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隶属国家卫生健康委,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州市最受欢迎三甲医院”等称号。首任院长伯驾,现任院长宋尔卫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是1835年由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广州十三行创办的眼科医局。1855年毁于大火,1859年在广州增沙重建,并正式命名“博济医院(局)”。1865年迁往仁济大街建立新院,1886年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1930年博济医院管理权移交岭南大学,并更名为中山岭南大学中山纪念博济医院。1953年该院随岭南、中山市、光华三校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更名为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随后又随学校变化几经更名。1993年成为广州市地区首家“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该院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至2023年6月,该院拥有三个院区和一个门诊部,包括:院本部、南院区、深汕院区及南校区门诊部,另有建设中的花都院区和筹建中的海珠湾院区。该院在职员工逾5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1人,副高级职称392人。开设临床、医技科室逾60个。编制床位3000余张,年总诊疗量逾302万人次,年手术例数逾10万,年出院病人逾12万人次。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国家肿瘤学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同时具备心、肺、肝、肾四个大器官移植资质,成立了精准肿瘤治疗中心、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中心含MDT会诊中心、疑难病会诊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64位。

历史沿革

创建与演变

1835年11月,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广州十三行新豆兰街丰泰行3号创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兰街医局),此医局即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初始前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间西医院。医局初始设有候诊室、诊室、配药室、留医室,随后又扩建,候诊厅可容纳200多人,留医室可容纳40多人。1840年,中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伯驾医师回国,眼科医局关闭。1842年复办。1855年,交由广州医学传道会接办。在1835年-1855年间医局共接诊患者53049人,医治疾病类型包括眼病、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肝脏、生殖器官、神经系统、皮肤病、骨头疾病以及各种创伤等疾病。

1856年,眼科医局不幸遭大火焚毁而停办。1859年1月,传教士嘉约翰广州市增沙重建,并正式命名“博济医院(局)”。医院重建时,设置7间大病房,可收治病人60人。1865年迁往仁济大街建立新院,博济医院建立之初病房仅分为男女病房,到1914年正式分科为内科、外科、神经科、五官科,并建立临床病理检验室。

1930年博济医院管理权移交岭南大学,并更名为中山岭南大学中山纪念博济医院。1935年随岭南大学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附属博济医院。1938年抗日战争中广州战役,医院部分员工留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医院场地,医院被迫前后迁往长寿路保生医院及文德路留法同学会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才搬回原址复业。新中国成立前,医院占地面积14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750平方米,共有病床195张,工作人员16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人,日门诊量220人左右,年住院4000人左右。

建设与发展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该院也由此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医院随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医学院三校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更名为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56、1967年医院又随学校变化两经更名。至1978年底病床增至500张,卫生技术人员545人,行政人员234人,年门诊542904人次,住院病人7858人。1982年由政府投资在该院兴建面积为7860平方米的二十层大楼,于1985年11月落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医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医院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987年与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医学院林肯医学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姐妹医院。1990年开始筹建岭南楼并于1997年建成,1993年成为广州市地区首家“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与德国埃森(SSEN)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姐妹医院,双方互派青年医生到医院学习交流。至1998年全院占地面积14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00多平方米,设一、二级专业科室55个,研究室10个,设备总值1.25亿元,设置床位830张,工作人员1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45人(高级职称77人),年住院病人1.42万余,年门诊量118.5万多人次。

2001年原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医院随着易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2002年1月1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正式开张启用。2010年,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021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门诊正式运营。2022年1月,该院日间诊疗服务中心揭牌并正式投入临床使用。2023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揭牌、二期建设项目开工暨革命老区乳腺病防治联盟启动。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至2023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有三个院区和一个门诊部,包括:院本部、南院区、深汕院区及南校区门诊部,总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6.3万平方米。另有2017年7月开工建设的花都院区和2020年1月举行奠基仪式的海珠湾院区。该院在职职工逾5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1人,副高级职称392人。编制床位3000余张,年总诊疗量逾302万人次,年手术例数逾10万,年出院病人逾12万人次。

院区分布

院本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本部即北院区、沿江路院区,位于广州沿江西路107号。设置床位500张,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9.2万平方米。规划定位为区域头颈疾病、神经康复中心和教学科研基地,划分为医疗区、科研教学区和行政后勤区。

