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临床医学类,一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临床医学是研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手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旨在通过诊断、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这包括诸如骨折、心脏病等疾病的诊断,以及心脏搭桥、器官移植等手术的实施,甚至肿瘤放射治疗等治疗手段。毕业可从事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等工作。
专业发展
中国的现代临床医学教育是自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开始的,医学的传入而开始的。中国的西医教育始于1834年美国传教士医学博士帕克(Peter Parker)在广州市开设眼科医局。外国人开办的第一所医学校是1866年嘉约翰(JohnGlasgow Kerr)在广州创建的博济医学校,在这之后相继成立了其他医学校,这些医学校的建立使中国的西医教育获得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洋务派效仿西方也办起医学堂和军医学堂。最早的是1881年李鸿章在天津市创办的医学馆。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知识分子不满帝国主义教会医学院,自办医(药)院校,如1927年颜福庆在上海创办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到1937年,据国民政府的统计,中国已有公立和私立医学校及专修科总计33所。
1952年,中国学习苏联高等学校制度,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1954年7月,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医疗专业的名称,本科院校的基本学制为五年,少数为六年。1955年专业布点数为29个。1956年更名为医学专业。1961年医学专业改为医疗专业,有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八年制。1962年8月2日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改变高等医药院校学制的通知》,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药学院、武汉医学院、四川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1965年又改为医学专业,有五年和六年两种学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医学院校有5年没有招生。1971~1976年期间的学制定为三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院校数量不断增加,1998年,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普通高校达到133所。1999年,出现了2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的民办院校,即齐鲁医药学院和长沙医学院。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2012年,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普通高校增至268所。其中,设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历的院校数为178所。2018年,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布点数共504个,其中本科层次184所(不含军队、武警院校),占比36.5%。184所设置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占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的14.8%,包括部属院校26所(普通本科一批次招生)、地方院校126所(普通本科一批次招生或二批次招生)、民办院校32所(基本上为普通本科三批次招生)。
在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历程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名称、所属门类、专业代码均有所调整。1987年医学专业更改为临床医学专业,以后该名称沿用至今。1989年,在《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临床医学专业隶属于临床医学类,专业编号为0301。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临床医学专业隶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代码改为100301。而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类别调整为临床医学类,专业代码则改为100201K。此后,该专业的所属门类、专业类别以及专业代码均未发生改变。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医药卫生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他们具有高度专业素养和初步临床实践能力,具备进一步深造以及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些毕业生可以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工作,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他们是应用型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识要求
学生应掌握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打下基础;了解人体在不同阶段的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以及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学习药理学知识和合理用药原则;掌握正常分娩与产后保健、计划生育、流行病学、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筛查、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并能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掌握临床医学基本信息和操作技能,具备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具备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和处理能力;学习临床思维分析方法,能够使用循证医学和预防医学原则指导医学实践。
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应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在制订课程计划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和理解,并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基本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和/或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根据需要设定比例。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考虑社会需求。实践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业,按照计划进行,设置具体目标和评价体系,同时要注重安全、环保和人身安全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毕业写作
学生应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或自主选题,并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分析测试等。在撰写论文时需要严谨思考,提出明确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这个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该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选择内科、外科学、急诊医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眼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 神经病与精神卫生学、 麻醉学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普通科室、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或手术室等领域的工作。也可以报考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相关公务员岗位。
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和教学能力,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医学院校应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业绩评估检查,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了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优秀,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师资政策并加以实施,认可和支持教师的有价值业务活动,同时保证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多重职能的平衡,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教学条件
医学院校需要具备优良的教学条件,以保证师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支持、财务管理制度、基础设施、临床教学基地以及图书和信息服务。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同时,需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力,严格控制和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医学院校还需要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尤其需要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以保证医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完成。在临床教学基地方面,医学院校必须拥有不少于一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保障临床教学条件,加强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医学院校还需要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使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应用。这将有助于师生们进行自学、获取信息、治疗管理病人以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临床医学.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7
我国医学院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河北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2024-05-2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4-12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11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5-07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国家公务员局.2023-05-11
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