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
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南宋时期诗人、词人,以词闻名于世,与刘克庄、刘辰翁并称“辛派三刘”,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
刘过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自幼胸怀壮志,矢志于建功立业,他广泛涉猎经史百家的著作,对古今治乱之道有着深刻的见解。尽管家境贫寒,他却酷爱读书,常常漫游四方,以增广见闻。淳熙元年(1174年),二十一岁的刘过参加解试,成功中举。同年冬刘过赴省城参加省试,在路途中创作了《天仙子·初赴省别妾于三十里头》。绍熙五年(1194年)正月,太上皇赵昚病重,赵惇不肯探问,两宫失和,丞相辞职。刘过以布衣上书光宗,规劝光宗侍奉病父。一时之间刘过的名声传遍朝野,但却因此触怒了光宗,下诏勒令刘过离京返乡。之后刘过多次上书丞相,提出抗金北伐谋略,可惜均没有被采纳。赵扩嘉泰元年(1201年)秋,刘过因一歌妓与胡仲平发生纠纷,胡仲平拔剑刺向刘过,误伤歌妓。刘过被诬陷为杀人犯,遭受牢狱之灾。后刘过上书开府仪同三司、建康府判官吴琚申辩,最终得以无罪释放。嘉泰三年(1203年)刘过与辛弃疾结为莫逆之交,辛弃疾招其为幕宾,两人志同道合,在文学、军事上相互扶持。开禧元年(1205年),刘过的朋友潘友文担任昆山令,刘过前往拜访,并在此娶妻袁氏,定居昆山。然而,好景不长。同年十二月,韩侂胄因北伐失利有意与金议和,两淮宣抚使丘崈奉命,丘派陈壁作为使者前往金朝。因丘崈触怒韩胄被罢,另行物色赴金使者,刘过亦被列入人选,终因为人轻狂而免(一说托病而辞)自此居家昆山,和政治再无瓜葛。嘉定二年(1209年)冬,刘过卒于昆山。嘉定五年(1212年),其友人与主簿赵希株共同拿出家中资金,在马鞍山市东斋僧舍购置坟地安葬,建刘龙洲祠。
刘过诗歌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不作呢呢小儿女之音,旦有好句,并不以平仄、押韵、对仗等板滞的格式而横加约束。其诗浑然天成,读来慷慨豪壮,激人奋起。刘过的词题材较为广泛,除了抒写壮志,其中较多描写的是婉转丽密的恋情闺思。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融合了豪放与婉约两种主要风格,豪放处不减瞿式耜风采,铁骑刀枪,横放恣肆;婉约处凸显花间本色,往往借景抒情,抒发失路之悲、美人迟暮之感,细腻委婉。南宋俞文豹赞赏刘过调侃古人、纵心玩世的不羁,也认可其胸襟抱负。认为其词大起大落,不拘常格,确显粗犷。其作品有《龙洲集》《龙洲道人集》《龙洲词》《怀贤录》等。
人物生平
少有壮志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刘过出生于吉安市太和龙洲(今属江西泰和),虽出身贫寒,但江西省是当时的文化昌盛之地,受欧阳修、杨万里等同乡人的影响,刘过少年时期便以辅国治业为己任,并以家乡之名为自己取名“龙洲”,自号龙洲道人。
淳熙元年(1174年),二十一岁的刘过参加解试,成功中举。同年冬天,刘过赴省城参加省试,在路途中创作了《天仙子·初赴省别妾于三十里头》。淳熙二年(1175年),刘过来到杭州市参加科举考试,他与弟弟刘一同游览西湖(存《西湖次舍弟润之韵》);因省试落第,所以写下了《下第》。
淳熙十年(1183年),刘过正值三十岁。在此之前,他广泛读书并游历于江西、湖南省一带。他曾在洞庭湖畔观赏竞渡的盛况,感受那激烈的比赛和欢腾的氛围。此外,刘过还曾在潭州(今湘潭)跟随戴溪学习,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见识。同年冬天,刘过从湖南前往临安,观摩了赵昚皇帝主持的大规模军事检阅,作《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献给郭棣。淳熙十一年(1184年),刘过北上前往利州、淮州等地。
寻求报国
淳熙十一年(1184年)秋、冬,刘过经蕲州、黄州(淮南西路),赴鄂州、武昌(荆湖北路)。次年,刘过在襄阳时,与高等人一同游玩。淳熙十三年(1186年),刘过由襄阳赴淮河边境,游八公山等地;同年冬,刘过又东至边城盱眙县。
