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犹太人

犹太人

犹太人(英文名:Jews,希伯来文名:יְהוּדִים)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截止到2022年大约有1570万人口,世界各地都有犹太人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地,其中以色列大约有720万、美国大约有630万、法国约有44万犹太人。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希伯来语

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先祖希伯来人渡过约旦河,来到迦南定居。后来迦南地区爆发饥荒,犹太人被迫迁往埃及沦为奴隶。直到公元前1400年,犹太民族为了获得生存权和自由,从埃及出走回到故土迦南地区。公元前1000年犹太人在迦南建立了古以色列国,后来分裂成北部的古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大王国,“犹太人”之名正是来源于犹大国。在希伯来语中用耶乎迪(Yehudim) 指居住在犹大国的人,该词在希腊语中写为Ioudais(伊乌德人),拉丁语中转译为Judaeus(犹太人),在英语、德语法语俄语中分别写作Jews、Jude、Juif和еврей。犹大国先后被亚述巴比伦罗马帝国征服,之后犹太人散落世界各地。中世纪犹太人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备受民族歧视和迫害。这种情况持续到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大批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因为种族歧视大量屠杀欧洲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属于犹太民族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成立。犹太人成立自己的主权国家以色列后,政治上确立议会制政体,颁布一系列基本法。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在外交上,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交,但在中东问题上与周围国家仍存在诸多争端。

犹太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犹太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犹太教是一神论宗教,信仰雅威。在他们的宗教观里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只有虔诚信仰上帝的犹太人才是选民,能够得到上帝的庇护。对上帝共同的信仰使这个民族在经历千年的大流散之后,因为共同的选民身份而保有心理认同感和团结精神。同时,受宗教观念的影响,犹太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安息日、逾越节赎罪日等是犹太民族独特的节日,在饮食、服饰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规范;律法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规范民族行为的准则。犹太人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商业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成就,从1895年到2017年,犹太人在902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203席,占有其中的22.5%,在2018年全球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50名中,犹太人占据五分之一。

族名

犹太人是发源西亚以色列等地的人种。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巴勒斯坦,在此期间得名“希伯来人”(意为‘渡来之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当时犹太民族在领袖大卫的带领下,从部落支派状态形成了统一的以色列国家,所以早期犹太人也被称为古以色列人。公元前九世纪,古以色列王国分裂为北部的古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大王国。南部的犹大国在公元前587年被巴比伦王朝所灭,犹大国国民被迫流放,从此他们被称为犹太人。希伯来语中用耶乎迪(Yehudim) 指居住在犹大王国的人,该词在希腊语的《圣经·新约》中写为Ioudais(伊乌德人),拉丁语中转译为Judaeus(犹太人),英语中Jews(犹太人)一词的词源比较明确,是由Ioudais和Judaeus转化而来的。犹太人在德语中写作Jude,词源为Ioudais。法语中写作Juif,来源于Yehudim转写成的Ioudaioi、Judaei、Judeans等词。俄语中为еврей,词源为Ioudais。其中,中文的“犹太”之所以和“犹大”不同,是因为《圣经》文本的转译。《旧约圣经》用希伯来语写成,《圣经新约》用希腊语写成,后被翻译为拉丁语。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由拉丁语翻译来的英文版《圣经》,中国最初译介的《圣经》以英文为源语言,所以经过语言的转译后,就从“犹大”变成了“犹太”。

历史沿革

上古起源

犹太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以色列人时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根据《圣经》的《创世纪》记载,亚伯拉罕雅威的授意之下率领本族人来到迦南,即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他和儿子以撒居住在迦南,但他的孙子雅各因为饥荒带领部分犹太人逃去了埃及。他的后代被古埃及历代法老敌视,最终沦为埃及法老的奴隶。直到公元前1400年,一个在埃及宫廷长大的犹太人摩西为了使犹太民族获得自由,带领整个部落离开埃及,迁居他们祖辈曾生活过的迦南地区。

