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部队
装甲部队,也叫坦克部队,是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的陆军战斗兵种。装甲部队机动性好、火力强大、防护力强,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在合同作战中,装甲兵可配属步兵作战,也可在其他军种、兵力协同下独立执行作战任务。
装甲兵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军队中地面作战的主要战斗兵种。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组建了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装甲师,这是装甲部队摆脱从属地位,成为独立兵种的重要标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依赖装甲部队发动闪击战,取得巨大战果。
国际一些主要军事大国已完成了陆军的机械化、装甲化,装甲兵已成为这些国家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历史沿革
国际
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到1917年春,战争双方经过两年半的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美国认为参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很快,美国加入了以英法海底隧道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开始组建中国远征军。
在此期间,美国骑兵团的巴顿开始对一种新式武器坦克产生了兴趣。巴顿出于对战争史和兵器发展史的深刻理解,认识到:以坦克为主要武器的装甲部队具有巨大的发展前途和作用。
1944年10月,经过2年训练的第761营开赴法国,号称“黑豹营”。这支非白人坦克部队在法国受到美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的热烈欢迎。11月8日,“黑豹营”投入战斗,这使它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支进入实战的美国军队黑人装甲部队。
俄罗斯
苏联军队的装甲兵是在战火中创建和成长壮大的。内战前期,前苏联红军没有坦克兵,只有一些由装甲列车和装甲汽车组成的分队1918年1月31日,建立了第个领导全部装甲部队的中央机关,简称为中央装甲兵部。那时红军其拥有23列装甲列车和150辆装甲汽车。
1920年,革命军事委员会于5月28日颁发汽车坦克支队的编制。并利用缴获的坦克建立第1批汽车坦克支队。因此苏车将1920年5月28日称作坦克兵的诞生日。
1920年共组建了11个汽车坦克支队。同年9月,总部颁发了《工农红军运用坦克规定》指出坦克的基本用途是突破敌人的筑垒阵地,直接支援步兵战斗。
1921年,苏联进入和平建设初期,拥有79辆坦克的装甲部队经过改组建立了教导旅和10个坦克支队。1923年9月6日取消了坦克支队和教导旅的编制,成立了坦克“分舰队”。坦克“分舰队”由两个坦克区舰队(轻,重坦克各1辆)”组成,1924年后又取消这种海军式的称谓。改为独立坦克营和独立坦克团的编制、从排全团各级实行三三制。
日本
1916年9月,日本陆军对坦克的出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认真的研究。1918年10月,为技术参考订购的2辆日本在第7师实现装甲化之前的第1坦克旅4型坦克到货。1920年,位于千叶县的骑兵学校和步兵学校正式使用进口的l5辆“雷诺”轻型坦克开展了正式的运用研究,1925年5月,加上又增购的3辆“赛犬”坦克,在福冈县新设立了第l坦克队,在千叶县的步兵学校教导队新设立了第2坦克队。两个坦克队是日本最初的坦克部队,共有坦克18辆。1929年,研制了最早的国产坦克八九式坦克,各种车型共生产了404辆。旧日本陆军实际上生产了大量的九七和九五式坦克,其总数量约有5000辆。
1933年,日本陆军改编坦克队,新编了第1坦克团和第2坦克团,第二年组建了独立混成第1旅,这是最初的包括步兵、炮兵和工兵的机械化部队,并向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了部署。但是,此部队于1938年解散。
在太平洋战争中,最初的有菲律宾坦克战、马来半岛闪击进攻式装甲战。特别是在马来半岛闪击战中,新编的第3坦克旅在航空部队的支援下取得了辉煌战果。因此,1942年,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新编了坦克军。当年6月,根据关东军的临时编成命令,以下辖的第1坦克旅为基础编成了第1坦克师及其它的第2坦克师和第3坦克师。在1942年7月,在千叶县组建了第4坦克师。
1954年重建空军,并将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自此以后,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装备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61式、74式坦克和90式三代坦克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先后装备部队。
中国
装甲兵是以坦克为基本装备,主要进行地面突击任务的兵种,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中国陆军装甲兵自1945年12月成立第一支坦克部队,1950年9月成立装甲兵领导机关以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由初创时单一的坦克兵发展为以坦克兵为主体、包括自行炮兵、装甲步兵、导弹兵、防空兵、防化兵、侦察兵、通信兵、工兵等诸兵种合成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具有强大突击力和战斗力的高技术兵种。
新中国成立前