南院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即南洲院区,位于海珠区盈丰路33号。设置床位1100张,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规划定位为区域肿瘤诊疗中心,院区主要建筑有逸仙楼、博爱楼。该院区配置有一流的净化系统,含17间手术室,其中,百级手术室5间,千级手术室7间,万级手术5间;配有正负压转换手术室、一体化杂交手术室。同时配有制氧机系统、医护对讲系统、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医疗气体系统、弱电智能化系统等。

深汕院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该院区位于汕尾市城区高铁站旁,是一所由广东省委省政府主导,深圳市人民政府出资16亿援建的三级大型综合性医院,设计床位800张,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于2017年5月奠基,2021年5月26日起门诊试运营,同年10月20日启用住院部。

该院区科室设置齐全,从院本部平移7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拥有粤东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CT),汕尾首台3.0T核磁共振(MRI)、256排超高端螺旋CT等先进设施。院本部平均每月派驻全时和柔性专家200余名到医院为汕尾市老区乃至粤东地区人民开展“高、精、尖”医疗技术服务。该院区于2021年2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名单,并于2022年10月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急救中心建有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中心,创建了国家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救治基地,以肿瘤及心脑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治为特色,日门诊量突破2000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95%以上。

南校区门诊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校区门诊部为该院的延伸机构,位于中山大学校园内。门诊部下设内科(包括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外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妇科学、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理疗科、预防保健科、放射科、B超室、家庭病床、检验科和中西药房等。院本部根据南校园的实际情况派出部分专科、专家在南校园门诊部出诊。开设的专家门诊有:心血管内科、骨外科。门诊部共有医护药技术人员73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6人。

花都院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即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位于花都区新雅街镜湖大道以东、雅瑶东路以南,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建设用地125亩,净用地84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花都院区会设置学科门类齐全的临床综合门诊、急诊、住院服务及配套完善的医疗技术学科,重点建设内分泌、心血管、肿瘤放化疗等重点专科及临床研究中心设施。该院区于2017年7月4日开工建设,2022年9月10日院区主体结构实现顺利封顶。

海珠湾院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由海珠区人民政府与该院合作共建,合作协议于2018年7月11日正式签署,2020年1月2日奠基仪式举行,院区选址在海珠湾片区范围内,广州大道东侧的滨江区域。设置床位1,500张,占地面积约7.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35.4万平方米。总投资27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约25.2万平方米,规划开放床位不少于1200床,重点建设主医疗用房、市政道路、公共停车库,实施时间为2020-2025年;二期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主要对科研、教学、管理用房及相应地下车库进行建设,并完善配套,规划300幢,实施时间为2026-2030年。

该院区重点打造急诊急救中心、妇儿中心、心脏病诊疗中心、肾病诊疗中心、消化病诊疗中心以及肿瘤中心等六大中心。加强ICU建设包括专科ICU,设立日间手术中心和日间病房,统筹优化手术室设置,建设标准化门诊和病房。同时还建设精准临床免疫创新中心,建设包括实验动物服务平台、临床免疫应用转化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医学检验检测平台、临床免疫基础研发平台、临床制剂转化研究平台中心在内的“五大平台、一个中心”。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拥有内分泌科、口腔颌面外科、地方病科(小儿科血液)、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肿瘤学妇科学骨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器官移植科共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妇科、产科学、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康复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心血管外科、器官移植科共2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内分泌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创建于1957年,是中国医学院最早建立的内分泌专科之一。该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MMC,是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委和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委单位。在职医技人员25名,其中副高级职称18人,技术特色包括胰岛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系统检查方法、糖尿病足的综合防治、继发性高血压病因鉴别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治等。该科在2012、2014、2015、2016、2017年复旦内分泌专业全国排名均列第十,2015、2016年、2017年北大全国最佳临床学科内分泌学科排名第八。

口腔颌面外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全科医护技人员152名,医生70名,其中教授7名,博导6名,副教授15名。共有80多张牙科综合治疗台,病房开放床位80张,年门、急诊量超过1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4000多人次。科室下设的口腔颌面外科专科2012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的主委单位。擅长口腔颌面外科在口腔颅颌面-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大型软硬组织缺损的功能重建、放射性颌骨坏死手术治疗和修复重建、先天和后天颅颌面畸形的整复等。