从公元前13世纪末到公元前11世纪末,迦南的古以色列人形成一个十二支派的联盟以抵御非利士人的侵略。约公元前1028年,古以色列人建立君主制,选出扫罗王作为首位国王。之后大卫取代扫罗成为新领袖,在他的率领下,犹太人建立了古以色列国,将耶路撒冷定位首都。大卫和他的继任者所罗门统治时期是犹太史的黄金时期,期间建造了气势恢宏的“所罗门神殿”。所罗门去世后,古以色列国分为北部的古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大国。公元前721年古以色列国被亚述人攻灭,亚述人把当地人迁走到美索不达米亚,史称北方十支派的流亡。犹大国依然由大卫的后代统治,但公元前600年前后巴比伦王国入侵犹大国,数次将皇室成员、高官、大量财宝掳至巴比伦,即巴比伦之囚,之后犹大国于公元前587年彻底灭亡。

古典时代

波斯人在公元前537年征服巴比伦建立起波斯帝国,统治者居鲁士设立犹地亚省作为犹大地人的社群,在波斯人的资助下犹太人建立了“第二圣殿”。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全境,继任者安条克四世企图彻底消灭犹太人民族的信仰,不惜将圣殿仪式希腊化。这引起了犹地亚民众的起义,起义胜利后于公元前165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哈斯摩尼王朝”。这个王朝持续到公元前63年被罗马帝国吞并。罗马人和犹太人在宗教信仰、税赋苛重、官员歧视等问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于66年爆发“犹太战争”,战争共持续四年,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圣殿占领耶路撒冷王国。此后犹太人分别在115年-117年,132年-135年发动了两次起义,都遭到罗马的无情镇压并对犹太人的宗教习俗进行了限制。起义失败后,犹太人再也无力抵抗,一部分犹太人留在原犹大王国地区,一部分开启犹太人大规模的流亡历程,进入叙利亚小亚细亚半岛法国西班牙等地区。公元4世纪开始,犹太人两次试图摆脱罗马帝国的控制很快被镇压。公元六世纪犹太人和入侵巴勒斯坦地区的波斯人联盟,夺回耶路撒冷,但不久罗马帝国再次占统治地位,之前幸存的犹太人再次被逐出耶路撒冷。

中世纪大流散

中世纪世界上大部分的犹太人都处在伊斯兰帝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11世纪中期,埃及、巴勒斯坦和西班牙等地的犹太人处境都相对自由,但11世纪开始一支极端伊斯兰教派穆瓦希德派控制西班牙等地,开始屠杀、迫害犹太人。面对改宗皈依和种族灭亡的选择时,犹太人选择集体东迁到穆斯林国家或北迁到中西欧等国家。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形成了许多犹太社群,公元8世纪到公元11世纪间,犹太人因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进入到金融、行政等行业,依靠君主或贵族从事放贷业务,部分犹太人迅速积累财富,成为盘剥欧洲普通民众的资本家,加剧了欧洲人对犹太人的偏见。由于犹太教基督教在信仰之间存在差异,犹太人信仰雅威神,基督教徒信仰耶稣,所以他们和欧洲众多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冲突,因此受到诸多迫害和限制。11世纪-13世纪信仰基督教的十字军国家大量屠杀犹太人,西欧天主教会鼓动民众仇视犹太人,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屠杀和驱逐。14世纪这种现象愈演愈甚,犹太人被迫从西欧迁往中欧的波兰白俄罗斯境内。

启蒙解放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犹太人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下,希伯来语和《旧约圣经》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学术,在欧洲特别是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对犹太人采用较为温和包容的政策。但是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领导者马丁·路德为增大基督教世界的控制,将矛头指向犹太人,天主教世界几乎毫不怀疑地认为犹太人应该为宗教改革负相当大的责任,犹太人又遭到残酷的镇压政策。这种情况在17-18世纪的启蒙主义运动之后得到改善,启蒙主义宣扬人人平等和国家至上主义,并且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的崛起使财政成为比宗教更重要的标准。另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缓和了宗教上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欧倚重犹太人的商业能力,笃信他们能给国家带来益处,犹太人迎来一个较为宽容的生存环境。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新建犹太教堂,德国汉堡欢迎犹太人以获得贸易优势,英国也因犹太人能给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而重新接纳他们。同时许多犹太人自身也逐渐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更多地融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但是中欧各国的犹太人的地位持续恶化,在19世纪上半叶许多犹太人迁移到环境自由美国。

