麦克阿瑟回忆录》中指出,昭和天皇曾表示他愿意向那些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道歉并接受国际审判。昭和天皇的侍从长也在《侍从长回忆》中写道,昭和天皇承认自己对所有罹难的人负有全部责任,天皇请求国际社会不要将愤怒转嫁到日本民众头上。

然而,当时在日本专门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进行采访的记者根瑟却指出,昭和天皇并未表示自己对战争负责,天皇反而认为真正应该为战争负责的是日本人民。

天皇问责

昭和21年(1946年)5月3日至昭和23年(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正式审判。然而,关于裕仁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战争责任一直没有定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认为保住昭和天皇不受国际审判不仅会获得一个听从美国政府摆布的盟友政权-即傀儡政权,还可以帮助美国实现其战后目标。

各国的历史学家、军事学家、政治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昭和天皇掌握着日本的独裁权力以及陆军和海军的最高指挥权,所有的军事行动以及军事政策都是在他的默许下进行的,他应该对战争负有重大责任。学者杨茂林在其著作《山西抗战纪事》中指出“三光政策”是由昭和天皇亲自批准的旨在灭绝中华民族的侵华政策,昭和天皇有义务对死在此政策上的超过270万中国平民负责。赫伯特·比克斯在他的代表作《裕仁与现代日本的形成》中指出南京大屠杀虽是事先无计划无预谋的屠杀事件,但昭和天皇得知此事后不仅未做阻止,反而批准了日军在中国的歼灭行动,并指示日军随意烧毁他们认为藏有游击队武装的村庄、授权日军使用毒气及化学武器。赫伯特·比克斯表示仅在昭和13年(1938年)8月至10月进行的武汉会战中,昭和天皇就授权日军对中国平民使用毒气375次。赫伯特·比克斯认为这些事实都证明了昭和天皇对这场战争负有重大责任。

人物著作

轶事典故

痴迷生物学

昭和天皇裕仁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他在皇宫内建立了自己的生物学研究所,此研究所于1928年建成。在昭和天皇晚年时光里,只要没有政务,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入到此研究所内进行自己的研究。昭和天皇曾以“裕仁”的个人名义发表了几篇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论文。他对于几十种新发现的水生动物的描述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伉俪情深

昭和天皇裕仁的妻子香淳皇后是日军元帅、陆军大将久迩宫邦彦亲王的长女,其母亲是萨摩藩最后一代藩主岛津忠义公爵的第七个女儿。昭和天皇与香淳皇后久迩宫良子于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结婚,婚后育有五女二儿。昭和天皇坚持一夫一妻制,与香淳皇后久迩宫良子的婚姻长达66年之久,两人恩爱有加。昭和天皇发病后,香淳皇后每日都会坐着轮椅看望昭和天皇并陪在天皇左右。皇后未至,昭和天皇每日都会向身边人询问皇后什么时候过来。两人见面后,昭和天皇会一直握住皇后的手。

后世纪念

昭和之日

日本国会于平成17年(2005年)5月13日宣布,为了追忆带领日本迈向复兴的昭和天皇,自平成19年(2007年)起,每年的4月29日“绿之日”更名为昭和之日。昭和之日为日本的国定假日。

武藏野陵

武藏野陵是昭和天皇的陵寝墓地,位于东京以西的八王子市。陵墓外形上圆下方,方形下底边长27米,圆墓径长16.5米,高8.6米。昭和天皇的妻子香淳皇后死后也葬于其中。

参考资料

..2023-06-12

Emperor Hirohito (1901-1989).BBC.2023-08-22

Pacific Wrecks - Emperor Hirohito 裕仁 (Shōwa).pacificwrecks.com..2023-08-22

The Long and Eventful Reign of Hirohito .Pearl Harbor.2023-08-22

Diary shows Hirohito didn't want war in China: media.reuters.2023-09-17

《昭和天皇的靖国神社观》.中国新闻网.2023-09-17

Hirohito | Biography, Full Name, Surrender, & Facts.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3-08-24

1889 Japanese Constitution.history.hanover.edu..2023-08-24

Emperor Hirohito.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2023-08-24

A review of the hydroids of the family Clathrozon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from Japan. .Hathi Trust Digital Library.2023-08-25

Some hydroids from the Amakusa Islands. .Hathi Trust Digital Library.2023-08-25

Some hydrozoans of the Bonin Islands.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ies.2023-08-25

Five hydroid species from the Gulf of Aqaba, Red Sea / by Hirohito. .Hathi Trust Digital Library.2023-08-25

Hydroids from Izu Ôshima and Niijima.World Cat.2023-08-25

The Hydroids of Sagami Bay / by Hirohito, Emperor of Japan.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2023-08-25

The hydroids of Sagami Bay. II, Thecata. .World Cat..2023-08-25

The brief career of the Emperor Showa (Imperial Household Agency, Japanese).Kunaicho.go.jp. .2023-08-24

Hydrozoa Taxon List.World Hydrozoa Database.2023-08-24

昭和天皇纪念日.日本通.2023-08-25

我们的五一黄金周叫法竟起源于日本.个人图书馆.2023-08-25

昭和天皇武藏野陵.宫内厅.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