地方病科(儿科血液)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小儿科血液是广东省首批儿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固定床位73张,设有儿科血液肿瘤病区(儿科一区)、危重病监护室(PICU)、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儿科五区),尚有儿科血液病研究室和儿科血液专科门诊、地中海贫血专科门诊、实体瘤专科门诊等。在职医教研儿科血液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

儿科血液专科在地中海贫血、儿童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诊治方面积累了临床经验,完成各类疾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共500余例,其中治疗地贫近200例,在中国儿科血液治疗地中海贫血领域有较高的诊治水平,治疗成功率和无病生存率高。与美国Duke大学、哈佛大学儿童医院、法国圣露易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普通外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通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华南地区规模和整体实力强劲的同类专科之一,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乳腺外科和肝脏外科专委会等副主委单位,是亚太肝脏外科培训中心(华南唯一)等负责单位。下设乳腺肿瘤中心、肝胆外科、胆胰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等6个亚专科,还有1个普通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2个实验室、1个临床组织标本库、1个随访办公室及《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编辑部。

科室开放床位400余张,在职医师13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超过50人,学科带头人宋尔卫教授入选中组部首批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年门诊患者超十万人次、住院患者两万多人次、手术近两万台。科室以乳腺肿瘤、肝胆胰肿瘤、胃肠肿瘤、甲状腺肿瘤等的精准外科治疗为重点方向,乳腺癌保乳手术率常年达50%以上,五年生存率91.8%,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消化系统肿瘤疑难诊治中心和中国著名的三大肝胆胰微创手术中心之一。

泌尿外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简称“仙尿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该科开展了中国第一例膀胱切开取石术、第一例经尿道碎石术,在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排名第四,华南第一(2021年发布)。科室专业涵盖肿瘤、微创、结石、前列腺与下尿路疾病、移植、男科、小儿泌尿共8个亚专科。将微创技术全面应用于泌尿外科疾病,开展有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机器人辅助后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各类单孔腹腔镜手术(研发出自主产权单孔套管)、经膀胱单孔腹腔镜膀胱阴道瘘修补、荧光膀胱镜技术、膀胱肿瘤尿液无创诊断技术、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等技术。首创斜仰卧位经皮肾镜技术,采用斜跨位处理上尿路结石,提出泌尿系结石整体治疗策略,引进最新型体外震波碎石机,提高了复杂性结石疗效,减低了手术风险。开展激光前列腺剜除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恢复快出血少。开展尿动力学检查、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术等下尿路先进诊疗技术,并开展肾移植相关技术。

急诊医学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于1984年组建成立,于1987年成为独立临床学科,2012年获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承担区域内院前急救任务,急诊量居广州市前列,年急诊量超过30万人次。业务范围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就诊区、抢救室、急诊留观区、急诊综合病区,以及急诊危重症监护室(EICU),实现高效救治体系。科室重点方向为心肺脑复苏、危重症医学。科室配备多种先进诊疗和监护设备,能独立开展快速床旁快速检测、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呼吸机机械通气、床旁支气管纤维镜等诊治。

肿瘤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科下设肿瘤内科和肿瘤放疗科两个专科,肿瘤放疗科2017年被国家卫计委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该专科由著名放射学家谢志光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创办,是全国最早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科室之一。肿瘤放疗科拥有3个病区,近100张床位,在职医生、物理师、技术员共计50余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特聘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技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科室拥有国际先进的放疗设备包括:3台直线加速器、2台模拟定位机,以及Eclipse、Monaco等放疗计划系统和相应的放疗网络与科室管理系统,能够开展国际先进的放疗技术。科室在乳腺肿瘤、头颈肿瘤及妇科肿瘤综合诊疗方面具有经验,并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

妇科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含普通妇科专科、生殖内分泌专科、妇瘤专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特色专科。科室特色医疗项目有:妇科内分泌疾病诊治及更年期女性健康的综合管理及绝经激素治疗、生殖妇科微创手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

骨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奥运运动员定点保障单位等。骨外科下设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专科、创伤骨科四个亚专科,有医师36人,其中正高11人,副高5人。拥有O臂和导航系统、超声骨刀、术中神经监护仪、高清关节镜系统等先进设备。

科室特色诊疗技术包括:在脊柱骨盆肿瘤综合治疗方面,是中国较早开展脊柱肿瘤治疗中心之一;擅长重度复杂脊柱畸形的矫形手术,包括脊柱后凸畸形等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脊柱疾病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及其并发症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规范化治疗、运动医学科多项技术等。

