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于成龙

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也就是现在的方山县)人。明朱由检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科考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通过吏部试进入仕途。

于成龙先是上任罗城知县,因为政绩显著而连续升迁,先后升任合州知州黄州府同知,并且连续两次被上级官员举为“卓异”。之后于成龙代理武昌知府,恰遇“三藩之乱”爆发,于是赶赴黄州参与并组织平定“三藩之乱”。后来于成龙离开湖北升任福建省按察使,刚到福建的于成龙就主持重审了“通海罪”冤狱,救下了千余名百姓的性命。在福建,于成龙第三次被举“卓异”,升为福建布政使,并且被当时的福建巡抚吴光祚举荐称为“闽省廉能第一”。于成龙深受康熙帝器重,被康熙帝“特简”为辅直隶巡抚,而后升任两江总督,最后于两江总督任上病逝。

于成龙为官期间劝耕励农、惩治盗匪,严禁“火耗银”,凭借卓越的政绩与声望成为康熙帝极为信任的封疆大吏。他在直隶和两江任职期间,曾组织编写《畿辅通志》《江南通志》。其生前所写的文章、诗词与公文等,被门人与后人分别整理成《于山奏》与《于清端公政书》。于成龙死后,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

人物生平

出身家世

永宁于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家族,祖籍“石州白霜里”(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柳林县境内)。于成龙的高祖于素,从祖籍“白霜里”迁到了北武当山下。据《永宁州志》所记载,永宁于氏是一个“积善之家”,族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且世代读书、立志功名。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9月26日,于成龙在山西汾州府永宁州来堡村(现在的方山县来堡村)出生。

科举不顺

于成龙生母早逝,不过继母李姓待他如己出。李氏出身书香门第,所以于成龙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十三岁的于成龙赶赴太原市参加乡试,名列“副榜”。之后,明末动荡,战乱四起,直到清军入关,天下初定。清顺治八年(1651年),已经三十五岁的于成龙第二次参加乡试,结果落榜。于成龙的兄长于化龙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病逝,父亲于时煌年迈,长子、次子年幼,三子刚刚出生,于成龙只得放弃继续科考。

初仕艰难

顺治帝十三年(1656年),于成龙以前朝(明朝)副榜贡生的身份前往京城参加吏部选官考试取得了“上卷”的成绩,获得了候补知县的资格。两年后(1658年),父亲于时煌病故。守孝三年期满后的于成龙,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赶赴京城参与吏部选官,此时的于成龙已经四十四岁了。随后,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在类似于“抓阄”一样的制签法中,抽到了下下签——前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佬族自治县)担任县令一职。

从山西永宁到广西罗城,需历经六七千里路的长途跋涉。再加上当时的罗城隶于清朝廷的统治还不足两年,局势未稳,而且在于成龙之前就有过两任罗城知县一死一逃的先例。成龙不顾亲朋反对,坚决上任。家人出于对于成龙人身安全的担忧,于是请了五名仆从随于成龙一同上路,然而由于条件艰苦,这五名仆从在刚到罗城不久就或死或逃了。广西本就是岭南“烟瘴”之地,潮湿而炎热,再加上于成龙一路风尘,于是水土不服的于成龙刚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就染上重病。于成龙只得强打精神“扶病理事”,并且通过每天饮酒的方式来应对当地潮湿的气候。当时的罗城,刚刚经历乱世,很多人都到乡下避难去了,此时的罗城宛如一座空城,罗城县衙,也只是三间草堂,并且当地时常有野兽出没、盗匪横行。于成龙到任之后,安抚周边百姓,让百姓迁回城中,城中人气变多,野兽也都遁入森林。在罗城,于成龙一方面劝耕励农、减税减负,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另一方面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组织乡勇、征剿盗匪让百姓安居。没几年,原本百废待兴,荒凉混乱的罗城得以大治。

连获“卓异”

成龙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任职七年,罗城大治,得到当时的广西巡抚金光祖与广东广西总督卢兴祖等上级官员的赏识。康熙六年(1667年),在金光祖与卢兴祖等人的共同举荐下,于成龙被评为当年广西唯一的“卓异”。也就是在这一年,康熙帝升任于成龙为四川合州(现在的合川区知州。在合州,于成龙整顿吏治,将一切影响百姓生活的不合理制度全部废除,同时召集民众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很多先前迁出合州城的百姓都迁了回来,仅一个来月,合州城就由百户增加到了千户

