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半圆形或弧形扁平体),脊部多有穿孔,是一种佩戴饰物。
《周礼》一书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玉璜装饰纹样、雕镂手法也相应产生着变化。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作为胸前的佩戴饰品使用;在先秦时期玉璜多作为祭祀礼器和佩饰使用;在秦汉多作为礼器、随葬、装饰等用途使用;在南北朝、隋唐其主要作为佩饰使用;在宋、元、明、清时期玉璜器物小型化,作为大众玩赏和收藏使用。
基本形式
《说文解字》玉部 :“璧,瑞玉圜也。,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尔雅》日:好倍肉谓之瑗 ,肉倍好谓之璧。环 ,璧 肉好若一谓之环。璜 ,半璧也。”段玉裁注日:郑注《周礼》日璧圜象天。半璧日璜 ,象冬令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按《大戴礼记》佩玉下有双璜,皆半规 ,似璜而小。从这部最早的字典的解释来看 ,璜的形制是与璧、瑗、环诸玉器相形见义的。关于器形 ,文献通常描述的是标准器 ,而不同时空出土实物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弧状扁条形两端钻孔便于系挂无疑是璜的基本形态。
历史沿革
商代时期
商代早中期,这一阶段是玉璜初步兴起阶段 ,此时玉璜出土数量较少 ,一 般为素面 ,形制也较为单一。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是玉璜发展的兴盛阶段,玉璜的形制相较于第一阶段大大增加 ,出现了鱼、鸟、人、龙、兽等形制的玉璜 。商代的动物形玉璜,除少数特例外,大部分为弯弧形,而忽视玉璜的平衡与对称,这可能与商代注重动物的写实性有关。商代玉璜形制多强调对动物纹饰细节的刻画,即注重动物形象的仿真写实 ,一件商代玉璜,就是简练且形象而生动的动物形制,并且很少添加其他复杂的装饰手段。到了商代晚期,玉璜动物形制强调象生的特征才逐渐淡化进而向着更为复杂的“图案化”方向发展。
西周时期
西周早期的玉璜,其形制、纹饰、种类等大多从商代沿袭而来,凡是商代玉璜中有的形制,即甲乙两类的璜,在这个时期中都或多或少的有发现,所以两者之间有着较清晰的承袭与演变关系。如玉璜多为弯弧形片状,流行使用龙、鱼、鸟等动物作为璜体的造型。动物的形制较为简约,仍然突出象生的特征,而不讲究璜体形制的平衡和对,,璜体的两端、内外缘部大多根据表现动物形制的需求而雕刻有扉棱形装饰。不过从西周时期开始,管状玉璜基本不见,而鸟形璜的出土数量则大为减少。
西周中期开始,玉璜相较于商代与西周早期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大多数的动物形璜,从商代强调写实而忽略对称平衡的风格转变到以对称平衡为主,写实性降为次要地位的风格。
西周晚期的玉璜仍然继承了부期玉璜多雕琢成动物造型的特征,但此时玉璜的动物造型不再刻意强调仿生写实,转为以对称平衡为主。此时玉璜纹饰图案多不强调与璜体形构的一致性,图案的设计可游离于璜体形构之外独立存在。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认为是玉璜发展鼎盛时期。此时期璜的形制 、纹饰既有早期对商周同类器特征的承袭 ,又有中晚期完全不同于传统玉璜特征的巨大变革创新。这一时期 , 云纹璜出 现 并 盛 行 ,乙类鱼形璜、鸟形璜、人形璜基本消失不见,仅保留乙类龙形璜与兽形璜,发展至顶峰,衍生出许多新的形制。从 此时开始,玉璜的形制打破了商周乙类同类器讲究动物写实性的特征,将玉璜上的动物形象肢解成局部形构后进行了抽象化、符号化、浮雕立体化,形成纹饰繁精细的新风格。
战国时期
战国玉璜的形制与风格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龙形璜上,这一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制繁杂,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即出廓式、镂空式 、层叠式、分节套合式等精美绝伦的新形制玉璜。此时期出现了玉璜主体之外的辅助装饰。如有的玉璜在璜体的龙形之外,加饰虎、、凤和蛇纹,有的则加饰表面看似鳞纹,实与吉祥寓意有关的云纹、勾连云纹、蚕纹、谷纹、蒲纹、和纹 等,从而进 一步造成玉璜形制的千变万化。
