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蔡东藩

蔡东藩

蔡东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字椿寿,稍长后取名蔡,别号东藩、东帆、东,晚年自号苍叟,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临浦镇牛场头(今属浙江省临浦镇)人,中国近代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

蔡东藩自幼聪颖好学,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中秀才,后经友人介绍到一满族人家做家庭教师,期间在杭州文澜阁等地广泛阅读学习,光绪十九年(1893年)之后,蔡东藩多次给乡试的考生充当“枪手”,但自己参加乡试时却落榜。三年(1911年),蔡东藩参加优贡朝考成为一等,赴福建省候补知县,由于不满官场恶习,只担任一年职务后便称病回乡,辛亥革命后以编辑写手的身份到上海会文堂书局工作,期间编写《中等新论说文范》《高等小学论说文范》《重增幼学故事琼林》《国文新范》等著作。1927年,蔡东藩回到老家临浦,受人邀请担任临浦小学的国文教师并在临江书舍馆授徒,之后蔡东藩还于1930年创办坤元毛巾厂提倡国货,同时还与自己的儿子蔡震濆为乡邻治病。1940年,日军渡江南侵,蔡东藩携全家避难于藏绿坞村,后又迁居于不远的野鸭岭。民国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1945年3月5日)11时30分,蔡东藩因病于诸暨县所前乡庄里陈村去世,享年69岁。

蔡东藩的著作包括《》《》《中华全史演义》《西太后演义》等13部共730余万字的通俗史巨著,这些作品跨越了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幅之巨,被誉为历史演义之最,蔡东藩因而被人称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范伯群评价:“蔡东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上‘正史演义’创作的集大成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三年农历六月十三日(1877年7月23日),蔡东藩生于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临浦镇牛场头(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的一个店员的家庭里。蔡东藩世居萧山城厢(今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蔡家是当地的四大姓氏之一,但到了蔡东藩父亲蔡文杰这一代家境已经破落,又为避祸乱而移居萧山之南的临浦小镇。蔡东藩年幼时取名椿寿,稍长取名郕,父亲蔡文杰是临浦一家丝行的店员,工资微薄,因此他让三个儿子用功读书以求改变困境。

6岁左右时,蔡东藩跟随两位兄长读书,大哥去世后蔡东藩继续跟随比他大四五岁的二哥学习。在二哥的指导下,蔡东藩开始接触《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二十四孝图》《幼学琼林》《增广昔时贤文》等各类启蒙读物。他的二哥因天资聪颖而被人称为“神童”。后来,蔡东藩二哥患足疾医治无效而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去世。蔡文杰夫妇在长次两子相继去世后,将希望全寄托于三子蔡东藩身上,但由于家境贫困而将其送给仁康丝行的老板金锦生的长子金宝英当“伴读”,但蔡东藩从小秉性刚直,不喜逢迎致使“伴读”生活不顺,次年蔡东藩离开金家而到所前乡庄里陈村,并与他的二姐夫田沛鋆一起读书,共同准备科举考试。

考取秀才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14岁的蔡东藩和二姐夫田沛鋆前往山阴县参加童生应试(即县试)。蔡东藩二人通过县试后参加由绍兴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又参加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最终蔡东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东藩的名次远远在二姐夫前面,同时蔡东藩在所有考取秀才的临浦考生中年龄最小。次年,蔡东藩经友人介绍到一满族人家做家庭教师,这家满族人有两个儿子要蔡东藩教学,由于蔡东藩博学多才,全家人对他都比较尊敬,业余时间蔡东藩喜欢在主人家中和文澜阁等地读书。此时蔡东藩的父母由于长期生活艰苦,同时又遭两子去世而忧郁成疾,最终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先后亡故,蔡东藩只好向二姐夫田沛鋆借债办理丧事。

