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字崇文,乳名茂林,笔名休芸芸、林、甲辰、璇若、上官碧、炯之等,湖南省凤凰县人,中国现代作家、文物专家。

1917年,沈从文高小毕业后辍学当兵,参加了隶属于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的第一支本地部队。1923年之前,沈从文是在家乡的土著部队度过的。1923年因受到新文学运动余波的影响,沈从文来到北京市。20年代末,他经历了从之前的不会用新式标点符号,到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的过程;30年代初,沈从文已出版作品集数十个。其中,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分别于1934年、1938年出版,并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作品。鲁迅认为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此后,沈从文担任《大公报》文学副刊的主编,并成为“年轻一代‘京派’的代表”,“北平市文坛的重镇”。40年代初,他受聘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抗战结束后,他成为当时著名的教授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不仅负责北京大学的教学,还负责编辑北方部分文学副刊。但1949年前夕,他被打成反动作家,从此与文坛、教坛告别。沈从文就此转入文物研究领域,一心钻研中国物质文化史。80年代初,他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次文物研究成果给世人带来惊奇。晚年,沈从文已是文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曾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会见黄庐隐女儿时心脏病猝发,于晚8时3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86岁。1992年,凤凰之子魂归故里,沈从文的亲属将其骨灰洒在湘西凤凰的沱江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6岁那年被父亲送入到私塾,13岁时,父亲将沈从文转入新式凤凰第二小学,半年后再转入凤凰文昌阁小学。

1917年,沈从文15岁,他高小毕业后辍学当兵,参加了隶属于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的一支本地部队。部队开赴川东“就食”,他留守辰州,直到1920年末,部队在来凤县遭神兵突袭全军覆没,他从留守处被遣散回家。1921年,年初,沈从文从凤凰去芷江侗族自治县投亲,在县警察所和团防局任办事员和税收员。他看惯了湘兵的雄武,和各式的杀戮与迫害。因过早地面对如此般残酷的社会和周遭愚昧的生活,使得他之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消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而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

1923年,因陈渠珍推行湘西乡自治,沈从文被派到印刷厂去校对各种文件,从一进步工人处读到许多宣传“五四”新思想的报刊。时值陈致力办学育人,他提出外出求学,陈应允。同年8月,在“五四”余波影响下,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去了北京。

创作经历

1923年,沈从文只身抵达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他因其面试零分未能就读燕京大学。他只好去北京大学旁听,去琉璃厂的书肆学东西。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刊登了他的处女作,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并且截至1928年6月终刊,共在该刊发表各种体裁作品100余篇。1925年秋,经林宰平介绍,参加新月社诵诗会,从而认识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这一年,他开始显露出创作的才华,共有60多篇作品发表,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从此以卖文为生,并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1926年秋,沈从文辞去香山慈幼院职务。11月,由北新书店出版了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鸭子》。1927年9月,第一个小说专集《蜜柑》由新月书店出版,收当年发表的作品8篇。12月,鉴于上海市出版业的发展以及在北京的《现代评论》和北新书站相继南迁,他也从北京移往上海。

1928年3月,在《新月》开始连载长篇童话体讽刺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夏天,胡也频夫妇移居上海,三人商量,由胡出面为《中央日报》编副刊《红与黑》,他先后有《不死日记》《上城里来的人》等多篇作品在该刊发表。1929年8月《红与黑》停刊,由胡适延聘到中国公学任讲师,他也在这里结识了张兆和女士。这年是他自称“最勤快的工作的年份”,除为徐志摩协编“新文艺丛书”(中华书局版)和自办两个刊物外,还发表作品30余篇,出版集子5个。从1925年至今5年间,已累计发表作品200余篇,出版集子20多个,因而赢得了“多产作家”的称号。

1930年秋,28岁的沈从文经胡适介绍,转到陈源任文学院长的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8月,经徐志摩推荐,去青岛大学任教。这年出版小说集《石子船》《从文新著》《沈从文子集》和《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1932年暑假,完成《从文自传》。同年,沈从文向张兆和求婚成功。1933年,暑假中随校长杨振声辞去青岛大学的职务,转到北平市从事编中小学教科书的工作。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10月18日,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引起“海派”与“京派”之争。1934年元旦,中篇小说《边城》在《国闻周报》开始连载(分16次刊完),成为以后国内外广泛注意的代表作。1月上旬,回乡探视母亲,就沿途见闻给夫人写信数十封,后返京整理成《湘行散记》多篇,陆续在报刊发表。1936年这年出版作品集《湘行散记》《新与旧》《从文小说集》和《从文小说习作选》等。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始。5月1日,由朱光潜主编,沈从文与杨振声、俞平伯、朱自清周作人林徽因任编委的《文学杂志》创刊,发行2万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了4期后因抗战爆发停刊。5月15日,写完“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表弟聂长荣而作”的小说《生存》。