汉朝时期
西汉早中期的玉璜数量多、质量好、材质精良、构思活跃、清新脱俗、风格雄浑,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其形制规整、做工细致、纹饰精美,雕琢工艺精湛,并研究出了大名鼎鼎的“汉八刀”,这个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玉璜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玉璜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器型趋于简化,更富有装饰意义;延续前代风俗习惯,这一时期的玉璜具有礼器、佩饰、随葬功能。
两汉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经济落后、思想变更,玉璜的礼玉、随葬功能呈现衰退的态势,玉璜主要作为玉佩饰继续流传使
用和发展下去,其发展也出现衰退之势。汉代玉璜的类型:I型为半圆形或弧形,表面无花纹;II型是在I型的表面上布满一种花纹;III型是在II型基础上,一端或两端雕成兽首状,以此型璜为多;IV型是以III型为基础,又在其外弧背上雕出相对的动物纹,此型璜最为精美。
使用功能
关于玉璜功能 ,传世文献的记载大集中于:1.佩玉核心构件 ,用以节步美身备德(标示身份《礼记》、《国语》)、升天(《山海经》)、祭神(楚简);2.礼器:玄璜礼北方(《周礼》),大璜者天子之器也(《明堂位》);3.璜以发众,约等于虎符(《公羊 ·定公八年传》);4.瑞符(姜太公钓璜、孔子修春秋而天降玉璜);5.帷帐饰物(《楚辞 ·招魂》)。这些源于早期经典的玉璜功能构成了礼制文明话语建构的基调 ,后世文学意象多源于此。如“昭彩藻与碌兮,璜声远而弥长。”(张衡《思玄赋》)“班行再肃穆,璜佩鸣琅璎。”(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文不璜佩呜琅谬,武不龙虎张旌。”(黄遵宪《和周朗山见赠之作》)
至于史前时期,根据玉璜的出土位置,史前玉璜的位置主要集中于颈项、胸腹部,毫无疑问是项饰佩玉,长江三角洲平原史前玉璜始以单璜为佩,继而多璜以及璜与管珠、系璧等连缀为佩,早 中期多出于女性墓葬,晚期转向多出于男性墓葬,墓葬规格往往与玉璜数量、玉料优劣成正比,应有权力等级和身份标示功能。
经典纹饰
龙形玉璜
该型玉璜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与西周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的龙形璜出现了多种形制的变化与创新。在河南安阳殷墟、光山县宝相寺黄季佗父墓、随州市曾侯乙墓等遗址皆有出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M1 出土玉璜,璜的正面通体透雕出左右对称的两组龙纹,对称卷伏,龙身上又阳刻纹饰,背面光素无纹 。
鸟形玉璜
玄鸟在商代应有商人信仰崇拜的特定神话内涵。虽然在玉璜上饰鸟纹并非始于商代,而 是在史前时期就早已出现,但是将玉璜雕刻为鸟形则是从商代开始。而此类鸟形玉璜到春秋时期就已经消失不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鸟形璜,体短且宽,扁平呈片状。两端各有一圆孔。璜的整体纹饰为凤首人身,上部为凤首形,鸟尖勾喙,“ 臣 ”字眼,高冠,冠上装饰凸棱状扉牙 ,鸟身饰方折纹图案。
鱼形(鱼纹)玉璜
鱼形玉璜在商代中晚期已较为流行,而西周时期的鱼形璜的形制基本是直接从商代同类器继承而来的,而且保留了商代注重写实而忽略造型对称与平衡性的传统特征。而到了春秋时期,鱼形璜已经消失不见。商代及西周时期有大量的鱼形玉璜出土,如
灵石县旌介晚商墓 、滕州前掌大晚商墓 、安阳殷墟妇好墓。
涡纹玉璜
涡纹玉璜外圈是一个圆圈,沿圆圈边缘向内旋转的多条弧线,圆心是一个圆圈,形似旋涡,故称涡纹。一般有 3-8 条,线体叠加而重合,排列疏密有规律,具有连续性,可以变化出有节奏的装饰纹样,具有韵律美感。西汉楚王刘戊墓葬出土,器身扁平,半璧形,器外边缘有扉牙,器表装饰谷纹,边阑为凹弦纹。弧背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左右对称的两凤鸟,弧腹缘部内侧出廓镂雕舒卷的对称几何云纹。
蒲纹玉璜
