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白血病(英文: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彼得·卡伦(英文:Peter Cullen)用无法解释的乳白色血液定义了一例脾炎。1847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德语:Rudolf Virchow)将这种疾病正式称为白血病。因该病为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又被俗称血癌。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慢性白血病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的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其次,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又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白血病患者由于造血功能受损,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感染风险增高;白血病细胞浸润到其他器官、骨骼后会引起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全身性表现可有容易疲劳、虚弱、多汗、无明显诱因体重下降等。
急性白血病若不经治疗,平均生存期为3个月左右,甚至在确诊数天后死亡。老年、高白细胞、复发、合并髓外白血病等情况的患者多预后不良。经过放、化疗及靶向药物等治疗后,部分患者可长期存活或治愈,延长生存期。
来自法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根据184个国家白血病的流行病学模式,估算了全球白血病发病负担,2012年估计有超过35万例新的白血病病例。世界地区之间和内部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男性的患病比率通常高于女性。在儿童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主要亚型,成人中的亚型分布要更加多样化。
中国白血病发病率为(3〜4)/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在男性中居第6位,在女性中居第7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2022年9月23日,首个针对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癌症发病率和卫生服务可及性现状的研究在《柳叶刀》期刊发表,研究发现:2018-2020年,在儿童中,白血病(42.33 /百万)排名第一;在青少年中,白血病(30.08/百万)排名第二。
名词缩写
AL:acute leukemia,急性白血病
CL:chronic leukemia,慢性白血病
A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ML: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急性髓系白血病
CLL: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学标记语言: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慢性髓系白血病
命名
约翰·贝内特(英文:John Bennett)根据化脓性白细胞的微观积累(1845)将这种疾病命名为白细胞增多症(1845)。同年,鲁道夫·魏尔啸定义了逆转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平衡。他在1847年将这种疾病正式称为白血病,来自希腊单词“leukämie”,意为“白色的血液”。因该病为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又被俗称血癌。
分类
白血病的分类依据是异常细胞的分化程度而不是起病的缓急。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 (英文:acute leukemia,A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慢性白血病(英文:chronic leukemia,C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的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
急性白血病
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AL分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英文: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英文: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临床并行使用FAB分型(指法国、英国、美国三个国家发布的分型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型。FAB分型是基于对病人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染色的观察与计数,是最基本的诊断学依据,将AML分为M0至M7八个类型,ALL分为L1至L3三个类型(见附表1)。世界卫生组织分型是整合了白血病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特征(简称MICM)的新型分型系统,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见附表2)。
