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暗纹多纪鲀

暗纹多纪鲀

暗纹多纪(学名:Takifugu fasciatus)俗称河豚、河鲀、巴鱼,属于鲀科、多纪鲀属,别名暗纹多纪鲀,属中大型鱼类。成体体长180毫米以上,体重约350克以上,雌性略大于雄性。体型类似圆筒,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胸鳍较小、无腹鳍、背鳍靠后、尾鳍较宽。体表有小刺,体色背面呈茶褐色,具黑斑,有4-6条暗褐色宽横纹。体侧下方黄色,腹面白色。

暗纹多纪鲀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沿海,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渤海,还分布于各淡水流域。它们大多栖息于近海,为暖温性底层中大型鱼类。

暗纹东方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但卵巢、肝脏和血液有剧毒,繁殖期毒性尤甚。

2014年暗纹多纪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

命名

暗纹东方鲀学名为Takifugu fasciatus,fasciatus在拉丁文中意为条纹。而obsucrus在拉丁文中意为阴影。

1843年由英国博物学者麦克兰德(McCelland)在中国舟山和宁波市采集,并首先将其命名为Tetrodon fasciatus。1844年他在《加尔各答自然史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1955年中国学者李思忠在《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中首次以星弓斑圆鲀(Spheruides obscurus)命名该物种。1963年由朱元鼎、许成玉在《东海鱼类志》中以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命名。1975年由成庆泰等将中文名改为暗纹东方鲀(Fugu obsucrus)。

形态特征

暗纹东方鲀成体体长180毫米以上,体重约350克以上。雌性略大于雄性。其体型略呈圆筒形,前部粗大,向后渐狭小。头部中等长度,眼小微凸,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形突起。吻圆钝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唇发达,细裂。鳃孔中大,侧位鳃盖膜白色。

其体表无鳞,头部及体背、腹面均被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在眼后部相连。吻侧后部及尾部光滑。侧线发达,上侧位,至尾部下弯于尾柄中央。侧线分支多条,体侧皮褶发达。

背鳍形似镰刀,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臀鳍与背鳍形状类似,位置稍后于背鳍根部底。无腹鳍。短宽近似方形的胸鳍位于侧中部,其后缘圆弧形。尾鳍宽大,后缘略呈圆形。

身体背面为茶褐色,具4-6条暗褐色宽横纹,在每条暗褐色宽带之间有一条黄褐色窄带。胸部及背鳍根部各有一大黑斑,边缘为浅褐绿色。幼鱼的暗色横纹上有小白斑,随个体长大白斑逐渐消失,暗色横纹亦会随生长逐渐不明显。胸鳍根底外侧和内侧均有暗色小斑,至成鱼时仍存在。体侧皮褶呈一黄色宽纵带,体侧下方黄色,腹面白色。胸鳍浅黄褐色。臀鳍黄色末端暗褐色。背鳍和尾鳍黄褐色。尾鳍后缘暗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暗纹东方鲀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渤海,还分布于大清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pó yáng hú]和太湖等淡水湖泊以及闽江口

栖息环境

暗纹东方鲀大多栖息于近海,为暖温性底层中大型鱼类。其活动深度可达-20米。

生活习性

防御行为

暗纹东方鲀当遇到敌害时会出现假死现象,有咬齿习惯,被捉后会发出咕咕的叫声。其腹部会迅速膨胀,使身体呈球形,漂浮在水面,皮肤上竖起小刺,借以保护自己。

节律行为

暗纹东方鲀在春末夏初繁殖季节会游到河口地区或上溯到江河、湖泊中,冬季则向海洋深处作越冬洄游。由于需要在淡水和海水中生活,暗纹东方鲀进化出了调节渗透压的身体结构。在环境盐度高时,通过肠内细胞吸收水份,通过鳃来排出过多的离子。在环境盐度低时,可以通过肾和膀胱排出多余的水份,通过鳃来吸收环境中的离子。以保持体内的渗透压处于平衡状态。幼鱼在盐度类似于河口附近时生长最为迅速,在盐度继续升高时生长速度下降,在类似于海水的高盐度环境中会死亡,这是因为幼鱼的渗透压调节技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淡水中幼鱼可正常生长,但生长速度要略慢。

摄食行为

暗纹东方鲀为肉食性,在自然环境中,仔鱼主要摄食萼花臂尾轮虫卤虫属枝角目桡脚类[ráo zú lèi]、底栖甲壳亚门幼体、水生昆虫、幼鱼等。幼鱼和成鱼摄食小鱼、虾、蟹、螺蛳、蚬[xiǎn]蛤、海胆十腕总目、章鱼及贝类等。在食物缺乏时,个体也会互相撕咬争斗。