1938年,沈从文在接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方人士的过程中,对湘西政治局面的复杂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此引发了他创作反映湘西社会变动与矛盾的长篇小说《长河》的意图。该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1939年6月,受聘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1944年5月上旬,出席其学生举办的“五四”25周年晚会,与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等作总题为“‘五四’运动与新文艺运动”的讲演,听众达三千人。1946年5月,西南联大开始战后复员,他被北京大学续聘为教授。8月,赴北平市就任北大教职。

1948年3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上受到左派作家猛烈批判,除被《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说成是“地主阶级的弄臣”等之外,还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被斥为“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作家。12月,平津战役开始,他拒绝了随中国国民党难逃的引诱,决定留在北平。

1949年元月,北大校园出现转抄《斥反动文艺》的大字报和:“打到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标语,这使他感到极大惶恐。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他一方面盛赞“解放军进城威严而和气”,另一方面却又处在对新政权不理解的幻觉之中。后发展到神经极度紊乱而自杀,幸及时发觉得救。秋,病情好转,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1952年春,“三反”“五反”运动中,抽调到北京市参加对古董店文物的清查工作。这年,香港影业公司将他的《边城》改编成电影《翠翠》,他看后说演翠翠的太时髦了,演老船夫的也没演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民的纯朴味道来。

1953年9月,沈从文以工艺美术界代表身份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与部分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下半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中国染织美术史研究生课程的兼职教师。1956年1—2月间,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当选为委员。这年,受聘为故宫博物馆织绣研究组的兼职顾问。1957年3月,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并就博物馆工作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言。1958年11月,文物专著《唐宋铜镜》由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1960年春,参加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工作,担任工艺美术史、陶瓷史等书顾问。同年7月,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改以作家身份参加。

1964年,沈从文负责编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后因极左思潮被搁置。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后,他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遭到批判,他本人也因文学争论遭到审查和批斗。1969年9月26日,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的张兆和随单位其他人员一道下放到咸宁市的五七干校。同年11月21日,沈从文接到革命历史博物馆正式通知,让他和博物馆中其他老弱病职工一起下放咸宁五七干校,限月底前离京。

晚年经历

1972年,70岁的沈从文因高血压被批准回京就医。随后,夫人也退休回到北京。他边看病边修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1979年1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校订、增补完成,由社科院交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10—11月,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

1980年10月,78岁的沈从文应邀赴美讲学,横穿美国东西部并至檀香山,共在15所大学讲学23次。1982年5月,与夫人一同回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访问,在吉首大学发表演讲,到不死鸟追寻年幼时的回忆。回到北京后,将《沈从文文集》版税全数捐赠给曾就读的文昌阁小学。6月,在全国文联四届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委员。9—10月间,和王震率领的访日代表团一起赴东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的活动,并出席了第一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同年,金介甫联合在美华人学者和德国汉学家推荐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83年4月,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缺席这一年的会议。但他仍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务委员;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服装研究学术会议上,当选为国际服装学会理事;在瑞典皇家学院,被汉学家马悦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88年5月10日下午,与黄庐隐女儿会见时心脏病猝发,晚上8时3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86岁。1992年,沈从文的亲属将其骨灰洒在凤凰县沱江中。

相关人物

创作特点

创作来源

湘西,既是沈从文创作的主要来源,也是沈从文人生情感的寄托之处,同时还促进沈从文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沈从文创作的独特性,与湘西历史的独特性密不可分。沈从文从乌托邦的理想化世界中获取艺术创作来源,探寻现代艺术健康发展的道路。沈从文的乌托邦想象和古典希腊的理想化途径与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和一致性。沈从文最大的优点不仅仅局限于他文学的丰富性,更在于他能够发现和体现他的那个世界里的生气。在沈从文的文学发现的这个世界里,他不是要去束缚这个世界,而是要让这个世界表现出它自身的特性,用自己的力量表现出来。