康熙八年(1669年),担任合州知州不足两年的于成龙就因为政绩显著而被康熙调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黄州,于成龙缉查盗匪,多次将盗匪集团连根拔起,使原本民风彪悍、盗案频发的黄州治安迅速变好。于成龙因此还被当地百姓誉为“青天于二府”。于成龙在黄州的为官表现得到了湖广巡抚张朝珍的器重,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在张朝珍的举荐下,再次被评“卓异”。

湖广平乱

再次被评“卓异”后的于成龙在爱新觉罗·玄烨十三年(1674年)被调往武昌区,主持武昌政务,代理武昌府知府。就在这时,由吴三桂等领导的“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对许多湖北籍的部将特封“札书”官,派他们回湖北策反起义,制造暴乱。黄州府“蕲黄四十八寨”的首领刘君孚(原名刘启祯)接受了吴三桂的“副将伪札”,准备于七月发动起义。为此,于成龙奉命赶赴黄州麻城。

到麻城后,于成龙一方面发布安民告示(《初抚东山遣牌》与《慰东山士民乐业谕》),奉劝和稳住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另一方面冒着生命危险独闯“蕲黄四十八寨”进行“招抚”。仅用了十来天的时间,于成龙成功说服刘君孚(刘启祯)及山寨中的三百名枪手(猎手),顺利使当前的动乱局面得以平息。八月,于成龙调任黄州府知府

这一年冬季,黄州又暴发了第二次规模和声势更大的暴乱——何士荣在永宁乡起兵、陈鼎业在阳逻起兵、刘启业在石陂起兵、周铁爪和鲍世庸在泉起兵,叛乱以遍地开花之势互相响应,计划先攻黄州再逼武昌区。当时的清军被吴三桂的叛军所牵制,留在黄州的守军只有数百人而已。于成龙认为,黄州是湖北的门户,一旦失守,襄阳市和武昌就危险,进而将导致荆州市岳阳市的清军腹背受敌,因此决定死守黄州。军力不足,于成龙就调集各乡乡勇,凑了数千人,在黄州府与叛军展开激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于成龙用了二十四天时间,平定叛乱,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嘉奖。

“廉吏第一”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州出现灾荒,谣言四起,社会动荡。于成龙一边将自己的俸银捐出以救济灾民,一边呼吁当地仗义疏财的乡绅开仓赈灾,同时还修缮了赤壁市的亭,通过在其中吟咏的方式,以安抚民心。这一年,于成龙继母过世,回家丁忧。第二年(1677年),清政府新设江防道,驻黄州,于成龙升任湖广下江防道道员。再一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省按察使,在离开湖北时,百姓虽然不舍,但还是为其送行。送行的百姓看到于成龙的乘船上仅有青萝卜作为沿途的干粮。

康熙帝十八年(1679年),刚上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就主张对因为“通海”罪名而入狱的很多渔民进行重审,清空冤狱,还渔民公道,让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于成龙任期,关心百姓疾苦,坚决不征收“火耗银”。这一年夏,因为成绩显著,且深受百姓爱戴,于成龙第三次被举“卓异”,并且升任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门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第二年(1681年)春,康熙帝召见于成龙到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又过了不到两年,于成龙被升为江南江西省总督(即两江总督)。这时,已经六十五岁的于成龙,成为了极受康熙帝器重的封疆大吏。后来,当于成龙病逝之时,得知消息的康熙帝亲自将其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任上病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重病缠身,但仍然忙于公务。四月,于成龙呕吐不止吃不下东西。5月31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死后哀荣

于成龙死后,两江的官吏们都来送别于成龙,只见于成龙的住所空无一物,仅在床头放着一个陈旧的方形竹制容器,里面装有一件绨袍,一双官靴,一条玉带。在堂后的一个瓦瓮中装有几斗米,还有几只瓦罐,盛了些盐制的豆豉。在场的人无不为于成龙简陋清苦的生活而动容。得知于成龙去世,百姓们都悲痛不已,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民众前来总督府前祭拜。