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英文:chronic leukemia,C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的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CL则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英文: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英文: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及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病因
致病原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是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
关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当某些血细胞的遗传物质或脱氧核糖核酸发生突变时会导致白血病。DNA的功能包含对细胞行为的调控,正常情况下DNA会指令细胞以一定的速率生长分裂并在适当的时间凋亡。发生白血病时,突变的DNA会导致血细胞持续生长分裂而不进入死亡阶段,血细胞的生成即失去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异常细胞的堆积会阻碍骨髓中的健康血细胞生长发育,导致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白血病的体征和症状。
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是多步骤的,目前认为至少有两类分子事件共同参与发病,即所谓的“二次打击”学说。其一,各种原因所致的造血细胞内一些基因的决定性突变,激活某种信号通路,导致克隆性异常造血细胞生成,此类细胞获得增殖和(或)生存优势、多有凋亡受阻;其二,一些遗传学改变可能会涉及某些转录因子,导致造血细胞分化阻滞或分化紊乱。
病理生理学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急性白血病
患者起病缓急程度不同,急者可以突然高热,类似“感冒”,也可以发生严重的出血。缓慢者常为脸色苍白、皮肤紫癜,月经过多或拔牙后出血难止而就医时被发现。临床表现主要来源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和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
慢性白血病
好发于老年人群,男性多见。起病缓慢,诊断时多无自觉症状,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有症状者早期可表现为乏力、疲倦、消瘦、低烧、盗汗等。60%~80%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头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肿大淋巴结一般为无痛性、质韧、无粘连,随病程进展可逐渐增大或融合。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上腔静脉、胆道或输尿管而出现相应症状。半数以上病人有轻至中度的脾大,肝大多为轻度,胸骨压痛少见。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症,常并发感染。由于免疫功能失调,10%~15%的患者可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部分患者可转化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Richter综合征(即CLL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或霍奇金淋巴瘤)。
并发症
诊断
诊断原则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检查项目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应注意与下述疾病相鉴别: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RAEB型(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有过量原始细胞的难治性贫血)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染色体异常,这些征象容易和白血病相混淆,但其骨髓中原始细胞小于20%。该病转化为AML的风险较高。
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形态正常,病程良性。骨髓原幼细胞不增多。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在药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骨髓中原、幼粒细胞增多。但该症多有明确病因,血小板正常,原、幼粒细胞中无Auer小体及染色体异常。短期内骨髓粒细胞成熟恢复正常。
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有时可与红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PAS反应常为阴性。该病通常是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予以叶酸、VitB12治疗有效。所有细胞系均会出现无效造血,但以红系为重。 诊断通常基于全血细胞计数和外周血涂片。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应注意与下述疾病相鉴别:
常发生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有其相应的原发病临床表现。粒细胞胞质中常有中毒颗粒和空泡。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NAP反应强阳性。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阴性。血小板和血色素大多正常。原发病控制后,免疫细胞恢复正常。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患者脾脏显著增大,血象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粒细胞等,较易与CML混淆。但骨髓纤维化外周血白细胞数一般少于CML,多不超过30x109/L。NAP阳性。此外幼红细胞持续出现于外周血中,红细胞的形态异常,特别是泪滴状红细胞易见。Ph染色体及BCE-ABL融合基因阴性。病人可存在JAK2V617F、CALR、MPL突变。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干抽。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阳性。
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均有脾大。但各病均有各自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并且血象及骨髓象无化学标记语言的典型改变。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注意与下述疾病相鉴别:
淋巴细胞增多呈多克隆性和暂时性,淋巴细胞计数随感染控制可逐步恢复正常。
侵犯骨髓的其他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如滤泡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脾边缘区淋巴瘤等)与CLL易混淆,前者除具有原发病病史外,细胞形态学、淋巴结及骨髓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细胞遗传学与CLL不同。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ytic leukemia,PLL)多见于老年病人,免疫细胞计数增高,脾大明显,淋巴结肿大较少,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可见较多的(\u003e55%)带核仁的幼稚淋巴细胞。PLL细胞高表达FMC7、CD22、Smlg,CD5阴性。幼稚淋巴细胞>10%而<55%CLL称为CLL 伴幼淋细胞增多(CLL/PL)。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多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脾大,淋巴结肿大不常见,易于鉴别。少数病人白细胞升高达(10~30)×109/L。外周血及骨髓中可见“毛细胞”,即有纤毛状胞质突出物的HCL细胞,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染色反应阳性,CD5阴性,高表达CD25、CD11c、CD103和CD123,以及具有特征性的BRAFV600E突变。
治疗
白血病治疗
研究发现,秀珍菇多糖具有抗肿瘤的功能,对酒精性肝病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保护作用。其多糖蛋白配位化合物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可激发动物的免疫系统,表现出显著的抗白血病能力。袖珍菇可抑制小鼠H22实体移植瘤生长,其中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达到 47. 47%和48. 80%,已接近阳性药环磷酰胺CTX的抑瘤效果( 55. 08%),可能是通过保护免疫器官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达到抑瘤固本效果。袖珍菇菌丝及子实体富含,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组成成分,位于活性中心,GSH-Px催化过氧化物分解,降低或消除膜脂过氧化物所产生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70年代,人们发现硒化合物有抗肿瘤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地区血硒水平或硒摄入量与地区肿瘤死亡率呈负相关。硒化合物能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调控细胞周期,诱导癌细胞凋亡。
中南大学钟世安教授团队,联合中青医药(广东)有限公司技术团队从富硒袖珍菇中分离出天然硒多糖Se-POP-3和Se-POP-21,并发现其该两种有效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1.Se-POP-3在体外可降低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细胞的生存能力,能诱导癌症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迁移,潜在的抗癌机制是Se-POP-3可以破坏癌症细胞中Bax/Bcl-2蛋白的比率并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Se-POP-21能强力清除DPPH和羟基自由基。细胞实验表明,Se-POP-21可降低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活力,诱导A549细胞凋亡,抑制A549细胞转移。其潜在机制是Se-POP-21抑制癌细胞的上皮到间质转化。
3.体外细胞实验表明,Se-POP-21能上调CD80/CD86的表达,并通过激活调节NF-κB蛋白,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NO、ROS、TNF-α、IL-1β和IL-6,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急性白血病
一般治疗