心血管内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有3个病区、2个监护室(CCU)和3间心导管室(其中一间为杂交导管室),实际开放病床141张。拥有在职医生65名,其中正高11名、副高15名,中山大学首届名医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1名。年门诊量16万余人次,年收治病人逾6000余人次,年心脏介入量5000余台次。

科室熟练开展各种心血管常见病及急危重病的诊治和各种心血管介入手术,包括人工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CRTD)、希浦系统起搏、永久心脏起搏电极拔除、各种复杂冠心病介入手术、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等。

耳鼻咽喉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成立于1947年,是广东省耳鼻咽喉科的发源地,科室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分中心,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等。科室门诊量超过12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超过7000人次/年,手术量近6000人次/年,均位居华南地区首位。2009-2019年复旦大学版医院专科排名位居华南地区前3名。2013-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稳居全国前12-20名。2015年北京大学版医院专科排名居全国第15名。2020年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专科排名位列全国第13名。

科室分设耳专科、眩晕专科、鼻专科、咽喉头颈专科四个亚专科,共有医生35名,护士58名,技师14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2人。科室在中国的标志性技术包括(1)头颈机器人外科(耳鼻咽喉科全国第一);(2)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规范综合治疗(全国第一);(3)甲状腺头颈内镜外科;(4)以人工耳蜗为代表的听觉植入(华南第一);(5)以听神经瘤为代表的侧颅底手术(华南第一);(6)以先天性中外耳畸形为代表的耳整形及功能手术(华南第一);(7)以镫骨手术为代表的中耳听力重建(华南第一);(8)以眩晕为代表的内耳疾病诊治与康复(华南第一);(9)腔内支架治疗耳鼻咽喉狭窄系列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0)头颈部缺损修复的系列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71年,是国家老年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在职医护97名,正高级职称10名、副高级职称9名。拥有2个病区、1个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神经电生理室,实际开放病床97张。科室专业涵盖:脑血管、老年神经变性、神经心理、神经重症、神经介入、神经理化损伤、神经康复等专科及专业组。

科室特色医疗在脑血管方面建有符合国际先进的脑卒中诊治规范的卒中单元,老年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以及癫痫的诊治为该科的专业特色和重点。

器官移植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于2017年开始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于2019年1月重获肝、肾移植资质,新增心、肺移植资质,为广东省省内第二家拥有四大器官移植资质的单位。设立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中心,下设肝移植科、肾移植科、心肺移植科和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中心办公室。于2019年11月获得脑死亡判定质控合格医院认定,2020年11月成为广东省第二OPO牵头单位,2021年第二OPO百万人口捐献率(PMP)排名广东省第一,2021年入选第三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榜单。

该科自取得移植资质以来,不断深化及推进器官捐献与移植规范化建设,发展多学科融合,开展了亲体移植、器官联合移植、劈离式肝移植等多种高精尖手术项目,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长期生存率达先进水平。2019年至2022年12月31日,共完成捐献230例,开展肝脏移植250例、肾脏移植253例、心脏移植59例、肺脏移植1例。其中2022年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年移植量超过百台。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揭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亚群维持乳腺癌干性新机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士成教授团队2018年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文章中,通过对比耐药和敏感乳腺癌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谱,利用CD10、GPR77这两个差异表达的膜蛋白,成功鉴定出一个新的CD10+GPR77+成纤维细胞亚群,并发现其对乳腺肿瘤干性的维持和化疗耐受起着关键作用。此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肽水解信号通过影响脂代谢来调控肿瘤细胞干性的新机制,为CD10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首部甲状腺癌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黎洪浩教授和细胞分子诊断中心副主任欧阳能太教授牵头,汇聚广东省甲状腺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共同智慧,由该院罗定远副主任医师和廖健伟博士执笔撰写了《甲状腺癌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广东专家共识(2020版)》,这在甲状腺肿瘤诊治领域为广东省乃至中国首部。

揭示促进T细胞进入肿瘤新策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苏士成教授团队2021年6月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argeting 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 1 in tumor-specific T cells enhances their trafficking to 乳房 cancer”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发现了促进T细胞迁移至肿瘤局部的新策略,RGS1通过抑制抗肿瘤T细胞的迁移造成免疫“冷”肿瘤的形成。RGS1是一个新的免疫治疗靶点,靶向RGS1可促进T细胞迁移并改善免疫治疗疗效。

