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塞尔·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1871~1922),全名为瓦伦坦·路易·乔治欧仁·马塞尔·普鲁斯特(Valentin Louis Georges Eugène Marcel Proust),法国现代重要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鼻祖之一。

普鲁斯特毕业于巴黎大学并获得文学学位,在大学期间普鲁斯特接受了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思想熏陶,并在杂志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后期的普鲁斯特经历了双亲去世的重大打击,又因哮喘病重,选择闭门谢客、在家中专注写作。普鲁斯特完成《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后想要出版,却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绝,于是决定自费出版。此书出版后在文坛激起巨大反响。1919年,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笔耕不辍,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在进行《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的校对修改,并于1922年的秋天病逝。

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代表着20世纪初欧洲文学的辉煌成就,也开启了现代小说变革之路。他以全新的创作方法享誉文坛,被誉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先驱。普鲁斯特深受读者爱戴,后人不仅在法国《读书》杂志中把他评为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之一,还为他设立了“普鲁斯特文学奖”“金玛德莱娜奖”等奖项,创建了巴黎“斯万文学酒店”。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1871年7月10日,马塞尔·普鲁斯特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阿德里安·普鲁斯特是犹太名医,曾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卫生总监;母亲让娜·维尔是一位犹太裔家庭妇女。普鲁斯特出生便体弱多病,从小就患有失眠症。9岁时普鲁斯特初次气喘发作,这种又被称作枯草热的哮喘病促使他拥有了神经质的体质:时刻兴奋的意识、矛盾与暗流涌动的心灵状态。同时,养病生活有利于冥想,对他创作意识流小说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孱弱的身体促使普鲁斯特的母亲给了他许多关爱,甚至到达溺爱的程度。母亲的关爱弥补了严厉的父亲为敏感的孩子带来的痛苦,但也促使普鲁斯特对母亲极为依恋,远远超过了正常孩子对母亲的爱,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在他的小说中曾反复出现。1905年普鲁斯特的母亲突患重病亡故,给普鲁斯特带来巨大打击,对母亲的怀念也促使他动笔创作《追忆似水年华》。他在书信中回忆道,“母亲生前始终温柔安详地照料着我,使我的生活如蜜般甜美·····离开她我根本无力生活。”在他13岁时,他认为最极端的不幸是与母亲分离;在他20岁时,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不幸是“不了解我的母亲,也不了解我的外祖母。”

青少年时期

因为疾病,普鲁斯特时时缺课,但他在中学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地理和历史获得过二等奖,精通拉丁文与希腊文,此外普鲁斯特还修读哲学。1887年,普鲁斯特担任学校《绿色杂志》的秘书,次年又担任校刊《丁香树》(La Revue Lilas)的秘书,时常撰稿并出入巴黎的文学沙龙。

1889年,普鲁斯特到了参军年龄应征入伍并在1890年退伍之后在大学读书,并开始替杂志撰稿,189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文学学士,当上图书馆员。在大学期间,普鲁斯特结识了法国哲学家、文学家亨利·柏格森,并受到亨利·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他尝试将直觉主义哲学思想融入小说创作。

中晚年时期

1903~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相继去世,普鲁斯特陷入痛苦不能自拔。普鲁斯特身体每况愈下,他的哮喘病日趋严重,风吹、花香、气味等都有可能诱发病痛。从此,普鲁斯特在卧房里装上软木墙面,闭门不出,开始撰写小说。自1906年开始,普鲁斯特专心从事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1913年,被多家出版社拒绝后,普鲁斯特自费出版小说《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Du côté de chez Swann)。《在斯万家那边》出版后,立刻在文坛激起了巨大反响,特别是一些眼光独到的作家与批评家看到了它之中所蕴含的革命性力量。安德烈·纪德在1914年1月1日出版的《新法兰西评论》上发表了署名评论文章,正式代表《新法兰西评论》为先前拒绝出版普鲁斯特的作品表示歉意,并对之大加赞扬。1919年,小说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在新法兰西评论出版社出版后获龚古尔文学奖

1919年10月,普鲁斯特迁入阿姆兰街44号,并在此写作出版了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Le côté de Guermantes)与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Sodome et Gomorrhe)。然而从1921年5月开始,普鲁斯特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甚至连写信都精疲力竭只能口授。1922年秋天,普鲁斯特因肺炎病危。他将最后的精力花在小说第五部《女囚》(La prisonnière)草稿的校改。

追忆似水年华》贯穿了普鲁斯特的创作生涯。在他过世之后,小说的第五部《女囚》(La prisonnière)于 1923 年出版,第6部《女逃亡者》(La Fugitie)于 1925 年问世,第7部《重现的时光》(Le temps retrouvé)于1927 年发表。至此《追忆似水年华》全部出齐,译成中文约250万字。作为遗著出版的还有《专栏文章》( LesChroniques)、《驳圣伯夫》( Contre Sainte Bewe)以及书信集多卷。

