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爵
王锡爵(1534年-1611年),字元驭,号荆石,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是太仓历史上最高的一品大员。
他于嘉靖四十一年中会元、榜眼,被授予编修职务。之后,他先后担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位。万历十二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成为次辅。万历二十年,他升任首辅,并同时担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万历二十二年,他退休还乡。辞官致仕,仍一再被皇帝相召。万历三十八年,王锡爵终老于太仓老家,赠太保,谥号文肃,著有《王文肃公全集》55卷。
王锡爵在政治生涯中贡献卓著,尤其是领导了万历二十一年的中原特大水灾的赈灾工作。他多次上疏减免赋税、捐俸救灾,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灾民。这使得他深受百姓爱戴。王锡爵去世后,被追赠太保称号,谥号文肃,并赐葬和敕建专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锡爵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二十一日午时。他的父亲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王梦祥,母亲则是富家女吴氏。嘉靖十七年(1538年)开始读书,因其过目成诵的天赋,被塾师赞誉为神童。嘉靖三十年(1551年),王锡爵迎娶了嘉定人朱氏为妻,她是当时黄县知县朱邦臣的女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科举考试中,王锡爵名列第一,制艺被士人印成集子,成为金科玉律。此后的嘉靖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557年至1562年),王锡爵连续三次参加应天乡试和礼部会试、廷试,均名列前茅。最终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年考满后被朝廷封为编修文林郎,同时其父王梦祥也被封为编修文林郎,其母吴氏和妻朱氏也分别被封为太孺人和孺人。
隆庆元年(1567年),王锡爵被提升为经筵讲官,由于他的卓越表现,皇帝和内阁都对他给予了高度赞扬。接着,在隆庆二年(1568年),王锡爵的弟弟王鼎爵参加了会试,并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在廷试中,他又被授予了进士第九名的荣誉。
官场起伏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穆宗驾崩,万历继位。随后,王锡爵被召回京城,担任穆宗实录副总裁一职。他的父母也被恩赐为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妻子则被封为宜人。
万历五年,王锡爵以詹事之职执掌翰林院。张居正居丧期间专断政事,当廷杖击吴中行、赵用贤等人。王锡爵邀同馆十多名官员一同拜见张居正,请求和解,张居正不予采纳。王锡爵独自到张居正守孝之处,恳切地进言,张居正径自人内室不予理会。吴中行等人已经受杖责,王锡爵扶起众人痛哭不已。第二年,王锡爵进封为礼部右侍郎,张居正刚刚归乡治丧,九卿紧急请求皇帝召他还朝,唯独王锡爵不签名。不久王锡爵请求探视父母而辞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记恨他,于是王锡爵得以辞职。