乡土文学

沈从文的作品浸透了乡土抒情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情境。沈从文因具备乡土经验而称自己是“乡下人”。他不仅未受到城市知识、思想的影响,还未被乡土气息所束缚。正因如此,他保存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未被束缚,得以用自己的视角去描绘乡土风情。

沈从文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民间意识,他受到了北京歌谣学运动影响和湘西民间文学的影响,这使他接受湘西,自发性地面向湘西,书写湘西。沈从文理想化地描绘了湘西人民淳朴的民族性格,他们单纯善良,真挚坦诚,乐于助人,知恩图报。湘西民间文学对沈从文小说叙事、抒情和语言产生了影响。在沈从文的年代,很多作家比较热衷于用西方化的写作方式来进行文学创作,可是沈从文却选择用湘西人较喜欢的方式进行写作,这不仅是对湘西民间文学的礼赞,更是对该文化的传承。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那就是他拒绝的“社会”。沈从文这种从乡村中国来考察城市中国的小说,代表了中国五四时期以后城市小说与诗歌的写作视野与思维方式。

浪漫主义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善于节制自己的感情,让情感在文本叙述里缓缓展开来。他强调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使得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他实在又顽强的生命一般,给人以启发与教益。

沈从文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水写得如同西方19世纪浪漫派风景画中的乡村风光,那些清纯少女,如翠翠、三三、夭夭,在这些和谐的自然背景中展现出她们各自生命的本真与纯粹,成了善的化身,美的使者。至于以湘西传说为题材的神性小说系列,如《龙珠》《神巫之爱》《豹子·媚金与那羊》《月下小景》等,又别具一格。沈从文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复述这些传说,而是在给予它们创作的色彩。从他的浪漫想象里,读者不难体会出他作为一个“乡下人”的寂寞和内心的奢望。这就意味着,沈从文创作的真正价值,本就是作为表现主观的浪漫主义思潮在30年代的体现而存在的。沈从文在对古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进行讴歌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批判,从而给艺术格调增加了一种哀叹惋伤之情,这也是浪漫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沈从文在《水云》里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用一支笔来好好的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也结束了这个时代这种情感发炎的症候”。这“浪漫派”所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派”。所谓“最后一个”,因为这已是处于“‘神’之解体的时代”了。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作品介绍

《边城》是沈从文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抒发了作者的乡土情怀。小说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它叙述了翠翠的爱情悲剧,展现了美好善良的人性与纯净的心灵。小说笔触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描绘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还奠定了其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年初,沈从文先生回乡探望母亲,将回乡途中的景物人事写成了《湘行散记》。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多描写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其人物性格颇为鲜明。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编写以历史朝代为序,反映了自商朝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该作品观看各种文物的图片,查阅174篇文章后,将二者结合,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人物轶事

幼时逃学

六七岁的沈从文认为私塾是个无趣的地方,他想要到校外的日光下去生活。六月间他把书篮标好记号,放在土地堂的木偶神背后,与同伴们到城外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

一见钟情

在沈从文到芷江投靠五舅父黄巨川后不久,他母亲也卖房来到芷江,并把卖房所得三千块钱交给他保管。当时沈从文对马泽淮的姐姐一见钟情,并托其传递情诗,以表达爱意之情。在此过程中,他被马泽淮以“借钱”的名义骗走了约一千元的卖房钱。在此期间,沈从文因其单相思马泽淮的姐姐,故拒绝了姨夫熊捷三的提亲。

求助郁达夫

到北平的头两年,考大学屡次落榜的沈从文,被迫蜗居在北京大学附近一间逼仄的小客房里。他勤奋写作,投稿像雪片一样飞出去,却纷纷下落不明。穷困与迷茫中,他拿起笔写信给郁达夫求助:“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我只要生!我不管如何生活方式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每日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郁达夫接信后冒雪前去看望沈从文,见其衣着单薄,郁达夫给他围上自己的羊毛大围巾。郁达夫请他吃饭后,将结账找回的零钱给他。随后,郁达夫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在1924年11月16日的《晨报副刊》发表,公开为沈从文鸣不平。此后又将他介绍给《晨报副刊》新任主编刘勉己和瞿世英,让沈从文的习作有发表的机会。

自杀与转机

沈从文47岁时,绝望自杀。他用剃刀划破脖颈和两腕动脉,又喝下煤油。他是怀着必死的决心自杀的,但被救出。死过一次后的沈从文不再进行正式的文学创作,因为找不到源头。同年8月,沈从文病情好转,由郑振铎介绍到新成立的历史博物馆工作。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属陈列组,初期临时性任务有抄写时事图片宣传说明,主要工作是在库房清点登记馆藏文物,也参加布置陈列室,编写文物说明等任务。

