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又称“传单”“腺热病”“亲吻病”,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象异形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学温病范畴。本病秋冬季发病率稍高,多为散发,偶见流行。任何年龄皆可发病,多数病例呈良性经过,年长儿症状较重,严重病例可出现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肺炎、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
病因
本病病因为外感温热病邪。疾病多循卫气营血传变,初在肺卫,结于咽喉,继而传人气营,亦内传脏腑,流注经络,伤及营血。热、毒、痰、等因素可贯穿始终,热毒内传,灼津为痰,熬血成瘀,痰瘀互结,耗气伤阴为本病的基本病理。
检查
血常规
起病1周末免疫细胞总数可上升至(10-20) x109/L,分类以单核和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占白细胞总数60%或以上,异形淋巴细胞\u003e10%或绝对值\u003e1.0 x109/L,依其形态可分为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三型。
血清嗜异性凝聚试验
比值\u003e1:64,豚鼠肾吸收后\u003e1:40,牛红细胞吸附后为阴性。
EB病毒抗体测定
IgM、IgG在起病1周内即可出现,前者持续4-8周,后者终生存在。
此外还可行肝脾B超检查。出现并发症时,可进行相应的检查如X线胸片、心电图等。
诊断
诊断原则
病史
发病前1-2周有本病接触史。
临床表现
(1)起病初始,可有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畏寒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2)发病期典型表现①不规则发热:体温在38℃-40℃,热程大多1-2周,少数可达数月。虽有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显著。②淋巴结肿大:颈后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并轻度压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大小不等,无粘连,在病程第1周即可出现,2周后逐渐消退,少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③咽峡炎: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见灰白色假膜,易剥脱,少数有溃疡。④肝脾肿大:约半数有轻度脾肿大,伴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肝大者可有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有轻度黄疸。⑤皮疹:10%〜20%的病例在病后1周出现皮疹,其形态呈多样性,或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或麻疹样皮疹,以躯干部为主,数日内渐退。
(3)本病常累及肺、肝、肾、脑等器官,而出现咳喘、黄疸、血尿,惊厥及瘫痪失语症等症状,病程2-4周。恢复期全身症状消退,但精神疲软,淋巴结及脾肿大消退较慢,持续数周或数月。
鉴别诊断
巨细胞病毒感染
长期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很少出现咽喉痛和淋巴结肿大,且血清嗜异性凝聚试验阴性。通过血清特异性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测定和巨细胞病毒分离可确诊。尿中发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也有助于鉴别。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
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与传单早期类似,但血象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得阳性结果,且苄青霉素治疗有效。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为主,可有轻度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或/和胃肠道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升高,分类中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占60%-90%,异常淋巴细胞并不增高,骨髓象正常,嗜异性凝集反应阴性。
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喉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预后
本病的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2~4周。部分患者低烧、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因本病死亡者较少,死因有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
预防
1、急性期患儿应予呼吸道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检疫。
2、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体力消耗。
3、高热期间多饮水,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及足够热量。
4、注意口腔清洁卫生,防止口腔、咽部并发感染。
5、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肝炎、心包炎、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按各疾病常规进行护理。
参考资料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11-08
别把“传单” 当化脓性扁桃体炎.今日头条-中国经济网.2023-11-08
警惕“亲吻病”!长沙有人因此入院.今日头条-光明网.2023-11-0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11-08
传染性强!一旦感染,终身携带!必须警惕,近期多发.澎湃新闻.2023-11-08
近期多发,传染性强,一旦感染终身携带!家长们要警惕→.包头新闻网.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