复国主义

“复国主义”又称为犹太复国主义,“复国主义”作为系统的理论出现在19世纪中叶。在启蒙主义和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平等自由的思想广泛传播,使部分人从理性主义出发,提出以平等的立场出发对待犹太民族。同时,经过启蒙运动,犹太民族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资本主义的发展让犹太人有力量开始反抗遭受迫害的命运。另外,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屠杀犹太人等事件,激发了犹太人追求主权和自由的行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还乡复国思想为指导的“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其目的在于,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新回到古代的故乡巴勒斯坦地区,并且在那里建立一个以犹太民族为主权的现代世俗国家,从而实现整个犹太民族的复兴。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从19世纪后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共有三次移民高潮,使用各种语言的犹太人逐渐汇集在巴勒斯坦地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复国主义者组织犹太军团为英作战以求对犹太人的承认,所以一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1917年11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士·贝尔福表示英国政府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国家。

纳粹屠犹

一战后德国面临战败蒙羞和经济索赔带来的危机,这种环境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许多德国人敌视外部世界。极端民主主义者阿道夫·希特勒提出蔑视犹太人的种族理论,指责他们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成为纳粹党屠犹的开端,此后欧洲掀起反犹太主义浪潮。1942年纳粹党决定要“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即消灭欧洲所有犹太人,于是修建多个集中营用于屠杀犹太人。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被集体运送到集中营被毒杀或枪杀,少部分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到1945年大约有600万人遭到杀害。犹太人并未坐以待毙,1943年他们发动起义,但仅仅五周就遭到德国镇压。这一行动鼓舞了欧洲的犹太人,或加入苏联红军,或自己组织游击队,有的还加入英国军队对纳粹党进行反击。

战后复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但周边的约旦伊拉克埃及等七个国家并不承认以色列这个新生国家,对以色列发动大大小小的军事进攻。美苏冷战期间,埃及在俄国的扶持下对以色列发动进攻,以色列先发制敌,一举夺下圣地耶路撒冷王国的所有地区。虽然以色列和周边国家纷争不断,但是以色列在1967年步入繁荣期,同欧洲关系良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人口与分布

据2022年的数据,全球犹太人人口约为1520万人,其中以色列拥有最大的犹太人人口,大约710万人。其次是美国,有超过600万的犹太人,其他像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

犹太人历史上有几次人口锐减现象。第一次是在公元67到70年,犹太人发动起义反抗罗马帝国的民族歧视政策,罗马帝国为镇压起义,屠杀58万犹太人,犹太人从巴勒斯坦地区逃离到叙利亚小亚细亚半岛、罗马等地区,西班牙和法国也有犹太人的流入。第二次是在14世纪,犹太人被认为黑死病爆发的罪魁祸首,遭到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从法国、德国流向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第三次是19世纪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俄罗斯为了转移矛盾将原因归咎在犹太人身上,称犹太人泄露了战争机密,展开对俄罗斯犹太人的屠杀。最后一次是在二战时期,大约有600万犹太人因为德国纳粹党的种族灭绝政策被杀,使全世界的犹太人数从1937年的1600多万人减至1100万左右。欧洲大部分活下来的犹太人都迁到巴勒斯坦国-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受战争和民族政策影响,北非的大部分犹太人也迁移到以色列,使以色列地区犹太人数迅速增加,成为犹太世界的中心。没有来到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地区的犹太人则在欧洲和美洲等地逐渐建立起了犹太人社区。1970年世界约有1400万犹太人,其中北美有600万人,以色列有250万人,苏联居住着210万人,西欧约有100万人,其余散落东欧、澳大利亚南非等地。此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今天的格局。