淳熙十四年(1187年),刘过从北鄙南返,路过长兴。学者华岩认为其大概是为了参加当年杭州市的大试。次年,刘过在临安,与许从道定交。淳熙十六年(1189年),刘过尝试拜当时的宰相周必大等朝廷重臣,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提携。他出于对这位政坛巨擘的敬意,创作了几首赠予周必大的诗歌,如《上周少保》《庆周益公新府》《上益公十绝句为寿》《寄周益公》等,这些诗作表达了他对周必大的尊敬与祝福。然而,尽管刘过与周必大是同乡,且在文学上有着共同的兴趣,但两人对于战事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刘过坚持认为国家应该积极备战,以应对可能的外患,而周必大持更为谨慎或保守的态度。由于这一重大分歧,两人最终分道扬。在这种背景下,刘过写下了《辞周益公》一诗。
绍熙元年(1190年),刘过从临安北上,到和县(令安徽和县)、巢湖(今巢湖)一带,然后赴建康(令南京),与杨万里相见。次年,他从两淮地区转而前往苏州市。在旅途中,他在仪真与许从道相遇并结拜为兄弟。随后,刘过抵达苏州,向当时的官员袁说友献上自己的诗作,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携。同年,刘过在苏州与余古会面,两人一见如故,刘过对余古的才华和人品极为赞赏,极力赞誉之。
绍熙三年(1192年),刘过在四明(即会稽,今绍兴市)参加秋试,观明州大阅;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与明州阅兵相关的诗词作品,如《明州观大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贺新郎·赠娼》等。同年冬,刘过到越州(即会稽,今浙江绍兴);次年春,刘过身处绍兴,与著名的词人姜夔互通书信,展开了文学上的交流。后到山阴拜访陆游,互相酬赠诗词;刘过创作了《放翁坐上》,而陆游则写下了《赠改之秀才》。同年,刘过由绍兴西去,入严州,经桐庐县(今浙江椭庐),至徽州(令歙县),游歙溪。
伏阙上书
早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将皇位禅让于太子,光宗继位。皇后与宦官们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多方离间三宫,造成皇帝与太上皇感情不和。光宗与孝宗的矛盾日益激化,引起朝野不安,政局不稳,于是群臣纷纷请光宗去重华宫朝见孝宗以安定政局,稳定民心。当时身在京城的刘过,看到“生灵涂炭,社稷丘墟”,虽身为一介布衣,却也无法置国家社稷与人民安危于不顾。于是,他不计个人利害,以布衣身份,头戴黑帽,身穿白袍,手捧上书,跪在宫城丽正门前大声痛哭,请光宗前往重华宫探视孝宗病势,以体现父子亲倩,安定民心。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尤其受到了许多正直大臣的赞赏。但光宗不仅未采纳刘过所提出的建议,反而下旨勒令他离开京城返回故乡。这次的上书虽然得罪了皇帝,但刘过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一腔忠义爱国之心使他仍然不能忘却北伐金朝、收复失地的远大抱负。赵扩庆元元年(1195年),刘过离开家乡再次游历淮甸,拜访了和州的知府程九万;同年秋天,刘过的足迹又北至六合等地。
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至庆元四年(1198年),刘过主要以苏州为中心,游无锡、吴江区;与许从道再次相会;为吴县县尉俞商卿作《排青轩上梁文》,和常熟市县令孙应时多次交往。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夏,刘过到东阳市(令浙江东阳)访许从道家,与许从道子弟游石洞、清潭,作诗文五十余篇。
抱恨而逝