康熙帝在得知于成龙去世的消息时,也是非常震惊与伤感,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并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将于成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之后雍正年间,于成龙入祀贤良祠乾隆帝即位后,又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次派人祭奠于成龙祠。

为官举措

政治

严禁“火耗银”

在于成龙进入仕途的那些年,官府对百姓征收的税赋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火耗银”,所谓“火耗银”,就是将百姓上交的散碎银两重铸成大块银锭的过程中,因为产生一定的损耗而需要向百姓增收的一项税款。事实上,“火耗银”的收取基本都是官员们中饱私囊的借口。于成龙从罗城知县开始,到合州知州,再到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直至升任福建省按察使、直隶巡抚,以及成为两江总督,整个为官生涯一直都严禁征收“火耗银”。

于成龙不仅不收“火耗银”,还亲自在衙门验收百姓纳税,以避免下属官差在收税时通过一些手段欺骗百姓、为私生财。在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时,早已对“火耗银”深恶痛绝的于成龙立马颁布了《严禁火耗谕》。在《严禁火耗谕》中,于成龙表示,朝廷按照地区征收赋税,百姓按照份额缴银纳粮,这都是明文规定的。州县各级官员,作为父母官,就应当上秉承朝廷的体恤,下顾念百姓的疾苦,严格按照规定收税,绝对不能随意加征。并且,所弹劾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官员,就是在税收问题上中饱私囊的青县知县赵履谦。

清空冤狱

于成龙刚刚出任福建省按察使之时,去到福州市巡视,发现囚牢内关满了囚犯,而且有很多女囚。感到诧异的于成龙在查阅了案卷之后发现存在大量的冤狱。原来,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势力,对于沿海地区下达了严格的迁海令,特别是针对于广东与福建两地,任何的船只都不准许入海,也不允许用陆地物产进行海上贸易。而且对于有违反的人,一律按死刑论处。然而,沿海的渔民世代靠海为生,这一禁令无疑是断了沿海百姓的生计。当然,不少百姓迫于生计,入海捕捞,于是就会被打成是资助郑成功的疑犯,然后通过简单的审理,草草结案定罪。

于成龙看着漏洞百出的案件卷宗,基本断定狱中的囚犯大都是冤狱,而且是关系到数千条人命的冤假错案。于是,于成龙冒着得罪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的风险毅然决定重审,在与姚启圣和吴兴沟通过后,又亲自去找爱新觉罗·杰书,为民请愿。最后在于成龙的坚持下,福州监狱内的数千冤囚得以重审获释。

防治盗匪

历经战乱,天下初定,各地除了百姓游离失所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盗匪横行,盗案频发。再加上于成龙初上任的几个地方多民族混居,民风彪悍,所以除了发动农业生产外,防治盗匪也成了最紧要的事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一方平安,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于成龙初到罗城,通过四处游走与劝说,使得原本萧条的罗城出现了禾穗遍野,牛羊满山的新气象。然而眼看丰收在望,很多百姓却担忧不已,只因相邻柳城县的西乡镇村民化身为盗,四处抢劫,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百姓担心西乡镇的盗匪侵犯罗城。于成龙在了解情况后就四处张贴告示,冒着被定义成擅自募兵打仗甚至被他人诬告为造反的风险,募集乡勇,以抵御盗匪的侵袭。在于成龙的带领下,百姓们奋勇参与,认真准备,使得西乡盗匪的首领害怕乞和,不仅如数归还了先前掳掠的财物还保证再不侵犯。

后来,于成龙出任黄州府同知,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全州的缉捕盗务。有过先前在罗城与合州治盗的经验,于成龙严防死守,甚至还化身为乞丐杨二,打入盗匪内部,通过卧底的方式以掌控盗匪的行路。于成龙在黄州多次将盗匪团伙一网打尽,并且给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行盗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农业