抗白血病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
ALL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病人年龄,ALI亚型、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灶(MRD)、是否有干细胞供体和靶向治疗药物等多重因素。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
老年急性白血病(AL)的治疗
多数大于60岁的AL病人化疗需减量用药,以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少数体质好、支持条件佳者可采用类似年轻病人的方案治疗,有HLA相合同胞供体者可行减低剂量预处理的alla-HSCT。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面来、继发于某些物理化学因素、耐药、重要器官功能不全、不良核型及突变携带者,更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如采用表观遗传学调控药物治疗或支持治疗等。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治疗
慢性髓系白血病 CP期治疗
CML治疗应着重于慢性期早期,避免疾病转化,其治疗如下:
需合用羟基探和别嘌醇。对于白细胞计数极高或有白细胞淤滞症表现的CP病人,可以行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明确诊断后,首选伊马替尼。
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aylate,IM)为2-苯胺嘧啶衍生物,能特异性阻断ATP在ABL激酶上的结合位置,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阳性细跑的增殖。IM治疗CML病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92%,10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rival,0S)可达84%。IM耐药与基因点突变、BCRABL基因扩增和表达增加、P糖蛋白过度表达有关,随意减停药物容易产生BCR-ABL激酶区的突变,发生继发性耐药。第二代TKI如尼洛替尼(nilotinib)、达沙簪尼(dasatinib)治疗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逐渐成为CML一线治疗方案的可选药物。TKI治疗期间可发生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血液学毒性以及水肿、头痛、皮疹、胆红素升高等非血液学毒性。在开始TKI治疗后的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疗效监测,对判定为治疗失败的病人需进行ABL激酶区基因突变检查,并根据突变形式以及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更换TKI或考虑造血于细胞移植。服药的依从性以及严密监测对于获得最佳疗效非常关键。
干扰素(intereron-a,IFN-a)是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之前的首选药物。目的用于不适合TKI和allo-HSCT的病人 。常用剂量300万 ~ 500万U/(平方米 ·d), 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 - 7次,坚持使用,推荐和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 合用 ,Ara-C常用剂量10~20mg/(m² ·d),每个月连用10天CCYR率约13%,有效者10年生存率可达70%,约50%的有效者可以长期生存。主要副作用包括乏力、发热、头痛、食欲缺乏、肌肉骨骼酸痛等流感样症状和体重下降、肝功能异常等,可引起轻到中度的血细胞减少。预防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能够减轻流感样症状。
羟基(hydroxyurea,HU)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起效快,用药后两三天白细胞计数即下降,停药后又很快回升。常用剂量为3g/d,分2次口服,待白细胞减至20×10/L左右时,剂量减半。降至10×10'/L时,改为小剂量(0.5-1g/d)维持治疗。需经常检查血象,以便调节药物剂量。耐受性好,单独应用HU的CP病人中位生存期约为5年。单独应用HU目前限于高龄、具有合并症、TKI和IFN-a均不耐受的病人以及用于高白细胞淤滞时的降白细胞处理。其他药物包括Ara-C、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ningtonine,HHT)、砷剂、白消安等。
Allo-HSCT是CML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但在CML慢性期不作为一线选择。Allo-HSCT仅用于移植风险很低且对TKI耐药、不耐受以及进展期的CML病人。
慢性髓系白血病进展期(AP和BC)的治疗
AP和BC统称为CML的进展期。CML进入进展期之后,需要评估病人的细胞遗传学、分子学BCR-ABL水平以及BCR-ABL激酶区的突变。AP病人,如果既往未使用过TKI治疗,可以采用加量的一代或者二代TKI(甲磺酸伊马替尼600-800mg/d或尼洛替尼800mg/d或达沙替尼140mg/d)使病人回到CP,立即行allo-HSCT治疗。BC病人,明确急变类型后,可以在加量的TKI基础上,加以联合化疗方案使病人回到CP后,立即行allo-HSCT治疗。Allo-HSCT干细胞来源不再受限于全相合供体,可以考虑行单倍型相合亲缘供体移植。移植后需辅以TKI治疗以减少复发,并可以行预防性供体淋巴细胞输注以增加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移植后复发可以用供体淋巴细胞输注联合或不联合TKI治疗以求再缓解。