主要作品

小说

杂文评论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学者郑克鲁认为,普鲁斯特在哲学思想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普鲁斯特在《再现的时光》中表示:“由于任何印象都是双重的,一半包裹在客体之中,另一半延伸到我们身上…… ”这里既承认了客观世界的作用,又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性。在小说的另一段,普鲁斯特又表示思维的人类生命是精神生活构成的一种不完善,但“肉体把精神禁在一座要塞里,要塞很快便被团团包围,最后只好缴械投降。”这段话的第一句将精神置于物质之前,立足于唯心主义。第二句话认为精神要屈服于肉体的禁锢,受物质的制约。因此普鲁斯特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而是客观唯心主义

艺术观

普斯特受亨利·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含有唯心与唯物两种成分,属于二元论。普鲁斯特认为真实出自艺术家的本能,注重创作者的潜意识、回忆与心理感受。但这种内心真实也与现实生活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即使物质和生活的痕迹单薄、难以捕捉,但这恰恰是真实性所依附的东西,因为只有印象才能激发心灵去感受,由此获得真实。在具体创作上,普鲁斯特注重呈现心理真实,他反对作家直接描写外界事物,认为作家应融合自己的感觉与回忆,从生活现象进中追溯到自己的内心。有批评家指出普鲁斯特的 “整个作品是通过回忆、睡眠和梦的意象将内心世界外化 ”。

小说创作观

普鲁斯特对以往的小说家发表了许多评论,这些评论反映了他对小说创作的见解与研究。普鲁斯特把心理描写看做判断小说家才能的首要条件,并表示斯丹达尔、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心理描写大师是真正的天才作家,体现出他的创作倾向;此外,普鲁斯特十分赞赏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认为其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和广阔性,他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也借鉴了《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普鲁斯特明确表示反对象征派诗人所主张的“晦涩”,包括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晦涩、语法表达晦涩、形象晦涩。他认为如果语言晦涩就不可能使人理解形象。

时间观

亨利·柏格森认为,真正的实在不是物质、理念或意志,而是存在于时间之中不断变化运动着的“流”,即“绵延”。这种“绵延”是各种状态、因素互相渗透交替的过程。普鲁斯特借鉴了伯格森对于时间的理解,将他的创作主题确定为体现宇宙本质的时间。时间具有内在性、永恒性、继承性和直观性。他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回,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的时间;但是时空的序列也可能发生混乱,甚至发生断裂······在一秒钟之间,我飞越过人类文明的十几个世纪。”

创作特点

意识流手法

学者郑克鲁认为,普鲁斯特之所以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国作家,就是因为他首次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新型小说。

细节与通感

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得到大量运用,并具体表现为回忆。这些回忆往往由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勾起,味觉、嗅觉、视觉、听觉都能让他产生联想:花瓣上的黄斑点可以联想到蛋黄的香味和凡德伊小姐的雀斑;雷雨傍晚的丁香香味能联系到故乡额山楂花树篱的美景,勺子与盆子相互撞击的声音能够联想到火车的刹车等。各种感觉甚至能互相交换:地名充满香味,眼睛的颜色在转换。这种借用感官与精神意识相连的手段体现出普鲁斯特的个人色彩。

时间心理学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打破了以往小说按时间顺序书写的手法,而是按照人内心的思维顺序进行叙事。普鲁斯特创作了一种“时间心理学”,在他看来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不同时刻的心理活动组成的。因此小说中的叙事者思维想到哪里,叙事就写到哪里,叙事在不同的时空中跳跃,主人公的年龄也在不断变化。文章中的时间顺序是颠倒的:主人公在与斯万的女儿恋爱后了解到了岳父的恋爱故事,按照常理,小说应当先叙述主人公得知此事的起因,再叙述斯万的恋爱经历。然而作者颠倒了这一顺序,先用17万字描写了《斯万的爱情》,其中穿插了斯万迷恋奥黛特的各种心理表现,故事中人物年龄、岁月背景皆十分模糊。这种时序颠倒、交叉重复的叙述方式,与伯格森“心理时间”的概念不谋而合。

多角度与形象化

普鲁斯特善于描绘人的心灵内部各种细微的变化,例如多角度叙述: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主人公期待母亲的晚安吻时,普鲁斯特既会写听到母亲上楼的声响时感到痛苦——因为预告着母亲会离开他;也会写在吃晚饭时就选好母亲脸上的某个部位作为他晚上亲吻母亲的落点;还会写楼梯的油漆味凝聚了他特殊的悲哀等。听觉、嗅觉与想象结合,多角度体现出孩子依恋母亲的情感。此外,普鲁斯特还用生动的比喻来书写抽象的情感,例如用章鱼触手比喻人的猜疑之多与敏感,用涌流的蜜汁比喻母亲的关怀,用邪恶的鬼怪比喻情人的醋意等。