庆元六年(1200年),刘过飘荡至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与友人胡仲平同游。其间,刘过将一首《长相思》词赠与胡仲平相好的妓女盼盼,深得盼盼欢心,使得胡仲平醋意大发,拔剑欲刺刘过,误伤盼盼。刘过被诬以杀人罪入狱。他以一篇《建康狱中上吴居父》为自己辩护,最终无罪释放。后刘过与友人胡等人共同游历,期间创作了一系列诗篇,包括《雨花台次胡仲方韵》《青溪阁次胡仲方韵》《登升元阁故基》《赏心亭》《送胡仲方(二首)》以及《送金陵胡抚干(二首)》等。嘉泰二年(1202年),刘过身处杭州市,与郭倪等人相交游。
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的身份统帅越地,刘过受到了辛弃疾的邀请,深受感动,创作了一首《沁园春·寄辛稼轩》的词作以表达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辛弃疾读到这首词后大为欣喜,慷慨地赠送了数百千的钱财,并邀请刘过前往绍兴相聚;刘过从临安出发,前往浙东路治所所在地会稽。随后被辛弃疾招为幕宾,参与军事,后因受投降派挟制,离职而去。
开禧元年(1205年),刘过先从江西湖口到洞庭,随后东行至杭州市,在卢祖皋处作客;同年秋,刘过北至镇江,作《登多景楼》等诗。这一时期他的诗作气势雄伟,悲愤交织。又因他的朋友潘友文担任昆山令,刘过前往拜访,并在此娶妻袁氏,定居昆山。开禧二年(1206年)春,刘过在杭州为韩侂胄祝寿,作《西江月·贺词》等;同年夏,刘过从军,编入陈孝庆军中;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四月发兵北伐,四月底,刘过随陈孝庆克复泗州,后又克复虹县,然而皇甫斌在攻打唐州的战役中遭遇败绩,使形势发生了逆转,北伐失利;十二月,韩侂胄因北伐失利有意与金议和,两淮宣抚使丘崈奉命,丘崈派陈壁作为使者前往金国,但因丘崈触怒韩侂胄被罢,另行物色赴金使者,刘过亦被列入人选,终因为人轻狂而免(一说托病而辞),自此居家昆山,和政治再无瓜葛。嘉定二年(1209年)冬卒于昆山。嘉定五年(1212年),其友人与主簿赵希株共同拿出家中资金,在马鞍山市东斋僧舍购置坟地安葬,建刘龙洲祠。
个人作品
刘过一生诗词创作颇丰,却并未于生前亲自结集,故其诗散佚不在少数,今存世的诗歌200多首。其弟刘澥收集刘过作品,结为《龙洲集》,其中有《龙洲词》一卷。据杨明校编《龙洲集》统计,刘过存词共八十七首,依其题材内容分:交游寄赠的如《沁园春·寄辛稼轩》等有十五、六首;寿贺干谒的如《四犯剪梅花·上建康钱太郎寿》、《沁园春·御闻还上郭殿帅》等有八、九首;感慨时事、抒写身世之感的如《西吴曲》(说襄阳旧事重省)、《糖多令》(芦叶满汀洲)等有十三四首;山水纪游、节序咏怀的如《沁园春·游湖》《念奴娇·七夕》等有八、九首;题咏词二首;而赠妓别妓之类写恋情、艳情的却有三十四首(包括咏美人二阕),超过了全部龙洲词的1/3,数量上甚为可观。
创作特点
诗作特点
粗豪抗厉
由于刘过诗歌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自由抒发心中垒块,所以具有气势磅礴和挥洒淋漓的风格特征,相应地,在语言上也常常不假修饰,呈现质朴自然的风貌。刘过从不作呢呢小儿女之音,旦有好句,并不以平仄、押韵、对仗等板滞的格式而横加约束。其诗浑然天成,读来慷慨豪壮,激人奋起。正因如此,也就不会在音韵、语言等方面有过多的修饰润色,从而显得粗放高亢、张扬不羁。正是这种昂扬激亢的英雄之歌,才别具一种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刘过诗歌的用典颇带江西省习气,但又无江西堆砌典故之病。其他的代表作品《登多景楼》并没有延续江西诗派一贯而来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传统,没有在故纸堆里去埋头寻找典故,而是一任感情的喷发宣泄,以“英雄泪”和“富贵羞”形成强烈对比,批判了南宋朝廷同样是出予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丑陋行径。全诗语言明白自然,不作修饰,沉痛地表现了时代的屈辱和表达了个人的感慨,将一个豪放张扬却又飘零落寞的英雄形象毫不掩饰的展示于人前。刘过所有的理想只能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他的诗作实际上就是他爱国主义的宣言书,是他宣扬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篇篇奏章,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理想。刘过是在运用想象的翅膀实现自己安邦定国、上阵杀敌的美好愿望,这有力地佐证了改之不同寻常的才气和气概。