进展期CML总体预后不住,明显不如CP的移植效果,TKI可以改善移植预后。有报道TK1联合allo-HSCT治疗进展期CML,3年OS达59%。
除allo HSCT外,进展期CML还可采用单用TK1,联合化疗,干扰素治疗或其他治疗,疗效有限且不能持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
CLL为惰性白血病,并非所有病人在确诊后都需要立刻治疗。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过早治疗并不能延长病人生存期,目前认为早期(Rai 0~Ⅱ期或Binet A期)病人无需治疗,定期随访即可。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说明疾病处于活动状态,建议开始治疗:①疾病相关症状,包括6个月内无其他原因出现体重减少\u003e10%、极度疲劳、非感染性发热(超过38℃)≥2周、盗汗;②巨脾(肋下缘\u003e10cm)或进行性脾大及脾区疼痛;③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或直径\u003e10cm;④进行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2个月内增加\u003e50%,或新增时间\u003c6个月;⑤出现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⑥骨简进行性衰竭,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进行性加重。
既往CLL治疗多为姑息性,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症状为主要目的。近来新药物治疗效果不断提升,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病人生存期较部分缓解和无效者延长。
烷化剂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ll,CLB),对初治CLL单药治疗反应率50%-60%,但CR率不足10%。目前多用于年龄较大、不能耐受其他药物化疗或有并发症的病人。环确胺的疗效与CLB相当,组成COP或CHOP方案并不优于单药。苯达莫司汀(bendamustme)是一种新型化剂,兼具有抗代谢功能和烷化剂作用,单药治疗CLL,不论是初治或复发难治性病人,均显示了较高的治疗反应率和CR率。
照呤类似物,氟达拉滨(fhudaabine,Fhu),总反应率60%-80%,CR率达20%~30%,中位缓解期约是CLB的2倍,但二者总生存期无差异。烷化剂耐药者换用Flu仍有效。嘌呤类似物联合烷化剂,如Fu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优于单用Hu,能有效延长初治CLL的无进展生存期,也可用于治疗难治性复发CLL。克拉屈滨、喷司他丁也可用于CLL的治疗,疗效、副作用与达拉滨相近。
.胰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时的治疗,一般不单独应用,但大剂量甲泼尼龙对难治性CLL,尤其是17p缺失病人有较高的治疗反应率。
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是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于表达CD20的CLL细胞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因CLL细胞表面CD20表达较少、血浆中存在可溶性CD20分子,利妥昔单抗在CLL病人体内清除过快,需加大剂量或密度才能有效。与阿仑单抗相比,利妥昔单抗潜在的免疫抑制作用。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可以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提高病人治疗的总体反应率和生存率。FC联合利妥昔单抗(FCR方案)治疗初治CLL,CR率可高达70%,总治疗反应率\u003e90%,40%以上CR病人经PCR检测未发现徽小残留病灶。
CLL细胞内存在BTK、PBK、Syk等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异常激活,针对以上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CLL的药物。目前针对BTK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伊布替尼已经应用于CLL病人的一线和挽救治疗,单药伊布替尼一线治疗CLL的反应率达到90%,11%的病人达到CR,并且副作用较少。
大多数CLL病人无需一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高危或复发难治病人可作为二线治疗。Allo-HSCT可使部分病人长期存恬甚至治愈。但常规移植的相关并发症多,非清髓性移植(NST)可降低CLL移植相关死亡率,延长生存期。
因低γ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及老龄,CLI.病人极易感染,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反复感染或严重低γ球蛋白血症病人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并发AIHA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明显淋巴结肿大或巨脾、局部压迫症状明显者,在化疗效果不理想时,也可考虑放射治疗缓解症状。
预后
急性白血病