劝耕励农

于成龙身处明末清初,为官之时刚刚经历了明末的混乱与清军入关,受战乱影响,百姓游离失所无法安居。为了解决民众的温饱让百姓得以安稳定居,于成龙一直劝耕励农。于成龙出仕的第一站罗城,刚开始城中只有六户人家,人烟稀少,十室九空,宛如一座空城。于成龙来到罗城的第一个春天,就四处走访百姓,劝耕励农,使得原本一片萧条的罗城变得禾穗遍野,牛羊满山,那些原本四处逃难的百姓也都迁回罗城,定居下来,使罗城人气渐盛。

后来于成龙到任合州知州,合州城内也仅百来户人家,一年的总税收才十五两,而且供役又特别繁多。于成经到任合州后的第一步除了内部整顿之外就是发动合州的农业生产。于成龙召集合州百姓,开垦荒地,并且由政府提供用来耕种的种子与牲畜,让合州丰收在望。于是,附近的百姓纷纷迁入,合州城的人气了就渐渐多了起来,仅仅一个月,合州城就由于成龙刚来时的百来户发展到了迁余户。

军事

明申保甲

于成龙身为地方官员,其在军事上的举措基本上以应对盗匪、改善治安作为出发点。因此,于成龙在军事上最常用的做法就是明申保甲、组织乡勇,同时搭配“招安”政策,招募那些本性不坏、被迫为寇的“山寨义勇”为己所用,发展成为协助朝廷办案的重要力量,从而实现“以盗治盗”的效果。于成龙的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地方的治安安全,更是为后来于成龙在黄州府组织平定“三藩之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藩之乱”爆发之后,当黄州“蕲黄四十八寨”的首领刘君孚(原名刘启祯)正准备接受吴三桂的“副将伪札”,策划于七月发动起义时,于成龙只身独闯“蕲黄四十八寨”进行“招抚”。由于刘君孚曾经是于成龙担任黄州府同知期间通过“以盗治盗”政策中所招募的差役之一。并且作为于成龙曾经的手下,刘君孚曾协助于成龙多次办案。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于成龙本身在黄州的名望与分量,最后于成龙不费一兵一卒,成功说服刘君孚放弃叛乱。

后来黄州第二波叛乱爆发之时,面对号称数万人的叛军,黄州城的守军明显不足。此时的于成龙正是凭借着先前通过明申保甲、组织乡勇与招募“义勇”所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在黄州府与叛军展开激战,最终成功平定叛乱。

文化

兴建学宫

于成龙在广西罗城任职期间,面对罗城民风犷悍,百姓受教育程度低的情况,他建设“学宫”,面向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百姓广收学生,甚至亲自登坛授课,通过教育的方式革除旧习,移风易俗。

人物评价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康熙特意召于成龙入宫,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当康熙得知于成龙病逝的消息时,非常痛心,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将其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康熙帝后来在评价另一位两江总督傅腊塔时提到于成龙,表示在两江总督任上做的最好的官员,在于成龙之后,就数傅腊塔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为于成龙陵墓匾额提字“高行清粹”,表达了对于成龙的肯定。

身为与于成龙同时期的同僚,吴光祚在任福建省巡抚期间对下属于成龙(当时任福建按察使,后来升任福建布政使)的为官举措十分欣赏,专门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

爱新觉罗·弘历曾多次派官吏祭拜于成龙祠,并且亲笔题“清风是式”四个字,称赞于成龙是天下官吏的楷模。

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戴震评价于成龙清廉严正、忠诚正直、勤劳治事,没有官吏不敬重他。

清史稿》评价于成龙秉性刚正、节俭自厉,始终不渝,百姓都怀念他的仁德。

白寿彝所主编的《中国通史》评价于成龙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著名清官,被人们赞为“江南第一清官”与“天下廉吏第一”。

主要作品

于成龙从四十五岁出仕开始,直到六十八岁病逝,一直忙于政务。在这二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于成龙写了大量的公文奏议、劝谕等。这些原本分散的内容被于成龙的门人李中素集中收录保存了起来,并将其编辑而成《于山奏牍》。于成龙另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刘鼎刻本《诗词合选》(收录于《于山诗馀》一卷)一卷存世。另外,于成龙的后人(孙子)于准,在收集于成龙公文内容的同时,附录上于成龙的书牍(也就信札)和部分诗词作品, 一起编撰了《于清端公政书》。还有就是,于成龙本人在任职畿辅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组织编写了《畿辅通志》四十六卷、《江南通志》五十四卷,对整理和保存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做出了贡献。