揭示m6A阅读蛋白YTHDC1调控自噬在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的重要作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王维团队2021年发表的研究,以m6A RNA甲基化调控细胞自噬为切入点,研究m6A RNA甲基化对糖尿病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糖尿病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自噬异常的新机制。并且,进一步探究m6A RNA甲基化调控角质形成细胞自噬对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揭示了糖尿病皮肤创面治疗的新靶点,为寻找糖尿病皮肤创面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医学实践

中国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成功施行

2016年2月29日,中国首例达芬奇机器人为脊柱感染的患者施行手术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顺利完成。

中国首例采用荧光腹腔镜技术成功治疗婴儿巨大肝母细胞瘤

2019年8月1日,小儿外科主任医师邓小耿运用荧光腹腔镜技术为刚满1岁的患儿小鸿切除了巨大肝母细胞瘤,这是中国首例采用荧光腹腔镜技术成功治疗婴儿巨大肝母细胞瘤的案例。

全球首例阵发性房颤nsPFA手术

2022年11月3日,在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的带领下,心律失常团队采用最先进的第三代PFA技术—纳秒脉冲电场房颤消融系统(nsPFA),成功为患者完成了全球首例阵发性房颤nsPFA手术。

教育科研

教育

关联院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山大学的教学医院。中山大学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成为新的中山大学。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了一所双一流现代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10家附属医院,国际合作学院1所,国家级研究机构35个,专任教师1801名,院士(含双聘)2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中国高校前列。设立院系70个,招生本科专业94个,研究生教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3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16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建有在线开放课程208门次,其中51门首批入选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40门课程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

教学培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担着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及医学影像系的本科,硕、博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同时,医院也是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866年医院创立的博济医学班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为医院的教学事业发端。1886年孙中山经好友介绍,曾以“逸仙”之名,入读博济医学班。

医院拥有在职博士生导师149人,硕士生导师369人,国家级学会、协会正副主委31人次,省级学会/协会主任委员22位。有内科学(肾病、内分泌与代谢病)、外科学(普外)、神经病学、肿瘤学、耳鼻咽喉学、眼科学7个国家重点学科,每年承担着1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85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和500余名进修生的管理及培养任务,是全国首批较大规模(100人/年)开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教育的五所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研

科研平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平台包括有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和医工融合研究中心。

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简称医研中心)成立于1999年1月28日,实验场地4500多平方米,包括院本部实验室、广州国际生物岛分部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北校及东校区实验室。中心仪器设备数量超1040台套,总值超过1亿元。医研中心拥有专职高级职称人才近30人,承担科研基金项目60余项,总经费4000万元以上,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面上项目30项,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1项,申请专利14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逾200篇,其中包括有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dvance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杂志。2016年12月,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长非编码核糖核酸与重大疾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

临床研究中心

临床研究中心下设临床研究设计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I期临床研究中心、随访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

临床研究设计部简称“设计部”,于2017年成立,主要负责非注册类临床研究,尤其是该院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设计部配备了主任1名,副主任2名,秘书1名,统计学专业人员1名,专职临床研究协调员2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客座教授1名。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卫生部首批认定“临床药理基地”,1986年获批消化内科专业和皮肤科专业,1998年获批心血管内科专业和内分泌内科专业。2009年该院9个专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资格认定,2013年新增9个专业,2019年又新增12个专业。自备案制实施以来,共计36个专业组备案成功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质,46个科室备案获得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格,包括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等,基本涵盖了该院内外妇儿医技可能涉及开展药物、器械临床试验的专科。

I期临床研究中心于2018年9月启动,主要涉及范围:创新药物I期临床(人体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动/药效动力学(PK/PD)研究、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遗传药理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药物代谢组学研究等。至2020年9月,该中心承接或开展临床研究52项,包括13项生物等效性试验,39项Ⅰ期临床研究。2019年9月,顺利开展该院首例治疗性CAR-T临床研究。2020年,成功申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GCP示范性平台(经费:1440.96万元)。

随访中心成立于2016年,属于临床研究中心,服务于临床科室,是基于医院层面的疾病注册随访部门(hospital-based disease registry)。团队成员有7名,分别来自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及统计等专业人才。整体上,随访中心实现覆盖全院病种的随访工作,协助临床科室开展科研随访,做好病种队列的患者随访管理。同时,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医疗保健关系,跟踪患者出院后的疾病转归情况及远期疗效,为医护和患者提供大数据的治疗参考和健康宣教。

