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精耕,南昌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个人履历
李精耕,男,1967年2月出生,江西南昌县人,中共党员。
1993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5年9月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
自硕士毕业以来,一直在南昌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担任教授一职。
成就及荣誉
近三年承担的课题有:江西省教育厅古籍整理项目《豫章丛书・周礼释文问答》点校,南昌大学青年基金《教学如何结合省情》,江西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元代诗学理论研究》(第二主持人),南昌大学教务处项目《大学语文》网络课件,南昌大学教务处项目《中国文化概论》网络课件。
近三年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从“韩如潮”看韩愈散文的审美特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1期;论张说诗歌的“兴象”特质,《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论张说文学思想的“通变”特色,《艺文论丛》2004年第2辑。
近三年所获奖励有:江西文艺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著三等奖,江西省教育厅第二届多媒体课件三等奖,南昌大学第四届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等奖。
个人作品
1、《浅论儒家思想与师德师风》:儒学犹如一个日趋宏廓深的精神国度,源起于齐鲁之曲阜市.历经两千余载的心灵扩充,不仅覆盖到中原乃至中国.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还最终走向了海外,光照了万方,受人敬仰。而支撑所有这些光辉成就的则是“仁”.而这恰好与我们今天提倡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内在的传承。
2、《周必大散文的主体风格及其成因和价值》:周必大是南宋政治家,他不仅在政坛上光彩夺人,在文坛上更是绚丽多姿。他诗文俱佳,有诗六百多首,文两百卷,其文主体风格是"雄深博雅",主要体现在思想雄深、内容博雅、用典繁密、文笔简练、语言流畅、行文苍劲、文体多样等方面。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司马迁散文"雄深雅健"有渊源,也与他自身的社会政治地位相关。周必大的散文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3、《明代“台阁体”盟主杨士奇诗文取向初探》:杨士奇的诗文透露出很浓的台阁气息,多应制、应人之作,讽讽雅音,风格雍容平易,逶迤有度,醇实平正。他的诗歌题材较广泛,数量也多,虽然有时会因为题材相同而显出浅易单调的毛病,但总体上应该值得肯定。其文多序跋、墓志铭、墓表等应用、应酬之文,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关乎教化,温柔敦厚。而其散文如游记与传记,虽然数量不多,但往往能代表他散文的最高成就。杨士奇诗文的总体取向是台阁体,但其有些作品也呈现出另一种诗文气象。其实,对于杨士奇的诗文取向及台阁体,我们均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
4、《从近三十年来国内学术期刊论文看汤显祖研究》:汤显祖(1550―1616),明代文学家,临川区(今抚州市)人。戏曲、诗文、小说均有成就,尤以戏曲著称。与王骥德、李渔并称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鼎立而峙的三座高峰,又有“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近三十年来拳术界对汤显祖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学科――汤学。本文试从国内学术期刊论文的角度对汤显祖研究的现状作一番扫描与小结,以期借此推动汤显祖研究继续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
5、《游士异调:布衣诗人刘过的人格与诗风》:作为“辛派词人”之一的刘过及其词作,早就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与研究;而作为南宋爱国诗人尤其是布衣诗人的刘过及其诗作,还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与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刘过虽然一介布衣,却能心忧庙堂、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他身上也有江湖之士的游习气;刘过诗歌具有粗豪抗厉、不尚雕琢、才气溢、狂歌当哭的特质,同时也不乏应酬、溢美奉承之类文字。
6、《才子佳人小说悲剧美的缺失》: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几乎都是以科举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形式结局,缺乏悲剧精神。在当时封建社会渐趋没落,程朱理学束缚严重,科举弊端日见明显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大团圆形式明显存在着思想艺术缺陷。
7、《论南宋江西遗民词人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特质》:宋末元初,江西成为两大遗民词人群体聚居地之一。本文勾勒了南宋江西省遗民词人群体的基本状况,从江西区域经济、文化角度以及遗民群体心理视角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江西癌民词人的特质作了初步分析。
8、《《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注重地方特色》:《大学语文》做为一门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江西各高校中,本课程的授课情况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也不太理想。文章从教材使用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提出本课程本地化改革的几点设想,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新路。
9、《论柳宗元散文“渊深峻洁”的风格》:柳宗元一生命运多,仕途不顺,发愤写文,著作颇丰,名列唐宋八大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章于短小隽永的语言中独具一种“渊深峻洁”的美学特质。本文将以审美视角,从描写对象、感情抒发、语言特色和文章结构四个方面阐述柳宗元散文的“渊深峻洁”的艺术特色.
10、《论张说文学思想的“通变”特色》:作为初盛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张说在文学上尤多建树。不仅以诗歌创作为盛唐诗导夫先路,而且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文学思想。“通变”是张说文学思想的特色:既有继承“四杰”、陈子昂等人革新理论的一面,也有超迈前贤、创新的一面。
11、《论张说诗歌的“兴象”特质》:作为盛唐诗歌特质的“兴象”.它所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诗境。或以自然意象表现刚健精神.并使两者有机交融;或融情入景.兴在象外.亦即追求韵味。而作为初盛唐过渡时期的诗人.张说有一部分诗歌已初步具备了盛唐诗歌的特质。他为诗歌由初唐过渡到盛唐,在创作实践上起了铺垫、导向的作用。
12、《论张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张说是唐诗由初入盛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诗人之一。一方面,他是初盛唐之际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以文坛领袖的远见卓识预示出盛唐诗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以诗歌创作实践沾溉、影响唐人,对盛唐诗歌有导夫先路的作用。同时,他延纳文学新人,对唐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从“韩如潮”看韩愈散文的审美特质》: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大力倡导“韩柳古文运动”,并以其卓尔不凡的散文创作身体力行,使其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韩如潮”,即浩荡的气势美。其气势美主要源自内容上理直情切、结构上纵横捭阖以及表现手法上奇偶交错和铺陈排比等。这种审美追求是其文言文理论在创作中实践的结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等
个人其他信息
给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有:中国文学史(魏晋唐五代)、中国文学史(宋元)、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诗词鉴赏概论、大学语文等;
给研究生讲授唐宋诗词研究课程。现为古代文学硕士点导师、古代文学硕士点负责人、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