AL若不经治疗,平均生存期为3个月左右,短者甚至在确诊数天后死亡。经过现代治疗,不少病人可长期存活。对于ALL,1-9岁且免疫细胞\u003c50×10'/L并伴有超二倍体或t(12;21)者预后最好,80%以上病人能够获得长期DFS甚至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若能避免早期死亡则预后良好,多可治愈。老年、高白细胞的AL预后不良。继发性AL复发、多药耐药、需多疗程化疗方能缓解以及合并髓外白血病的AL预后较差。需要指出的是,某些指标的预后意义随治疗方法的改进而变化,如L,型B-ALL的预后经高剂量、短疗程、充分CNSL防治的强化治疗已大为改观,50%~60%的成人网人可以长期存活,加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后生存率进一步提高。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预后
TKI出现前,CML CP病人中位生存期为39-47个月,3~5年内进入BC终末期,少数病人CP可延续10~20年。影响CML预后的因素包括:病人初诊时的风险评估;疾病治疗的方式;病情的演变。干扰素治疗的OS较化疗有所提高,对干抗素的反应对预后有预示作用。TKI应用以来,生存期显著廷长。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预后
CL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从终身无需治疗到疾病短期快速进展,病程长短不一。CIL病人多死于骨髓衰竭导致的严重感染、贫血和出血。CLL.临床尚可发生转化,如Richer综合征、PUL等。近年来CLL的治疗发展迅速,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的免疫化学治疗模式显著提高了病人的治疗反应率和生存率,而针对B细胞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等新型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预防
高危人群
筛查建议
高危人群 :临床体检,每年 1 次。
临床体检包括以下项目 :
预防建议
历史
治疗史
1845年,白血病被称为全身性疾病;100多年后,1948年第一份关于白血病疗法的报告发布。直到1900年,白血病才被称为多因素疾病,而不是单一疾病。白血病的治疗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865年,砷首次被利绍尔用于治疗白血病。砷是第一种在治疗某些形式的白血病方面具有一定益处的药物。威廉·伦琴于1895年发现X射线,这为白血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1903年,美国外科医生尼古拉斯·森(英文:Nicholas Senn)首次将X射线疗法应用于白血病治疗。1942年,吉尔曼和飞利浦撰写了第一份关于氮芥对淋巴组织作用的临床报告,但由于战争形势,他们直到4年后才发表这一结果。1946年,多位学者发布研究结果表明氮芥对慢性白血病有积极作用。
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观察并认为,ALL等快速生长的肿瘤是由叶酸诱发的。因此,他推测叶酸拮抗剂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后来他报告了许多患有 ALL 的儿童暂时缓解的情况,但没有一个真正治愈。1943年,叶酸被认为是造血的重要物质。1946年,subbaRow首次将叶酸用于患者。1947年Sidney Farber与SubbaRow合作表明,叶酸拮抗剂可以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产生有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改善是暂时的,但不是永久性的。1947年和1948年对16名患有急性白血病的婴儿和儿童进行的临床试验中,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给予氨基蝶呤;这项干预措施使10名患者的临床、血液学和病理学证据得到重大改善。
西德尼·法伯于1948年提出现代白血病疗法,引入酸性叶酸作为抗癌疗法。法伯发表后,新的抗白血病药物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嘌呤拮抗剂巯嘌呤,1953年Burchenal和Lois Murphy证明它对儿童白血病有效。后来,其他抗白血病药物被引入,如1961年的L-门冬酰胺酶、1962年的长春新碱。关于新药疗法治疗过程的研究表明,自1964年至2014年,中位生存时间和长期生存明显改善。
发现史
白血病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1811年,出生于格拉斯哥的爱丁堡医学教授彼得·卡伦用无法解释的乳白色血液定义了一例脾炎。威尔普于1825年定义了白血病的相关症。阿尔弗雷德·唐内在1844年发现了白细胞的成熟停滞。1845年约翰·贝内特根据显微镜下脓性白细胞的积累,将这种病命名为白血病。
研究史
阿尔弗雷德·唐内,于1844年,在其手稿中记录了对一名44岁患有脾肿大的女性的血液样本的观察结果。手稿中描述了从患者身上提取的血液的组织学形态,唐内注意到增加的原始细胞数量看起来与正常白细胞相同,并由此推断白细胞的增加是由分化停滞引起的,这目前仍然是白血病的主要特征。唐内是第一位对观察到的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成分改变进行精确显微镜检查、描述和说明的医生。
英国医生约翰·贝内特于1845年将这一疾病命名为“白细胞增多症”,并首次指出白细胞的异常累积是一种全身性的血液疾病。同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啸在对一名50岁的女性进行的尸检中有了重要发现,他观察到红细胞数量减少,而白细胞数量增加。魏尔啸认为,血液外观的改变是由于正常生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异常平衡,1845年11月,魏尔啸发表了关于“weisses blut”(德语,意为“白血”)的手稿。1847年,魏尔啸在检查了几个白血病病例后,第一个成功地区分了脾白血病和淋巴白血病。