繁殖与生长

繁殖行为

繁殖季节暗纹东方鲀雌性腹部膨大,游动迟缓,而雄性则腹部紧缩游动敏捷。暗纹东方鲀具溯河产卵的习性,每年春末至夏初性成熟的亲鱼成群溯江产卵受精卵,产完卵的亲鱼返问海里。幼鱼在江河或湖泊中生长,当年直接入海或翌年春返回海里,在海里索饵育肥成熟。在长江流域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成熟亲鱼开始成群由东海入江,溯河至长江中游河段,或进入洞庭湖鄱阳湖产卵。产卵期从4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5月为盛产期,卵具黏着性。附着于水草或其他物体上。雌性怀卵量约11万-28万粒,属一次产卵类型。卵径1.26-1.37毫米,卵膜有肢状裂纹。水温16-21摄氏度时约7天孵化。

生长过程

初孵化幼鱼体长约为3毫米。其通体透明,游泳能力较弱,靠吸收卵黄囊为生。2-3天后具正常游动觅食能力。幼鱼在沿海河流湖泊中觅食,冬季后入海越冬,滞留于海中发育,性腺发育成熟时溯河洄游到湖泊中产卵繁殖。其生长速度较快,性成熟年龄为2-3龄。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暗纹东方鲀曾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渔业捕捞对象之一,主要渔场在南京下游的沿江各县,尤以江阴和镇江龟山头附近为主。中国江苏省1954年长江产量约1000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减少,1968年为130吨,1973年不足50吨。其资源严重衰退,产量稀少。至2000年,长江下游已基本不见其踪影。

致危因素

暗纹东方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和品种退化。

对于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暗纹东方鲀基因进行了分析,略有差异但差异不大。这是因为这些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而且很多养殖种群的亲本都来自野生种群,每年在长江流域也会进行放归活动。所以中国的养殖群体并未影响野生种群的遗传结构。

保护级别

2014年暗纹东方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2007年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渔业管理和保护措施。包括沿50米深度等高线建立禁渔区,建立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建立每年禁止拖网捕捞的渔业保护区,以及一个禁止拖网捕捞的夏季禁渔区。这些措施也同时在南海黄海渤海实施。

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大通江湖泊全面禁止捕鱼,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为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主要价值

人工养殖的暗纹东方鲀肉味鲜美,肉质细嫩,且河豚毒素含量较低,食用较为安全。

养殖个体中,2龄鱼体内的赖氨酸精氨酸以及脂肪含量要高于1龄鱼,因此口感较好。加热后,氨基酸分解为小分子肽,鲜味更为明显。

使用热风或冷风干燥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存鱼肉的色泽和肌理,并可以促进口感和鲜味的提升。

暗纹东方鲀作为一种重要洄游性经济鱼类,通过研究其早期发育阶段对盐度 耐受性,对于了解其适宜的繁殖环境及苗种生长环境,提高其繁殖率与苗种存活率,以及水产养殖中根据当地水环境的盐度特征对其进行选择性养殖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了解和研究洄游性鱼类生活史阶段渗透压调节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其渗透压调节能力的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危害

野生暗纹东方鲀不同组织中河豚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卵巢、肝脏、胃肠、肾脏、肌肉。食用不当可发生中毒现象。这是因为在海洋环境中,多种嗜盐性细菌均能产生河豚毒素,暗纹东方鲀在进食含有这类细菌的饵料时,河豚毒素会沉积到其消化系统中,进而进入其肌体及生殖系统。河豚毒素致死量约为2.2毫克。

人工养殖

饲养条件

暗纹东方鲀养殖可选用池塘养殖或网箱养殖,池塘养鱼前应加入生石灰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温度适宜。放养鱼种应游动活泼、健康,并进行规格分选,以便于饲养管理,其密度不宜过大。

饲料投喂

通过定时定点少量投饵,可养成暗纹东方鲀定时定点摄食习性。可直接投喂天然饲料,亦可投喂专用饲料或鳗鱼饲料。

常见疾病

暗纹东方鲀常见病有白点病斜管虫病、锚头病、肤霉病、烂鳃病、细菌性暴发病等,应根据情况对症下药,减少损失。主要预防方式是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另至少每天应巡视3-4次。注意观察鱼的游动状态以及身体状况,做到细致观察,仔细记录,认真分析。及时发现鱼病,尽早治疗。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05

Takifugu obscurus (Abe, 1949).COL.2023-06-05

..2023-06-05

英语词源字典.趣词词源[英文版].2023-06-05

英语词源字典.趣词词源[英文版].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长江禁捕退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