充当枪手

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59岁,次年需要举办60岁的万寿庆典,于是清政府按照惯例在子、午、卯、酉年举行的乡试正科考试前加恩科以示庆典,同时意味着这一年和下一年(1894年)会出现连续两次的乡试。一位家境殷实的老板听闻蔡东藩的才学而邀请其为自己的儿子做“枪手”,即冒名顶替去考试,蔡东藩为尽快还清债务,冒着科场作弊被严惩的风险答应了下来,最终乡试顺利而使得其子中举,蔡东藩将获得的酬金还清了二姐家的旧债。自那以后好几次乡试(一般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他仍然去做“枪手”,靠帮别人考取举人获取酬劳。蔡东藩在担任家庭教师的那家儿子考中秀才后,师生三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同去参加乡试前夜,蔡东藩已将文章誊写清楚,不料次日清晨同去参加考试的两个学生,为孝敬老师欢度中秋而送来一碗,蔡东藩在逊让时不慎将鸡汤洒出许多,誊写好的试卷正巧被沾湿,于是红色的印格子渗开致使部分字迹模糊。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重抄,只得将被沾湿的试卷上交,发榜时蔡东藩最终名落孙山。

官场昙花

光绪二十七年(1900年),蔡东藩辞去杭州家庭教师的工作回到老家,不久在邵伯棠引荐下,蔡东藩到山小学担任国文课教师。两年后,慈禧光绪帝回到北京,并补办庚子年(1900年)和辛丑年(1901年)科举考试的正、恩两科,蔡东藩为考试准备两年但最终再次落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之后,蔡东藩在家学习备考乡试,次年与同乡女子王氏结婚。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后,他在家设馆授徒,以私塾谋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之后,蔡东藩经人介绍到绍兴一家中学任教,任教期间由于同情秋瑾等革命党人、支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遭到绍兴军警的追捕,后蔡东藩跳窗逃至亲友家避难。因不满学校状况,蔡东藩只任教一年就辞职回家。宣统元年十一月初九(1908年12月2日),光绪帝驾崩后爱新觉罗·溥仪即位,清政府决定于次年举行优、拔贡考试,蔡东藩于宣统三年五年(1910年6月)参加优贡考试而最终名列一等,试后他拜会主考官陆润祥,并被分发到福建省以知县候补,次年因谋职无望而借口生病辞去知县候补一职。

潜心著书

1911年夏,蔡东藩与朋友邵希雍(伯棠)在位于上海河南路325号的会文堂书局(又称会文学社)相逢,此时邵伯棠正在准备著述为中学生使用的《中等新论说文范》,他想邀请蔡东藩接手续著,但被蔡东藩以才疏学浅为由婉拒。同年秋天,邵伯棠病情加重,因此他再邀蔡东藩编著《中等新论说文范》,蔡东藩认为盛情难却而来到上海市开始著述生涯。邵伯棠死后,会文堂新记书局因邵著的《高等小学论说文范》需要修改,也请蔡东藩执笔加工。期间他以编辑(包括撰述工作)身份为上海会文堂书局工作,先后出版《中等新论说文范》《女子初学新论说范本》《高等小学论说文范》《重增幼学故事琼林》《国文新范》等著作,三年后因妻子王氏病故而离开上海,并在老家临浦继续著书。但蔡东藩所著的《高等小学论说文范》里面提到部分反日内容,致使日本驻华公使照会中华民国外交部要求删改,于是会文堂书局于1915年4月将《高等小学论说文范》改名为《订正高等小学论说文范》出版,并删除其中过激的言语。

自1914年回到老家后,蔡东藩一直在临浦的临江书舍设馆授徒和著书立传,次年39岁的蔡东藩在亲友帮助下,和当地名医黄镐京之女黄晚霞结婚,1916年,他的女儿蔡净芬出生。同时蔡东藩受清末民初“小说救国”“演义救国”的思潮影响,开始大量创作历史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10余部《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国史概论》《清代史论》以及短篇小说集《客中消遣录》、文集《留青别集》等,在撰编《》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但他不改初衷,后由朋友许廑父代替写《民国通俗演义》的后40回。一直持续到1926年9月《后汉通俗演义》出版,蔡东藩的历史著述告一段落。期间其女儿净芬、妻子黄晚霞先后于1917年和1918年去世,蔡东藩悲痛异常。1918年冬天蔡东藩的岳父黄镐京为稳定其生活,为蔡东藩在义桥物色一位韩姓店员的女儿为妻,这是蔡东藩的第三任妻子,但韩氏也体弱多病并且未能留下子嗣,蔡东藩迫于多位亲人的病故等情况,逐渐开始钻研中医知识和学问。另外,上海会文堂书局与蔡东藩签署的是一份每月60元的工资合同,但随着《后汉通俗演义》出版结束而月薪中止发放,后尽管书局大量印行,却再没有给过蔡东藩任何报酬。