1846年,时任圣乔治医院研究员的亨利·富勒(英文:Henry Fuller)发表了一篇病例报告,报告描述的患者脾脏和肝脏肿大,身体所有血管扩张,血液状况改变。富勒在患者生前进行了三次血液检查,患者去世后又检查了一次。在这些检查中,富勒发现了许多异常白细胞,它们大多数都比正常细胞大很多(即白血病原始细胞),且至少占患者血液的25%。富勒是第一位诊断出患者生前患有白血病的医生。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来自法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根据184个国家白血病的流行病学模式,估算了全球白血病发病负担,该研究结果发表于2018年1月份的《柳叶刀》的血液学期刊。2003年至2007年间有717863例病例被纳入该分析,2012年估计有超过35万例新的白血病病例。
世界地区之间和内部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据统计,男女白血病发病率较高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和西欧,最低的是西非。男性的患病比率通常高于女性,总体男女比例为1.4:1。在儿童中,ALL是所有研究国家中男女的主要亚型。在成人中的亚型分布要更加多样化,在大多数的欧洲和北美国家,CLL的比例相对更高,而在南美、加勒比海、亚洲和非洲的某些群体中,成人中ALL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中国白血病发病率为(3〜4)/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在男性中居第6位,在女性中居第7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中国AL比CL多见(约5.5:1),其中AML最((1.62/10万),其次为ALL(0. 69/10万),化学标记语言(0. 39/10万),CLL少见(0. 05/10万)。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81:1)。成人AL中以AML多见,儿童以ALL多见,CML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升高,CLL在50岁以后发病才明显增多。中国白血病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相近,低于欧美国家。尤其是CLL不足白血病总发病率的5%,而在欧美国家则占25%-30%。
死亡率
白血病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是西欧、大洋洲、北美洲;男性患者的年死亡率为4.8/10万~7.4/10万,女性患者为 3.2/10万~4.6/10万。亚洲和拉丁美洲患者死亡率较低(男性患者为3.7/10万~4.5/10万,女性患者为2.8/10万~3.5/10万)。
自1950年以后,美国白人白血病患者的死亡率略有下降,非白人患者则稍有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白人和非白人儿童和青少年(0~ 19岁)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年轻成人(20~44岁)患者的死亡率下降则相对缓慢;1950~ 1996年间中年人患者的死亡率无明显变化。中国1973~1975年白血病死亡率:男性患者为2.8/10万,女性患者为2.2/10万;1981~1982年天津市白血病死亡率为3.55/10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死亡率与年龄、性别、种族也有一定关系,随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增高(到80岁以上死亡率达高峰,17.6/10万)。2000~2003年间,美国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死亡率为2.7/10万;男性患者为3.5/10万,女性患者为2.2/10万。2000年美国白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死亡率为2.7/10万,黑人为2.2/10万。
公共卫生
2022年12月,在中国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046号(医疗卫生类102号)提案答复的函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将加快儿童恶性肿瘤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加大儿童恶性肿瘤的医疗保障力度、加强儿童健康管理早期筛查力度并提高儿童肿瘤治疗的专业性。在儿童恶性肿瘤用药保障方面,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的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尼洛替尼、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培门冬酶注射液等已纳入医保药品目录。
相关人物
鲁道夫·魏尔啸
鲁道夫·魏尔啸(德语:Rudolf Virchow,1821年10月13日-1902年9月5日),德国医生、人类学家、病理学家、史前史学家、生物学家、作家、编辑和政治家,以促进公共卫生而闻名,被誉为“现代病理学之父”。1845年,魏尔啸在对一名50岁的女性进行的尸检中有了重要发现,这一患者因腿部水肿、脾脏肿大、腹泻和鼻出血等症状而住进了夏里特医院。她的病情迅速恶化,并在三个月内死亡。魏尔啸在显微镜下发现了脓样物质,他观察到红细胞数量减少,而免疫细胞数量增加。魏尔啸认为,血液外观的改变是由于正常生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异常平衡,而这种逆转的平衡似乎抑制了红细胞。1845年11月,魏尔啸发表了关于“weisses blut”(德语,意为“白血”)的手稿。
彼得·卡伦
