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胡也频

胡也频

胡也频(1903年5月4日-1931年2月7日),男,汉族,出生于福建福州,祖籍江西省新建县,别名是胡崇轩,是一名作家。

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代表作品有《圣徒》《活珠子》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出生于戏剧世家。

15岁时到一家金银首饰铺当学徒。

1921年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后,海军学校停办,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

教育经历

5岁时入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两度辍学。

1920年春到上海,进入浦东中学读书。

工作经历

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春到上海市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

1930年在济南市因宣传革命险遭迫害,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代表。

写作经历

1924年在《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发表小说和短文。

192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圣徒》。

1928年春在《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发表诗和小说。

1928年创作出《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等正面讴歌工人运动的革命现实主义代表作。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儿子是蒋祖林

情感生活

1925年秋,与丁玲结婚。

健康状况

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个人作品

社会任职

担任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评价

郑振铎:凡是认识也频的人,没有一个曾会想到他的死会是那样的一个英雄的死。

谷玥:工农兵文学的先锋。

许浩然:胡也频是中国现代诗坛一位颇有创作实绩的诗人。

季羡林: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

后世纪念

胡也频故居

胡也频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天皇岭南侧(原卖鸡弄)。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单进单层木构建筑,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四扇三间,七柱出游廊,占地面积274平方米。后门小路可通乌山。

1991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分七个展区,分别是: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漂泊、青年的追求、最后的斗争、久远的缅怀、光辉的一生和传承的事业。

胡也频故居的修复和展示陈列项目是福州市鼓楼区委、区政府纪念胡也频烈士牺牲80周年,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点项目。

2009年4月,胡也频故居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同年9月竣工。

2011年完成故居展示陈列工作,以纪念和缅怀福建省人民的伟大儿子胡也频烈士。

2011年6月28日,胡也频故居在福州乌山南麓揭牌,并正式对市民开放。胡也频故居作为追思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的公共场所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开放,充分发挥了故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参考资料

胡也频._中国作家网.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