万历十二年冬,王锡爵在家时被授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之职,参与机要事务。王锡爵上任,请求严禁谄谀之言、打压奔竟之人、力戒虚浮、节省侈靡、大开言路、减少工程织作。皇帝都予以褒奖采纳。起初,李植、江东之和大臣申时行、杨巍等人有矛盾,因为王锡爵有声望,并且与张居正意见不统一,他们就极力推荐他。等到王锡爵到任,却和申时行联合,反而上疏力排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离职。此时申时行担任大学士,许国担任次辅,三人都是南人,而且王锡爵与申时行参加同一届会试,并且是同郡人,在内阁彼此合作。然而申时行柔和,王锡爵性刚烈。万历十六年,王锡爵的儿子王衡考中顺天府乡试第一,郎官高桂、饶伸上奏议论此事。王锡爵接连上章辩解,言语过于愤怒,饶伸被定罪下狱削去官职,高桂被罚戍边境。御史乔璧星请求皇帝劝戒王锡爵,务必扩大他的气量成为有容人之量的大臣,王锡爵上疏辩解。从此王锡爵越来越与朝臣们的意愿相违背。
国本之争
万历十八年,先前有旨令今年春天举行册立太子的大典,告诫朝臣不要在典礼上轻率行事。朝臣们看到张有德的先例都保持沉默。到这时,锡爵秘密请示皇上做出决断,皇上派内侍把亲笔诏书交给锡爵,想等待皇长子出生后再做决定。
王锡爵担心违背皇上的旨意,立即奉命草拟谕旨。又顾虑外界议论,因此上奏:刘庄马皇后、李治王皇后、赵恒刘娥都收养过皇子做儿子,请让皇后抚育皇长子,那么皇长子就是嫡子了,而生母不必崇尚地位号封为皇贵妃以上,这也是写成谕旨的意图。同僚赵志皋、张位都没有听说这件事。皇上最终还是将前谕下交礼部准备仪式,于是满朝上下大为震惊。给事中史孟麟、礼部尚书罗万化等纷纷前往锡爵家力争;廷臣们上奏章的次数一天比一天多;锡爵和赵志皋、张位一起极力请求追回前谕,皇上不听;后来又有更多的人上奏章反对此事;岳元声、顾允成、张纳陛、陈泰来、于孔兼、李启美、曾凤仪、钟化民、项德祯等拦住锡爵在朝房辩论;李腾芳也上书给锡爵。锡爵请求下朝庭讨论,皇上不允许;又请求当面辩论,皇上不答应。锡爵三次上疏自请罢免,皇上也不批准。皇上也迫于公议,追回前谕命令暂缓执行,命令稍等二三年再议定。锡爵随即请求迅速决定,并上奏:以前皇长子刚出生时,曾颁布大赦诏书宣布大赦天下罪犯,诏书中称‘恭敬地继承皇位’”。现在皇上又怎么还犹豫不决呢?皇上没有答复。
七月,彗星出现,皇上下诏书反省。王锡爵趁此机会请求皇上召见大臣。又说: “彗星渐渐接近紫微星座,应当谨慎起居节制嗜欲以防疾患,散发聚积的财物以广施恩惠。”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进言:“慧星已经进入紫微星座,这不是区区用人行政所能消除的,只有立太子这件事可以消灾。因为天王的象征是帝星,太子的象征是前星。现在前星已经显现但还不早定,所以造成这次灾异。如果能迅速册立太子,天变自然会消失。”报告上去了,皇上仍坚持春天等待时机的说法。王锡爵回答奏章再极力劝说,又连续上书恳请。十一月,皇太后生日,皇帝在宫门接受朝贺完毕后,单独召见王锡爵在暖阁中慰问他说 : “你扶着母亲来京,实在是忠孝两全啊!”王锡爵叩头感谢。因此极力请求早日确定太子。皇帝说 : “皇后有儿子了,怎么办?”回答说 : “这种说法在十年前还说得过去,而今皇长子已经十三岁了,还等待什么呢?况且从古到今,哪有子弟十三岁还不读书的呢?”皇帝很感动。王锡爵就请求多次进宫应对,保住皇上的健康。出来后又上疏极力请求,并且说 : “外廷把固宠阴谋归之于慧贤皇贵妃,恐怕显肃皇后全家不得安宁。希望皇上深思熟虑。”皇帝得到奏疏后,心里更加动心,手诏谕王锡爵说 : “你每次上奏都提到皇贵妃,为什么呢?她屡次劝我,我因祖训后妃不得干预外事,怎么敢随便听从呢?”王锡爵上奏说 : 现在与皇长子相比的只有皇贵妃的儿子,天下人不怀疑皇贵妃还会怀疑谁呢?皇贵妃不引自己为过错还有谁会责备她呢?祖训不让干预外事的意思是不参与外廷用人行政的事。如果册立太子,那是皇帝家事,而皇三子又是慧贤皇贵妃亲生的儿子,陛下难道能不和皇贵妃商量吗?况且皇贵妃长期侍奉皇上,既是至亲又是贤人,外廷纷纷议论,没有不归怨于她的。我是六十岁的老人了,竭尽全力捍卫天下人的口舌归功于皇贵妃,陛下还认为可疑。那么一定要像一群年轻人盛气凌人地攻击皇贵妃,而陛下反而高兴吗?”奏章呈上后,皇帝点头称是。陈志皋、梁位也极力请求。过了几天,就有出居别宫的命令了。而皇帝却令广泛收购珠宝玉石珍宝,供应出居别宫的仪式用品,计价三十多万两银子。户部尚书杨俊民等依据旧例争论,给事中王德完等又极力劝谏。皇帝于是手诏谕告王锡爵想改换日期。王锡爵婉转请求,结果没能改变。第二年二月,出居别宫的礼仪完成,都按东宫仪制办理,中外都感到欣慰。
追封太保