晚年与逝世

1927年,临浦小学的教师孔昭赓邀请蔡东藩担任该校的国文教师,同时蔡东藩开始续编《唐著写信必读》,次年蔡东藩的第二个孙子蔡福源出生,之后他在所前乡庄里陈村仙师殿的西面修建了自己的房子。1930年,蔡东藩开始尝试发展实业,他在庄里陈村开设坤元毛巾厂,并让自己的儿子蔡震濆担任经理。蔡东藩日常除设馆授徒之外还经常和儿子一起探讨病理药方,偶尔探视毛巾厂和儿子的诊所。抗战爆发后不久,蔡东藩就在儿子蔡震濆劝说下,迁至所前庄里陈的住宅内,年过六十的蔡东藩在庄里陈租用邻居的西厢房设馆授徒,两个孙子福恒、福源和李家的亲属陈玮宝等都在这里读书,蔡东藩亲自编选教材。1939年3月9日,蔡东藩的家乡临浦遭受日军轰炸,次年1月日伪军渡过后,将蔡东藩的坤元毛巾厂抢劫一空。

1940年4月,蔡东藩再次携家逃至诸暨市十四都藏绿坞村,全家安顿好后蔡东藩在赵氏家塾执教,后与儿子震濆一起给乡邻治病,同时开始以通俗歌诀的形式撰写《内科临症歌括》。1942年春,诸暨被日军攻陷,蔡东藩只好带领全家再迁至距藏绿坞20里的野鸭岭,约3个月后局势稍微平稳,蔡东藩才回到藏绿坞。晚年的蔡东藩开始整理一生所撰写的诗词歌赋等一些未出版的闲散稿件,并开始撰写自传,最后形成《风月吟草》《写忧草》《浮生若梦》和《蔡郎文稿》四部书稿。1944年深秋某日,四个自称来自富阳紫阆的青壮年农民请蔡东藩为他们的父亲看病,蔡东藩经过四个农民的再三恳请,不顾自己有病在身而决心前往,回到家后蔡东藩突发“三日疟”(即“四日两头”的),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3月5日)11时30分,蔡东藩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主要成就

蔡东藩的主要成就集中于中国近代通俗历史学领域,被誉为通俗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近代通俗史学界撰写通俗史书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位,蔡东藩撰写通俗史书前后坚持了10年,为中国近代通俗史书编撰人员当中历时最长的一位,其所著的史书以爱国主义情结和忠于历史两方面最为显著,其原则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他创作的历史演义小说包括《西太后演义》(后改名《慈禧太后演义》)40回、增订吕安世《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增订后改名《历朝史演义》,后又改名《中华全史演义》)48回、《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包括《前汉演义》100回61万字、《后汉演义》100回61万字、《两晋演义》100回64万字、《南北史演义》100回69万字、《唐史演义》100回67万字、《五代史演义》60回40万字、《宋史演义》100回62万字、《元史演义》60回37万字、《明史演义》100回58万字、《清史演义》100回62万字、《民国演义》120回70万字(《民国演义》共有160回,后40回为许虞父所续)等11部演义,合计1040回651万字。

人物作品

作品简介

《通俗演义》版本

人物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顾颉刚评价:“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评价:“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原馆员朱仲玉评价:“蔡东藩《中国历代演义》,洋洋数百万言,似乎大题材都被他写光了。”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范伯群评价:“蔡东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上‘正史演义’创作的集大成者。”

蔡东藩的仲孙蔡福源评价:“祖父蔡东藩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他在国事维艰、风云变幻的历史大变动时代,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撰写了700多万字的历史演义,其朝代之多、人物之众、篇幅之长,堪称历史演义之最。”

萧山区档案馆专家陈金冠评价:“蔡东藩外表儒弱,沉鼓寡言,为人正直、朴实,不阿时好,清贫自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吴泽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全套十二册)》序言中评价:“蔡东藩的演义小说起到了二十四史等高文典册的正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从史学角度讲,成就可以同司马迁相提并论。”