宗教信仰

犹太教是犹太人所创造并信仰的宗教,产生自公元2000多年前的迦南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犹太教信奉一神论,认为至高无上的雅威是世界和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能够创造出自然万物,还能通过赐福或者惩罚来支配人类的命运。18世纪后,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影响,犹太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语境、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原本统一的犹太教分裂出众多派系和分支,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正统派是以色列官方唯一认可的犹太教形式,该派坚持传统的犹太教教义,坚持律法的核心地位;改革派强调普世观念,对传统的仪式、律法等作了许多革新;保守主义认同正统派对律法地位的看法,同时也主张适时调整犹太法。另外,以犹太教为母体,产生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两大宗教体系,但是这三种之间又存在本质不同,这也成为反犹太主义的宗教源头。

选民观

犹太人的宗教观虽然相信是雅威创造了人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选民(被上帝选中的人),只有虔诚信仰上帝的犹太人才是选民。所以每个犹太男婴出生后的第八天需要行割礼,即用刀割去婴儿阴茎上一点包皮,男孩和女孩满13岁时要到犹太会堂行成年礼。行割礼标志着选民身份的获得,是犹太人的身份象征之一。早期的犹太人还相信他们作为选民承担着预知其他民族命运的重要责任,他们的使命之一就是救赎其他民族。犹太人把选民身份当做本民族的骄傲,认为这是犹太民族的专利,因此他们并不主动向其他民族宣传本民族的教义。犹太民族独特的宗教选民观,不仅使犹太人的精神在长期的流散和苦难中得到抚慰,而且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依然持有共同的心理认同感,令犹太民族的文化得到一以贯之的传承。

律法核心

律法在犹太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律法指的是《摩西五经》和《塔木德》中的规范和戒律,是沟通犹太人和其雅威信仰的桥梁。犹太人将他们的律法经典著作统称为“托拉”,包含613条戒律。“托拉”原意表达“规训、劝诫”的意思,在《圣经》中表示上帝为人类所设定的行为规范。广义上指上帝赐予人类的行动指引,狭义上指《摩西五经》中的“摩西十诫”。有时也可以指犹太教的全部律法、习俗与礼仪。犹太律法按流传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口传律法和成文律法两部分,分别记载于《摩西五经》和《塔木德》两部宗教经典之中。犹太律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展现出人道主义立场,生命的价值被认为比其他任何物质的东西都重要。为了拯救生命,人们可以违背所有“托拉”的诫命。犹太人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律法为规范,所以犹太律法的制定一方面使犹太人在心理上更加信仰雅威;另一方面,严格要求犹太人在生活当中恪守其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犹太律法是宗教法,因为宗教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拖拉”中的戒律也成为犹太人制定世俗法时的基本规范。

语言文字

犹太人使用希伯来语作为民族共同语,是犹太人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创造的属于自己民族的、世界上早具有文献记载的较为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还是犹太教的宗教语言。希伯来语为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是闪语族的一个分支,和腓尼基语、阿拉米语、阿拉伯语联系密切,都属于闪含语系的古迦南语分支。希伯来语有自己的文字,字母整体为方形,共有22个辅音字母。因为犹太人在历史上和其他民族的交流十分广泛,所以现代希伯语的词汇中存在大量外来词。除希伯来语外,英语是犹太人的通用语言,还有使用俄语德语等语言的犹太人。

希伯来语产生的历史时期尚无定论,究竟是在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渡过约旦河来到迦南地区形成的,还是在公元前12世纪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进入迦南形成的,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希伯来语为犹太人祖先踏入迦南后所一直使用的语言。总的来说希伯来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为古典希伯来语时期或称为圣经希伯来语时期。这一时期希伯来语快速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产生最早的文献,旧约圣经便产生于这一阶段。

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于巴勒斯坦先后被亚述波斯希腊等国家统治,大部分犹太人散落到地中海沿岸,口语改为使用当地人的语言,书面语仍然采用希伯来语。留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则使用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阿拉米语。一直到中世纪,希伯来语的使用仅限于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中。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人善待犹太民族,犹太人生活稳定,已经沉寂数百年的希伯来语开始恢复活力。启蒙运动之后犹太人掀起复国主义运动,主张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所以希伯来语真正开始复兴是在1890年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来语言委员会之后,在语言委员会和热衷复兴民族语言的学者的努力下,希伯来语体系更加完备,重新出现在犹太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之中。1948年以色列建国,使用不同语言的犹太移民相互接触,需要一个共同语来交流并且维系民族认同感,这个共同语只能是“圣经的语言”,即希伯来语。希伯来语对于保持犹太人的民族独特性、维护共同体意识、增大民族影响力进而推动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希伯来语成为以色列越南语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节日