于成龙作为清代重臣,多次上任地方要员,同时又作为清初廉吏的代表,他所写的很多文字内容,对于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情况、廉政思想与廉政事迹意义重大。

世系亲属

于成龙的高祖于素,带领家人从“石州白霜里”迁到了山西汾州府永宁州来堡村(现在的方山县来堡村),这也就是于成龙出生与长大的地方。于成龙的曾祖父于恩,是于素的第四子;祖父于采,是于恩的第三子;父亲于时煌,是于采的长子。于成龙是于时煌与原配田氏所生的次子,他还有个哥哥叫于化龙。据记载,于成龙还有个弟弟于变龙,可能很早就夭折了。于成龙治家律己,形成“勤、俭、学、善、廉”的家风。

人物轶事

百姓送行

在罗城任职七年的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现在的合川区知府时。罗城人都舍不得他离开,倾城出动,拦在路上,失声痛哭说:“阿耶今天离开,我们这些人失去了天啊!”后来在于成龙起程的那一天,罗城人追送数百里,痛哭而回。有一个瞎子不肯回去,于成龙就问他为什么不走。瞎子说:“我算计您袋中公费不够一千里途中用。我学过算卦,有这么点本事可以沿途挣点钱,以备不足之用。”于成龙听后,便把他留了下来。由于阴雨连绵,在路上一再耽搁,钱也花尽了,多亏瞎子挣回些钱,做了路费,才使于成龙顺利抵达合州。

两个于成龙

康熙年间,先后出现了两个名叫于成龙的重臣,而且两个于成龙渊源很深。为了区分,人们将其分别称之为老于成龙、小于成龙。其中,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正是老于成龙,他比小于成龙整整大了22岁,却对小于成龙有着伯乐般的提拔与知遇之恩。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江宁区知府陈龙岩病故。时任两江总督的老于成龙,不怕得罪吏部,冒着被污蔑成任人唯亲的风险,向康熙帝推荐了自己的老部下小于成龙。老于成龙认定了小于成龙的德材兼备,值得冒险推荐。老于成龙深得康熙信任,再加上按照吏部的方式抽签会耽搁太长的时间,于是康熙帝就顺着老于成龙意思任命小于成龙为新任江宁知府。小于成龙没有让老于成龙失望,到任后的政绩与口碑都非常好。后来一路高升,先后上任了安徽按察使、直隶巡抚、左都御史等职。直至最后,在任河道总督时,与老于成龙一样,于任上去世。

江夏盗案

于成龙是个办案高手,在担任江防道员期间,曾经顺手帮助张朝珍办过一个案子。

江夏县有一名负责军饷的士兵,他弟弟是个市井无赖。有一天,游荡多日的弟弟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就发生盗案,家里存放的一笔军饷被偷走了。丢失军饷是杀头的罪,做哥哥的自然不敢包庇,立即把弟弟捆起来送官。在官府的严刑拷打之下,弟弟承认了犯罪事实,并且攀扯了十几个市井无赖。官府把这批人全都抓起来审问,拷打以后都承认了。但是,那笔被盗的军饷却没有下落。犯人们交代,钱已经花光了。

正准备定案的时候,于成龙到武昌找张朝珍办事。张朝珍就顺口提起此事,说案子没有什么疑点,只是贼赃没有破获。于成龙说:“找不到赃物,这就是一宗疑案。偷了几千两银子,哪能很快全花光?”张朝珍笑着说:“既然如此,那就委托你来办吧。”

于成龙没有声张,秘密地调查了两天。把一干人犯提了过来,稍微询问两句,就下令释放。然后去向张朝珍汇报:“江夏盗案的人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盗贼。”

张朝珍吃惊地问:“犯人现在哪里?”

“全放了!”

张朝珍也是个急性子,立即就发了火:“案子还没有搞清楚,你怎么就随便放人?”于成龙说:“这些人都被打坏了,再过堂审问,肯定就打死了,我实在不忍心看他们受罪。再说,定案需要的是真正的盗贼,留这些人有什么用?”