诗酒江湖
刘过对宋代诗坛的另一贡献是,他一反宋诗理性淳厚的特征,延续了魏晋以来直至李白形成的以醉态狂幻为基本特征的诗学思维方式,视黄金如粪土,寄豪情于酒海,把旨酒刺激所导致的生命大喜大悲,渗透到诗学的“非逻辑之逻辑”中。他的诗200余篇,论及酒的有63首。如《红酒歌·呈京西漕刘郎中立夫》《寄竹隐先生孙应时·时为常熟宰》《放翁坐上》《醉中偶成》等。他不仅以“四明狂客”贺知章自喻,还常以“狂夫”、“狂士”自诩。刘过的诗具有唐诗的狂放不羁、无拘无束的韵味。浪漫的格调、奇特的想象和跳脱的句法,使刘过的诗充满着自信张扬的人格魅力,在以理性见长的宋代诗坛上显出独特的风韵。刘过的诗歌蕴含了一些类似于唐诗的元素,但要注意的是,科举仕途皆不如意的他,这种醉酒狂态,不是贪杯,而是内心痛苦,藉酒装狂,有所逃避。实在是一生潦倒、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悲剧。辛弃疾给他的买田之资,他拿去喝酒,稼轩也并不过问,因为稼轩知道英雄的寂寞无奈,与才不为世用的悲哀。借酒浇愁,不过也只是希望能够“澹乎相对而忘言,不知其孰为醉,孰为醒”(《独醒赋》)。
词作特点
刘过的词题材较为广泛,除了抒写壮志,其中较多描写的是婉转丽密的恋情闺思。赠妓别妓之类写恋情、艳情的有三十余首,数量上甚为可观。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融合了豪放与婉约两种主要风格,豪放处不减瞿式耜风采,铁骑刀枪,横放恣肆;婉约处凸显花间本色,往往借景抒情,抒发失路之悲、美人迟暮之感,细腻委婉。由于词体之拓展,“以诗为词”“以文以词"普遍被运用于词的创作中,刘过即是这方面的积极实践者,所以被后人目为辛派豪放词人之砥柱。在一些词中虽是写雄健悲慨的内容,但其叙写之笔法却一定要有曲折含蓄之美,这在小令这种体式中更可得到发挥,因其篇幅短小,故词人必将雄健悲慨之情思尽力压缩,更易产生一种含蓄曲折之深挚。因而以词之笔法写雄健慷慨内容,便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譬如《糖多令·安远楼小集》:
刘过其他词作,或是慢词长调,多所铺陈,而一泻无余,缺乏曲折含蓄之美;或是多写相思艳情,沿袭花间词风,只是泛泛之作。真正上乘的作品就是“以诗写词”的作品,兼容诗之情感与词之含蓄。
思想主张
儒家积极用世
位卑未敢忘忧国
刘过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虽布衣终身,却志存高远,位卑不忘忧国;他虽屡试不第,干谒无成,仍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不战而取”;他伏阙上书,却只换得赵惇一纸诏书,勒令其离京返乡,纵然如此,他仍念念不忘恢复之事,至死不渝。
不学腐儒
虽然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但刘过也并未因此湮灭了自己的个性,他生性豪放,常“胡床醉倚南楼吹”,“醉笔颠狂惊李白”。他看不起那些穷酸腐儒,只知穿凿五经,白首章句。他常常向往横赋诗、叱诧风云的军营生活,渴望奔赴战场,上阵杀敌,“书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战场”。刘过不甘心受礼教的约束,不屑于做一名皓首穷经的儒生,他们都有一些鄙薄儒生的言论,刘过明确地说道:“腐儒寒酸作何用,国家所欠奇伟士”,对不务实际的儒生不屑一顾。刘过终身客食诸侯门下,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社会声望直取卿相,完成大业。
魏晋狂士风度