安息日。安息日源自希伯来文,原意为“休息、停止”的意思,是犹太历法、犹太教中最重要的日子。据《圣经》中的《摩西五经》记载,雅威在创造天地万物时在第七日休息,由此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原意是让人在辛苦劳作之后得到休息。在犹太人的历法里,安息日为每周星期五的傍晚到星期六的傍晚。临近星期五的日落时,女主人一般会点燃蜡烛为家庭祈福,成员之间相互致意“安息日好”。之后犹太人到会堂进行祈祷,并唱着愉悦的赞美诗。祈祷结束后人们回到家中,用一杯葡萄酒进行安息日晚餐祝祷。安息日当天,需再次来到犹太会堂进行早祷。同时,在安息日结束时要举行仪式表示新一周的开始。

逾越节。别称逾越节或无酵节,和五旬节、结茅节共为犹太教三大朝圣节,标志着最早的谷物大麦开始收割。逾越节开始于犹太历第一个月的14日黄昏,持续七天,结束在21日的黄昏。用以纪念古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摆脱做奴隶的命运,在宗教上犹太人认为从这天开始,雅威让自己从埃及法老的奴隶变成了天主的仆人。逾越节当天,犹太人会吃无酵饼、苦菜、进行除酵工作(擦洗清理厨房用具)、喝红葡萄酒。

赎罪日。赎罪日是忏悔的日子,犹太人会庄重的进行良心反省和忏悔,反思自己违反律法的言行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真诚地承认自己有罪,并且决心悔改以求宽恕。这天犹太人需要进行斋戒、祈祷,但是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是献赎罪祭。古代犹太人一般会准备两只公山羊,一只献给天主,另一只被祭司按头,将所有罪孽归在羊的头上,随后让它回归旷野自生自灭,代表着犹太人的集体赎罪。今天犹太人的仪式更为多样,但基本都是个人赎罪行为,已没有集体赎罪意义。

饮食

犹太人喜爱喝葡萄酒,在重要的节日都会饮用红酒。披塔饼是犹太人的重要主食之一,这是一种圆形面饼,中间为空心,可以配上鹰嘴豆泥、新鲜蔬果、芝麻。常在安息日晚餐时披塔饼酱、橄榄油等食用。还有一种炖品叫乔伦特,主要的原材料是牛羊肉,再搭配一些豆子和阳芋,放入锅中小火慢炖至少10小时。除此之外,无酵饼、苦菜、烤圣彼得鱼等都是犹太人的典型食物。

受宗教观念影响,犹太人的饮食有严格的限制。有蛀虫的果蔬不可食用;动物的腿和血禁止食用;兽类方面必须是草食且分蹄的走兽才能成为食物,所以猪以及以猪为原材料的一切农副产品都是严令禁止的;水产品中有鳍有鳞的可以食用,贝类、软体水生动物不可食。但是在19世纪的时候犹太教内出现分歧,正统派认为应该坚持饮食律法,而改革派则主张现代社会依然遵守过去的律法只会阻碍宗教精神的提高。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大多遵守这些规定,而其他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已经不再严格遵循律法。

服饰

古代犹太人的服饰有多种用途,根据《圣经》摩西律法的说法,古代犹太人的服装既是防风御寒的外衣,也是睡觉时盖的被子。

犹太人喜欢洁净、简朴的服饰,所以从头饰到服装都较为简洁大方。在犹太教中,头饰是很重要的。以色列犹太男性所用的祈祷巾以白色为基础,间杂蓝色,四周做穗。犹太教女性则以深色的头巾或发带覆盖自己的头部,用来表示犹太人的圣洁和虔诚。在上衣方面,男性在犹太安息日和节日上会穿着特殊的外套,通常以黑色为主体,有金色的扣子和褶皱作为装饰。女性则穿着长袖、高领的上衣和长裙。在鞋子方面,男性一般穿着传统的黑色皮鞋,有时会佩戴特殊的束腰,而女性会穿着黑色的厚底鞋,这些服饰也反映了犹太教保守、谨慎的价值观。此外,犹太教正统派男女通常避免过于暴露、轻浮或花哨的服饰,以保持身份和自我约束。