张朝珍看于成龙胸有成竹,就缓了口气问道:“真盗在哪里?”于成龙却伸手指了指巡抚衙门里的一名军校说:“这个人就是主犯。他的余党现在到木兰山进香去了,今晚就能拿获。”结果,差役们拿下军校,到他家里一搜,被盗的军饷完完整整地藏在家里,连封条都还没有打开。当晚,军校的余党也果然被于成龙全部拿获。张朝珍惊奇地询问于成龙,案子到底是怎么破的,于成龙却笑而不答。

后来有人猜测,于成龙的袋子里装着那份详细的盗贼档案,而且在盗贼团伙内部一直有“卧底”人员,所以能尽快破案。于成龙这个著名的袋子,到后来上任直隶巡抚时已经十分破旧了,下属们劝他扔掉,于成龙开玩笑说:“以前,这袋子装盗匪名册,以后不抓贼了,就装贪官污吏的名册。”

后世纪念

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故居位于现在的方山县北武当镇的来堡村,建造于清代早期,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

于成龙故居为三处独立宅院,由东向西分别为一宅、二宅、三宅。一宅正窑七间,其中三孔带插廊,并有西窑两孔,南房三间,南门一个。

故居虽大体保存完整,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房屋残损严重。

2014年,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书记王儒林在吕梁市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讲话时,要求尽快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2015年,6月19日开始,国家与省文物局共投资800万元对于成龙故居和墓地进行抢修,经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历时6个月的施工,于11月10日修缮完工并验收。

2019年10月,于成龙故居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于成龙墓

于成龙墓位于峪口镇横泉村,原本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两周王陵。正方形,坐东向西,面积大约22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2.5米的青砖花栏围墙,正西有一座花岗石牌坊。坟坐落在墓园东部的正中央,占地约50平方米。坟前正中竖立着康熙帝御笔亲书的“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两江总督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的龙头御碑,左右两侧竖有12通青石碑。坟茔至牌坊是约120米长的神道,两旁相对竖立着石人、石马、岩羊等。

然而,于成龙墓在近百年中却先后遭到了两次严重的破坏:一是1946年,被当地农会和村民有组织地发掘破坏;另一次是“文革”期间,许多地面文物被盗卖或移作他用。

2014年,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书记王儒林在吕梁市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讲话时,要求尽快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2015年,6月19日开始,国家与省文物局共投资800万元对于成龙故居和墓地进行抢修,经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历时6个月的施工,于11月10日修缮完工并验收。

修复后的于成龙墓地庄严肃穆,墓冢背靠高山,绿树环抱,墓前有牌坊,两旁竖立着石人、石马、岩羊等。

影视形象

戏曲形象

2008年,上海京剧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获得了国内全部的艺术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奖、中国京剧节金奖、全国戏曲界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成为“大满贯”剧目。当代作家王永泰有小说《清官于成龙》,曾被评书演员单田芳改编为一百回的评书,广为流传。此外,表现于成龙戏曲形象的剧目还有秦腔《于成龙访房山》《廉吏于成龙》。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甲辰“成龙”话治水.澎湃网.2024-04-18

于成龙.吕梁市人民政府网.2023-04-09

清廉广西建设 | 八桂廉吏·于成龙:不以温饱为志只求无愧于心.广西自然博物馆.2023-06-05

【廉政明德苑】清风廉历 | “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 .澎湃网.2024-04-19

两个于成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3-04-15

江防道台.吕梁新闻网.2024-06-15

于成龙故居.吕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4-15

于成龙故居和墓地修缮完工.网易新闻.2023-04-15

山西省委书记要求修复廉吏于成龙墓地 吕梁称将落实 .人民网.2023-04-15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_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4-15

航拍于成龙墓园 庄严肃穆(组图) .搜狐网.2023-04-15

..2023-04-15

..2023-04-15

惠洽两江(六).吕梁新闻网.2024-04-25

《于成龙访房山》.zgbk.com.2024-05-09

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首场演出《廉吏于成龙》在兰上演.gswbj.gov.cn.2024-05-09

一代廉吏于成龙.豆瓣电影.2023-04-15

廉吏于成龙.时光网.2023-04-15

廉吏于成龙.豆瓣电影.2023-04-15

于成龙-CCTV节目官网.央视网.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