蒲纹玉璜主要存在于汉代,它是一种六角形格子纹,犹如编织的蒲席,所以称为蒲纹。其雕刻方式均为浅浮雕的凸起六棱形蒲粒状,蒲粒大小不一、疏密有异,与谷纹纹饰形制上相同,制作时只要在蒲纹的加工工艺上琢留出一个小尾巴就做成了谷纹,型体较为简单,一般分为大、中、小3种,大型物品已经难以佩戴,为镶贴式物品,玉质和工艺都精美的中小型蒲纹玉璜作为佩饰品。出土于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昧墓中的蒲纹玉璜,外弦长 14.2 cm,厚0.35 cm,器物由青白玉雕刻而成,圆弧形外观。璜的两端雕龙头,头上有角,顶部上下沿饰两组透雕云纹,上沿顶尖如蒂形,中有一圆孔,这是目前已知汉代组玉佩中最为华丽和繁杂的一套,为研究古代组玉佩的演变和组合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经典形制
双首龙式玉璜
发现的战国时期双龙首形璜的数量甚丰,表明这一时期此类璜十分流行。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器,两端龙首铜像张口露齿,杏仁眼,上吻宽大而前端尖细,下吻窄细,角弧形后竖,颌下有须,头部五官均有阴刻轮廓线,龙首与躯体间雕刻弧形绞丝纹分隔。龙体表面浅浮雕规则的三联谷纹,谷纹区外侧有弦纹边阑,两面纹饰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双首龙形璜等与上述器形制雷同,仅器表饰有谷纹、卷云纹、圆穿位置与数量多少略异。此外国家博物馆藏龙形璜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出土器,体较长丰杨公战国器略宽扁,龙眼菱形或椭圆形,器表饰涡纹、蒲纹或卷云纹,雕琢简约。
缘出扉牙式玉璜
本式璜的特征是在璜体外廓切割出多种外凸或内凹的扉牙形状,形成一类所谓凸凹起伏变幻的装饰性“lace”,此类装饰在战国以前的玉璜中也有少量出现,多为左右不对称的装饰形构,到战国时期数量剧增,成为璜体外缘装饰的一种常见形式。典型例证见于国家博物馆藏卧蚕纹璜,体扁宽,中间部分弧背,弧腹外缘光平无扉牙,两端部分的外缘雕琢有方折状牙脊,器表饰浅浮雕卧蚕纹、谷纹。类似的标本还见于北京延庆出土双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形璜。
纹饰分区式玉璜
由春秋楚地纹饰“分段式”璜承袭或演变而来,亦有藏家据其纹饰分区状况称其为“两段式”、“三段式”璜等。河北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墓地出土的战国夔龙纹璜,璜体中部刻有窄细的凹槽将纹饰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本式璜图式的分区方法、繁缛的不减地浮雕夔龙纹与填衬细阴刻线绞丝纹的工艺技法,与春秋时期楚玉“两段式”璜的形构纹饰同出一辙,是直接对春秋楚玉璜传统形制的沿袭。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扁平体玉璜,扁平体略厚,器表纹饰以浅浮雕谷纹杂以云纹为主,有两条纵向绞丝弦纹条状带将谷纹平均分作三区,中间部分纹饰区的中部填饰有方形细网格纹,弧背、弧腹缘部有弯弧状绞丝弦纹边阑,两侧区域均作变体龙首形,外缘微起牙脊,器表谷纹中间饰云纹、方形细网格纹。曾侯乙墓出土的另一件拼接玉珩,器表纹饰亦有条状或弧形绞丝弦纹带隔离均分作三区,与上述三区纹饰璜形构的细微差别在于器表铺满繁缛的夔龙纹,整器外缘均有扉牙。
阴线刻式玉璜
战国玉璜中,还有一类雕琢纹饰不使用浅浮雕技法、而仅用阴线刻绘图式的标本,例证见于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璜,体薄而宽扁,器表用双阴线刻绘流畅卷云纹,纹饰区外有直线形、弯弧形阴线刻边阑。器表另一面雕琢兽面纹。
出廓式玉璜
出廓式玉璜是大量出现的一类形构复杂器型,所谓“出廓式”就是在传统玉璜“母本”形体之外以镂空透雕等技法加饰龙、蛇、螭、凤、变体云纹等“附属”造型而形成的一种形构,是战国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创新品种之一。按照所能见到此类型标本,可将其分为一侧出廓式、两侧出廓式、两侧及两端出廓式三类。一侧出廓式璜的标本最为常见,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弯弧成半璧状,弧背外缘中部镂雕两只左右对称的出廓凤鸟,凤鸟尖喙,冠微上扬,作回首伏卧状,硕大长尾𫛭向两侧翻卷,璜体边缘饰规则扉棱,器表两面以蒲纹为地纹,间饰硕大的卷曲羽状纹,周围勾勒凹弦纹边阑。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出土一件战国中期素面璜,弧腹外缘向下对称伸出两勾云形扉齿,是本式璜中较罕见的例子。