生产

最早的犹太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直到他们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实行君主制的古以色列国,形成农业密集型社会。他们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性从事开垦土地、建造梯田的工作,女性负责纺织、加工食物、教育子女等工作。到所罗门时代,犹太人的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起来,许多犹太人着手从事国际商业贸易。中世纪时期,犹太人不承认基督教耶稣救世主的身份,并且基督教《圣经新约》中讲述犹太人的后裔犹大杀害了耶稣,两种宗教的冲突导致欧洲基督教会不允许犹太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同时禁止犹太人经营手工业,所以犹太人被迫离开农业和手工业领域,转而进行放贷业务。犹太人依靠贵族,成为贵族的放贷代理人,从中抽利,自此犹太人走上了商业之路,并在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了现代商业体制和运行机制。

婚俗

犹太人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根据犹太教传统,结婚者过去不论有何种罪恶都可以得到宽恕。犹太人非常注重家庭观念,认为成年的人应当组成家庭,生育子女,这样才能完善地履行诫律,否则不能得到天主的祝福。在犹太传统中,订婚具有严肃而庄严的作用,双方要在订婚宴会上签署婚姻协议,明确婚礼时间、财产分配诸多问题。婚礼中新郎新娘需要面对耶路撒冷方向站立,背诵《圣经》中的誓言和祝福语,最后以新娘摔破一个杯子踩在脚下结束。如果夫妻关系不好双方可以离婚,但是需要经过离婚冷静期以及调解,并且得到犹太宗教法庭的确认,否则即便双方在民政局办理了手续,犹太教会也不予承认。

葬礼

犹太人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新篇章,在生命结束后会尽快举行葬礼。传统犹太人不允许火葬,在他们看来只有生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责时才应接受这种惩罚,所以大多为土葬。在墓地举行葬礼之前,一般会在犹太教堂举行一个简短但严肃的仪式,为死去的人祈祷。送葬的人要撕破穿在外面的衣衫,现在只要撕破衬衫的一小块,撕破的口子哀悼亡者的标记。在亡者去世的第七天、第三十天和一周年这三个时间点,亡者的家人会举行仪式,进行祷告,以表达对离开他们的亲人的怀念。

禁忌

犹太教影响,犹太人在诸多方面有许多禁忌。饮食方面,不允许食用猪肉。服饰方面,平民穿粗麻衣,贵族穿细麻衣,因为需要通过服装材料区分普通人和上层贵族,所以不能穿两样材料掺杂的衣服。除此之外,还不能穿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服饰,像未出嫁的公主必须穿着彩衣,不能穿其他样式的服装。安息日不可用火做饭、禁止烘焙食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为禁止从事39类“创造性”工作,如耕种、洗衣服、烹饪等。由于犹太人存在不同的派别和分支,所以这些规定大多符合正统派犹太人的规定,并不适用于所有犹太人,每个派别和分支都有其独特的传统。

教育

犹太人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他们把学习知识和信仰文化结合在一起,并把这当做是自己的使命。犹太人重视知识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民族的观念中,教师比国王更加伟大,犹太法律在某些问题上甚至赋予教师比父母更高的地位。在教育的过程中,犹太人特别重视培养律法观念,认为只有尊重律法才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这对犹太人重视契约精神有重要影响。