在阁时,他曾经请求停止江南的织造业,停止江西省的陶器制造,减少云南省的贡金,并从国库中拿出钱来赈济河南省的饥荒。皇帝都没有反对,对他的礼遇超过了前任和后任的大臣们。他还力争李沂不应该被用廷杖打,这尤其为世人所称赞。后来郎中赵南星被斥责,侍郎赵用贤被放归,那些曾经为他求情的人都遭到了贬谪,众人都指责是锡爵干的。虽然他连上奏章自辩,并且再次请求救援,但最终没有人能够原谅他。锡爵于是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不想让他离开,就出资为他建醮祈求康复。锡爵极力推辞,共上了八次奏疏才得到允许。之前他已经多次加封太子太保,这次命令改任吏部尚书,进京参加朝会,赐予路费、车辆、随行人员护送回家。回到家后七年,东宫建成,皇帝派官员赐敕书问候他,赏赐银币、羊肉和酒。
万历三十五年,朝廷推荐内阁大臣。皇帝已经任用了慎行、叶向高、李廷机等人,但仍然想起了锡爵,特别加封他为少保,派人去召他回京。他三次辞谢,皇帝不同意。当时言官们认为官方太过锐利,锡爵上密揭极力诋毁他们,其中有“皇上对所有奏章都留中不发,特别鄙视他们如同鸟纲之音”等话。言官们听到后非常愤怒。给事中段然首先弹劾他,他的同僚胡嘉栋等人也不停地争论。锡爵也闭门养病,最终拒绝赴京。又过了三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太保衔,谥号文肃。
主要成就
援朝抗倭
王锡爵在内阁大学士任上指挥了万历“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为保卫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时,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遣数十万倭寇攻打朝鲜,陷王京(即汉阳),朝鲜国王李昖向中国求援。王锡爵得知此事后,连召催促他速速入京筹划军国大事。尽管面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战乱和哱拜起义等多重问题,王锡爵仍坚持将明军主力开赴朝鲜战场,最终取得了胜利。
王锡爵回京后,多次给在朝鲜的明军将领发书指授机宜,要求他们扼险居要、捕捉战机、歼灭敌人,但不可轻敌、不可硬拼、务期全胜。同时,他还告诫将领们要整顿军纪、不可欺侮朝人、更不可滥杀日军俘虏。在明军的强有力打击下,日本侵略军败退到朝鲜半岛东南沿海一带。经过谈判,日军同意撤出朝鲜。为了防止日军卷土重来,王锡爵支持采纳宋应昌所提出的关于明军留驻朝鲜并屯田、开矿的方案。由于朝鲜方面对这个方案持保留意见以及明朝自身的边患防卫需要,明军被迫撤回国内。虽然王锡爵已经辞相归隐,但他仍然密切关注着朝鲜局势的后续发展。在他看来,倭寇可能会趁机再度发动侵朝战争。果不其然,当年九月,丰臣秀吉再次出兵朝鲜。
赈灾减赋
王锡爵是一位非常关心民生的官员,他尽力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尽管他是吴人,出于身份回避的考虑,他一般不为家乡江南地区谋求特殊照顾,但每当家乡发生天灾人祸时,他总会上疏朝廷和皇帝,恳求宽免钱粮。在万历十六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等年份中,王锡爵都曾递交过请求减免江南钱粮的奏疏和公。此外,他还亲自领导了万历二十一年的中原特大水灾的赈灾工作,挽救回成千上万的灾民性命。
在这次水灾中,河南大部、苏北、鲁南连旬大雨,洪水泛滥,造成当地粮食绝收,庐舍荡然。至该年年底和第二年上半年,灾区出现大范围的饥状况,大批灾民因饥病死亡。王锡爵为此忧心如焚,他连上数疏,请求免当地原应缴纳的赋税,并筹措了数额巨大的赈灾钱粮派发灾区。此外,他还带头率百官捐献数月官俸赈灾,并恳请皇帝、太后、皇后及后宫尽力捐款,以缓解赈灾经费不足之困。据钦差赈灾官员钟化民《救荒图说》的统计,该次受赈济灾民人数达到4746万人之多。由于王锡爵对赈灾的强烈呼吁和积极有效领导,终于使河南、苏北、鲁南灾区最终幸运地度过这次劫难,挽救回灾民性命以数百万计。
改革朝政
王锡爵是明朝首辅大学士,他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改革改善朝政,再度迎来大明王朝的中兴时代。他的改革思想反映在多个奏疏中,包括《定国论一政体疏》《因言辨论并劝录用人才疏》和《申请举行〈泰交〉、〈用人〉原奏疏》。