镂空式玉璜
本式璜所见的出土物标本不多,典型例证见于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器,体扁宽,通体镂空透雕出左右对称的几组相互连贯纠结的龙、蛇、鸟形,再以浅浮雕、细阴刻线对龙、蛇、鸟的躯体细部精细勾勒,两端、弧背、弧腹以各种动物形体特征为外缘,构成整器轮廓的不规则形。一面雕有纹饰、一面光素无纹。
层叠式玉璜
本式璜例证见于湖南临澧县九里茶场战国墓出土器,体扁平,弧形,分上下两层,中间透雕分隔,上部分雕琢成双首龙形,龙口作圆穿,上吻宽阔前突,椭圆眼,龙角后飘,龙身表层阴刻卷云纹。下部亦雕琢呈双首龙形,龙首铜像部透雕,口微张,上吻伸长与上部龙身相连结,下吻短而上卷,龙体表面以细阴刻线刻有卷云纹、网纹、绞丝纹、羽状纹等装饰,两龙身上下有弦纹轮廓线边阑。本式璜例证见于辉县市固围村祭祀坑出土器,是目前所见战国玉璜中形构最为复杂、雕琢最为精细、工艺成就最高的一例。通体由七件玉饰和两件鎏金铜兽头分段拼接组成,双面雕,各部分之间以铜片相互连贯。正中间一件玉饰呈梯形,体表饰简约龙首纹、云气纹,有阴线刻弦纹边阑,上部雕刻一出廓兽形饰,兽作回首卧伏状,张口露齿,椭圆形目,臀上翘,垂危上卷,体表饰水滴纹,下部雕一出廓圆钮。正中间玉饰的左右两侧各对称拼接三块玉饰,其中第一块扇形饰体表阴刻多组简约龙首纹,第二块玉饰雕琢成龙首形,龙嘴微张,上吻宽大而前突,下吻短而前端内卷,龙须弧形外卷,眉与嘴边阴刻绞丝纹,第三块椭圆形玉饰中间镂空成勾云纹,体表阴刻云纹。七件玉饰中,中间五件联为一体,呈双龙首璜体状,最外侧两件椭圆形玉饰各用鎏金铜片与双首龙璜体相连接。整器形构繁缛奇巧、雕琢精整细腻,珍贵而罕见。
文化内涵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初文“壹”乃行礼之器,甲骨文写作“譬”,“像二玉在器之形,即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推之而奉神人之酒谓之 ,奉神人之事通谓之褴”,践而履礼之主体则为“”、“髓”。简言之 ,“璺”在其造字之初,即隐含着双重“行礼之器”:事神致福的礼器(陶器、玉器)与人体。
而现代考古发现的自史前八千年至晚清帝陵唯玉敛尸的葬礼实践与 甲骨金文等早期汉字构型髓 、褴、里、王 、巫等和玉的内在关联 ,都见证了散见于传世文献的“外髓一褴、玉(媒介)一内德”三位一体礼乐身体观由来已久。
如《礼记》反复强调体礼、玉与成人、成君、成圣的关系:君无故,玉不去身。行不变玉,驾不乱步。孔疏 :玉,谓佩也。君子 比德 于玉,故恒佩玉,明身恒有德也。(《礼记 ·曲礼》)古者年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 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呜佩玉。升车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 自入也。⋯⋯升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 、冲牙、砒珠以纳其间,琚璃以杂之。行 以采茨,趋以肆夏,步环中规 ,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大戴记 ·保傅》),“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 ,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 ·淇奥》,琢玉与修身体道、佩玉与履礼备德是一体的。人只有居习礼文、行鸣佩玉 ,进退玉音以节,身体力行 ,方能使仁义礼智“布乎四体,行乎动静”、“以美其身”(《苟子 ·劝学》),成就“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 ·小戎》),“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表记》)的君子品格与风度。而老子言圣人“披褐怀玉”,孔子自比待价而沽的“美玉”,孟子称颂孔子乃金声玉振之圣等圣玉一体的圣人原型理想,无不揭示体一礼、玉一德一体的礼乐身体观与价值观。据《保傅》篇可知,此美身备德的“佩玉”最主要的构件即为“玉璜”。