人工智能研究室主要立足于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定位,基于精准医学时代的医学大数据,致力于人工智能新技术及转化,该院在该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Clinical Cancer Research》《Ebio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等。

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是该院科研平台建设的重点,其主要任务包括:有效整合高质量的医院及公共数据库的生物组学及医学大数据,建设面向全院的数据存储、检索及计算分析平台,为临床科室大数据分析挖掘提供服务,全面支持医院临床科研的需求。大数据平台整合了PB级数据资源,并建成10台计算和数据分析服务器。

医工融合研究中心

医工融合研究中心于2020年1月正式成立,中心下设医疗器械研发部、生物材料与3D打印部两个专业平台。医工融合研究中心聚焦3D打印、智能化医疗器械、生物材料、骨修复/组织工程、靶向药物纳米载体等重点研发领域。同时不断创新医工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探讨中国外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前沿,共同分享新时代智慧医疗背景下医院管理与改革的新进展、新趋势、新经验,努力搭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服务平台,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能。

国家重点学科

内科学(肾病、内分泌与代谢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卫生部中国甲状腺疾病教育基地,中国糖尿病相关慢性创面处理培训基地,参编人卫教材《内科学》,主持和参编30余项行业标准、指南和专家共识。学科在多个专题开展了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863青年科学家专项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基金40余项,获得经费1500余万元;在中国及国际核心杂志发表科研论著50多篇,SCI论文60余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5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五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肾内科创建于1986年,是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肾病),国家卫健委肾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山大学内科学(肾病)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长期承担中山大学医科五年制、八年制和MBBS班等多层次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任务。有医、护、技人员70人,其中医师28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8人,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在IgA肾病、狼疮性肾炎以及急性肾损伤中开展了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3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40余项,建立有IgAN临床信息登记系统及随访队列。学科带头人杨琼琼教授为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肾内科学》第3版\u0026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内科学肾脏内科分册》第2版编委。

外科学(普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有医师13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超过50人,学科带头人宋尔卫教授入选中组部首批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表200余篇SCI论文,其中包括《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Cell》、《Cancer Cell》、《GUT》、《Hepatology》等本领域顶级杂志,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在内的100余项科研项目,总资助经费达超一亿元。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神经病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成员单位(神经病学),中山大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1名,获评“全国优秀规培基地主任”1名,中国医师协会遴选的医师规培基地国检专家1名,医师规培基地优秀带教老师2名,“全国优秀带教老师”1名。

学科获得多项国家级项目基金,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J Clin Oncol,Acta Neuropathol,Neurology,Mol Cancer, Biomaterial等发表SCI文章100余篇。牵头撰写二个国家级专家共识“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和“放射性脑损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参编《神经病学》“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及普高教材;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神经病学》;相关课题获得中华医学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肿瘤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内科是中山大学肿瘤学博士后工作站、中山大学肿瘤学专业博士生招生点、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后任主委单位。拥有专科医生19名,技术人员1名,其中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3名。学科获多项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SCI收录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包括Cell、JAMA Network Open、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等国际知名杂志。在肿瘤转移的基础、转化及临床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耳鼻咽喉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咽喉学),教育部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承担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八年制专业、口腔医学本科/七年制的理论授课及临床见习,获得包括“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及省级精品课程《耳鼻咽喉科学》等奖项十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基金6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4000万元,发表SCI论文超过170篇,参与制定专家共识/指南超过20项。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广州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获批专利及实用新型30余项。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主编“十三五”全国高等学校听力学本科教材《耳鼻咽喉疾病概述》、副主编《诊断听力学》等书籍。

眼科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是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主委并眼与全身病学组组长、广东省眼健康协会眼与全身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山大学眼科学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学科拥有医务人员43人,其中医师20人,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承担各类眼病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培养了大批眼科人才。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医学科学基金等20多项课题研究,发表专业文章1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40篇,副主编和参编论著8本。

科研成果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肿瘤微环境核糖核酸医学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在干细胞、免疫细胞方面的临床研究位居中国前列。医院年度科研经费逾2.2亿元,项目数和资助额度居广东省三级甲等医院前列,获批的标志性项目有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重大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如《Cell》、《J Clin Immunol》、《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Cell Res》、《Cancer Res》、《 Hepatology》等。成果曾入选“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教育部2008年和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一批科技成果奖