刘过自称“狂夫”,并以此自傲。对刘过而言,功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那样的穷途乱世却容不得他一展所长,不管他如何孜孜以求,最终都是一事无成。于是他开怀畅饮,长歌当哭,过着“坐则高谈风月,醉则恣眠芳草”的狂士生活。或许是惺惺相惜,或许是都经历了家国沦亡、南渡之悲,刘过对魏晋名士十分倾心,在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对他们的倾慕之情。不仅如此,刘过对李白这位最具魏晋名士气度的唐朝大诗人,更是推崇备至,常以之自比。刘过之狂又不同于魏晋名士之狂,他虽也恣眠芳草,浩歌痛饮,被旁人目为“狂人”“异端",但是在他狂放豪纵的外表下,更有一种异乎常人的勇气,不在乎旁人的冷嘲热讽,胸怀家国,追求理想,勇往直前,愈挫愈勇,表现为“进取之狂"。这显然要比魏晋名士热衷于清谈、玄学来得积极许多。刘过虽因未能进入仕途而在屡受打击的情况下放纵言行,浪迹江湖,流连声色,但是却并不妨碍他继续秉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于小节上,他虽放任无忌,但在大义上却未有过半点含糊。
佛道虚无避世
佛道思想在刘过身上并不体现得十分明显,只是偶尔显现,但很快又被压制下去。在刘过现存的三百多首诗歌里,记载了一些他与僧道的交往情况。刘过自己虽算不上什么佛家或道教的支持者与笃信者,但耳濡目染之下自会受到一些影响,尤其是虚无避世思想的浸染。如《与青原正庵老》《简能仁礼老》《赠张道士》《赠术士》等。刘过认为古人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兴建豪华宫室,实在没有必要。以天地为室庐,才能得真自由、大自在。其间大有避世而居的意思,甚至在诗里说出了“造物何足云?此身自赘疣。誉尧毁桀未必公是非,丘两窖蚁与蝼”的话,觉得世上一切皆虚无,就连自身这具臭皮囊也是累赘,而古人笃定的是非公论也并非就真的正确。这种否定一切,和光同尘的思想在刘过一生思想之长河中,虽算不得是主流,但是也是朵不小的浪花,尤其当他受现实打击愈深,对这个世界就愈是失望,这朵浪花就会在他心潮中更加汹涌起伏,逐浪澎湃。刘过贯彻始终报国之心。虽然千百年来,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缠绕了中国无数的知识分子,但刘过在理想与现实冲突面前的真实自诉,使得其与常人更有了情感相通、共鸣可亲之处。而经过痛苦的抉择,刘过汲佛道之营养而未遁隐入道,所选择的仍是关注国家时代的心路历程也才更弥足珍贵。
人物影响
刘过在宋代时诗名颇著。张端义编《贵耳集》,将其与刘仙伦并称为“庐陵二刘”。此外刘过交游很广,但他真正的知音很少,连辛弃疾也无一首标明赠刘过的诗,政治、学术、文化上层对刘过更不置一词,所以刘过是很穷困的,但他的才华和人格气节还是得到了一些人的肯定。元明两代对刘过的体认重在对其人格精神的追寻。首先给刘过高度评价的是杨维桢。杨维祯是元末明初诗坛领袖.以他为首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铁崖”诗派,而刘过的人格精神首先得到了他的肯定。大元至正二十一年冬十月,杨维祯及其弟子为刘过重新树表立碑,并作诗悼念。此后,不少文人墨客都来此凭吊,并觞咏述志。早在南宋,张炎《词源》就说“辛弃疾、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将辛、刘并提。刘过词派的进一步确认,当与清代词学的中兴密不可分。清代不少文人对刘过及其词颇有微辞,然而也有不少人对刘过仍持一种钦佩之情,都充分肯定刘过的爱国情怀和他的豪放诗作;还有多人仿效刘过词作。刘过的词收录词选中的不少,如南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朱彝尊《词综》、董毅《续词选》、周济《词辨》、陈廷焯《词则》、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梁令娴《艺衡馆词选》、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等。
人物评价
陆游曾高度评价刘过:“胸中九渊蛟龙蟠,笔底六月冰雹寒。有时大叫脱乌帻,不怕酒杯如海宽。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李广不生楚汉间,封侯万户宜其难!”