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范志强评价:“蔡东藩是现代著名通俗史学家和通俗演义小说家,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巧对对子

蔡东藩自幼聪明过人,在他六七岁时,父亲带他到街上玩,在倪万顺南货店前,店主看他们穷,有意戏弄他,并扬言,只要蔡东藩能对上他出的对联,他就送蔡东藩几片白鲞。店主指着白鲞说:“三片小白鲞。”蔡东藩应声作答:“唔(五)个大乌龟!”(临浦方言中,唔、五同音,而“唔”即“你”之意)围观者哈哈大笑,并赞誉他为“神童”,而店主却被讥讽得面红耳赤,还赔掉几片白鲞。

不畏权势,不计酬劳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影响,蔡东藩开始写小说和历史演义。1915一1916年,他完成第一部演义《清史通俗演义》,这是蔡东藩写历史演义的开笔。当时蔡东藩着手撰写《清史通俗演义》时,许多有权势的人劝他,既然是写演义而不是写正史,不妨随和一些,妙笔生花。言外之意即是应为统治者多涂点脂,多抹点粉。而蔡东藩的答复却是“我伸我见,我为我文”。

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全套十二册)》是蔡东藩最值得一说的作品,共11部,1040回,约六百余万字,均由会文堂出版。第一部《清史演义》仅得稿酬200元,之后会文堂以每月60元低薪与他签约,他竟毫不偷懒,一年一部,10年写足11部,陆续写出《清史演义》《慈禧太后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民国演义》《宋史演义》《唐史演义(插图本)》《五代史演义》《南北史演义》《两晋演义》《前汉演义》《后汉演义》。除《民国演义》后40回由许廑父完成之外,一人把中国历史以通俗演义笔法写了一遍。

后世纪念

蔡东藩墓

蔡东藩墓葬位于浙江省萧山区所前镇庄里陈村五里外的池头沈村割子山,墓整体坐北朝南,墓碑上有蔡东藩好友鲁瑞熊所写的“蔡东藩先生之墓”几个字,1967年原先鲁瑞熊书写的碑文以及墓前台基石均遭受破坏,1985年萧山县政府拨款重修,之后所前镇政府多次重新修建,现在蔡东藩墓已经是萧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蔡东藩故居

蔡东藩故居位于浙江省萧山区所前镇金鸡山之南金山村娄家湾1号,是蔡东藩于1926年在其二姐夫田家附近为儿子购买的行医之所,是一座三间两层、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江南庭院式住宅,白墙灰木,占地面积约有200平方米。小园正屋前是石板铺的天井,正屋中间为厅堂,八仙桌上方是一幅山水画,“一代史家,千秋神笔”八个字分列两边,上首是“义演千秋”四个金黄色的繁体字。东间厢房为厨房,西间厢房曾设私塾,楼上为卧室,故居里还保留蔡东藩用过的书桌和椅子。书房陈列着当时蔡用过的一桌一椅一柜,门外是一副木刻对联“海纳百川有容大,山连千岭无际高”。2009年4月,蔡东藩被列为杭州市市级文保单位。

临江书舍

临江书舍是蔡东藩创作演义小说的所在地,因毗邻钱清江而取名,也称“临江寄庐”,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戴家桥畔达弄55号,是一处呈凹字形、坐北朝南、三间两层的老式砖木结构楼房,该处建筑和故居一样为白砖黑瓦徽派建筑样式、典型的晚清江南民居建筑。正门是石槛石门框,上书“临江书舍”四个黑底金黄色的行书;进门有一小天井,正门又是“临江书舍”四个行书繁体,门联又为盖棺定论八个绿色草体字“一代史家、千秋神笔”,正堂为“萧山相国”五部尚书朱凤标手书对联“须向孔颜寻乐地,好从潘陆探文心”;上楼正屋是卧室和书房,陈列有清式桌凳床柜和笔墨纸砚等,侧墙一副对联“雄吞东三岛,睨西半球”,中间是一幅凤凰图;楼下西厢房为学堂用房,均为木课桌,正墙为先师孔子像,边墙为长篇《共和三字经》。

参考资料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萧山日报.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