王锡爵主张加强内阁作为中枢领导机构的权力,合理划分其他中央政务部门的权责界限,整顿吏治,肃清政风,改善民生,使天下得以大治。他认为加强相权可以解决明朝中央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干扰、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并防止后妃、外戚之权和宦官之权的迅速膨胀,从而遏止他们把持、篡夺国家政权。
然而,朱翊钧不愿真正实施王锡爵的改革方案,群臣也对他有所误解,因此改革缺乏实际开展推行的条件。尽管王锡爵再三努力,但难有显著成效。
家族成员
人物作品
王锡爵家中有一座“赐书堂”,收藏丰富,其中包括大量的书画作品。他著有《奏草》二十三卷、《牍草》十八卷、《文草》十二卷和《附录》两卷,合编成《王文肃公文集》五十五卷。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四库存目丛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中。
王锡爵的书法风格秀丽精致,笔法独特,仿佛翡翠兰苕一般。著名的书法家董其昌曾称赞他“深于书法,尤其擅长唐碑。晚年时,他的书房里挂满了碑刻,但他并不想用书名来命名它们。他的小楷清秀挺拔,大字尤为骨重脉和”。
人物评价
清朝历史学家张廷玉在《明史》中认为:在内阁任职期间,王锡爵曾经请求停止江南的织造业,停止江西的陶器制造,减少云南的贡金,并从国库中拿出钱来赈济河南的饥荒。皇帝都没有反对,对他的礼遇超过了前任和后任的大臣们。他还力争李沂不应该被用廷杖打,这尤其为世人所称赞。
明代文学家沈德符这样评价:现在在皇帝的辅佐大臣中,以我所知道的,没有比王锡爵太仓市相公更注重自身廉洁、对邪恶行为更加严厉的人了。
明代名人陈继儒这样评价:王锡爵一生浩然正气,文采飞扬,像箭一样笔直。他的忠诚之心如丹般坚定,忧国忧民时头发会变白。他不贪污不造谣,不骄傲不自夸。皇帝在召见时,称赞他是“忠孝两全”,称他“时刻怀有明德”的知己,是皇帝真正的知己,他是廷臣们都只能拱手叹服而不敢超越的人。
相关文物
1966年12月,苏州市市郊虎丘公社新庄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该墓位于苏州城西约五公里左右,在虎丘山的西南,枫桥的东北,南向楞伽塔离运河约半里许。经过贫下中农的协助,苏州市博物馆进行了清理,确认此墓为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王锡爵夫妇合葬墓。该墓出土了官员的忠靖冠服,包括衣长128厘米、袖长116厘米、宽44厘米的衣服和胸前缀有补子。此外,还出土了忠靖冠、玛瑙发簪、铜香炉、小脸盆架、小木床、小马桶、小木椅等文物。这些文物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王锡爵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曾担任过内阁首辅等高官职位。他也是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人物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城厢镇新华东路60号的王锡爵故居仍然保存完好。这座故居与张溥故居在同一条街上,门头上挂着一块“大学士第”的横匾,显得非常气派。门前还有一对石狮,彰显了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参考资料
王鼎爵-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2023-06-16
王衡-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2023-06-16
王锡爵墓.苏州博物馆.2023-06-16
王锡爵故居介绍.苏州博物馆.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