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
颅底是指颅腔底部,这一区域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解剖学
外观解剖
颅底可分为前部和后部。前部主要包括枕骨大孔、枕髁、破裂孔、髁管、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茎突、茎乳孔、舌下神经管外孔、下颌窝、枕外隆凸、上项线、骨腭、切牙孔、腭大孔、鼻后孔、卵圆孔、棘孔等结构。其中,骨腭是由上颌骨与腭骨构成的水平薄板,其前方是牙槽弓,中央的腭中缝后方是切牙孔,腭大孔位于颌第2磨牙、第3磨牙腭侧之间。鼻后孔两侧的垂直骨板称为翼突内侧板,其后方为卵圆孔和棘孔。两侧的颧弓根部后方有下颌窝,窝前缘有关节结节的隆起。
后部中央为枕骨大孔,两侧为枕骨髁,其后方为髁孔,外侧为舌下神经管外口。枕髁外侧,枕骨与颞骨岩部之间分布着颈静脉孔和颈动脉管外口。枕骨大孔前方是咽结节,后方为茎突,颈突前外侧是外耳道。茎突根部后方为茎乳孔,再后方为乳突。最远端为枕骨的枕外隆凸及上下项线。
内部解剖
颅底内部可以分为颅前窝、颅中窝与颅后窝。颅前窝由额骨的眶板、蝶骨体前部、蝶骨小翼和筛骨的筛板构成,中央前方是鸡冠花,两侧是筛板,筛板上有筛孔。颅中窝形状如凤蝶总科,由蝶骨骨体、蝶骨大翼及颞骨岩部构成,中间是蝶窦,上方是垂体窝,垂体窝后方是蝶鞍,垂体窝两侧与蝶窦仅相隔一薄骨层。颅后窝由枕骨和颞骨岩部构成,中央是枕骨大孔,后方可看见横沟,横沟前方是小脑窝,横沟向上延续与上矢状窦沟连接,向下通枕内嵴连接,两侧续于横窦沟后又转向前下方同乙状沟相连,止于枕骨大孔外侧的颈静脉孔。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是颅骨骨折的一种类型,通常由于颅骨受到暴力作用而导致颅骨结构发生变化。颅骨骨折的患者可能并不一定伴随严重的脑损伤,反之亦然。颅骨骨折的存在表明受伤程度较严重,合并脑损伤的可能性较大。颅骨骨折可根据骨折部位、形态和是否与外界相通进行分类,包括颅盖与颅底骨折、线形与凹陷性骨折、开放性与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和涉及气窦的颅底骨折可能会导致骨髓炎或颅内感染。
症状与治疗
对于颅底骨折的患者,需要严密监测其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因为这些患者常常伴随着脑挫伤、颅内血肿,且大多数病例都有脑脊液漏的情况,这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风险。如果出现手术指征,应及时做好手术准备,并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快送往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此外,颅底骨折还可能导致迟发性大出血,通常是由于蝶窦内假性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因此应注意观察是否有突眼症、颅内杂音、球结膜水肿等症状。颅底骨折也可能造成视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受损,因此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以便尽可能地恢复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资料
【综述】颅底的解剖和病理:恶性和非恶性病变(上).脑医汇.2024-11-05
颅骨解剖图-图解.IMAIOS.2024-11-05
前颅底(1)---Rhoton解剖视频学习笔记系列.脑医汇.2024-11-05
颅底骨折.INC.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