彼得·卡伦(英文:Peter Cullen),爱丁堡医学教授,出生在格拉斯哥,于1786年完成了温盖特博士的学习生涯,1792年通过考试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1810年6月14日,卡伦检查了一名35岁的男性患者,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腹痛和发热。卡伦在其血液样本中观察到,血清在颜色和稠度上都像牛奶一样。在此之前,卡伦从未观察到过这种“乳白色”的血清。卡伦认为,这是由于脂肪的快速吸收从而形成的天然乳液。他的同事胡珀博士检查了病人的血液样本,注意到血清几乎完全由可凝固的淋巴液组成。这一发现与卡伦的想法不一致,卡伦的观点并不能解释乳白色血清与患者脾脏急性增生之间的联系。1811年,卡伦用无法解释的乳白色血液定义了这一例“脾炎”。根据目前历史资料,卡伦很可能是第一个描述慢性白血病病例的人。
阿尔弗雷德·维尔波
阿尔弗雷德·维尔波(法语:Alfred Velpeau,1795年-1867年),法国医生,于182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于1833年成为巴黎大学外科系主任。1827年,维尔波在巴黎皇家医学院发表了一份详细的尸检报告,病例为一位63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有明显的腹部肿胀、发热、无力和尿道结石等症状。其症状始于54岁,该疾病的稳定阶段持续了三年,之后患者因炎症而出现反复发烧,并陆续出现排尿困难、肿瘤占位等情况。维尔波在进行尸检的过程中,其巨大的肝脏和脾脏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患者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如同稀粥一样稠厚,看起来就像充满脓液的血液。维尔波在报告中描述了这些相关症状,这些症状现在仍运用于白血病的早期诊断。维尔波描述了白血病症状与白细胞增多(牛乳状血清)之间的联系,并怀疑这种特殊的疾病与循环系统有关。
阿尔弗雷德·弗朗索瓦·唐内
阿尔弗雷德·弗朗索瓦·唐内(法语:Alfred François Donné,1801-1878),显微镜、微生物学和血液学的先驱,阴道毛滴虫的发现者。
1839年,一名44岁患有脾肿大的女性在巴黎迪厄医院去世,唐内检查了该患者的血液,观察到血液中一半的微粒看起来像“粘液小球”。1844年,唐内在其手稿中简要记录了他的观察结果。手稿中描述了从患者身上提取的血液的组织学形态,唐内认为,医生将血液中的“粘液小球”(即白细胞)的积聚误认为是脓液。他注意到增加的原始细胞数量看起来与正常白细胞相同,这一发现让唐内认为,白细胞的增加是由分化停滞引起的,这目前仍然是白血病的主要特征。遗憾的是,唐内没有描述他检查的白血病患者的相关症状,这名患者很可能患有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唐内是第一位对观察到的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成分改变进行精确显微镜检查、描述和说明的医生。
约翰·贝内特
约翰·贝内特(英文:John Bennett),1833年在爱丁堡开始了他的医学研究,并于1837年毕业。同年,获得了“大脑生理学和病理学”的金牌。1841年教授组织学,强调显微镜对研究疾病的重要性,于1843年被任命为爱丁堡学院教授。
1845年,贝内特检查了一名28岁脾脏和肝脏肥大的男性患者的尸体,尸检显示直肠外侧上痔静脉有肿瘤,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在血管中发现浓稠的奶油状脓液。显微镜检查显示,患者的血清由凝固的纤维蛋白丝组成,与许多无色小体(即免疫细胞)混合。贝内特描述了这一疾病的症状,并将其命名为“白细胞增多症”,被称为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继发性表现。贝内特是第一位指出白细胞的异常累积是一种全身性的血液学的医生。
亨利·富勒
亨利·富勒(英文:Henry Fuller),曼彻斯特圣乔治医院医生及医学法学讲师。富勒于1846年当选为圣乔治医院的研究员,1862年成为理事会成员,1868年成为副主席。
1846年,富勒发表了关于一名22岁的男性患者的病例报告,该患者脾脏和肝脏肿大,身体所有血管扩张,血液状况改变。其主要症状是四肢疼痛、头痛、头晕、直立性眩晕、无法入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尸检显示一个巨大的肿瘤占据了他的左腹部。富勒在患者生前进行了三次血液检查,患者去世后又检查了一次。在这些检查中,富勒发现了许多异常白细胞,它们大多数都比正常细胞大很多(即白血病原始细胞),且至少占患者血液的25%。富勒的病例报告准确地描述了异常白细胞的组成,是最早诊断出患者生前患有白血病的医生。
附表
附表1:AL的FAB分型
附表2:AL的WHO分型
参考资料
白血病.妙佑.2023-04-17
白血病.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07-28
ICD-10 Version:2019.WHO.2023-05-21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WHO.2023-05-21
The discovery and early understanding of leukemia.Science Direct.2023-04-15
以色列率先批血癌新疗法.今日头条.2023-04-16
《柳叶刀》发表我国儿童青少年癌症最新发病率数据.中国科技网.2023-04-1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默沙东.2023-04-17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默沙东.2023-04-17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默沙东.2023-04-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默沙东诊疗手册(医学专业人士版).2023-08-05
巨幼细胞性贫血.默沙东.2023-06-18
袖珍菇抗癌健康食品中的医用价值.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2023-09-17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046号(医疗卫生类102号)提案答复的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