文化艺术

文学

犹太人的文学可以分为古代圣经文学和现当代两个阶段。圣经文学主要以《旧约圣经》为主,还包括《次经》《伪经》《死海古卷》等希伯来作品。

因为犹太民族一直处于流浪之中,并且深受种族歧视,所以犹太的现当代文学主要围绕这两个方向进行创作。前者形成体现犹太民族大流散的流浪汉文学模式,并且逐渐演化为反映现代人精神空虚的精神流浪汉的结构,像犹太裔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弗兰兹·卡夫卡的《城堡》、索尔·贝娄的《赫索格》等,都表现了寻找精神家园而又无可归宿的精神流浪汉形象。后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为代表,他的小说《莫斯卡一家》表现了犹太人面临解体的艰难处境。

舞蹈

舞蹈是早期犹太人在伟大的节日盛典和宗教仪式中进行祈祷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古代犹太人的舞蹈根据的场合和动作可以分为胜利舞、迷狂舞、节日舞、求爱舞、婚礼舞等等。犹太人的舞蹈形式基本上是简单的、愉悦的,以圆圈舞蹈为主,早期希伯来舞蹈曾有剧烈的脚步移动和跳跃 ,表现出雄厚、强劲和充满活力,但随后变得柔和与拘束。犹太人的舞蹈在文艺复兴时期,功用在于愉悦心情和休息。启蒙运动之后,舞蹈强调用来激发犹太人的宗教情绪,并通过跳舞时的状态来与上帝交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哈西笛运动时期的舞蹈,舞蹈开始时,节奏较为缓慢,随着音乐的变化动作逐渐加快,参舞者会举起手臂,向空中跳跃,进入到迷狂状态,一边跳舞一边祈祷。这一舞蹈活动对许多犹太节日的庆祝都产生了影响,并被视为芭蕾舞中犹太题材舞蹈动作设计的来源。

社会组织

犹太民族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内他们都没有独立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犹太人依然保存了自己的律法,甚至在大流散时期,犹太民族一直拥有属于本民族的“最高法院”。这一机构最先设立在今天的以色列地区,后来随着战争和政权更替的影响,先后转移到巴比伦欧洲。“最高法院”通常由当时犹太人的精神领袖和律法领袖担任,当各流散地犹太法庭遇到棘手的律法问题之时,它们一般求助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对有关律法问题的解答或裁决,同当地犹太法庭的判决一样具有约束力。

反犹主义

反犹主义指把犹太人看做异己、敌人,对其进行歧视和迫害。反犹主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宗教反犹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希腊帝国占领犹太人所生活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在统治期间,希腊帝国推行希腊文化,只有犹太民族固守传统、拒绝接受,因此犹太人被视为异己的存在。后来,基督教犹太教为母体,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新宗教。为了显示自身的独特、吸引更多教徒,基督教制造了一系列诋毁犹太教的言论,其中最恶毒的是把犹太人说成是杀害耶稣的凶手,这一指责成为反犹言论的核心。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犹太教彻底成为异教,犹太人拒绝信仰基督,被基督教视为异己。中世纪犹太人因宗教问题被驱赶出城市,禁止拥有公民权,被排斥在各个职业之外,被认为是黑死病的罪魁祸首。这一现象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愈演愈烈,基督教其中一个流派德国的路德教提出将犹太人赶出欧洲。犹太人因信仰问题屡遭迫害。

第二种是世俗反犹太主义。 部分犹太人在中世纪的欧洲从事金融贷款活动,放高利贷是犹太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他们成为拥有巨额财富的富商和放债者,这让他们成为欧洲人所憎恶的对象。

第三种是种族反犹主义。19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开始对人类进行种类划分,导致种族主义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煽动下反犹主义到达到顶点。希特勒认为使用欧洲语言的是优越的“雅利安”人,以犹太人为代表的“闪米特”人是低劣的民族,最为核心的观点是犹太人的血会污染雅利安人的纯洁性。另外,以阿道夫·希特勒为代表的反犹还出于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卡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对种族主义的否定,马克思宣扬的社会主义也是对希特勒所推崇的资本主义的否定,中欧社会主义革命浪潮的涌动让阿道夫·希特勒对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犹太人充满仇视。基于这些因素,以德国纳粹党为首的反犹太势力把对犹太人的迫害推向极端。