南宋词人张炎认为刘过等人作词失律,称其为“腐儒村叟”;二是涉俗。涉俗非雅,失律非词。
南宋俞文豹赞赏刘过调侃古人、纵心玩世的不羁,也认可其胸襟抱负。认为其词大起大落,不拘常格,确显粗犷。
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称刘过词“赡逸有思致”。
清末安徽巡抚冯煦认为刘过是辛弃疾的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宛转。
晚清词人陈廷焯刘过的词是“淫词亵语”“卤莽灭裂”的不良作品,而且刘过不但“词作卑鄙”,连人品也无可效之处,他甚至将词体衰败之责归于刘过。
现代学者、南昌大学李精耕认为刘过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陆游爱国主义诗风的延续,犹如一篇篇刀光剑影的战斗檄文,同时又带有浓厚的谒客习气,开江湖诗人的先河。刘过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这种艺术特质,正与他沉于下僚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其成就虽不能臻于完美,却自有其独到之处。
人物争议
卒年争议
关于南宋词人刘过的卒年,学界主流观点曾认为是开禧二年(1206年)。自从罗振常考证刘过卒于开禧二年后,邓广铭更是加以引用。后来的刘宗彬《刘过年表》、胡海弘《刘过编年》等也都遵循这一观点,因此这一说法影响颇大。唯有俞兆腾《南宋诗人刘过卒年考》一文提出质疑,认为刘过卒于嘉定二年(1209年)冬。后上海大学文学院谢安松又提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准确,刘过的卒年应在开禧三年(1227年)十二月。
出生地争议
关于刘过籍贯。共有三说:(一)江西庐陵郡(今吉安市)人;(二)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县)人;(三)襄阳市人。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准确理解刘过的自我定位及其与不同地域的关系。华岩在《刘过生平事迹系年考证》一文中综合各种证据考证后认为刘过为江西太和(今泰和)人。这一结论基于多方面的证据:刘过在诗文中自称庐陵人,而庐陵是吉州的治所,太和则属于吉州;同时,刘过在诗中也明确提到故乡太和,并在其他文献中也有太和人的记载;再者,“龙洲道人”之号取自泰和县的一个地名,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刘过与太和的关联。因此,尽管存在不同的说法,但综合各种证据,可以确定刘过是江西太和(今泰和)人。
今江西太和县人民政府官网关于刘过的资料将其出生地精确至村:太和县澄江镇南门村委龙洲村。而襄阳市下辖的樊城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樊城名人》一文将刘过标注为樊城人,并备注其后移居皖、赣一带。
后世纪念
刘过墓位于昆山市马鞍山东麓,墓之前立有隶书“宋庐陵处士龙洲刘先生之墓”花岗石墓碑。1956年曾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刘过墓遭受破坏,墓包、墓碑被截取和摧毁。1983年修复。墓呈平面八角形,周长11.5米,高2米,1992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泰和县人民政府网_刘过.泰和县人民政府.2023-11-11
【走近乡贤】豪放派词人 ——刘过.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2
冷门诗人热门作 | 刘过.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2
樊城名人.樊城区人民政府.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