1945年1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1辆日制坦克。于是,12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在沈阳东郊马家湾子成立,从而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的装甲兵历史,当时只有30余人,1辆坦克。此后,解放军依靠在战斗中缴获的坦克,相继组建了华东、华北和中原野战军坦克队。组建后的各坦克部队作为解放军的一支生力军,初试锋芒于东满剿匪,三下江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克济南市,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横渡长江、进军宁沪,出征西南、西北,进驻广州市,年轻的坦克兵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并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至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已发展为2个战车师又2个战车团,共有官兵12697人,坦克375辆,装甲车272辆,工程车、汽车591辆,为之后装甲兵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决定组建现代化的装甲兵部队。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1951年7月16日,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司令部。
装甲兵领导机关成立后,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部队在苏联红军官兵的帮助下,以连队为单位按专业分组进行训练。1951年3月1日,中央军委下令装甲兵部队入朝参战。3月31日,首批入朝的志愿军装甲兵坦克第1师(辖第1、第2团)和坦克第2师第3团,开始陆续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6月30日,坦克第1团的T-34/85中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各1辆,向美国军队阵地射出了入朝以来第一发炮弹,并发明了坦克炮间接射击法。
1951年11月5日,坦克第1团以8辆T-34/85及IS-2坦克配合步兵第573团进攻英军第1师据守的马良山主峰,经过4小时的激战,攻占了马良山阵地,全歼英军1个营。而坦克分队仅轻伤1人,坦克无一损毁。马良山反击战的胜利,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而载入史册。
1953年7月6日,坦克第2师第4团奉命配属第23军进攻石岘洞北山的美国军队第7师第17团。战斗发起后,坦克第4团的6辆T-34/85对石岘洞北山进行破坏射击。之后,T-34/85坦克以凌厉的火力压制和消灭了美军残存火力点,步兵则迅速扑向利美军阵地。仅17分钟,志愿军全部占领石岘洞北山,歼灭美军1个连。7日到18日,坦克第4团支援步兵打敌反扑。在这场持续12天,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场的坦克战中,坦克第4团的坦克共出击11次,击毁击伤美军M26、M46等坦克18辆,摧毁火炮11门,并杀伤大批美军步兵,胜利地支援步兵攻占并巩固了阵地。战后,215号坦克因独立击毁敌坦克4辆,击伤1辆的的卓越战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称号。
1959年9月,中国装甲兵装备了国产第一代坦克,命名为1959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中型坦克。从此,装甲兵的武器装备走上了国产化发展道路。60年代,又装备了国产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和63式装甲输送车。70年代,装备了69式中型坦克和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
抗美援朝鲜战争时
志愿军装甲兵的3个坦克师、4个独立坦克团和6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分三批轮换开赴朝鲜,参加大小战斗246次,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还击毁敌人坦克40辆、击伤34辆、毁伤敌火炮20门、摧毁敌地堡工事864个,打出国威军威。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一次机遇,使中国装甲兵部队及装备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相当规模。至1955年,中国装甲兵部队已发展为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4个独立坦克团、48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共有3030辆苏制坦克及自行火炮的强大装甲力量。
1980年代
中国军队进行了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1982年9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装甲兵领导机关改为总参装甲兵部。1985年,又将独立装甲兵以坦克师和旅的编制配属新组建的集团军。1998年,装甲兵进行了合成编制,各坦克师(旅)改为装甲师(旅)。装甲师辖有3个坦克团、1个装甲步兵团、1个自行火炮团、1个防空团,师部还直辖有侦察营、防化营、反坦克(导弹)营,工兵营、汽车营、通信营、修理营等营级单位。80年代,先后装备了69-2式中型坦克、79式中型坦克、88式主战坦克、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等。
1990年代
中国加速了装甲武力的发展步伐,一大批国产新型坦克装甲车辆陆续装备部队,其中有88C式主战坦克、98式主战坦克、ZTS63A式水陆坦克、90式履带式装甲车和92式轮式装甲车等。这些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装甲车辆,使装甲兵成为中国陆军部队中机动力和突击力最强、防护力最好的主战兵种。目前,中国装甲兵已形成了主战坦克、轻型坦克、水陆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等多个车型和与之配套的火力支援、战斗保障及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的武器装备体系。
装甲车
装甲车的种类
装甲车按历史发展和功能可以分为轮式装甲车和履带式装甲车两种。