2010年以后,以色列右派政党巴勒斯坦问题上态度越加强硬。2014年推出“犹太国家法案”,强化以色列犹太国家地位,在国内坚持反阿拉伯的激进民粹主义立场,反对赋予阿拉伯公民平等权利和地位。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政党持反犹太复国主义立场,寻求阿拉伯人的权益。近年来以色列右翼政党和民粹主义的抬头使以色列同阿拉伯政党、同周边国家的未来更加晦暗不明,面临更为不确定的未来。

发展现状

当今犹太人生活在世界各地,无法一一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犹太人进行介绍,但以色列国和美国是当今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区,所以这两个国家犹太人的状况代表了犹太人主要的发展现状,因此这里对以色列国和美国犹太人的现今发展进行介绍。以色列建国后,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政治上,建立议会制政体。由于历史和宗教问题,以色列1950年第一届议会决定先制定基本法,最后合称宪法,所以以色列至今仍没有正式的成文宪法,仅有《议会法》《国家土地法》《总统法》等基本法。农业上,以色列土地贫瘠,水源缺乏,采取扩大耕田面积、推行农业机械化、改革农业结构、使用高质量化肥等方式使农业生产在1975-1984年间平均年增长7%。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业科技含量较高,其滴灌设备、新品种开发举世闻名。农业组织结构最早形式是集体农庄,后逐渐发展成为集体社区。还有一种农业组织形式是自给自足的经济,通常是一个约60户人家的村庄,每户人家拥有自己的房屋和土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蔬菜、柑橘等。粮食接近自给,水果、蔬菜生产自给有余并大量出口。工业方面矿产资源匮乏,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宝石加工行业,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生物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钻石加工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旅游业是以色列经济中获利最丰厚的部门之一,以色列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耶路撒冷为三教圣地,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到此参观。交通方面,在政府的扶持下,陆、海、空运输业得到发展,公路运输发达,主要城市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教育方面,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建国后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等形成了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3至16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育至高中毕业,以色列教育经费长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左右。同时,以色列政府采用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的政策,从各个方面提升教育水平。外交上,以色列奉行以美国为中心的非平衡外交政策,同欧洲国家联系密切,积极发展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关系。在中东问题上长期持强势立场,同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的领土争端至今没有解决,但近一段时间以来同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关系有所改善。2020年8月至12月,以色列先后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苏丹摩洛哥实现关系正常化,目前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社会中的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居住在纽约、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佛罗里达州等州的都市地段。犹太人的政治参与热情高,通过政治捐款的方式活跃在政治领域的方方面面,到1993年参议院至少有10位犹太人,众议院有33位,他们影响着与美国中东政策相关的立法活动。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犹太人在经济地位上实现长足发展。在职业上,许多犹太人从事高薪职业,成为白领、医生、律师等。部分人进入商业、制造业和工业成为实业家,如石油方面的布劳斯坦家族,服装业的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布朗夫曼家族的酿酒公司。文学艺术上,许多犹太人进行小说、诗歌的创作,小说家索尔·贝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诗人约瑟夫·布罗斯基三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与此相适应,犹太人在新闻出版事业上也为美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犹太人命名的“普利策奖”已是美国新闻领域的最高荣誉,美国大约一半的日报为犹太人所有。以1982-1985年为例,《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400位富豪中,犹太人占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卢比·戈德堡、伯纳德·拜伦森、路易斯·康为代表的画家、艺术鉴赏家、建筑师在绘画、艺术、建筑等各个行业都具有一定影响。在自然科学上,犹太人成为美国原子能的先行者。在教育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犹太人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此前犹太人几乎没有升任大学教授的机会,此后他们逐渐进入到大学的经济学、语言学领域成为教师。

著名人物

自从1895年设置诺贝尔奖以来,截止到2017年犹太人在902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203席,将22.5%的诺贝尔奖收入囊中。在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犹太人在前50名中占据10位。全球的高科技公司中,每十家就有三家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在经济、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以色列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5-29

Jewish Population of the World.Jwish virtual library.Vital Statistics.2023-05-29

全球亿万富豪榜.福布斯中国.2023-10-17

第一章 古以色列人的起源和王国.QQ阅读.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