其中该院宋卫尔教授首次在整体动物模型应用核糖核酸干扰治疗疾病并揭示微分子RNA调控乳腺癌干细胞特性,此成果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球十大科技突破”。此外分别入选教育部2008年和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是宋尔卫教授的研究成果,“MicroRNA 对成瘤性乳腺癌干细胞“干性”的调控作用研究”和“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治疗新策略”。

杂志期刊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博济人》

该杂志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办,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部期刊,未公开发行,主要刊登该院医院要闻、科室动态、基层党办、医院荣誉获得等资讯信息为主。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该杂志系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的专业期刊。杂志创刊于1995年,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出版,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收录,是一本集权威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为一体的学术刊物。杂志以普通外科为主,涵盖骨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血管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整形科、小儿外科和外科急危重病救治等广泛学术领域,以从事外科领域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各级医师和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

声誉与排名

2004年5月,荣获广州市2003年无偿献血先进集体。

Nature出版集团公布的2019~2020年全球医疗机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数据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位居全国第4名,全球第83名。

2022年11月,位居复旦大学版《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第64位。

2023年2月20日,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

院内专家

宋尔卫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逸仙乳腺肿瘤医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名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等。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擅长乳腺癌根治手术包括乳房切除术、保乳的根治性手术、乳腺癌的辅助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主要从事乳腺癌早期诊断,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对家族性乳腺癌和血清蛋白指纹图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乳腺癌的微创治疗和生物治疗,包括RNA干扰疗法等的研究。

黄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黄健教授是中山大学名医,是中国著名泌尿系肿瘤微创治疗专家,擅长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肾盂癌、睾丸癌等各种泌尿系肿瘤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腹腔镜、3D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治疗。在中国首先开展并改进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等术式,并在中国外推广运用,为推动中国泌尿外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兼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泌尿外科与男科器械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常委、《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主编。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卫计委“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华佗奖”、泌尿外科微创领域最高奖项“金膀胱镜奖”。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外知名杂志及中国核心杂志发表论著130余篇。参编专著20余部,申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

林天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擅长泌尿系肿瘤微创诊治,尤其在膀胱癌、前列腺癌的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有较高造诣。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特支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兼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机器人学组副组长。

在表观遗传调控膀胱癌、前列腺癌进展、转移机制等研究领域成果突出。自2005年起承担各类科研基金28项,其中新型冠状病毒紧急攻关项目4项、国家杰青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等。先后在European Urology,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唐亚梅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助理,神经科学中心主任,神经科主任。201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曾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七届米仔兰医学青年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以独立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Sci Transl Med,Neuron,EClinicalmedicine,Ne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数十篇;授权专利5项。获邀于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9,2016,2014,SfN)、冷泉港亚洲胶质细胞会议(2016,2018)发言。研究成果直接推动国际指南修订,并牵头制定中国放射性脑损伤诊治专家共识,主编专著3项。

刘超

肝胆胰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和肝移植学科带头人。获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擅长肝门部胆管癌、肝移植、巨大肝癌胆囊癌胰脏癌、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系统先天性畸形、门静脉高压症、急慢性胰腺炎等肝胆胰疾患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复杂肝胆胰手术和肝移植手术。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手术学组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

王景峰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首届名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心律学会委员(FHRS)、《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等。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多项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

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疑难危重症心血管病,有非常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是在心脏器械置入(心脏起搏器、ICD和CRT/CRTD)方面有很深造诣,置入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

资质认定

1993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949.25分的评分成为广州市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2019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得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心脏移植与肺脏移植执业资格。

2022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

相关文化

《逆行无悔》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客座教授、人文艺术治疗科主任林帝浣的首部导演作品——前线医疗队抗“疫”实录片,该纪录片用真实的影像记录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援助队的心声,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参与广东省援助湖北第一批医疗队全体队员,在繁忙的前线医疗救治工作中,抽出休息时间录制了该片。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是由省政府纠风办、省卫生厅、省纪委宣教室联合摄制的八集纪录片,介绍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志光教授以及其他医院共八位教授为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关事件

2023年10月7日,广东广州,有人发布消息称,中山二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士成教授的学生集体患癌,引发关注。