社会影响
玉璜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一直是女性的象征,并仅限于个人饰件体现其社会地位的象征性。步入良渚文化时期后,琮、璧和开始超越个人饰件的范畴,成为重要的社会权力象征,标志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社会成员的地位、等级和财富分化明显加剧。当象征男性权力的琮和璧开始流行,璜作为女性的象征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表明女性地位已退居于男性之下。随着良渚文化的衰落,无论是琮、璧还是璜,统统随着酋邦社会的解体而消失,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又退回到了等级关系比较简单的状态。虽然其中一些玉器的形制与工艺后来被中原地区的复杂社会所继承,但是由于青铜礼器的出现,它们的象征性和社会意义已经和新石器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
考古发现
迄今所见考古物证提示 ,玉璜最早见于七千年前长江下游的宁绍平原,稍后相继见于长江中游、黄河下游、黄河中游和辽河、珠江等流域。萧山跨湖桥遗址 T302所出玉璜迄今最早,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 7 000—5 300年)四期文化层中均出土玉璜。且在距今约 6000年一4500年间,长江下游始终是玉璜出土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集中和形制最多样的区域,其中南京北阴阳营遗址(距今约 6000—5500年)、含山凌家滩遗址(距今约 5300—5200年)、余姚 良渚遗址(距今约 5300~4300年)是其中三大极盛之地。距今 6500年左右,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圈(县城头山、洪江高庙、宜昌杨家湾、松滋桂花树、中堡岛、清水滩 、巫山大溪)始现玉璜,延续至屈家岭文化(距今约 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 4500—4000年)式微 。距今约 6000年前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圈,中游仰韶文化圈(西安半坡、南郑龙岗寺)出现玉璜或璜形饰,数量较少 。距今约 5500—4 000年间玉璜始见于东北的辽河流域,最北至黑龙江省依兰倭肯哈达遗址,零散且稀少 。距今约 4500—4 000年,璜或璜形饰最南见于广东石峡遗址,最西见于西藏卡若遗址、甘肃民和喇家遗址。距今 4300前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 自山东省、晋南陕北(陶寺遗址 、新华、石、后岗)以及西北齐家文化圈,玉璜成为重要器类。因此,有研究者推测早期拥有和使用玉璜的族群 ,通过太湖、长江、淮河、黄河及其支流等天然水路 ,以物物交换、文化传播、武力征服等方式,西传北输 ,普及中华。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院邓淑萍先生的不完全统计:春秋晚期的晋国赵卿墓,出土二十件。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五十一件。战国中期的中山王墓出土四十七件,在其第一号陪葬墓中,还出土了一一三件。西汉早期的徐州狮子山墓出土九十七件。西汉 中期偏早的西汉南越王墓共出土三十三件。在出土的组玉佩当中,几乎都有玉璜的存在,这正好与文献记载相一致。
参考资料
战国玉璜工艺精绝-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18
西汉早期玉璜形制庞杂制作精细.中安在线历史频道.2023-12-18
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玉璜艺术鉴赏.中安在线历史频道.2023-12-18
重大发现!中国史前考古唯一一件玉璜.中国科技网.2022-12-08
凌家滩、红山文化玉璜比较.中安在线历史频道.2023-12-18
凌家滩文明溯源先民礼器玉璜.中安在线历史频道.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