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泾州

泾州

泾州,(音jīng zhōu)州名。北魏神䴥三年(430年),于安定郡城(今泾川县北)置州,治安定县,州因泾河得名。

简介

泾州,州名。

北魏神三年(430年),于安定郡城(今甘肃泾川北)置州,治安定县,州因泾水得名。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以州为郡,因改安定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泾州,治安定县,领安定、灵台县、临泾、良原、潘原五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泾川、灵台、镇原县以及宁夏固原东部等地泾水中游地区。天宝(742年)改置安定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又改保定郡,子长市改保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保定郡又为泾州。大历三年(768年)后为泾原节度使治所,长期领有泾州、原州区五代十国建置仍为泾州,宋属泾原路,宋咸平四年(1002年)升州境长武镇为县,咸平五年(1003年)又降为长武寨。大观二年(1108年)复升为长武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州治保定县为泾川县元初,泾州属陕西行省平凉府,后属巩昌总帅府。至元七年(1270年),灵台县县并入泾川,至元十一年(1274年),复置灵台县,将长武县并入泾川县,泾州仍辖泾川、灵台二县。明仍为泾州,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移泾州于今泾川县治。裁撤泾川县归泾州直辖,同时领有灵台一县。清仍为泾州,初属陕西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泾州改属甘肃省。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升泾州为直隶州,辖灵台、崇信县、镇原三县。

民国元年(1912年)以泾州置泾县,因与安徽泾县重名,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为泾川县,沿用至今。

有关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泾州,上。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二。乡五十五。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乡三十。今为泾原节度使理所管州二:泾州,原州。县九。都管户垦田《尚书·禹贡武威郡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属北地郡。汉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汉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案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後刘祜永初五年,徙其人於美阳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阳,在今武功县界美阳故城是也。至顺帝移於今理,後魏太武神?三年於此置泾州,因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安定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武德元年李世民西讨,会举死,因平举子仁,遂改安定郡为泾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四十里。东北至宁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原州崆峒区一百五十里。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庆州三百二十三里。南至凤翔区二百五十八里。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陇州私路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赋:麻,布。

管县五:保定市,灵台,临泾,良原,潘原。

保定县,上。郭下。本汉安定县地,今临泾县安定故城也,後汉省。後曹丕大统元年,自高平城移於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泾州。至德二年,改保定县。

泾水,在县东一里。

折?庶故城,在县东十里。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隋末薛举屯据於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武德元年讨平之。

万俟丑奴馀趾,在县东五里。丑奴,高平市人,後魏建义元年号於此。

灵台县,上。西至州一百里。本汉鹑县,属北地郡,周属赵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泾州。天宝,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阴密故城,东接县城,即古密国之地是也。《诗》曰“密人不恭。”

泾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於今县理置湫谷县,取县内湫谷为名。十二年,复为临泾县,皇朝因而不改。按:县有彭阳川,去彭阳县一百步。县界兼有汉安武、安武、彭阳、抚夷四县之地。

良原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今安定县界三水故城是也。隋大业元年,分子长市之地置梁原乡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市流入。

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

潘原县,中。东至州一百里。本汉阴盘县,属安定郡,在今?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阴盘故城是也。地有阴驿。

参考资料

泾川:一首唐诗串起的三处人文遗迹.今日头条.2023-12-26