语言风格

繁复重叠的长句

普鲁斯特喜爱用长句来表达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追忆似水年华》中有大量长句,往往长达10余行。繁复指的是句子结构复杂,不仅穿插着各种关系从句,还会用分号、冒号等延长句子;重叠是指表达意思的叠加。普鲁斯特时常由一个想法引申到其他想法,最后又绕回来。这些跳跃的思维有时候分为几个句子,有时候仅用一个长句便包含全部。例如文章中主人公回想起希尔贝特的倩影时,脑海中的想法从她的黑眼珠跳跃到人类观察力的概念,再联想到她的头发。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大概有180个汉字,全都涵盖在一个长句中加以呈现。郑克鲁认为,普鲁斯特充分利用了法语结构严密、表达清晰的特点,将各类句子从容布局,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人们内心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

和谐多彩的句型

《追忆似水年华》还有很多出彩创新的修辞手段与句子结构。普鲁斯特博采各家之众长,在继承传统作家的基础上写出个人的特色。首先,普鲁斯特喜欢将三个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并列使用,例如在描写风吹栗树叶引起的颤动:“但他的颤动小心翼翼,不折不扣,动作那么细密有致,却并不涉及其他部分,同其他部分并不融合,他独行其是。”这种三个词汇并列的叙述方式满足书写人类观察与表达内心活动的需要,同时有一种节奏的美感。其次,普鲁斯特还喜欢改变正常的词序,将动词或者形容词插在句子的中间。例如在描写父亲时:“他还站在我们面前,高大魁梧,穿着白色睡袍,缠着粉红和紫色的印度开司米头巾。”高大魁梧一词插入其中,展现出独特的行文节奏。

个人成就

1919年,普鲁斯特凭借《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获龚古尔文学奖

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其中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为了致敬普鲁斯特,后人设立了“普鲁斯特文学奖”“金玛德莱娜奖”等奖项,创建了巴黎“斯万文学酒店”。

人物评价

作家安德烈·纪德在当代文学评论集《偶感集》中评论:“普鲁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见过的最艺术的文章。”又说:“我在普鲁斯特的文章风格中寻找缺点而不可得。我寻找在风格中占主导地位的优点,也没有找到。他不是有这样那样的优点,而是一切优点无不具备……并非先后轮流出现的优点,而是一齐出现的。他的风格灵活生动,令人诧异。”

乔治·巴塔伊在《普鲁斯特》一文的最后一节《正义、真理、激情》中指出,在普鲁斯特那里,正义、真理具有了超越理性的充满激情、慷慨无私、神圣的特性。“普鲁斯特在他的作品里,不知疲倦地表达了他的不同寻常的正义感和对真理的热爱。”

贝克特意识到,在普鲁斯特那里,语言本身成为一种实质性的问题:“对于普鲁斯特来说,语言的质量比任何伦理和美学体系都更为重要。他的确从未企图将形式与内容分离。形式是内容的具体化,是对一个世界的揭示。”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普鲁斯特的永恒并不是柏拉图式的或乌托邦式的;而是迷醉(rauschhaft)的……的确,在普鲁斯特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唯心主义的残留,但并不是它们决定了其作品的伟大。普鲁斯特呈现给我们看的不是无边的时间,而是交缠的时间。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时间流逝的最真实形式,即交缠的形式。”

诗人卞之琳同样关注普鲁斯特的时间观,他称《追忆似水年华》为“一套交响乐,象征派诗人闪动的影像以及与影像俱来的繁复的联想······同时,这里的种种全是相对的,时间纠缠着空间。”

人物轶事

尽管普鲁斯特没有公开承认过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是普氏的同性恋问题早已成为法国学者的研究主题。学者克里斯蒂娃指出,普鲁斯特的同性恋根源于“恋母情结”所造成的“性行为倒错”:他对母亲既感到迷恋又存罪恶感,而他的同性恋关系也倾向于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关系。

关于普鲁斯特的同性伴侣,最为人熟知的是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阿戈斯蒂内利的男子。他从前是普鲁斯特的司机,但1913年1月份起开始做他的私人秘书,在外界看来两人保持着暧昧的联系。许多研究普鲁斯特的学者认为,《追忆似水年华》主人公的情人阿尔贝蒂娜小姐就是现实中的阿戈斯蒂内利。因为在1913以前,无论在首章的稿本中或是全书的纲要中都不见有阿尔贝蒂娜的影子,所以阿尔贝蒂娜是普鲁斯特于1913年陷入热恋时创造的新角色。而书中情节与现实也有密切联系,例如,阿尔贝蒂娜的出走与阿戈斯蒂内利死前不久的出走如出一辙;而且前者骑马摔伤而死,其情况与后者突遇空难极为相似。在学者孙康宜看来,这是普鲁斯特有生以来唯一一次如此深情地谈恋爱,如此炽热地追求一个人。然而在1914年5月间,阿戈斯蒂内利因学习驾驶飞机,不幸遇空难而身亡,死时才二十六岁。

参考资料

普鲁斯特:我的思想往往在时间和形式的门槛前犹豫 | 纯粹阅读.澎湃新闻.2023-03-21

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普鲁斯特诞辰149周年纪念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