苏士成对此事以三个“完全是造谣”进行了回复。广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复称,经核实,相关信息不实。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后续将公开发布。

2023年11月8日凌晨,该院发布通报称,近年在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其中2名现为医院乳腺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另外1名不是医院职工或学生,为外地来院进修人员,已回原单位工作。该实验室无在读学生患癌。

2023年11月8日,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被拆除,针对此问题,中山二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中山大学方面早就安排了消防检查,在外界看来可能就会将这个早已安排了的检查与此次事件形成联想,但其实是一种“偶然性”。

参考资料

医院简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院简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3-30

广东省卫生志.广东省情网.2023-06-17

医疗保障定点名单查询.广州市人民政府.2023-06-19

科室导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百年逸仙.院史荟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百年逸仙.院史荟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3-30

我院获评为国家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广州记忆丨中国近代第一间西医院在广州诞生,孙中山曾在这里学医.大洋网.2023-06-16

【中山大学报(一)】悠悠博济史长存逸仙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复旦版《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复旦版《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2023-03-30

近代在华西式医院探微:广州眼科医局研究(1835年~1855年).万方.2023-06-16

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楼(南院区病房综合楼)搬迁工作正式启动.中山大学.2023-06-17

我院深汕院区门诊正式运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7

缓解住院难问题!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启用日间诊疗服务中心.广州日报.2023-06-20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揭牌.中国日报网.2023-06-17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的批复.国家卫健委.2023-06-17

欢迎来到 深汕中心医院.深汕中心医院.2023-06-19

南校园门诊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7

花都院区建设开工仪式隆重举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7

优质医疗再添广州花都!新建三甲医院今年10月投入使用.羊城晚报.2023-06-17

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新院区奠基!选址在这里....广州日报.2023-06-17

又一三甲医院落地海珠区!中山二院海珠新院地址选定海珠湾.南方号.2023-06-17

投资27亿元!预计2030年完工!海珠这所三甲综合医院有最新进展.搜狐.2023-06-17

内分泌内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8

口腔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8

儿科血液专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8

普通外科.普通外科.2023-05-22

泌尿外科.泌尿外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3-30

急诊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肿瘤放疗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普通妇科专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骨外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心血管内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耳鼻喉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神经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逸仙荣光 | 我院六个专科入选广东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我院苏士成教授团队揭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亚群维持乳腺癌干性新机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我院牵头发表国内首部甲状腺癌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我院宋尔卫院士、苏士成教授团队揭示促进T细胞进入肿瘤新策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我院严励/王维团队揭示m6A阅读蛋白YTHDC1调控自噬在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的重要作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成功施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全国首例!8月龄男婴肿瘤拳头大,“荧光标签”帮助精准切除.南方+.2023-06-19

全球首例!逸仙团队成功运用最新技术完成阵发性房颤治疗 .羊城晚报.2023-06-19

中大简介.中山大学.2023-06-20

科研平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肾内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肿瘤内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眼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宋尔卫教授团队:开启乳腺癌治疗新时代.中山大学报.2023-06-19

2008年度“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入选名单.科学网.2023-06-19

公布了!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大有两个参与项目入选.南方+.2023-06-19

电子院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电子院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3-30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23-06-19

关于表彰2003年度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广州市人民政府.2024-02-11

名列全球百强研究型医院!广东这家医院全国排第4,全球第83名.新浪看点.2023-06-19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的通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卫健委.2023-03-30

宋尔卫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4-07

黄健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林天歆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唐亚梅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5-22

刘超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王景峰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逸仙丰碑(第21期)| 林吉惠:为患者殚精竭虑,为医院呕心沥血.搜狐网.2023-05-22

“逸仙人”再圆移植梦——我院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心脏移植、肺脏移植执业资格认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关于确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2家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的公示.广东省卫健委.2023-06-17

《逆行无悔》送给“白衣天使”的纪念品.广州日报.2023-06-20

关于观看宣教片《大医精诚》的通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人物故事片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06-19

网友称“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多人患癌” 导师本人连说三遍“完全是造谣”回应.新浪网.2023-11-07

中山二院深夜回应“乳腺外科多人患癌”.中国青年报-今日头条.2023-11-08

中山二院回应乳腺肿瘤实验室已拆除:凑巧消防检查.齐鲁壹点-今日头条.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