按作战使用情况可分为突击战斗车辆、战斗保障车辆、火力支援车辆和工程技术后勤保障车辆。
主要装甲车型
装甲车是军用车辆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运输、侦察、作战、指挥等多种角色。
坦克
坦克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直射火力、较高的越野机动性和较强的装甲防护力的武器,主要用于地面突击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攻守兼备,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担负多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及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坦克”一词源于英语“tank”音译,原意是储存液体或气体的容器和大罐,它是坦克首次参战前,为保密而取的代号。此后,一直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
装甲输送车
装甲输送车是输送步兵的越野战斗车辆,主要用于伴随坦克的作战行动,解决坦步协同问题。虽然装甲输送车的发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由于当时的坦克性能差、数量少,坦步协同的矛盾还不突出,因此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装甲输送车虽然为步兵提供了必要的机动力和一定的装甲防护力,但与坦克配合作战的能力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多数装甲输送车仅装有20mm口径的机关炮或是12.7mm的高射机枪,火力较弱,只能用于自卫,而较薄的装甲,因此其防护力较差。
装甲工程车
装甲工程车也叫“战斗工程车”,是随同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并对各种装甲战斗车辆进行工兵保障的配套车辆。只负责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构筑掩体、战地抢救。
重型装甲工程车大多采用成熟的主战坦克的底盘作为设计基础,直接应用现成的坦克动力系统,具备与主战坦克差土土的“工地大叔”不是每一种装甲工程车都是那么酷酷的,有一些看上去就像工地常见的拖拉机或推土车。德国的ZD3000轮式推土车就是这样一位“工地大叔”。不多的防护性和机动能力,非常适合紧紧跟随主战坦克冲锋在战斗第一线,第一时间解决战地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
轻型装甲工程车的体重通常都比较轻,只有主战坦克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这些工程车采用的往往是轻型坦克的底盘,有的则干脆放弃复杂的履带系统,采用轻便、简单的轮式车辆底盘,更有极少数采用的是专门设计的特殊底盘,比如轮式与履带式混合型底盘。轻型装甲工程车的防护性和机动性大致与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相近,它们通常行动在前线后方。
装甲侦察车
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获取战场情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搜集,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依靠侦察分队进行现场侦察,获得第一手情报。因此装甲侦察车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实施战术侦察的重要技术装备,并已成为陆军的主要战斗车辆之一。现代装甲侦察车装有较完善的侦察仪器和探测设备。其中高倍率光学潜望镜用.T任间观察;红外观察瞄准仪器、微光夜视夜瞄仪器、微光电视装置和热像仪等用于夜间侦察;侦察雷达具有全天候全时辰侦察能力。车上还有较完善的信j白、传输设备,川于将侦察获得的情报及时准确地传送给指挥机构。有的车L还装有车辆导航装置、红外报警器、地面激光目标指示器、核辐射及化学毒剂探测报警器等。
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是装甲输送车发展的结果,除担负输送步兵的任务外,还是步兵的“基本战斗工具”,它既可以协同坦克作战,也可独立作战,具有等于或高于主战坦克的越野机动性,满足了现代化战争条件下对步兵快速机动作战的要求。
自行火炮
装甲战斗车辆中,另一种主要装备是自行火炮,它多装备于炮兵部队,主要用在战斗中对坦克和机械化步兵进行不间断掩护与火力支援,或掩护步兵免受敌机的攻击。自行火炮多借用己有的装甲车辆底盘改装而成,它属于二线武器,其特点是火炮口径大,但装甲防护不如第一线作战的坦克。
装甲兵
装甲兵是以坦克为基本装备,主要遂行地面突击任务的陆军兵种。装甲兵通常把装甲兵称为坦克兵。装甲兵以其快速的。41★第三单元钢铁长城机动力、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防护力,可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担当起“打头阵”“啃硬骨头”的重任,因此被称为“陆战之王”。装甲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能够实施快速机动、猛烈突击等任务,在短时间之内歼灭敌人。
装甲兵特点
装甲兵集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和良好的防护能力于一身,与其它兵种相比较,具有较强的克服障碍和地面突击的能力;能充分利用核突击和常规突击的效果达成战役战斗目的;但车辆多,目标大,难以隐蔽,易暴露行动企图,对后勤、技术保障的依赖性大。
装甲兵功能
装甲兵用强大的火力和高速机动能力与其它军兵种一同对敌实施穿插、迂回、分割、包围、追击和歼灭,夺占重要的目标和地区,控制和扼守要点,或制止敌人的进攻、扩张,掩护主力调整部署和转移。
装甲部队特点
装甲部队机动性好、火力强大、防护力强,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在合同作战中,装甲兵可配属步兵作战,也可在其他军种、兵力协同下独立执行作战任务。
参考资料
中国陆军装甲兵发展历程回顾(图).新浪网.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