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立宋州。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又改为宋州,人口近百万,为大唐“十望州”之一。李白、杜甫、高适等人游宋州,留下许多瑰丽诗篇,如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句,反映了宋州的繁荣。
唐朝建中二年(781年),李适于宋州置宣武军,亦曰宋州节度。后周时,赵匡胤在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后来宋州成为宋朝的龙兴之地。宋朝景德三年(1006年),宋州升格为应天府,后升格建为南京,作为宋朝陪都。
历史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梁郡,辖县属亳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梁郡旧地置宋州,治睢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治所睢阳县称为宋城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宋州复为梁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称帝建立“大郑”政权,改梁郡置梁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梁州为宋州,属河南道。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宋州置睢阳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复置为宋州。
唐建中二年(781年),李适于宋州置宣武军。
唐兴元二年(785年),宣武军移治汴州。
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宣武军治于宋州,兼领、辉、三州,亦曰宋州节度。李儇任命朱温为宣武军节度使。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宋州升为宣武军。
后周时期,初称宣武军,后改称归德军。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赵匡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正式建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北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州成为宋朝的龙兴之地。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以宋州、兖州、徐州市、菏泽市、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坊市、淄州、淮阳军、广济军为京东路,治宋州。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赵祯以应天府建为南京,位居宋朝陪都地位。
地理
位置境域
宋州距离唐长安城(今西安市)一千五百四十里,距离东都(今洛阳市)七百八十里。
宋州州境东西二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西至东京三百里,有通济渠,水陆并通。西至西京七百二十里。西至长安一千五百八十里。东至徐州市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亳州市西界一百三十二里。北至单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亳州谯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陈州二百八十里。西北至曹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州四百一十七里。
行政区划
宋州在唐朝下辖十个县。
宋州,初领宋城、宁陵县、柘城县、谷熟、下邑、砀郡、虞城县七县
。其年,以虞城属东虞州。武德五年,废东虞州,仍以虞城来属。贞观元年,废杞州,以襄邑县来属,仍省城县。十七年,以废戴州之单父、楚丘来属。永淳元年,又置柘城县。天宝,改宋州为睢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宋州。
宋城郭下。治古睢阳城。汉睢阳县,隋改为宋城县。
襄邑隋置。武德二年,属杞州。贞观元年,属宋州。
宁陵汉县,久废。隋特置。贞观元年,并柘城县入。
虞城隋分下邑县置。武德四年,属宋州。其年,于县置东虞州。五年,州废,县属宋州。
山旧安阳县,隋改为砀山,属宋州。
下邑汉县。
谷熟 汉县。武德二年,于县置南谷州。四年,州废,县属宋州。
单父古邑。隋于县置戴州,大业废。武德五年,复置戴州。贞观十七年,戴州废,县属宋州。
楚丘治古巳氏城,属戴州。贞观十七年,属宋州。
柘城秦县,久废。隋复置。贞观初废。永淳元年,析谷熟、宁陵复置。
宋州在宋朝初下辖七个县:宋城、楚丘、柘城、谷熟、下邑、虞城、宁陵县。
( : )
人口
• 宋州(望) ,旧领县七,户一万一千三百三,口六万一千七百二十。
• 开元年间(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宋州户十万三千。乡一百九十三。
• 元和年间(806年 - 820年),户五千二百。乡八十三。
• 天宝(742年正月- 756年七月),宋州领县十,户一十二万四千二百六十八,口八十九万七千四十一。
• 宋朝初年户:主二万一千二百五十,客二万四千二百。
风俗
• 《汉书》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其民犹有先王遗风,厚重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
• 《陈留风俗传》曰:“宋之地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仁,好稼穑,恶衣食以致蓄藏。”
• 《太康地记》云:“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气,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
典故
● 李隆基宿宋州
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禅回来,住宿在宋州,设宴招待随从官员。皇帝心中十分高兴,对宰相张说说“:日前派使者巡视天下,观风俗,考察官吏的善恶,不能得到确实情况。现在,我去岱宗有事,怀州刺史王丘,馈饷以外没有其他的贡献,我知道他不愿意讨好求恩;魏州刺史崔沔派人安排供帐,不用锦绣,表示了俭朴,从此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几百字,说到‘百姓如果反复被扰,那就不能算是完满成功’。我把他写的信放在座右,时时警戒。这是他爱百姓的心啊!”
● 月老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个叫韦固的书生路过宋州宋城县(商丘睢阳),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栈,夜晚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一本婚姻簿。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老之语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
由于这个典故发生在宋城的南店,唐朝文学家李复言便把这则传闻取名为“定婚店”,收录在《续玄怪录》(原名《续幽怪录》)一书中,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
• 日行八百里
唐朝元和末年,盐城县有个脚夫叫张俨,往京城传递文书。走到宋州(商丘市)遇到一个人,便求他与自己作伴儿。那个人要到郑州市去住宿,便对张俨说:“你听我安排,一天可以多走几百里路。”于是挖了两个小坑,有五六寸深,叫张俨背向小坑站着,脚后跟悬在坑口,用针扎他的两只脚,张俨开始并不知道痛,那个人又从他膝盖下面顺着小腿再三地捋,直到黑色的血 液淌满了土坑。张俨觉得两只脚特别轻快,走起路来轻捷如飞,天刚晌午他们便到了开封市。 那个人又说要到陕州去住宿,张俨说自己体力不行,赶不到陕州。那个人又说:“你可以暂时把膝盖骨卸下来,并没什么痛苦,这样就能日行八百里。”张俨害怕,便拒绝了。那人也不勉强他,便说:“我有事,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到陕州。”说完便上路了,走得像飞一样快,顷刻之间就看不到了。
特产
宋州土特产主要有漆、、、、绵、、、绢等。
● 丝绸
唐宋时期,河南省到处是好蚕,当时天下绢分八等,四等以上集中在河南、河北省,大都在通济渠和永济渠流域。宋州(今商丘市)一带丝织业尤为发达,丝织品品质优良,是唐朝一等绢的主产区。发达的交通,更使这里成为东部丝织品交易中心。
宋州宁陵县之地,原为丝绸鼻祖远古帝王葛天氏的建都地。古代商丘气候温暖湿润,河流纵横,桑林广布,丝织业历史悠久。而唐王朝时期,均田制的推行,更使这里传统的植桑养蚕业迅速发展,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
据史载:唐朝时期,宋州(河南商丘)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居于全国的第一位。
宋州柘城县(今商丘柘城县)有一条长满柘桑树的大沟,柘城因此得名;宋州宋城县(今商丘古城)城南,原有睢水、涣水,两条河之间桑林繁茂,所产丝织品曾广受称道;而襄邑县(今商丘睢县)更是以织锦闻名,向有“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之说,汉代曾在襄邑设立织室,专门为皇室织造服装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