人物评价

海外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在其著作《沈从文论》中称其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弟子汪曾祺:“沈先生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对美的东西有一种炽热的、生理的、近乎肉欲的感情。美使他惊奇,使他悲哀,使他沉醉。”

汉学家傅汉思在致斯坦福父母的信中表达了初见沈从文时的仰慕之情,将他称为“可爱的人……目前北京的一位最知名的作家和教授……仪表、谈吐、举止非常温文尔雅”。他“谈吐生动快乐……触类旁通,以诗书史籍与文物互证,富于想象,又敢于想象,是得力于他写小说的结果。”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沈从文的一生是一个奇迹:他只上过小学,却写了40多本作品(不算各种选集),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还当了大学教授、文物研究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真令人难以置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曾说过:“在我的一生中,表叔沈从文一直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三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生活在同一城市,有了更多的往来、倾谈、影响。”

沈从文研究专家张新颖:“沈从文的文学世界能够贴近日常生活,贴近普通人的真情实感,他的文学不挑选读者。有的文学是挑选读者的,比如一些专业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书籍,只有学者才会阅读。但是沈从文的书,无论你是学化学还是学数学的,你不一定完全了解沈从文,或者只看过一篇文章,但是也会非常喜欢,这就是说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不拒绝任何人。当一种文学开始挑选读者的时候,它就把自己变小了。沈从文的文学不排斥普通的读者,这就是他的魅力。”

后世纪念

沈从文纪念馆

沈从文纪念馆于2012年12月28日建成并开馆,该馆坐落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大学的风雨湖畔。该纪念馆虽然建成时间并不长,却是中国唯一一个关于沈从文先生的综合性的纪念场馆。吉首大学沈从文学术研究、教学与文化宣传的综合性平台由沈从文纪念馆、沈从文研究所、《沈从文研究》编辑部、沈从文研究文献资料珍藏中心和中国外沈从文研究专家文库等机构所构成。该纪念馆主要由沈从文的生平事迹、遗物、文学创作、物质文化史研究、吉首大学与沈从文5个部分组成。

沈从文旧居

沈从文旧居地址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的芷江镇老人巷内,占地面积为53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2平方米。旧居是重檐悬山顶,木结构的平房,有四扇三开间,厨房和杂屋等配间设在房屋后方,可以说是清代四合小院的结构。1919年,沈从文投奔亲戚来到芷江,从事警察所文书的工作,以及后来在负责征收屠宰等税费期间,都居住于该院。

沈从文墓地

沈从文墓地位于凤凰县城东门外1公里处的听涛山。1992年5月10日,遵照沈老的遗愿,将其骨灰一部分撒在沱江,一部分安葬在这里。从江边循曲径而上,有画家黄永玉书写的语录:“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右侧石壁上刻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周废兴知”四个大字。玛瑙石正面镌刻沈从文的两句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碑后面刻着沈从文姨妹、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撰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挽联每句最末一字连成“从文让人”。

参考资料

沈从文.故宫博物院.2022-12-12

沈从文.中国作家网.2022-12-12

大师们的“逃学”趣事.多媒体数字报.2022-12-12

沈从文: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凤凰网文化.2022-12-12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12-15

慈父张武龄.光明网.2022-12-12

名门之后沈龙朱,有才又低调.上观新闻.2022-12-12

沈从文次子沈虎雏逝世,多年来致力于《沈从文全集》编辑工作.澎湃新闻.2022-12-12

沈从文与汪曾祺亦师亦友.人民政协报.2022-12-12

沈从文简介.央视网.2022-12-12

《边城》(汇校本)内容简介.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12-12

湘行散记(典藏版).商务印书馆.2022-12-1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12-12

沈从文书法:一扫常规,纯任天然.中国作家网.2022-12-12

回忆父亲沈从文.清华校友总会.2022-12-12

沈从文.凤凰站.2022-12-12

傅汉思与沈从文.光明网.2022-12-12

黄永玉回忆沈从文:不仅是表叔 也是一生的领路人.中国新闻网.2022-12-12

张新颖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不拒绝任何人.新京报网.2022-12-12

沈从文纪念馆.简介.szbwg.jsu.2022-12-13

芷江沈从文旧居陈列馆开馆.湖南日报.2022-12-12

沈从文墓地.凤凰网海南频道.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